首页 >> 耐庵亭
张家港南沙十八景揽古
作者: @ 2000-11-30
“南沙十八景”揽古
临近张家港港口的南沙乡,由于山多景胜,早在明代前就有“香山八景" 之说。清圣祖康熙、
高宗乾隆以后,又相继增补十景,称“南沙十八景”。有诗赞日:“十里长江九座山,风景宛如游灵
岩,四时货鲜饶胜概,重游不再忆惠山。” 正值“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时
节,我从三甲里往西,沿着曲曲弯弯的山道,来到香山湾。这里原有梅花堂一座。据江阴《旧志》
载;“昔有苏氏祖茔田舍,周围植梅树,有苏东坡手书‘梅花堂’三字的石碑坊。”
公元1101年,苏东坡因爱香山春色,眷恋梅花堂,晚年特地再游香山。他后来在《归宜兴留
题竹西寺》一诗中写道:“十年旧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剩觅蜀岗新井水要携香味过江
东。”诗中感叹仕途的坎坷,眷恋香山的田舍,寻觅山泉,回味茶香……
从香山湾翻山而上,便是"采香径" 。采香径从香山西北坡起至东南麓止,长约5华里,相传
是春秋吴王夫差偕西施及嫔妃玩乐的地方,建育“采香禅院”作行宫。<<旧志>>书云;“昔吴王携美
人入山采香之径,”公元前5世纪,吴灭越后,一时称强,夫差曾携美人乘船溯江而上,来香山一王
庙进香。祭毕,方丈献香茗,吴王品味,觉其茶育异香、即问左右曰:“此茶产于何地?”方丈
日:“庙后种茶百株。吴王遂命宫女采摘,后人即以"采香径"名之。目前,采香径下段已被开山采
石所截断,上段路还在。山上杂树丛生,乌鸣林荫,峰回路转,景色宜人。
香山,有大香山与小香山之分。在两山衔接处,陡似峭壁,形成石门。因远看似一猛虎张口守
隘,故有“石虎门”之称。这里四面环山,原来两山接岗不分,后因军事需要,官府命百姓凿山开路
长达50余米,形成石门。《十国纪年》载:“石虎门系古邮路之要隘。”这里形势险要,呈一夫当
关,万夫莫敌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据传,春秋时期吴越交兵,吴将伍子胥从江阴陈璋出
击,败越兵于石虎门。现经人工修筑,已可通行汽车。
在香山附近,有长山, 凤凰山、镇山等山,如众星拱月,煞是中看,而且山山都育藏军洞(又
名将军洞)。据明史记载:春秋期间,吴越、吴楚相争,西汉彭越东征,南唐李稀作乱,明朱元漳
同张士诚相争等,都曾在此挖过藏军洞。特别是“巫子门大战" ,朱元璋从江阴黄山的鹅鼻洲出奇
兵, 大破张士诚,就是以藏军洞隐藏军队而后出其不意取胜的。在这些山上,要数长山顶上藏军洞
最多。最大的藏军洞可容兵千余,洞内有灶间、会议室、贮藏室、兵器库等,向来有“江甫长城”之
称!
出江阴东门,可远远望见筑在凤凰山最高峰的烽火合。台周围十丈见方,高百米,烽火台又名
烽火墩,最初建于春秋期间。
据《两汉志》载,大香山原名桃花山。相传春秋时期,山上桃树漫山遍野,如云霞灿烂。岗西
有一大涧,涧顶有一泉口,终年喷水不断。遇大雨时,泉水如瀑布,奔流直下,恍有“飞流宜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姿。每当桃花
盛开的季节,花瓣飘落溪中,随水飘流,大有"落英缤纷”的诗情画意。明代旅游家徐霞客游桃花涧
时曾写道:“睡足山中雨起探云里泉,涧是桃花涧,松影桃花鲜……”真是情动词发,引人入胜!
藏军洞、烽火台、桃花涧等古迹尚存,被列为张家港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2月以后,甫沙众多小山坡上,陆续发现4座古墓葬,其中汉墓一座,宋墓三匹。墓葬位
于长山东麓,距地面约15米左右。出土汉墓中有神兽铜镜、陶罐等文物。3座汉辜中有磁州窖彩釉
陶壶,两对双耳环的越容瓷瓶兽足瓷香炉、瓷碗、双纽带柄铜镜、小方铜镜、八花形铭文铜镜等文
物。据记载:磁州窖出自河北,越窖出自浙江,铭文铜镜出自广东。以上文物的出士充分表明,在
`2000多年前,南沙乡长山一带,北临长江,交通方便,居民聚集,商品流通,是南北交通线上的
重镇!
这些闪烁着古文化光彩的文物,被埋没了千年,几乎被人遗忘,近年来,因张家港对世界开
放,南沙十八景又重放光彩,为新兴的海港围上了一串古色古香的“珍珠古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