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耐庵亭
耐庵墓刻"滕王阁诗"考索
作者:浦玉生 @ 2001-06-27
耐庵墓刻“滕王阁诗”考索
浦玉生
施耐庵,本名彦端,一名子安,字耐庵。在张家港河阳山(现称凤凰山)永庆寺附近有
施耐庵的假墓,过去墓碑上刻有王勃的滕王阁诗一首,耐庵假墓为什么要刻“滕王阁诗”
呢。据当地县志记载,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曾隐居永庆寺,在文昌阁写过不朽巨作《水浒
传》,至今这里留有洗砚池、醮水潭等遗迹。
该墓一说是陈聚、陈基兄弟的后裔所修,旋耐庵住在河阳山时,陈聚、陈基也在故乡河
阳山隐居,他们经常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游山玩水,或议论国事,或探讨阴阳,无话不
谈,结为知已。
陈基,字敬初,临海人,著有《夷白斋集》传世。张士诚起义后,陈基曾参与张的军府
之事,至正二十二年,张士诚称为王,陈基谏阻,士诚欲杀之,不果。后来,张士诚被俘,
陈基随从到达南京,独得朱元璋的赦免,预修元史,赐金而返。洪武三年,陈基死于河阳山
的寓所。
陈基死后,他的后裔念施耐庵是老祖宗的故交,于是在施耐庵逝世后,陈基后裔在河阳
山修筑了施耐庵之墓。
该墓另一说是施耐庵的衣冠冢,在河阳山西南坡,县志上记载为明御史徐恪所建,直到
1958年才被毁。
关于徐恪其人,县志上记载得很清楚:徐恪(1441-1516),字公肃,排行第八,旧居在今
凤凰乡八房巷,原有都宪坊,人称徐八都堂.曾任右副都御史、南京工部右侍郎。
旧时施耐庵墓旁有一棵古藤,把坟头连墓碑全罩住了。碑是青石的,碑正面刻的隶书
“施耐庵之墓”五个字,在五个字上、下首,刻了王勃《滕王阁序》的后面的七言四韵(八
句)古诗,全诗如下: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八句诗,分刻两处,前四句在右边,后四句在左边,另起一行还有七个字,是“一帆
风送滕王阁”,
最后署的是“壬戊之秋桂月望日”,据最新考证壬戊年应是是明弘治壬 年,即徐恪6
0岁的1502年。据徐氏祖辈相传,徐八都堂六十岁做寿造坟。徐恪 是徐麒(1361-
1446)的重孙,施耐庵曾在元至正年间在大宅里徐麒家座馆,其时徐麒5-7岁。
为什么在施耐庵墓碑上刻上王勃的滕王阁诗呢?张家港的群众说,王勃的《滕王阁
序》,写了天地人日月星,施耐庵写《水浒传》也写了天地人日月星,施耐庵写《水浒传》是
“荡空的”,常熟方言,意即编造出来的,就像王勃写《滕王阁序》一样。
深入研究耐庵墓刻“滕王阁诗”,我以为施耐庵与王勃不仅同名(均名子安),更有共
同的生活遭遇--报国无门,无路请缨。
王勃(650──676?年),字子安,唐朝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他自小聪
慧,六岁即能著文。十四岁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两次因事废官,一直处于下位。二十
八岁时渡海探父,溺水受惊而死(也有人考证,是几年以后死的)。王勃与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齐名,称为“初唐四杰”,著有《王子安集》,骈文的代表作是《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是一篇用骈体写成的宴饮之序,但作者并不局限于描写楼台、记叙宴集,
而是倾诉真情,这主要是怀才不遇的感伤情怀。“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
宗悫之长风。”正是这种反复诉说不遇的悲哀,千百年来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闻一多先生
论“四杰”时说:“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
其实,在封建社会里,这样的情况何止“四杰”,施耐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清朝光绪年间的文人王钟麒在《中国三大小说家论赞》中说:“施氏少负异才,自少乞
老,未获一伸其志,痛社会之黑暗,疾朝廷之专横,乃以一已之理想,构成此书”。光绪年
间的江荫香,别号伯绥氏,在《梦花馆笔谈》中写道:“耐庵博通今古,才气横溢,举凡群
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运、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洪武初,隐于江阴,
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当春秋胜日,自携书一卷、一盍、一奚僮载酒后随,登山
临水,倾尊狂饮,放怀长吟,超脱潇洒如神仙。”
滕王阁与黄鹤楼、岳阳楼同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故址江西南昌地处“吴头楚尾”,
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当年赣江乃至鄱阳湖一带,战事频繁,如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
十八年。耐庵墓刻王勃诗是有其内涵的,决不是一种随意行为,当是与吴王张士诚有关。
《滕王阁序》中说“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意思是:遥望长安在日下,指点苏州
在云间。日之下,又暗含长安为京都意(古以“日下”为都城)。吴会:吴郡,今江苏苏
州。云间:云中,又暗指出吴地的古称(吴地古名“云间”)。用王勃的话说:“一言均
赋,四韵俱成”,意即这一篇序的意思同时写一首诗,四韵,意思是“滕王阁诗”八句。
大家都知道,施耐庵的元曲《秋江送别》,王勃也有一首《秋江送别》诗:录以备考: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由此可见,王勃与施耐庵等才智之士均用武无地,报国无门,无路请缨,所以,耐庵墓
刻王勃“滕王阁诗”是抒发的失意之悲,是对时代的抨击,也是对社会的控诉。这是施耐庵
墓刻“滕王阁诗”深层的意义所在。
智慧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