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浒街
见仁见智说宋江
作者: @ 2001-07-04
见仁见智说宋江
在古典文学名著当中,尚没有哪一个典型形象能像宋江那样引起如此持久、广泛的争议,喜欢宋江
的,褒之为“上上人物”,是忠义双全的典范,认为宋江为君则为明君,为相则为贤相,为将则为良将,为
臣则为忠臣;厌恶宋江的,贬之为“假道学、真强盗”,是葬送梁山好汉的刽子手,是封建统治者的走狗和
帮凶……不怎么忠实于原著的电视剧《水浒传》播出后,人们更是对宋江深恶痛绝,最客气的评价,他也至
少是个糊涂虫、窝囊废!
而无论褒还是贬,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宋江是梁山英雄之魁,是《水浒传》中领袖群伦的人
物,梁山好汉皆唯其马首是瞻,唯其命令是从,这绝不是偶然的。《宋史》中说宋江“其才必过人”,没有
过人之处,他成不了梁山之魁,恐怕早就成了王伦第二了。如果认为宋江是个小人、窝囊废,哪么怎么来
看待他麾下的梁山好汉?一部悲壮的英雄史岂不成了一部窝囊的狗熊史?
《水浒传》在明代又叫《宋江传》,理解了宋江,便理解了《水浒传》的悲剧意义,也就理解了施耐
庵、罗贯中的创作初衷。北宋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北方的辽国不断进犯,金国虎视眈眈,客观形
势亟需华夏民族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叙》中云:“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
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俘虏北去,囚禁至死),则称大破
辽以泄愤。”所以,作者在写宋江受招安后,紧接着用了七回的篇幅写宋江征辽,征辽得胜后才去打方腊。
可以说,作者在宋江身上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极力想把宋江写成一个忠义双全的完人。
宋江曾说:“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在[满江红]词中又说:“义胆包天,忠肝盖地。”他坐
上梁山泊第一把交椅后,便改“聚义厅”为“忠义堂”。可以说,如果不把“义”与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联
系到一起,只讲小团伙、小兄弟之间的哥们义气,那么这“义”字还有什么意义呢?
作者力图使“忠”和“义”在宋江身上达到和谐的统一,岂不知在当时黑暗的现实中,二者是矛盾的。梁
山好汉们大多是犯了“国家法度”的人,是腐败政府的对立面,宋江要顾全“义”,那就做不到对政
府“忠”(如他私放晁盖等人),这就让宋江跳进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怪圈,以至人们对他的理解出现了偏
差。宋江之“忠’,我们似应理解为对国家之忠、对民族之忠,他所梦寐以求的,是“边庭上一枪一刀”抗击
外侮、保民安国。他在[满江红]词中说:“统豺虎,御边幅。……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因此才盼
望“早招安,心方足”。虽然作者将宋江的实力描写得非常强大,但在当时外患当头形势下,宋江一伙是无
力争夺天下称王图霸的(史载张叔夜仅用一千人便迫使宋江投降了)。宋江谋求招安,除了御侮卫国的目
的外,当然也有为弟兄们寻条出路的考虑。占山为王终非长久之计,联合当局一致对外,恐怕这是宋江迫
不得已的选择。不久,金兵南下,不仅灭了北宋,陆续也将黄河以北占山为王者以及抗金军民组织的“忠义
社”一一消灭了。
宋江身上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如仗义疏财、大度爱才、知人善任等,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与曾被
一些史学家指为“愚忠”的岳飞一样,到头来却被昏君奸臣毒死了,死得不明不白、可悲可叹。这说明,与
昏君奸臣合作,注定没有好结果。因此作者写道:“自古权奸害善良,不容忠义立家邦。”为了突出该书的
悲剧效果,作者没写宋徽宗、蔡京、童贯之流的可悲下场,而是在卷末悲愤地写道:“煞曜罡星今已矣,谗
臣贼相尚依然。”作者希望人们痛恨的,不是宋江,而是昏君奸臣,是腐败的政府!遥想历代多少国家的赤
子,饱受不公正的待遇,有的蒙冤致死,却一片痴情不改:“宁肯国家负我,而我不负国家。”对于他们,
我们怎么忍心再去作过多的指责呢?
而时代毕竟进步了,人们的思想毕竟解放了。经过多年的“无限忠于”之类的灌输,人们对“忠”腻味透
了,厌恶宋江也正由于他的“忠”。人们希望的是宋江与昏君奸臣对抗到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话说
回来,如果这么写,《水浒传》便失去了悲剧意义。明人陈忱撰《水浒后传》,写李俊等幸存的梁山好汉
重举义旗,在南海建国,李俊称王,皆大欢喜。但是读罢,总觉不如《水浒传》赋予的悲剧意义震撼人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