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浒街
《水浒》所描写的元宵灯节风俗
作者:杨子华 @ 2006-06-24
《水浒》所描写的元宵灯节风俗
杨子华
[摘要] 宋时,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放灯五夜。灯景:“灯棚”是指高大的结扎各式花灯的彩楼;“鳌
山”是指摹拟传说中巨龟背负神山而结扎成的大型灯架。灯品:“龙灯”是指用稻草或彩纸扎成的“烛龙
灯”;“鸳鸯灯”是指在上面画有鸳鸯的小型花灯。社火,即“舞队”: “鲍老舞”、“耍大头”都是
宋元时的滑稽舞蹈。节物:闹蛾儿、玉梅、雪柳、灯球等都是元宵节妇女的头饰。灯词:是指那些吟咏灯
节的词曲。
[关键词] 放灯;灯景;灯品;社火;节物;灯词。
一、放 灯
阴历正月十五日,俗称“上元节”,唐代以来有元宵观灯的风俗,故又称“灯节”。届时,为了庆赏元
宵,要大放花灯,谓之“放灯”。据《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记载“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前后张灯五
夜。相传宋时止三夜,钱王纳土,献钱买添两夜。”对元宵放灯的法定时间,在宋元杭州的“讲史”话本
《大宋宣和遗事》中也有反映:“自唐元宗开元年间……从十四至十六夜,放三夜元宵灯烛,至宋朝开宝
年间,有两浙钱王献了两夜浙灯,展了十七八两夜,谓之五夜元宵。”
在《水浒》第六十六回梁中书对北京放灯一事特传下钧旨:“照依东京体例,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灯
五夜。教府尹点视居民,勿令缺少。”《水浒》中写到北京元宵节放灯五夜是与《西湖游览志余》以及
《大宋宣和遗事》相一致的。《水浒》第六十六回作者便是利用北京的元宵放灯来发展故事情节的。首先
由于“这北京大名府是河北头一个大郡,冲要去处。却有诸路买卖,云屯雾集,只听放灯,都来赶趁。”
于是梁山好汉有的装作进城来观赏花灯;有的挑着花灯在城中闲走;有的装扮成“社火”特别是时迁打扮
成卖元宵节物“闹鹅儿”的,他们都混进了观赏花灯和赶趁买卖的人群里,进入了北京城。从而出现了
“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这样激烈、紧张的一幕。
由此可见,利用元宵灯节的放灯发展故事情节,这乃是《水浒》的一大艺术特色。除了第六十六回北京的
这一处“放灯”外,主要的还有两处:一处是第三十三回写清风寨镇上的“点放花灯”。正是由于宋江到
清风寨镇上“夜看小鳌山”,从而发生了宋江被刘知寨擒拿,“险些儿死无葬身之地”。这可以看作促使
宋江“掀开地网上梁山”的第一步。
还有一处便是第七十二回,写东京“庆赏元宵”,“大放花灯”,这才勾引起了宋江“我如今要和几个兄
弟私去看灯一遭”的念头,于是又生发出了“李逵元宵闹东京”的惊天动地的变故来。
二、灯 景
[灯棚]
灯棚也称“山棚”,高大的结扎各式花灯的彩楼。据西湖老人《繁胜录》所记,南宋庆元年间,每逢元宵
灯节,杭州“南至龙山,北至北新桥,四十里灯光不绝,……州府扎山棚,三狱放灯”。装饰在山棚上的
“奇巧异样细灯”,如:“琉璃灯山,其高五丈,人物皆用机关活动,结大彩楼贮之”。又据《梦粱录》
“元宵”条所记:“大内前缚山棚,对宣德楼,悉以彩结,山沓上皆画群仙故事,左右以五色彩结文殊、
普贤,跨狮子、白象,各手指内五道出水。”
这种为了庆赏元宵灯节,家家门前搭灯棚、悬花灯的盛况,还被杭州著名的诗人写进了“灯词”里。如:
南宋刘邦彦的《上元五夜观灯》中就有:“近喜元宵雪更晴,千门翠竹结高棚。”又如元代瞿宗吉的《看
灯词》中也有:“东家斫竹缚高棚,西舍邀人合凤笙。”
非常熟悉杭州风俗人情的书会才人施耐庵以此为素材极其充分地写进了《水浒》中。在描写元宵节的灯景
时,至少有五处写到了“山棚”:
第一处,第三十三回通过宋江的视线,从侧面描写了清风镇上的元宵之夜:
到这清风镇上看灯时,只见家家门前搭起灯棚,悬挂花灯,不记其数。
第二处,第六十六回以“说话人”的口吻描述了北京大名府的元宵灯景:
家家门前扎起灯棚,都要赛挂花灯,巧样烟火。户内缚起山棚,摆放五色屏风炮灯,四边都挂名人画片并
奇异古董玩器之物。
第三处,第六十六回,前面是对“灯棚”的正面描写,后是从时迁的视线的侧面描写:
正月十三日,(时迁)却在城中往来观看居民百姓搭缚灯棚,悬挂灯火。
第四处,第七十二回,写宋江、柴进、戴宗、李逵四人也是在元宵节到东京观赏灯景:
家家门前扎缚灯棚,赛悬灯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
[鳌山]
“鳌山”原指古代传说海上有巨龟背负神山,后世每逢元宵灯节,便摹拟其形,把无数绚丽多彩的花灯扎
架而起,供游人观赏,谓之“鳌山”。可以说,在南宋杭州盛大的元宵“灯景”中最显耀的、也最具特色
的就要算“鳌山”了,据《武林旧事》卷二“元夕”条所记,南宋淳熙年间,“三间台等处临时取旨,起
立鳌山。”其中尤以宣德门的“鳌山”上的灯景更加 “五色荧煌”。
杭州元宵灯节到处扎缚鳌山的节令风俗,也广泛而生动地反映在宋元杭州的话本小说里。如《刎颈鸳鸯
会》(《清平山堂话本》)在描述“杭州府武林门外落乡村中”的一次元宵之夕:“鳌山彩结,嵬峨百尺
矗晴空……闲庭内外,溶溶宝烛光辉;杰阁高低。烁烁华灯照耀。”
《水浒》中,作者在描绘元宵灯景时,对鳌山的描写极其细致,极其生动。在对东京、北京、清风镇这三
写元宵灯节中,都着重地描画了鳌山上的灯景:
一写东京元宵灯节时,先后描绘了两处鳌山:一处是在御街上的鳌山,“鳌山排万盏华灯;夜月楼
台,凤辇降三山琼岛。”二处是天汉桥的鳌山:“鳌山彩结蓬莱岛,向晚色双龙衔照。”
二写北京元宵灯节时,也描画了四处鳌山:一处是在“市中心添搭两座鳌山”。二处是在“大名府留守司
州桥边搭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红黄纸龙两条,每片鳞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三处是在“铜佛寺前扎
起一座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周围也有千百盏花灯。”四处是在“翠云楼前也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着
一条白龙,四面灯火不计其数。”
三写清风镇元宵灯节时,也写了两处鳌山:一处是市镇上的“鳌山”:“玉漏铜壶且莫催,星桥火树彻明
开;鳌山高耸青云上,何处游人不看来。”二处是在土地大王庙前:“看那小鳌山时,怎见的好灯,但
见: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金莲灯、玉梅灯,晃一片琉璃;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团锦
绣。”
三、灯 品
据宋元杭州元宵风俗,在五天的灯节期间,杭州除了家家门前悬挂各式花灯外,在寿安坊至众安桥,即天
街两边的茶肆,罗列各种灯品出售,谓之“灯市”。据《武林旧事》所记:“灯之品极多……凡数千百
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在《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条,还具体地描述了元宵“灯
市”上出售的各色华灯中,有画着“钟馗捉鬼”、“月明度妓”(即月明和尚度柳翠)、“刘海戏蟾”这
一类故事型的灯品。
象这类故事型的灯品,在《水浒》中也有反映。宋江在清风镇上看到家家门前悬挂各式花灯,其中有不少
“灯上画着许多故事,也有剪彩飞白牡丹花灯,并荷花芙蓉异样灯火。” “金莲灯,玉梅灯,晃一片琉
璃;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团锦绣。”下面特别介绍在元宵“灯品”中之两种颇有代表性的“龙灯”和
“鸳鸯灯”。
[龙灯]
由于吴越人对龙的崇拜,因此“元宵”灯节中的“龙灯”就格外引人瞩目。按杭州古时的风俗,在元宵节
前的正月十二日“灯市”开始,全市所有“龙灯”都得上城隍山龙神庙进行“开光”。所谓“开光”,就
是龙灯制成后,画上龙头,但暂不画睛,须在十二日至城隍山龙神庙拜供后,才能用墨汁画上龙眼,并在
龙灯头上写上“青龙胜会”四个字。对此,金江声还有一首《武林踏灯词》:“画鼓声喧百面雷,烛龙惊
起上春台。游人尽道开光好,争向龙神庙里来。”诗中提到的“烛龙”乃是杭州元宵节一种传统的龙灯,
据《梦粱录》卷一所记,南宋时的杭州宣德楼上扎缚的这种“烛龙”,是用稻草扎成,再罩上青幕,在龙
身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蜓,如双龙飞走之状”。
杭州元宵节“灯市”上非常有地方特色的“烛龙”灯在《水浒》中也有多处描写。如第六十六回那首吟咏
北京大名府元宵节的“灯词”中就写到了“烛龙衔照夜光寒”。在留守司州桥边的“一座鳌山上面,盘红
黄纸龙的两条,每片鳞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又,在翠云楼前的“一座鳌山上面,盘着一条白龙,
四面灯火不计其数。”又如第三十三回,宋江在清风镇土地大王庙前也看到了小鳌山上的“双龙戏水”
灯。
[鸳鸯灯]
与雄壮而粗犷的大型“烛龙灯”不同,“鸳鸯灯”的特点却是精巧而纤小。鸳鸯灯也称“彩鸾灯”,这种
画有鸳鸯的彩灯在元宵“灯市”上特别受到青年女子的青睐。宋元杭州的话本小说《张生彩鸾灯传》
(《熊龙峰四种小说》),便以“鸳鸯灯”作为男女双方爱情的象征之物,故事的“正话”是以“彩鸾
灯”为故事的线索,先写书生张舜美在杭州西湖六桥“遥见灯影中一个丫鬟,肩上斜挑一盏彩鸾灯,后面
一女子冉冉而来”。男女相见后,顿生爱慕之情,后来双方以“灯词”传情,女子的《如梦令》词中有
“高挂彩鸾灯,正是儿庭房”之句。书生便在十五日赴约,乃成《如梦令》灯词,来往歌唱,中间有“一
见彩鸾灯,顿使狂心烦热”之句。情节几经变迁,悬念迭起,最终始得成为夫妻。这篇《张生彩鸾灯传》
的话本小说生动地反映了宋元杭州元宵灯节所具有的浓郁生活气息和民俗风情。
《水浒》第七十二回,宋江要私访李师师,便命燕青先去东京御街李师师妓院。因是元宵灯节,燕青到了
李师师妓院门前,“揭开青布幕,掀起斑竹帘,转入中门。见挂着一碗鸳鸯灯”。在妓院门上“挂着一碗
鸳鸯灯”,一则是为了庆贺元宵灯节;二则也作为妓院的一种标志性装饰;三则鸳鸯灯乃是男女爱情的一
种象征,现在便把它作为妓院的一种“吉祥物”。因此,在《水浒》中,虽然多次描写到了元宵节的灯
景、灯品,但只是在写到李师师妓院时才提到了“鸳鸯灯”。可见作者对元宵灯节的风俗人情是非常熟悉
的。
四、社 火
社火是指元宵节日所扮演的民间舞蹈、杂戏。《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卷,对“社火”作了这样的解释:
“你道如何叫得社火?凡一应吹箫、打鼓、踢球、放弹、勾栏、傀儡、五花衅弄诸般戏具,尽皆施呈”。
据《武林旧事》卷二记载,南宋时杭州元宵节的各种舞队“多至千百队”,“诸舞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
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水浒》中,在叙述到东京、北京以及清风镇的元宵灯节
时,都对社火即“舞队”表演作了生动的描写。如第三十三回就写到了清风镇上的“土地大王庙内,呈应
诸般社火。”第六十六回也写到北京的“大街小巷,都有社火”。
[鲍老舞]
在清风镇上的“诸般社火”中,最为精彩的便是跳“鲍老”舞了。且看宋江等四人在清风镇上看灯景时:
只见前面灯烛荧煌,一伙人围住在一个大墙院门首热闹,锣声响处,众人喝采。宋江看时,却是一伙舞鲍
老的。……那跳鲍老的,身躯扭得村村势势的。宋江看了,呵呵大笑。
《舞鲍老》乃是一个元宵灯节深受欢迎的幽默风趣的滑稽舞蹈。“鲍老”本是傀儡戏中引舞的滑稽角色。
据西湖老人《繁胜录》所记:南宋时,杭州除了本地的“鲍老”外,还有不少流寓于杭州跳《鲍老舞》的
艺人,如福建籍艺人在杭州组织“福建鲍老社”,有“鲍老”艺人300余人;四川籍艺人也在杭州组织
“四川鲍老社”,有“鲍老”艺人100多人。表演的“舞鲍老”的节目也比较多,据《武林旧事》卷二的
“舞队”条下有《大小斫刀鲍老》、《交衮鲍老》。《梦粱录》卷一的“元宵”条下还有《踢灯鲍老》
等。就是这种南宋杭州“舞鲍老”的盛况也在《水浒》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
[耍和尚]
在《水浒》中除了第三十三回清风镇元宵灯市上表演的滑稽舞蹈《舞鲍老》之外;还在第六十六回写到了
北京大名府元宵灯节上所表演的又一个脍炙人口的滑稽舞蹈《耍和尚》。《耍和尚》又称《耍大头》。这
个至今已流传到全国深受人们喜爱的滑稽舞蹈,最早也源于南宋杭州元宵节的“舞队”。《耍和尚》即
《月明和尚度柳翠》(《喻世名言》第二十九卷)。舞蹈中的两个人物:月明和尚即玉通禅师,柳翠是南
宋杭州抱剑营的名妓。关于舞蹈的故事,据清杭州人翟灏《通俗编》所记:“宋绍兴间,柳宣教履临安尹
任,僧玉通不赴庭参,柳便用红莲计破其戒,玉通惭悔而死,托生于柳,隶乐籍报之。久之,皋亭山(今
杭州半山)僧清了,以化缘诣柳翠,为戴具,现身说法,示彼前因。翠悟,沐浴而化。清了一名月明,故
云《月明和尚度柳翠》也。……今所演,盖《武林旧事》所载的元夕舞队《耍和尚》也。”
出现在南宋杭州元宵之夜的滑稽舞蹈《耍和尚》,将本来圣洁的月明禅师改成了被耍弄的滑稽人物。在一
阵鼓钹的打击声中,这个“月明和尚”戴着笑容可掬的“大头”面具,秃顶,穿袈裟。驮着也头戴面具,
右手执蒲扇,左手持手帕的“柳翠”。两人一上一下相互呼应,表演各种逗笑、嬉闹的滑稽舞蹈动作。
从《通俗编》所说的清代杭州元宵之夜“所表演的《大头和尚》“盖《武林旧事》所载,元夕舞队《耍和
尚》也”,那么以北宋为历史背景、以宋元为说唱时期、以元末明初为成书时期的《水浒》中所描述的
《耍和尚》,更应出自《武林旧事》所载元夕“舞队”《耍和尚》了。不仅如此,而且《水浒》中写的第
六十六回北京大名府元宵灯节上表演的其他的舞蹈节目《傀儡》、《麻婆子》、《踏竹马》、《舞鲍老》
以及音乐节目《清音》甚至连第七十一回燕青所演唱的歌舞《货郎》,全部都能从《武林旧事》“舞队”
那份元宵灯节的节目单中找到。
五、节 物
南宋时,杭州作为“人物繁盛,风俗绳厚,市井骈集”(《都城纪胜·序》)的都会,在丰富多彩的土俗
民风中,尤以元宵灯节的赏灯风俗特别繁盛 ,配合这五天元宵灯节,还为市民提供了如“闹蛾儿”、
“雪柳”、“灯球”、“玉梅”等的节日纪念品,俗称“节物”。据《武林旧事》卷二:“元夕节物,妇
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堤叶、灯球……”又据《梦粱录》卷十三载:元宵节,在杭州天街
(今中山中路一带)的“早市”上,还有小贩向顾客“扑卖玉栅小灯球、闹蛾儿、玉梅花”等节物。
[闹蛾儿]
闹蛾儿,即闹蛾,乃是插在女子头上的时兴头饰。用白纸剪成,形如飞蛾,故名。据杭州节令风俗,闹蛾
儿作为元宵节的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纪念品专馈赠给女子。《武林旧事》卷二“元夕节物”条就记载着,
宋元元宵节日杭州妇女“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游手浮浪辈,则以白纸为大蝉,谓之‘夜蛾’。”在
《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入话”处引用了南宋康伯可的一首描画当时杭州元宵灯节的灯词《瑞鹤仙》,
描写妇女们头上戴着“闹蛾儿”去观赏灯景、游玩作乐的情景:“绮罗丛里,兰麝香中,正宜游玩。风柔
夜暖。花影乱。笑声喧,闹蛾儿满路,成团打块,簇着冠儿斗转。”正是因为康伯可写了这首《瑞鹤仙》
的灯词,“高宗皇帝极为称赏,御赐金帛甚多。”
在《水浒》第三十三回的那首赞咏清风镇元宵灯景的灯词中,也有对节物的描写:
……银蛾斗彩,双双随绣带香球,雪柳争辉,缕缕拂华旙翠幕……。
在清风镇土地大王庙前五彩缤纷灯景的光照下,成群结队的妇女,她们头上都戴着应时的头饰,那“闹蛾
儿”(“银蛾”)争奇斗艳;“小灯球”(“香球”)飘着绣带;“雪柳”在与灯光争辉。这些更衬托出
了元宵节热烈、欢乐的节日气氛。
再看第六十六回那首赞咏北京大名府元宵灯节的灯词中也有这样的描写:“翠云楼高侵碧天,嬉游来往多
婵娟。灯球烂灿若锦绣。”元宵之夜,三五成群到北京最热闹的翠云楼嬉游的婵娟,她们头上戴着“小灯
球”,如锦绣般光照耀人。第三十三回宋江在清风镇土地大王庙看到了“双双随绣带香球”的女子在“画
烛光中同赏玩”。
《水浒》作者即使在描写元宵灯节这样纤小的节物时,也不忘记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对故事情节的描述,
如第六十六回对时迁装作卖元宵节物“闹蛾儿”的小贩,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
却说时迁挟着一个篮儿,里面都是硫黄,焰硝,放火的药头,篮儿上插几朵闹蛾儿,踅入翠云楼后,走上
楼去,只见阁子内吹笙箫,动鼓板,掀云闹社,,子弟们闹闹嚷嚷,都在楼上打哄赏灯,时迁上到楼上,
只做卖闹蛾儿的,各处阁子里去看。
时迁在元宵之夜,潜入北京城,上翠云楼的目的是要火烧翠云楼,为梁山好汉救出卢俊义而放火为号,故
而他巧妙地装成卖闹蛾儿的小贩。在装有硫黄、焰硝和放火的药头的“篮儿上插几朵闹蛾儿”,以掩人耳
目。从而掀开了火烧翠云楼、智取大名府这惊天动地的一幕。
六、灯 词
写景抒情乃是宋词的一大艺术特点,运用宋词来吟咏节日的风俗更是为一些词人所崇尚,而且还特别将这
些吟咏元宵灯节的词称之为“灯词”。高宗南渡建都杭州后,出现了不少吟颂杭州元宵节的“灯词”佳
作,其中尤为人推崇的如辛弃疾的“灯词”《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青玉案》的灯词,把当时杭州元宵之夜,街巷两边五光十色的花灯比喻为“花千树”和“星如
雨”。这正如《梦粱录》卷一“元宵”条所记述的“各以竹竿出灯球于半空,远睹若飞星。”这首《青玉
案》“灯词”还用“特写”景头对着那些头戴具有象征意义的“节物”“蛾儿雪柳”等头饰的年轻女子,
她们结伴地去大街上观赏花灯。
吟咏杭州元宵“灯词”的不仅有辛弃疾、李清照、刘辰翁、吴文英那样的著名词人,而且还有不少编写
“说话”话本的书会才人。他们编写的“灯词”,多被保存在宋元杭州的话本小说中。如《刎颈鸳鸯会》
(《清平山堂话本》),因小说的故事记述的是“杭州府武林门外落乡村中”女子蒋淑珍与后生朱秉中
“约在灯宵相会”,故而书会才人用一篇“灯词”先对故事的背景作了一番描绘:
户户鸣锣击鼓,家家品竹弹丝。游人队队歌声,仕女翩翩垂舞袖。鳌山彩结,嵬峨百尺矗睛空;凤篆香
波,缥缈千层笼绮陌。闲庭内外,溶溶宝烛光辉;杰阁高低烁烁华灯照耀。
在这首《南乡子》的“灯词”中,最引人入胜的便是矗立睛空的“鳌山”了。鳌山上的“溶溶宝烛”和
“烁烁华灯”闪发出耀眼的光辉。
在《水浒》中,前后共出现了十多首由书会才人编写的元宵“灯词”。有的也吟咏了元宵灯景“鳌山”,
如第七十二回,写宋江、戴宗、燕青、李逵在东京观赏灯景:
……元宵景致,鳌山排万盏华灯;夜月楼台,凤辇降三山琼岛。
也有的描画了元宵之夜鳌山上张挂着的“金莲灯”、“玉梅灯”、“荷花灯”、“芙蓉灯”等绚丽多姿的
灯品;并描画了那些头戴元宵灯节“节物”的少女来往于花丛中:
………金莲灯,玉梅灯,晃一片琉璃;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团锦绣。银蛾斗彩,双双随绣带香球,雪柳
争辉,缕缕拂华幡翠幕。
也有的描写了元宵节行进在三市六街的“舞队”表演,如第六十六回:
……前街傀儡,顾不得面目皆非,后巷清音,尽丢坏龙笙凤管。……耍和尚烧得头焦额烂,麻婆子赶得屁
滚尿流。踏竹马的暗中刀枪,舞鲍老的难免刃槊。
就是在北京元宵“舞队”中的由民间艺人表演的舞蹈《傀儡》舞、《耍和尚》、《麻婆子》、《踏竹
马》、《舞鲍老》以及民间音乐《清音》全都是取材于宋元杭州元宵节广场的“舞队”表演。
《水浒杂志》原创
Customs in Lantern’s Day Depicted in Outlaws in the Marsh
Yang Zihua
(Beijing Star Image Film & Entertainment,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15th o f first lunar month was Lantern’s Day in Song Dynasty, during which
lanterns were to be lit for 5 nights on end. Lantern scenery: “Lantern Shed” was referred
to as tall colored house garnished with all kinds of lanterns; “Aoshan” was meant to be
lanterns shaped like the huge legendary turtle with mountains on its back. Dengpin:
“Dragon Lantern” was referred to as lanterns made of straws or colored paper; “Mandarin
Duck Lantern” was a small lantern with mandarin ducks drawn on it. “Shehuo”, namely
“Dancing Team”: “Baolao Dance”, “Shuai Da Tou” were all comical dances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Jiewu: Frolicking with Moth, Yumei, Xueliu, Ball-shaped lantern were all
ornament for women’s headwear. Poet about Lantern was poets or songs intoned in the
festival.
Key Words: Lighting Lantern; Lantern Scenery; Dengpin; Shehuo; Jiewu; Poet about Lant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