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浒街
《水浒传》与张士诚起义再探
作者:浦玉生 @ 2000-10-10
《水浒传》与张士诚起义再探
浦玉生
《水浒》与张士诚起义的关系探讨,前人早已对此有过论述。清代顾苓在《跋水浒图》
一文中说“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所作《水浒传》题曰《忠义水浒》。……《孟子》曰: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至正失驭,甚于赵宋,士诚跳梁,
剧于宋江,《水浒》之作,以为士诚讽谏也,士诚不察,而三百年后,高杰、李定国之
徒,闻风兴起,始于盗贼,归于忠义,未必非贯中之教也。”这里,笔者从三个方面对
这一命题作进一步的探索。
一、张士诚起义与《水浒》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从《宣和遗事》来加以说明。
《大宋宣和遗事》中的梁山泊故事,被鲁迅称为“是《水浒》之先声”,被郑振铎称为
“最初的《水浒传》雏形”。从《水浒》与《大宋宣和遗事》对比研究上,我们可以看出
这里的师承和奥妙。
《宣和遗事》其起因由于朱面力之运花石纲,如杨志卖刀、吴学究劫生辰纲、宋江杀阎
婆惜及受天书等事并有之。而送生辰纲者,北京留守梁师宝,不是世杰,亦不是蔡京
婿。押送者,县尉马安国,非杨志也。称三十六人为天罡猛将,以宋江为帅,不在此
数。三十六人中,有公孙胜、杜千(不作迁),无解珍、解宝。其名号多与今本同,龚
《赞》异。唯吴学究名加亮不名用,卢俊义姓李,杨雄姓王,二阮为阮进、阮通,李俊
为李海,关胜名关必胜,张横为火船工张岑……
为什么《水浒》上的智多星叫吴用,这是由于施耐庵为张士诚做军师时,是在江北打开
局面,还是到苏州称王,施耐庵一直劝告张士诚。施耐庵的意见是以江北草堰一带为基
地,然后用兵,夺取天下。然而张士诚想的是占领江南,享乐心切,结果在苏州城住下
来后,天下大势未定,就急于称起吴王来,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施耐庵的话他一点也
听不下去。施耐庵看到张士诚如此腐败,叹了一口气说:“可惜当年项羽,不听范增的
劝告,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今天我纵有满腹经纶,奈何不遇明主,又有什么用
呢?”后来施耐庵就离开了张士诚,张士诚也就被朱元璋打败。张士诚的失败,施耐庵
一直耿耿于怀,他觉得自己也有一份责任。后来在写《水浒传》时,特地把智多星写成
“吴(无)用”,意即自己没有尽到一份责任帮助张士诚平定天下,军师无用啊。就这
样,“梁山上的军师--无(吴)用”成了一条人们口头常说的歇后语,一直流传到今
天。
《水浒传》是以张士诚的农民起义为背景的,但又不能明写,所以书中当出现张岑时,
这张岑与张士诚有谐音之虞,因此施耐庵将其改为张横,士诚的士,最初是一横,因此
叫张横,而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张士德,正好《宣和遗事》中有张顺,士信、士德的
信、德最初起笔是三撇,与顺的前三笔是相似的。这是将张士诚的起义事有意地写在书
中。
晁盖等智取生辰纲,《遗事》上强调的是“劫”,《水浒》作者突出的是“智取”。从《遗
事》就事论事地陈述故事梗概,发展到《水浒》使情节成为各种不同性格、典型的成长
和构成的历史。经过施耐庵的艺术加工,不仅人物的性格鲜明突出,形象高大迷人,而
且故事情节本身也更加曲折复杂,鞭辟入里,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从塑造江湖侠义英雄到塑造反抗政府的革命英雄,这是《水浒》的又一特点。
《遗事》上宋江吟的反诗是:
杀了阎婆惜,寰中显姓名。
要捉凶身者,梁山泊上寻。
这是把杀阎婆惜看成“寰中显姓名”的英雄行为,而实际上不过是个背着“凶身”的罪名上
山避难的渺小形象。《水浒》中施耐庵把宋江吟的反诗改为: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毕竟反映了《水浒》作者是有意要把宋江塑造成为以反抗政府为已任的高大的造反英
雄形象。这诗中隐晦曲折地点了吴地发生的吴王张士诚的农民起义,类似黄巢的农民起
义形象。唐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首领王仙芝、黄巢等人都是私盐贩子出身,正与张士诚
相同,张是以贩私盐起家的,也正是不堪受盘剥才揭竿而起的。《水浒传》将童威、童
猛安排在江西九江一带贩运私盐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而在宋江所在的北宋末年并没有
爆发以私盐为起因的大规模武装起义。
《宋史》中关于宋江的记载,共有三处:《徽宗纪》、《侯蒙传》、《张叔夜传》。
《宋史.张叔夜传》说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说明宋江最早的起义地点是在黄河以
北,而梁山泊却在黄河以南。宋江的起义时间很短,从宣和元年末到三年初,总共不过
一年多。张士诚起义是十四年,这与《水浒传》基本相符,说明《水浒》是以张士诚农
民起义为背景的。此外我们无法解释这一情况。
二、张士诚起义与《水浒》密切相关,我们也可从张天师建立天师道一事加以说明。
贯华堂古本《水浒》楔子,开宗明义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这里是
用了张士诚的姓,太尉是张士诚招安时的官名。天师是对法术者的尊称,东汉顺帝时,
张陵在四川鹄鸣山(今大邑县境内)修道,作道书24篇,自称天师,创立道派,张陵是
第一代天师,其后裔承继道法,代代相传天师之位。
张陵创天师道虽然在四川,但人们一般总把江西龙虎山作为天师的发源地。相传第一个
移居龙虎山的是第四代天师张盛,时间约在西晋永嘉(307-312)年间,张盛尊张陵为
掌教和正一天师,在龙虎山修筑了清宫和天师府,使龙虎山成了道教的圣地。
《水浒》中说的张天师祈禳瘟疫发生在嘉祐三年(1058),这个张天师应该就是张嗣
宗。据有关记载,张嗣宗“赴阙,祈祷有应,年七十八貌若童颜,赐号‘虚白先生’”似乎
与《水浒》中的描写有几分相像。
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张士诚一心想建立张氏王朝,他从苏北登陆江南时,是从今张家港
市上岸的,一上岸即呼,这是我张家的啦!张家港即由此得名。这位张天子,本想世世
代代沿袭下去,无奈不是真天子,乃草头王(群众语言)。不管怎样,张天师与张天子
有相似之处。张天师建立天师道与张士诚建立吴王政权是一脉相承的。所相异的是一个
是宗教,一个是政治,张士诚兵败自缢后,民间的祭祀活动绵延不绝,从苏南民间的
“狗屎香”(烧“九四香”,“九四”是张士诚的小名)到苏北的祭地藏王(祭张王的谐
音),直至今日大丰市大龙乡境内张家墩(张士诚的出身地距白驹镇东约7公里)上有
400年前的土地庙,这在苏北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其实奇特的现象还不止一个。今天的盐城人几乎都会告诉你祖籍是“苏州阊门”的,是
“洪武赶散”而从苏南来到苏北的,这种文化现象与山东人所说祖籍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
下的相同。据《盐城县志》所载,朱元璋登基后不久,为了报复苏州、松江、嘉兴、湖
州、 杭州一带王府绅民对张士诚的拥戴,遂以移民垦荒为由,将王府40万人丁驱赶到
苏北,留下了一段众说纷纭的历史公案。为什么几十万人都说来自苏州阊门?吴王阖闾
大城奠定了今日苏州城的规模,苏州城内有八个门,其中蛇门与盘门都象征征服越国,
使越朝吴之意。齐门面对齐国,意在制服齐国。阊门之意取自“天通阊阖风”,位于城之
西,阖闾首先要西破强楚。盐城人说自己的祖先是苏州阊门的,这多少反映了洪武赶散
的后裔憎恨朱元璋拥戴张士诚的“情结”。此外我们无法解释几十万人都来自苏州阊门这
一历史现象。
三、张士诚起义与《水浒》密切相关,我们还可从《水浒传》的石碣魔君与《集异记》
的石柜猴神二者的相似性加以说明。
晚唐薛用弱写的《集异记》有这样一个故事:苏州吴县汪凤家的住宅经常闹鬼怪,准备
贱价出售。同县官吏张励每次经过汪家,总是看到有二股青气从中冲起,心想一定有宝
藏在那里,便出价百缗买下了汪家旧宅。买下后,他寻得青气冲出之处挖掘起来,掘地
不到六、七寸,遇到一块大磐石,搬去磐石,发现一个大柜,四周有铁索束缚,用铁汁
固缝,又以石灰密封,而且每面各有朱印七颗,印文像隶书篆文但又屈曲钩连。张励用
钳锤极力开拆,打开石柜,发现里面有只被铜盘盖得严严实实的铜锅,封口处用铅锡固
缝,并以紫印九颗回旋印在上面,印文和石柜上的不同,像是古篆。张励不肯罢休,又
拆去铜盘,发现锅口被三层丝织物蒙首,揭开丝织物,忽然从中跳出一只大猴,霎时间
跑得无影无踪。张励再看铜锅,铜锅内有一段铭文:“祯明元年七月十五茅山道士鲍知
远囚猴神于此。其有发者,后十二年胡兵大扰,六合烟尘,发者俄亦族灭。”张励发石
柜是唐天宝二年十月,到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发动叛乱,正好过了十二年,一年后张励
家灭族。我从清代程穆衡的《水浒传注略》“石碣妖魔”条目下读到这个故事。
写作《水浒传》施耐庵当读到过这一则故事,并由此而创作了一段石碣魔君的故事,这
就是我们在第一回中读到的“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写洪太尉打开“伏魔
之殿”后,“黑暗中不见一物”,“教从人取十数个火把”,“照那碑碣上时,前面都是龙章
凤篆,天书符录,人皆不识。照那碑后时,却是四个真书大字,凿着:‘遇洪而开’”在
洪太尉执意掘开地面之后,终于放出了“恶魔”--“一百单八个魔君”,这里借“荒唐之
言”、“无端崖之辞”作为引子来结构这一宏篇巨著,此中寓意,底蕴深厚。
《集异记》的地点发生在苏州,当事人并且叫张励,是姓张,这与定都苏州的吴王张士
诚是暗合的,张士诚起义到兵败是在十四年。
综上所述,我们从大量的民间传说和历史事实来证明,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参加了如火如
荼的张士诚农民起义,并以此为背景创作了《水浒传》。东都施耐庵与钱塘施耐庵是不
矛盾的,扬州也曾叫东都,兴化、大丰一带曾是扬州的属地,正因为施耐庵写的是“倡
乱之书”,又是明清两代的禁书,谁还敢在那个年代明目张胆地认作祖宗呢。杀害岳飞
的大奸臣秦桧,世居建康(今南京),秦桧的后人耻于这位先人,这一带的秦桧后裔都
改姓了徐。因“秦”字,头为三人,而“徐”字,“双人”在旁,一人在上,笔画一样。南京
城南夫子庙附近的秦状元境,当地人改称为“状元境”。秦桧的一个后人曾在杭州西湖岳
坟前写有诗句:“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也正因为是那个复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心理,我们才可理解出现在白驹施氏家谱中施彦
端名字旁后添上“字耐庵”,真是:“神州何处无施族,唯独此乡认祖宗”(张惠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