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浒街
水浒旅游如何才不画地为牢
作者:不详 @ 2002-11-25
水浒旅游何时不再画地为牢
拙文《给泰安支几招》(见《中国旅游报》2002年1月18日)谈及泰安应打造梁山泊品牌,一经刊出立
刻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尤其是济宁市梁山县对这一提法表示了质疑。1月24日《齐鲁晚报》记者也就“梁
山泊该谁来开发”撰文进行评论。因此笔者又著本文,目的不仅仅在于回应这一质疑和评论,更重要的是诊
断出阻碍水浒旅游发展的真正症结,引导水浒旅游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水浒旅游产品的载体是什么?
《水浒传》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其在普通百姓心理积淀之深厚、影响之巨大是不需笔者阐
释的。然而要将抽象的小说形象转变为具象的旅游产品,让游客获得与小说相符合的体验感受,必须依托
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载体。山东为水浒的故乡,水浒故事的发生地主要位于郓城、梁山、东平、阳谷四县境
内,这四县水浒故事历史遗存丰富,水浒文化积淀深厚,是山东水浒旅游开发不可或缺的地域空间载体。
郓城县有英雄故里之称,水浒英雄宋江、晁盖、吴用等人揭竿而起的故事由此开始演义,并有“梁山一
百零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之说。水浒英雄的涌现与这里悠久的崇文尚武传统密不可分,长久以来郓城民
间习武之风甚盛,武术精英辈出,1992年还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宋江武
校,其学校级别、规模档次和输出人才都在全国首屈一指。1994年,宋江武校表演的《狗娃闹春》一举夺
得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一等奖之后,声名大振。另外,与智取生辰纲相联系的黄泥岗(现称为黄堆集)和
早已享誉国内外的水浒酒为郓城注入了厚实的水浒文化色彩。
梁山为水浒产品的核心载体,水浒英雄啸聚山林的梁山山寨可看作是水浒旅游的龙头景区,有多处真
实反映水浒故事的文化遗址与场景,如忠义堂为梁山大寨,系108条好汉聚义之处,断金亭系林冲火并王
伦之处,黑风口系当年李逵镇守之处,其他还有左右军寨和安置义军眷属的后寨及三关、杏花村王林酒店
等相关文化遗迹。
东平县水浒产品的核心载体是东平湖,它是梁山泊目前惟一的残留水面,常年有水面积124.3km2,
夏季水域面积可达180km2,芦蒲草荡、港汊纵横、渔帆点点、水鸟盘旋、群山环抱、水势浩淼,其场景酷
似梁山泊旧观。东平湖西岸有阮氏三雄的家乡石碣村,西北岸的腊山为三阮战何涛处,湖东南侧为宋江当
年多次攻打的东平州(州城镇),湖西南棘梁山传说是晁盖、三阮等人智取生辰纲后最早聚义的地方,因此
东平县具备水浒旅游开发的广阔水陆空间载体。
阳谷县与打虎英雄武松密切关联。县城内已修建狮子楼,仿宋古街。狮子楼为武松斗杀西门庆之地,
在中国家喻户晓。县城东南的景阳岗为武松打虎故地,其所具有的荒、野、乱氛围,极贴合当年武松打虎
之意境。另有祝家庄和孙二娘酒店遗址。加之武松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性格风采的整体形象渲染,使阳谷
县成为水浒旅游开发的重要节点。
■水浒旅游徘徊不前的原因是什么?
四县均有各具特色的水浒旅游资源,而且水浒旅游线又是山东旅游区划中“五区一线”中的重要“一
线”,还是国内惟一以起义军遗址为游览主题的旅游线,同时水泊梁山又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为什幺水浒旅
游线一直处于温冷状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直接原因是先天不足使得已开发的产品难以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水浒传》作为文学作品夸张地描
绘了水阔山险的水泊梁山景象,而如今梁山周围既无水泊,山体又不险峻,其景象又远不如800年前的水
泊梁山。这两级“落差”致使抱着“水浒脑袋”来游梁山的客人找不到水泊梁山的感觉,大失所望。郓城的武
术是个亮点,对国内外市场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孤掌难鸣,形不成水浒旅游的大局面。阳谷在黄河以
北,中间又隔河南省地界,交通不便难以与其他三县直接连接,容易成为一个孤立点。而东平湖又一直没
有开发。
但是先天不足并不等于就缺乏后天发展的良机。当年《水浒传》电视剧摄制组首先来到梁山选取外
景,一看景观环境与《水浒传》相差甚远,便决意另择他地,此时梁山县并没有推荐摄制组到山环水阔的
梁山泊(东平湖)去安营扎寨,结果无锡被选为外景基地。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播出后所产生的巨大轰动
效应使得与水浒无任何联系的无锡成为水浒旅游的基地,给无锡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山东水浒旅游却陷入了低谷。可见典型的小农意识不仅葬送了送上门的千载良机,而且使自己的旅游发
展也陷入前所未有的窘境。又如,笔者曾于15年前建议在梁山峰顶安置望远镜,让游人观望山环水抱的梁
山泊,一可消除游人对梁山周围无水的遗憾,又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引导游人去梁山泊游览,但
时至今日这个既简单又可行的措施梁山县也没有落实。
水浒旅游长期徘徊不前的最根本原因是,行政区划的分隔导致水浒旅游线上的各市县未能充分审视水
浒旅游资源的内在构成和自己在整体产品中的特色与地位,在“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地域情结心理作用下,
犯了严重的近视症,各地旅游开发不仅形不成合力,抓不住发展机遇,而且相互之间陷入争正宗、争品牌
的无谓之举中,进而在景区建设、产品开发、线路组织、市场促销方面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因此,提供
给游客的是破碎的、片段的、单调的产品,产品内在结构极不合理,游客则难以产生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水浒旅游如何走出画地为牢的怪圈?
要重振水浒旅游,构建有竞争力的完整的水浒旅游产品,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以转变观念为先导。“观念一变万事通”,只有摒弃陈旧的观念,具备“大旅游”意识和大局观念,
水浒旅游才有坚实的“软性”平台。目前,整体来说水浒沿线的各县发展旅游的意识已具备,发展旅游的愿
望十分强烈。但是有几个思想结尚未解开:
一是“以我为主、以我为宗”的思想流行。各地都从自身着眼,过度强调自己的重要性,一叶障目,不
见全局,抛开地域本位主义发展旅游的意识十分淡薄。水浒产品的结构和空间关联性决定了只强调自己为
正宗,独揽一切的开发,是无法构建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的,那将使彼此陷入你中无我、我中无你的恶性
竞争之中,最终将导致两败俱伤。因此从剔除代表性的小农意识与地域情结来着手解决思想转变,对于发
展水浒大旅游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有些地方虽不是水浒旅游的主体,成不了主角,也不愿当好配角,存在不顾现实的抱残守缺心
理,总是认为难有大作为,坚持“等你主体发展好了,我再分一杯羹”的想法,“等、靠、要”的思想十分
严重,没有主动出击、积极争取,对于合作开发态度不积极、不理会、不参与。
三是对水浒旅游的发展前景没有充足的信心。认为随着无锡水浒旅游城声势渐弱,水浒旅游已成为明
日黄花,再难有大的吸引力。实际上随着无锡水浒旅游城吸引力的减退,银发市场和海外华人市场对于实
地游览水浒故地有着很大的兴趣。在国外,发生在英格兰北部舍伍德森林的罗宾汉故事与水浒极为类似,
多年来该地吸引着大量游客;英国的莎士比亚和德国的歌德文学作品的体验游,其游客也趋之若鹜。应该
说带有传奇色彩的文学旅游具有坚实的市场基础,对于发展前景的担忧是多余的。
其次,突破行政区束缚,切实做好区域合作、优势互补是关键。先天之失可以通过后天来弥补,最好
的措施是根据旅游资源禀赋和特征实现跨越行政区划的区域合作开发。其中的重点是做好山水结合的文
章。梁山县首先要认清地理变迁的事实。梁山周围原为水泊,但宋、元、明、清以来,黄河多次决口,河
水夹带泥沙入湖,湖底逐渐升高,“沧海”变成了今日梁山周围的“桑田”。水面逐渐向北抬至离梁山25公
里的东平县境内,形成梁山泊惟一的遗存水面———东平湖。因而梁山目前是有山寨无水泊,如果放着本是
水泊梁山一部分的东平湖自然水面不用,硬要人工造水,不仅难以恢复当年港汊纵横、芦荡密布的自然景
象,而且将耗费巨资,得不偿失。梁山开发应主要做好山寨的文章,将纪念性建筑、祭祀性建筑改造为场
景式建筑,并在原有遗址基础上通过相关场景设置,突出梁山的水浒文化内涵和山寨结构与内容的完整性
及险峻的气势。而东平应凭借东平湖的水域优势将其作为梁山泊来开发,展示水浒景观,形成水浒旅游线
上的一个重要旅游节点。我们强调泰安要打造梁山泊品牌,也强调济宁要打造梁山品牌,但更强调两地合
力打造水泊梁山品牌,形成水浒旅游的“双赢”局面。
另一个重点是做好交通线路规划。目前,220国道能将梁山、东平、郓城三县联成一体,阳谷县则可
以通过京九铁路与梁山、郓城联成一体,构成水浒旅游的完整格局。
第三,开发专项武术修学旅游和节事活动,激活水浒旅游。专项武术修学旅游应突出场景化、武术
化,要有气势恢弘的动态武术表演,要有真实的武术打斗,并且能让游客参与进去。梁山“国际水浒文化
节”已停办多年,应恢复这一节事,但原有名称大而空、虚而泛,起不到突出旅游特色的作用,应改名
为“水浒武术节”或“水浒武术擂台赛”,让游客直接领略感兴趣的水浒主题。
第四,营造水浒故事地氛围,推出旅游目的地整体旅游形象。而这需要水浒故事发生的背景地共同合
作进行打造,如阳谷景阳岗应突出“荒、野、乱”的特征,形成武松打虎地场景;仿宋街应与狮子楼结合,
突出宋代市井风情。其他相关的地点如阳谷的祝家庄、高唐的柴进府第、莘县的野猪林、郓城的黄泥岗、
东平的腊山与棘梁山等都应有场景化设置,共同烘托出水浒旅游地的整体旅游形象。
另外,将隶属水浒旅游线上的特色景点如阳谷的海慧寺、小迷魂阵、平阴洪范泉池以及楚霸王墓、曹
植墓、程咬金故里斑鸠店等纳入旅游线路中,并将地方民俗风情和特色餐饮融入旅游活动中,如郓城的水
浒酒、梁山的义酒、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饮食方式以及斗羊、斗鸡和东平湖的鱼宴等。这样既能丰富水浒
旅游产品的内容,又能带动鲁西旅游的发展。
最后,从根本上说,要谋求水浒旅游的长远发展,必须以产品为主导编制旅游规划,并确实加以实
施。这样,既能保证区域合作的制度性、现实性、可行性,又能防止各地乱铺摊子、遍地开花,而导致彼
此之间力量互相抵消的局面发生,以获得区域旅游资源与人力和物力的最佳配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