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浒传播史
清代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与征四寇故事
作者:马场昭佳(日本) @ 2009-12-24
清代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与征四寇故事
马场昭佳(日本)
《水浒争鸣》编辑部按:
马场昭佳先生是日本留学生,发表此文时正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此文研究了70回
金本《水浒传》成为“定本”并逐渐淘汰其它所有《水浒传》版本的基本情况。此文可能有不周、不妥
之议,但无不实之词,更没有学术界某些专家学者对70回金本《水浒传》那样的偏见。鉴于中国大陆地
区60年来所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明清文学史》、《中国小说史》等等,都没有关于70回金本《水
浒传》传播历史的论述,此文值得一读。
此文原发表在《水浒争鸣》第八辑(湖北崇文书局2006年出版),为了给各位朋友研究《水浒传》
的传播历史提供资料,特在网上重新发表。
明代中期集大成的《水浒传》[1]问世以后一直到现在,受到世世代代众多人的欣赏。但是,它不仅
被接受为娱乐性读物,由于其故事的内容很过激,历代统治者认为是诱发盗贼、叛乱的最有害图书,好
多次禁止其发行。这个事实反而显示《水浒传》对明清两代社会的影响非常大。这样脍灸人口的《水浒
传》,现在我们能看到多种多样的版本。换句话说,《水浒传》在明代中期问世以后,对其整个故事构
成、文章表现等进行过几次改变,出版了多种多样的《水浒传》版本,例如文繁本一百回本、一百二十
回本、七十回本,文简本一百四回本、一百十五回本等等。
但是一般认为,这样活跃的出版情况只是明代中期到末期大约一百年间发生的现象。因为,郑振铎
在1929年发表的《水浒传的演化》中所说的如下的看法成为学术界的常识:
不料在明末清初之时,却有了一位金人瑞氏,以他的无碍的辩才,强造了一部七十回本的《水浒
传》出来。更不料他这一部“腰斩”的《水浒传》,却打倒了、洇没了一切流行于明代的繁本、一百回
本、余氏本、郭氏本……使世间不知有《水浒传全书》(指文繁本一百二十回本:引用者)者几三百
年。《水浒传》与金圣叹批评的七十回本,几乎结成一个名辞。除金本外,几乎没有所谓其他《水浒
传》。
按照这个看法,金圣叹(1608?—1661)崇祯十四年(1641)出版的七十回本,一开始问世就淘汰
了其他的版本,在整个清代成为了唯一的通行本。换言之,明代人和现在的我们一样能够接触多种多样
的《水浒传》,而清代人的《水浒传》环境则是非常限制的。这个郑振铎的看法和金圣叹当创作七十回
本时做的措施“腰斩”这个冲击性单词,在以后的《水浒传》研究界上固定下来了[2]。
但是,这个看法所根据的是,有“无碍的辩才”的金圣叹所创作的七十回本在文学性质方面比其他
的版本卓越,就是说只对版本的考察而已。这里没有记载当时情况的史料等客观性证据。所以,我们不
能不怀疑,没有客观性检验就可以断定在整个清代三百年之间《水浒传》就只是七十回本。
因此本稿集中到七十回本《水浒传》与征四寇故事这两点,将清代的《水浒传》接受情况再一次加以检
讨,显示其本来面貌。
一、七十回本《水浒传》与征四寇故事
论说清代的接受情况之前,我们应该先整理一下有关本文注意到的对象《水浒传》七十回本与征四
寇故事的基础知识。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水浒传》版本,依照文章表现的精粗,区分两个系统,一个是情节丰富的文繁
本;另一个是用简略的文章提示故事概要的文简本。其中文繁本依照内容的多寡又区别为三种:一是明
代中期面世的保存最古形态的一百回本;二是万历年间插入征田虎、王庆的一百二十回本;三是崇祯十
四年金圣叹创作的七十回本。文简本则把一百回本加工简略并插入征田虎、王庆的故事。
本文给予焦点的征四寇故事就指的是这些版本中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和文简本的后半部分。其
梗概如下:
在梁山泊集结的宋江等108人,打败朝廷派遣的军队,显示自己的实力后归顺了朝廷。然后作为官军
征伐了敌对朝廷的集团(异民族王朝辽、河北田虎、淮西王庆、江南方腊)。但是由于最后的征方腊,
梁山泊集团也崩溃了。
从这个内容可以看出,征四寇故事主要描写宋江等108人和朝廷的关系,其重点就在于成为朝廷的正
规军的宋江等征伐四个敌对集团[3]。但是,七十回本没有这个征四寇故事,因为它是由其他版本的前半
部分(即梁山泊聚义之前的部分)构成的。
下表是基于内容的有无看以上诸版本之间的差别:
梁山泊聚义之前 征四寇故事
征辽 征田虎王庆 征方腊
文简本 O O O O
文
繁
本 一百回本 O O X O
一百二十回本 O O O O
七十回本 O X
(表格中O表示有,X表示无)
对于征四寇故事的评价,在明代已经提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见解。代表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就是讨
论《水浒传》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提及的两个人,即李卓吾与金圣叹。
李卓吾(1527—1602)正面反对当时对白话小说的蔑视,而给予《水浒传》、《西厢记》等文学作
品很高的评价。他对《水浒传》的态度就在《忠义水浒传序》(附在一百回本容与堂本卷头及他自己的
著书《焚书》卷三)上表现得很清楚:
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
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敢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
也。
李卓吾对于征辽及征方腊表示肯定的态度,因为这两个战役解决作者心中的愤懑。换言之,他对
《水浒传》中的征四寇故事给予很高的评价。不过他这样的评价,不仅在解决作者内心的不满这个地
方。他注意到,实际上破辽和打方腊的是“啸聚水浒之强人”,即原来破坏朝廷秩序的、而且一看就与
忠义完全不相联的盗贼集团宋江等。接着上文:
有国者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与君侧矣。
这就意味着,他想,由盗贼出身的宋江等也为了朝廷竭尽忠义,这样极端例子的征四寇故事就强力
地引导一般读者对朝廷尽忠[4]。所以,对李卓吾来说,征四寇故事就是证明宋江是忠义好汉的故事,当
然也是《水浒传》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与此相反,对征四寇故事给予和李卓吾完全不同的评价的,就是反对原有的《水浒传》、删除征四
寇故事而创作七十回本的金圣叹。他的主张记载于七十回本卷首的自序之一<序二>[5]:
施耐庵传宋江,而题其书曰《水浒》,恶之至、迸之至,不与同中国也。而后世不知何等好乱之
徒,乃谬加以忠义之目。……是则将为戒者,而反将为劝耶?
金圣叹之前一般认为,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个人参与整个《水浒传》的创作,例如上举的李卓吾。金
圣叹则作出严格的区别,梁山泊聚义之前是施耐庵写的,而以后的征四寇故事则是“后世不知何等好乱
之徒”即罗贯中续写的。然后金圣叹还加以说明,施耐庵的创作意图是通过描写“恶之至、迸之至”劝
诫社会上的盗贼行为,但是罗贯中并不理解施耐庵的意图,而加上表现忠义的征四寇故事,因此《水浒
传》就变成了推奖盗贼的小说。换句话说,金圣叹认为,《水浒传》有原来是盗贼的宋江等归顺朝廷而
尽忠的征四寇故事,就反而导致愚民粗糙地模仿,推向盗贼行动[6]。
我们不能否定,金圣叹创作七十回本的立场是宋江等只是盗贼而不是忠义。这样的态度,例如在宋
江说“忠义”的场面上表现得很清楚,因为金圣叹都加以“权诈”、“奸诈”等消极的评语。但是我们
不得不怀疑<序二>上写的梁山泊聚义之前的故事就是劝诫盗贼。现在一般认为,金圣叹<序二>上所说的
有关作者的说法,和他的贩卖战略(表明由于复刻自己所藏的施耐庵古本重现施耐庵原来的创作意图,
而冠以“第五才子书”的名字)一样,只是金圣叹的捏造而已[7]。所以我们虽然不应该无批判地相信其
理由,但是可以说金圣叹认为征四寇故事只不过是蛇足,因此当他创作七十回本的时候进行“腰斩”原
有《水浒传》包含的征四寇故事。
总而言之,征四寇故事在《水浒传》上的位置,李卓吾和金圣叹两个人的看法完全相反。不过毫无
疑问的是,征四寇故事在《水浒传》评价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就这点,以下讨论的清代也一样。
二、从明代继续(清代前期)
我们开始议论清代的《水浒传》接受情况。不过,清代是连续三百年的很长的时代,只有一次讨论
整个情况是不可能的。所以本节考虑从清朝成立到雍正年间这一阶段。
首先,我们要看清代前期刊刻的《水浒传》。这方面已经有一些版本研究,发现了一些七十回本以
外的版本。我们按照先行研究,提举其中几个代表性的版本。
一百回本有芥子园本、无穷会本、石渠阁补刊本三种版本。按照佐藤练太郎的意见,芥子园本由刻
工黄诚之(1632—1699)的生没年代可以看作康熙年间的版本;无穷会本则由于改变当夷狄的词能看作
是清初的版本[8]。高岛俊男详细解说,石渠阁补刊本的一些版心有“康熙五年石渠阁补”,所以它是名
叫石渠阁的书店在康熙五年(1666)增补某个版本而出版的。高岛还认为,现存的石渠阁补刊本是更
后,肯定是雍正年间再增补而出版的[9]。文简本则有两个《英雄谱》,一个是一百十五本,一个是一百
十本。这《英雄谱》稍微特殊的版本,一名《汉宋奇书》表示,与《三国演义》合刻,上层三分之一是
《水浒传》,下层三分之二是《三国演义》[10]。
另外,当时著名的藏书家钱曾(1629—1701)的藏书目录《也是园书目》卷十(通俗小说)有“旧
本罗贯中水浒传二十卷”。因为这本书和最初期一样由五回构成一卷,又因为特意写“旧本”,所以钱
曾所藏的《水浒传》可推为明代中期出版的最初期的一百回本。
以上所述,只限于现在可看的版本和记述,我们确认以一百回本为主的、包含征四寇故事的《水浒
传》在清初也仍然存在。但是只靠这些,只证明一百回本等在清初也仍然存在,而不能明白怎样流通
的。所以我们其次加以分析这个时期受到《水浒传》的触发而创作的文学作品。我们探究这些作品怎样
认为《水浒传》,就可以了解那个《水浒传》是七十回本还是其他的版本,而这一定反映着当时的《水
浒传》流通情况。首先我们要看《水浒传》的续书。
《水浒传》的续书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陈忱(1613?—?)撰,康熙三年(1664)出版的《水浒后
传》[11]。该书以北宋南宋交替期为背景,而描写宋江等一○八人及其子孙由于种种因果再集结,最终
以李俊为首定居海外的另一个天地暹罗,又受到南宋朝正式封王。一言以蔽之,描写他们的日后谈。其
开始第一回有简洁总括前作的记述:
梁山泊一百八人,虽在绿林,都是心怀忠义,正直无私。皆为官私逼迫,势不得已,潜居水泊,却
是替天行道,并不殃民。后来受了招安,遣他征伏大辽,剿除方腊,屡建功勋,亡身殉国。
这里明确阐述宋江等归顺朝廷,立了大功。这个功绩即征四寇故事之中,提及征辽和征方腊,而不
触及田虎、王庆,所以《水浒后传》能看作一百回本《水浒传》的日后谈。而且,认为宋江“虽在绿
林,都是心怀忠义,正直无私”,因此可以看到《水浒后传》对他们采取非常好意的立场。他们的幸存
者李俊等在《水浒后传》中也作了好多次忠义性的活动。作为很明显的例子,我们要看第三十七回的他
们的行动。
宋高宗被南下的金军包围于牡蛎滩,而李俊等成功破败金军,救出宋高宗。然后,宋高宗许可李俊
等谒见,对他们说:
朕久知宋江和卿等心怀忠义,为朝廷立功。……今日朕家危难,又藉卿等相救,真是功垂竹帛,百
世流芳。
忠义的终极对象皇帝即宋高宗亲自表示感谢,这就最清楚地表示着李俊等是忠义的,宋高宗表示李
俊等的已故同伴宋江等也是忠义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以宋江等为忠义的《水浒后传》还是在一百回本
《水浒传》是忠义的故事的前提下创作来的。
清代前期受到《水浒传》的触发的文学作品不限于其续编。其例之一是钱彩和金丰撰于康熙二十三
年(1684)出版的《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以下略《说岳全传》[12])。该书描写南宋初期的名将
岳飞及其子孙和义兄弟的活动。有关岳飞的故事与《水浒传》一样,也有元杂剧《东窗事犯》、明熊大
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很长的历史,不过在这些演变史上与有关《水浒传》的故事群并没有直接关
系。但是,《说岳全传》利用其故事展开的时间即南宋初期与《水浒传》展开的北宋末期颇近,还利用
明代的《水浒传》热潮,所以出场一些梁山泊好汉及其子孙[13]。
就对《水浒传》的认识而说,《说岳全传》也与《水浒后传》完全相同。从如下的发言能够看出
《说岳全传》是征四寇故事之后的故事:
周侗道“……小儿跟了小徒卢俊义前去征辽,没于军中。”(第三回)
起龙道“……我弟兄两个,是水浒寨中百胜将军韩滔的孙子。当初我祖公公同宋公明受了招安,与
朝廷出力,立下多少功劳。”(第六十三回)
前者是后来成为岳飞的师傅及义父的周侗的说辞,后者则是韩起龙会见岳飞的儿子岳雷时的说辞。
这两个人明白地说,宋江等受到朝廷的招安,然后去征辽等对朝廷做出贡献。不过不提及田虎和王庆,
我们可以说《说岳全传》参见的《水浒传》是一百回本。
作为表示宋江等是忠义的好例子,我们注意到其子孙之一阮良的行动。
第二十七回,金国的兀术大败于岳飞而被追逼到黄河边,偶然碰到一个渔夫,依赖渡到对岸。兀术又表
白自己的身份而要收买渔夫。但是这个渔夫即阮良说:
我是中原人,祖宗姻戚俱在中国,怎能受你富贵。……我父亲叔伯,名震天下,乃是梁山泊上有名
的阮氏三雄。我就是短命二郎阮小二爷爷的儿子,名唤阮良的便是。你想,大兵在此,反在这里救你,
那有这样的呆子?只因目下新君登位,要拿你去做个进见之礼物。
阮良拒绝兀术的提案,要抓住他,不过毕竟让他逃走了。
从这个阮良的说辞,我们可以理解他对朝廷的忠诚心,就是对异族兀术提出的富贵不屑一顾,还要
捉住威胁宋朝的他而提交朝廷[14]。而且此后,他顺从岳飞去参战立功,为朝廷作贡献。
如此顺从朝廷的不只是阮良。《说岳全传》出场的几乎所有的梁山泊好汉及其子孙对朝廷直接地或
间接地尽力立功。换言之,他们都可以看作和忠义的名将岳飞一样。但是他们进行这样的活动,必须有
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就是《水浒传》是忠义的故事。所以我们可以断定,《说岳全传》所采取的是,
由征四寇故事显示忠义的故事的一百回本《水浒传》。
此时期根据《水浒传》创作的两个作品都是在背景方面根据征四寇故事而成书,在内容方面则以
《水浒传》为忠义的故事。所以这些创作的前提,一定要包含征四寇故事的一百回本《水浒传》的流
通。如果七十回本以外的版本已经不流通了,创作这样续编的可能性就完全没有了。这是因为七十回本
没有征四寇故事,而且故事展开的前提是,宋江等只不过是盗贼集团而不是忠义的好汉。
总而言之,清代前期不仅七十回本、还有一百回本等也广泛地流通而接受。归根到底,清代前期的《水
浒传》接受情况与明代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三、《水浒传》七十回本的定本化(清代中期)
前节的考察表示,清代前期与明末之前一样,种种版本仍然存在而且广泛流通。如此诸版本的林立
状态,以后也仍然继续着吗?我们要从考察乾隆年间的趋势来回答这个问题。
乾隆年间有关《水浒传》的趋势之一,就是创编宫廷大戏《忠义璇图》[15]。这是把《水浒传》编
成为二百四十出的戏曲。关于其创编的详细情况,皇族的礼亲王昭梿(1776—1829)《啸亭续录》卷一<
大戏节戏>记述:
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其后又
命庄恪亲王谱蜀汉三国志典故,谓之《鼎峙春秋》;又谱宋政和间梁山诸盗,及宋金交兵、徽钦北狩诸
事,谓之《忠义璇图》。
这说明,皇族的庄恪亲王(康熙帝的第十七子允禄,1695—1767)是《忠义璇图》的编辑责任者。
但是实际上创编的是他的御用文人周祥钰、邹金生等[16]。庄恪亲王参与《鼎峙春秋》、《忠义璇图》
的创编,是大概因为他的前任者张文敏(名照,1690—1745)乾隆十年(1745)去世。所以我们可以推
定《忠义璇图》的完成是乾隆十年。
乾隆年间初期在宫廷中创编的《忠义璇图》把哪个《水浒传》戏曲化了?看其内容,征四寇故事
中,除了辽朝按照史实被金朝讨伐以外,其他三个战役都有,所以《忠义璇图》根据的《水浒传》不是
一百回本或七十回本。而且,田虎部下的邬梨、琼英的形象不与文简本、而与一百二十回本一致[17],
可以断定它根据的是一百二十回本。
光靠宫廷中把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作为戏曲的底本,不能讨论社会全部的《水浒传》流通情
况。但是一个清楚的是,乾隆十年七十回本以外的版本一些人依然看到。
乾隆年间发生的另一个趋势,就是创编《忠义璇图》,大约四十年后的乾隆五十七年(1792)出版
了《续水浒征四寇全传》(一名《荡平四大寇全传》,以下称《征四寇》)。《征四寇》实际上并不是
有关《水浒传》的新作,而无非是由文简本《英雄谱》一百十五本的后半部分四十九回,即征四寇故事
单独刊行的[18]。为什么这样的结构不彻底的书问世了?其关键从赏心居士在该书卷头写的序中可以找
到:
闲阅《水浒》一书,见其榜曰“第五才子”,则与《三国志》诸书同列,而非野史稗官所可同日语
也,明矣。然自纳款倾葵之后,尊卑列序之馀,竟恝然而止,杳不知其所终,是与天地珍重生才之心,
岂不大相径庭哉?
关于这赏心居士的来历完全不详,但他无疑对自己看过的《水浒传》半途而废极为不满。但是值得
注意的是,他所说的《水浒传》是什么。“自纳款倾葵之后,尊卑列序之馀,竟恝然而止,杳不知其所
终”,这说明就相当于七十回本的最后地方。而且如上所述,“第五才子”是金圣叹为了区别自己创作
的版本与其他的版本而起的标题。所以,赏心居士所看的《水浒传》可以断定为七十回本。
更正确地说,根据当时的环境,只能看到七十回本。如果包含征四寇故事的一百回本《水浒传》仍然广
泛流通而接受,写这样的序文的可能性完全没有。
就该书的出版,也可以说一样。如果一百回本依然流通,并非给予特别关注的征四寇故事就没有故
意起别的名字而出版的必要。换言之,出版《征四寇》的事实,就暗示着在当时的环境下七十回本已经
成为了惟一的《水浒传》。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忠义璇图》完成的乾隆十年与《征四寇》出版的乾隆五十七年之间,《水浒
传》流通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我们看到这时期人对《水浒传》的言论,就能理解他们对《水浒
传》的认识的确发生了动摇。乾隆年间中期人阮葵生(1727—1789)在《茶馀客话》卷十八<水浒传>中
说:
《水浒传》,或作罗贯中作,又云施耐庵作。妄言诲盗,其子孙三世喑哑。
他不能判断《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还是罗贯中,但是金圣叹自序指出,《水浒传》的作者只
是施耐庵一个人,而罗贯中并不是其作者。如果阮葵生能得到的《水浒传》只有七十回本了,他一定不
算罗贯中是其作者。所以阮葵生肯定知道包括征四寇故事在内的《水浒传》。另一方面,和阮葵生大概
同时的翟灏(?—1788)在《通俗编》卷二十说:
陆友仁《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则江降后,自有攻讨方腊等事,《续传》所演,皆不为无因。
他把征方腊表现为“续传”。这与阮葵生相反,认为征四寇故事是《水浒传》的一部分的人不会说。换
言之,翟灏认为《水浒传》与征四寇故事是不同的作品,而且他不知道七十回本以外的版本的存在。
《水浒传》意味着包含征四寇故事的一百回本等,还是只指七十回本?这样的认识不是一下子变成的,
而是经过一些时间渐渐变化的。所以我们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推定,七十回本确立了《水浒传》的定本的
地位在于从创编《忠义璇图》到出版《征四寇》之间,即从乾隆年间中期到后期。
四、七十回本定本化后的征四寇故事(清代后期)
前节的考察说明,从乾隆年间中期到后期,一百回本版本被淘汰了,以后只有七十回本成为《水浒
传》了。在本文开头所提及的郑振铎的见解可说是半正半错。但是现在还有一个问题,乾隆年间之后的
嘉庆年间以降,七十回本中没有的征四寇故事怎么样?和被淘汰了的一百回本一样,完全散佚了吗?回
答这个问题,先要看清代后期人对《水浒传》的认识。
就代表该时期的见解的人,我们要提举俞万春(1794—1849)。他是咸丰元年(1851)出版的《水
浒传》的续书《荡寇志》(一名《结水浒全传》[19])的作者。《荡寇志》从七十回本的结尾开始,这
表示它是七十回本《水浒传》的续书。而且,俞万春把宋江等一○八人彻底描写为坏人,他们都被朝廷
征讨而死于非命。如此憎恨宋江等的俞万春,在《荡寇志》开头表明自己对《水浒传》的认识:
缘施耐庵先生《水浒传》,并不以宋江为忠义。众位只须看他一路笔意,无一字不描写宋江的奸
恶。其所以称他忠义者,正为口里忠义,心里强盗,愈形出大奸大恶也。圣叹先生批得明明白白:忠于
何在?义于何在?……乃有罗贯中者,忽撰出一部《后水浒》来,竟说得宋江是真忠真义。
俞万春这里说明,施耐庵与罗贯中两者对宋江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就是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以
宋江为装着“忠义”的假面具的大坏人,然而罗贯中捏造了劣质续书《后水浒》而以他为忠义的好汉。
于是俞万春赞成施耐庵而反对罗贯中,在《荡寇志》中把宋江描写为非常凶恶的大恶人。但是一看就知
道,这个俞万春的说法与金圣叹自序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所以,这并不是俞万春独自的看法,而是在
相信金圣叹自序为事实的前提上做出来的见解。
如此金圣叹自序中的施耐庵与罗贯中的关系相信为真的,不仅是俞万春。例如,清末光绪年间,邱
炜萱在《菽园赘谈》(1897刊)《水浒传》中说:
何物罗贯中强起干预,妄行续貂,七十回以前,被其窜改者亦复不少,实《水浒》一大厄也。至毅
然以忠义之名褒群盗,更为耐庵所不及料。
还有民国初期,钱静方在《小说丛考》(1916刊)《水浒演义考》中说:
《水浒》实元季施耐庵先生所撰,罗所编者,特征四寇之《后水浒》耳。……谓宋江招安之后,以征四
寇立功,此真画蛇添足,大失施耐庵《前水浒》之本旨矣。
两者都认为,罗贯中完全不了解施耐庵的创作意图而创作劣质续书,这和俞万春的看法完全一样。
以上三者的见解都和金圣叹自序一样,这个原因果然归根于七十回本成为了《水浒传》的通行本。原来
只不过是金圣叹捏造的施耐庵与罗贯中的关系,由于七十回本成为了定本,在《水浒传》作者的消息方
面占有了绝对性位置。而且与此相反的说法完全没有了,其可靠性必然高大了,最后变为说明《水浒
传》的演变的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俞万春等都提及罗贯中创作《后水浒》,而且对它的评价非常严厉,例如“续
貂”、“画蛇添足”。但是,罗贯中所创作的是征伐四个贼寇的忠义的故事,从他们如此的说法来看,
这个《后水浒》并不是清代后期重新出世的续书,而实际上是征四寇故事而已。若如此,只能接触七十
回本的他们也知道征四寇故事。
他们对征四寇故事知道了多少?这样提问是因为,他们对征四寇故事的批判是在金圣叹自序中已经
找到的,因而和关于作者的说法一样,不能完全否定把它简单地抄袭的可能性。换言之,只要知道金圣
叹自序,就能写如上的对征四寇故事的批判。但是,俞万春等并不是那样简单地抄袭的。因为《后水
浒》当时确实在读者之间流通,他们肯定能够得到。就其流通情况,镜水湖边老渔写的《荡寇志跋》有
仔细的记载:
近时粤中坊本,又改《后水浒》之名为《征四寇》,仍图煽惑愚民,而以“征寇”二字与“荡寇”
二字相混杂,殆伏莽犹未靖欤。
这篇跋文是采取靠近《荡寇志》的立场而批判的,但可以看出《后水浒》有时改变其名字而仍然广
泛流通。
清代后期人认知征四寇故事的最大的证据,从胡适写《〈水浒传〉考证》时的环境可以找到。这篇
论文,上海亚东图书馆在民国九年(1920)排印七十回本的《水浒》时附载其卷头的、是中国第一次有
“科学性”的《水浒传》研究成果。但是一看就知道,胡适在该论文中只使用七十回本《水浒传》。因
为他当时以为《水浒传》只有七十回本,其他的版本都被淘汰而不存在了。就只能看到七十回本《水浒
传》的环境来说,胡适和俞万春没有太大的差别。
但是胡适写《〈水浒传〉考证》的时候,其实已经使用前节提及的《征四寇》,而且加以说明“坊
间现行”,可见很容易得到的。换言之,不能看到一百回本的时候,也容易参看《征四寇》。而且胡适
介绍其内容,与现在我们知道的征四寇故事完全一致。所以可以说,胡适之前的俞万春等也十分知道在
社会上广泛流通的《后水浒》即征四寇故事,而加以批评。
总而言之,一百回本被淘汰了的清代后期以后,征四寇故事作为《后水浒》、《征四寇》这样与
《水浒传》不同的作品,又认为其低劣的续书,也继续出版。但是两者分开的原因不仅是征四寇故事是
否忠义的故事。两者的版本,成为了《水浒传》的七十回本属于文繁本,《征四寇》则属于文简本的一
部分。文章表现上有非常明显的差别,清代后期以后的人几乎不可能认为《征四寇》与七十回本《水浒
传》原来是同一个作品。
五、结语
以上所论说的清代的《水浒传》接受情况,就是如下:
从入清以后到乾隆年间前期,包括征四寇故事在内的一百回本《水浒传》也广泛地流通而为读者接
受。换句话说,金圣叹明末清初创作的七十回本,并不是一问世就淘汰其他的版本。七十回本《水浒
传》确立了惟一通行本的地位,就是从其面世大约一百年后,即乾隆年间中期到后期。但是征四寇故事
此后也作为《征四寇》这样七十回本的低劣性续书,占有次要性地位,而继续受到人民的欣赏。另外,
在中国再确认包含征四寇故事的一百回本等《水浒传》,是胡适发表《〈水浒传〉考证》之后,下表是
简洁地图示这个过程:
~乾隆中后期: 《水浒传》“梁山泊聚义之前” “征四寇故事”
↓ ↓
乾隆中后期~: 《水浒传》 《征四寇》
征四寇故事为什么从《水浒传》分离?其原因果然由于征四寇故事自身的性质。最后我们考虑一下
这个问题。
征四寇故事,与《水浒传》中的梁山泊聚义之前有很多区别。第一,梁山泊聚义之前描写各个人的
活动,征四寇故事则描写梁山泊集团的动向。所以前者集中到各个人而能详细地描写,后者则不免没个
性的进展。第二,前者集中到某个社会上的各个事件,后者则是从政治上的观点,即朝廷怎样维持全体
社会的秩序来描写的。换言之,前者由于描写各个事件的细节而获得具体性,后者则由于处理政治上的
问题而其抽象性加大了。第三,在使用的语言上有明显的差别。依照高野直子、小松谦对一百回本的详
细调查,梁山泊聚义之前白话语汇很多,征四寇故事则文言语汇很多[20]。
两者之间有如此大的差别,起源于《水浒传》成书史中的演变。众所周知,除了《水浒传》以外,
《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白话小说中的一些故事,从宋代的说唱和元代的杂剧中都能找到其原形。
但是《水浒传》中有如此来历的,实际上只限于梁山泊聚义之前的故事。征四寇故事则除了征方腊以
外,完全找不到小说成书以前的说唱、杂剧,而且这个征方腊其实也只不过是简单的概述。例如,大概
成书于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只有“后遣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这十三个字;明初的皇族
周宪王朱有燉(1379—1439)创作的北曲系杂剧《黑旋风仗义疏财》由五折构成[21]。其中最后第五折
有征方腊的故事,不过这是简单的经过而已。当然这些故事里完全没有像现行《水浒传》那样梁山泊集
团崩溃的悲剧性。而且,征四寇故事中的一部分明显是从先行作品中借用的。例如,我们可以指摘,征
辽借用了有关《杨家将演义》的说话[22]。
总而言之,征四寇故事的完成明显晚于梁山泊聚义之前。而且考虑到文学史上的常识,即白话小说
的隆盛起源于明代中期以后知识分子的参与,我们可以说,征四寇故事明代前期完全还没有形成,而是
明代中期,即《水浒传》成书时或者与此不远时文人创作的。
我们注意到比小说获得更广泛阶级人们欢迎的地方戏,就更了解梁山泊聚义之前与征四寇故事之间
有明显的差别。我们要从陶君起整理有关《水浒传》的戏曲的《京剧剧目初探》(上海文化出版社,
1957)中采取的水浒戏曲的数值来看这个情况。以梁山泊聚义之前的故事为题材的戏曲有如“林冲夜
奔”、“挑帘裁衣”等50种。与此相反,有关征四寇故事的则仅有“涌金门”、“龙虎玉”、“武松单
臂擒方腊”3种,而且这3种都是有关征方腊的。这个数字说明,梁山泊聚义之前的故事受到广泛的喜
好,征四寇故事则除了只有概述的征方腊编为几个戏剧以外,几乎没有在读者心里扎根。总之,文人创
作的征四寇故事留在于只有会识字的文人才能欣赏的小说世界,不能超过其界限而发展。
考虑到如此征四寇故事的性质,金圣叹当创作七十回本时舍掉它的做法,不能说是看透《水浒传》
的本质而作下的吗?郑振铎等不少人把金圣叹的做法表现为“腰斩”,不过这个表现有一个无条件的前
提,即一百回本《水浒传》是其完全的形态。但是金圣叹的做法实际上应该如高野直子、小松谦指出的
那样,排除附着本质性的多余添加物,而不应该说“腰斩”,即从齐全的东西做出来不完整的东西。
以上,我们以《水浒传》与征四寇故事为中心而追究清代的《水浒传》接受情况,但是不免俯瞰各个现
象的表面。本文提举的各个现象还有很多要从思想、社会、文化等复合的观点来更精致的考察。这些详
细的考究,要作以后的课题。
智慧城编校
[注释]
[1] 《水浒传》的成书年代有元末明初说等不同的说法,笔者赞同高岛俊男《水浒传的世界》(大修馆
书店、1987,第十一章:谁写水浒传?)、李伟实《从水浒戏和水浒叶子看<水浒传>的成书年代》
(《社会科学战线》第四十一号,1988)等沿着文学史、社会史的见解,采取明代中期说。
[2] 高岛俊男《水浒传的世界》,第十五章“截断水浒传的男人”。大木康•藤井省三:《新的中
国文学
史》,1997年,第一部第一章。张国光:《<水浒>与金圣叹研究》,中州书画社、1981年,前言等。
[3] 严格地说,一百回本上宋江等征讨的对象是辽与方腊这两个,不能算为“四”。但是本文不看重其
差异,为了议论的方便起见,一百回本上的也作为“征四寇故事”。
[4] 关于《忠义水浒传序》上的李卓吾的见解,参见井上浩一:《李贽与金圣叹——读书论的差异及其
思想的背景》,《中国——社会与文化》第十五号,2000年。
[5] 《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中华书局,1975年。
[6] 关于金圣叹的见解,参见中钵雅量:《中国小说史研究——以<水浒传>为中心》,汲古书院,1996
年,第二部第五章“金圣叹的水浒传观”。
[7] 高岛俊男:《水浒传的世界》。
[8] 佐藤练太郎《关于李卓吾评<忠义水浒传>》,《东方学》第七十一号,1986年。
[9] 高岛俊男:《水浒传<石渠阁补刊本>研究序说》,见《伊藤漱平教授退官纪念中国学论集》,汲古
书院,1986年。
[10] 马蹄疾编著:《水浒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1] 《古本小说集成》所收。关于《水浒后传》,参见Ellen Widmer 《The margins of utopia:
Shui-hu hou-chuan and the Ming loyali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龚维英:《简析
<水浒>两种续书——<水浒后传>和<荡寇志>比较研究》,《贵州社会科学》第一百五十三号,1988年。
[12] 《古本小说集成》所收。
[13] 关于《说岳全传》与《水浒传》的关系,参见渡边宏明:《<说岳全传>与<水浒传>》,《法政大学
教养部纪要•人文科学编》第九十二号,1995年。龚维英:《<说岳全传>:<水浒>的特殊续书》,
《贵州
社会科学》第一百五十八号,1999年。
[14] 关于《说岳全传》中出场的阮良等人物对宋朝的忠义,参见笠井直美:《(我们)的境界——岳飞
故事在通俗文艺的言说中的国家与民族(上)(下)》,《言语文化论集》第二十三卷第二号、第二十
四卷第一号,2002年。
[15] 《古本戏曲丛刊九集》所收。关于宫廷大戏,参看陈芳:《朝气时期北京剧坛研究》,文化艺术出
版社,2001年。关于《忠义璇图》,则参看谢碧霞:《忠义璇图的关目与排场》,《水浒戏曲二十种研
究》,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1年。
[16] 陈芳《前揭书》第二章第一节。
[17] 征田虎中出场的人物形象,在文简本与一百二十回本并不一样。参见笠井直美:《<水浒>中的“对
立”构图》,《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一百二十二号,1993年。
[18] 胡适:《<水浒续集两种>序》(附载《水浒续集》),亚东图书馆,1924年,卷头。
[19] 《古本小说集成》所收。该书不是俞万春生前出版的,而是他去世后其子和朋友们加以编辑出出版
的。关于《荡寇志》,参见龚维英注11《前揭》论文、高明阁:《<荡寇志>对<水浒传>的反扑》,《明
清小说研究》第二号,1985年。
[20] 高野直子•小松谦:《<水浒传>成立考——从语汇与术语来研究》,《中国文学报》第六十
五号,
2002年。
[21] 小松谦:《内府本系诸本考》,见《中国古典戏曲论集》,汲古书院,1991年。文中指摘,北曲杂
剧基本上是由四折构成的,所以这篇戏剧是破格的,恐怕是朱有燉的实验作品。
[22] 中钵雅量《前揭书》第二部第三章“杨家将演义与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