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浦玉生 @ 2002-10-20
寻访施耐庵
浦玉生
施耐庵(1296-1370)生活于六七百年前的历史苍茫处,21世纪的今天要了解施耐庵,一个很重要
的途径是寻访施耐庵的后裔和施耐庵的流徙处。将出土文物、文献资料、民间口碑综合起来进行全息思
维,施耐庵研究定会出现一种“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的景像!
一、访施氏后裔聚集地
施氏后人相传,施耐庵兄弟三人,老大名叫彦端,字子安,即施耐庵,传为大丰白驹和兴化施家桥一
支;老二名叫彦明,传为苏州阊门一支;老三名叫彦才,传为施家庄一支。近几年,笔者在徐放报告的基
础上走访了大丰、兴化两市施氏后人居住地,1996年率《施耐庵寻踪》专题片(笔者与张袁祥撰稿,获市
电视艺术作品奖)摄制组、2002年又组织拍摄《施公遗踪》专题片(“施公遗踪”为盐城市十大旅游新景点
之一)摄制组多次前往施氏后人居住地,并采访、实拍了施氏遗迹。1952年文化部曾组织聂绀弩、徐放等
人对这一带考察过,出发之前,我已将徐放的调查报告研究过,由于徐放当初时间紧,江南江北跑过一些
地方,今天我的实地考察研究更占“天时地利人和”因素。考察之后弄清了施氏后人的主要聚集地:大丰市
白驹镇茅家园、狮子口村施家舍等;兴化市新垛乡施家桥村、何家桥、盛家村施家舍;兴化市大营乡清水
湾、张金村、施童舍;兴化市合陈镇胜利村施家舍、施苑庄。施彦才的后人在兴化市施家庄。施耐庵九世
孙有五个,名奉桥、隆桥石桥、板桥、柳桥,奉桥、板桥、柳桥,其后人分别在兴化市施家桥的前桥、后
桥、西桥,隆桥之后在合陈镇胜利村施家舍,石桥之后在白驹镇狮子口村施家舍。
施氏后裔为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修祖坟,二是建宗祠,三是续家谱。施耐庵墓在
兴化市施家桥,距白驹镇12公里,施氏宗祠在大丰市白驹镇,仿施氏宗祠原样建筑的施耐庵纪念馆在白驹
镇花家垛上。不久前,专赴大丰市白驹镇,相约施耐庵纪念馆馆长施金根(55岁、耐庵19世孙)、原施耐
庵文物史料征集工作者陈远松(68岁)一同前往,寻找《施氏家簿谱》征集人----大丰市白驹镇狮子口村
6组施家舍施华松。从204国道白驹镇新四军与八路军会师纪念碑南侧小路向东,穿过新长铁路,并顺铁路
再东行,从白驹镇到狮子口村6组约3公里。这是施耐庵第14世孙施永惠之后的聚集地,也即是施耐庵9世
孙施石桥的后代。
狮子口村6组56-58号新瓦房是施华松家,他是施家舍施耐庵后代第19世,施华松今年72岁,在白驹
镇水利站退休,其祖父施魁兰是族长,负责管理祭田、施氏宗祠。相传施氏家谱有4本,被施玉才一斗小麦
卖掉后,施魁兰用一担大麦将其赎回。当施魁兰去世后,施玉才又将其卖掉。另他看到施氏宗祠内收藏从
坟墓内挖掘出来的大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的瓷器等文物。
1981年陈远松、施华松到大丰县大道公社和瑞大队第五生产队施俊杰(时年63岁)家征集到《施氏家
薄谱》,这对当时施耐庵研究起到重要贡献,这就是国贻堂《施氏家薄谱》,现在我们到一间小屋内看到
的是该谱的抄本,施华松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抄出来的。
封面:设其上裔;扉页:国贻堂;中华民国染年桃月上旬 吉立;十八世释裔满家字书城手录于丁溪
丈室。
内收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施耐庵第十四世孙施封写的《施氏长门谱序》和杨新撰《故处士公
(让)墓志铭》,以及一世至十七世系名单。
施华松将抄本给我们看时,还有他自己收集的20多年来《文汇报》、《盐阜大众报》等报刊登载的有
关施耐庵、施氏宗祠的报道。在小屋的正中还有一幅令我惊奇的施氏宗祠形象画,上列一世先公祖施耐
庵,元配季氏,申氏。列祖列宗的牌位,然后是“百世流芳”,再下面是“施氏宗祠”,中间有一幅施耐庵
的画像。
这一幕发生在施华松新家南侧的老房子里,在这样一个海滨偏僻之地,如果不是施耐庵的传人,谁又
何以在20多年前花40元钱请人专门画了一幅这样的布画挂在家中呢?真是“神州何处无施族,唯有此乡认
祖宗”(张惠仁语)。
学术界有多少人无视白驹施耐庵的存在,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