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浒传播史
从央视剧本情节修改看不同版本的思想倾向
作者:卢明 @ 2010-06-20
从央视剧本情节修改看不同版本的思想倾向
山东 卢 明
讨论《水浒》的时候,常常因不同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这里面因素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发言
者依据的版本不同。
央视电视连续剧剧本(98版),应当是根据《水浒传》百回本改编的。与百回本小说相比,央视
本少了征辽的内容。与百二十回本比,少了征辽、打田虎、灭王庆的内容。与七十回本比,多了招安和
打方腊的内容。
央视的剧本,与以往的小说版本相比,不仅是故事情节的增减,而且在思想倾向上有不少变化。
抛开小说与剧本的区别,把版本定义为故事体系,可以说,央视剧本是一个独立的版本。
所有版本都有其统一的思想倾向和表现重点,只有这样,作品才完整,才有统一的灵魂。所有的
版本都是作者立场、观点的艺术化反映。不同版本反映不同的思想倾向。
七十回本(当然不算金圣叹加的卢俊义梦到梁山将被斩尽杀绝的那个尾巴)着重表现梁山好汉扶
危济困、见义勇为、反抗压迫、与贪官集团进行斗争的豪壮情怀。这个本子,如果以“江湖豪客传”为
名,最合适(先不管这个名子实际是哪个本子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山东电视台拍的水浒电视剧应当依
据的这个本子。
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作者力图把“草寇”改造为“忠臣”,(尽管这很难,很容易出矛盾,
不象写标准的忠臣良将好写),所以就增加了招安,让梁山好汉招安后替朝廷解决民族矛盾和国内矛
盾,为国立功。至于宋江、卢俊义等人被迫害之死,那只说明贪官集团的险恶,那是为忠臣良将鸣不
平。这个本子,叫“忠义水浒传”是名幅其实的。
央视的本子写梁山好汉招安后就去打同属义军性质的方腊,被统治者玩弄至死都不后悔,把轰轰
烈烈的农民起义给葬送掉,把一个个义军兄弟的生命都搭上,真是可悲又可怜。这个本子,叫“傻瓜水
浒传”、“窝囊水浒传”都当得。
七十回本是站在梁山好汉的角度,表现底层人士的感觉,更注重从善恶上说事。百回本和百二十
回本,用儒士的眼光看问题,突出忠奸斗争,带有宋明理学的思想倾向,使故事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央视本是在有了阶级斗争理论、受过革命文艺影响、经历“评水浒批宋江”活动以后改编的,其
内容,自然会强调斗争要坚决彻底而不能招安投降,体现“投降不得人心”这一命题。
要将宣扬“归顺朝廷”的内容变为体现“投降不得人心”的内容,央视本自然会对百回本许多情
节进行修改。
这里列举央视本对百回本一些情节的改动:
1、去掉了百回本征辽的内容,改为受招安后直接去打方腊。这是从框架上最大的改动,等于把
百回本之房折掉一扇门。门没了,就会到出漏风,就把百回本忠君保义的思想搞得冷冷清清了。百回本
强调宋江招安后尽忠竭智为国出力,让梁山队伍在解决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中显示忠勇,央视本则着力
突出梁山将招安后的悲惨,因此不会让征辽的故事存在。
2、把林冲参加征辽、打方腊的事砍掉,改为在招安的过程欲杀高俅,被宋江阻止,屈恨而死。
百回本强调的是众兄弟跟随宋江招安后,南战征百战,出生入死,为朝廷出了力,也对得起兄弟情谊,
所以,林冲和许多梁山将,在打胜方腊之前是决不退出梁山队伍的。林冲在六和寺养病,这也是对人物
的一种交待。身经百战的军人,在恢复和平以后,被安置在一个地方休养,这也正常。百回本中,虽然
有宋江被害的情节,可有的将领也得到了善终,比如朱仝后来就成了节度使。央视的情节则强调了梁山
将与贪官之间的仇恨之深,部分将士反招安之烈,更强调宋江实行招安路线的失败与可悲。
3、把鲁智深参加征方腊的事去掉,改为出征前就留在五台山修行。百回本突出鲁智深的勇武,
他一禅仗就把方腊给打倒了。也突出他的佛性,一生杀人无数,只因人间不平。用禅仗完成了惩恶扬善
的使命,也就该归于静静的佛坛,所以,他在六和寺圆寂了。央视本不让他打方腊,意在反衬宋江招安
路线的不得人心,多少人都看透打方腊是件很不可为的事,宋江却一意孤行,把兄弟们带上了悲切的境
地。
4、改鲁智深禅仗打方腊为武松单臂擒方腊。不让鲁智深打方腊,擒方腊的事就缺位,只好找武
松来充数。武松在梁山好汉中与鲁智深是一个级别的,二人关系又好,观点又近,再加民间有关于武松
擒方腊的传说。央视这样安排,应当还有一个用意,就是表达梁山将打方腊一事的惨痛。你看,武松是
擒住了方腊,可他却被砍掉了一只胳膊。
5、改征辽途中挥泪斩小卒,为在征方腊途中斩小卒。看似不愿丢掉这个情节,因为没了征辽的
内容,所以就移到征方腊时表现。这一移,却突出了宋江招安后的悲哀。百回本只是想告诉人们,招安
后梁山将与贪官集团还是格格不入,受他们排挤,通过梁山将的处境,反映贪官集团的可恶。央视本不
只想告诉人们这些,而且要进一步提示:梁山大业在招安前红红火火,你宋江带领大伙投降朝廷,当了
人家的鹰犬,打与你同属起义的方腊,杀自己队伍里的兄弟,对朝廷那样愚忠,自己下场那样惨,还让
许多兄弟搭进来。
6、改梁山将主动要求打方腊,为蔡京、高俅等人故意让梁山将打方腊。百回本,表现宋江的忠
义,他想甩掉草寇的帽子,在朝廷体制中为国出力。他打方腊,是招安后实现忠心的一个举措。央视
本,则突出宋江被贪官集团玩弄。蔡京高俅的目的,就是让宋江、方腊两只力量互相残杀,狼吃狼,虎
吃虎,他们从中得益。所以,好多观众都感觉:你宋江让人家贪官臊死了,真是个傻蛋。从某种意义上
说,宋江虚伪、可厌的形象,是央视本带来的。
7、改三败高太尉后梁山将找李师师、宿太尉向皇上要求招安,为蔡京、高俅主动向皇上建议招
安。百回本强调的是梁山将不想当草寇,央视本强调的是宋江钻入人家的圈套,强调他的糊涂。这样一
改,连宿太尉都成了被利用者,他不再是那个为梁山将好而促成招安的人,而成了蔡京等人加害梁山好
汉的一个棋子。
8、百回本写梁山将一路排兵布阵、浴血奋战,这其中没有蔡京、高俅参与进来。央视本则增加
了蔡京、高俅派仝贯前去争功的情节。如此一来,是突出了贪官集团的丑恶,但把这事放在宋江打方腊
的背景上,就有了更多一层意思,就反衬出宋江被人家玩弄的悲剧。
9、把秋林渡燕青射雁,由打王庆得胜回京的路上,改为征方腊的路上。燕青射雁,宋江给他讲
雁有信义礼智信,由雁比人,为有的兄弟离去(不是一百零八将之数)感到一丝凄凉,这主要从兄弟关
系上说的。央视移到征方腊路上,则重点预示宋江打方腊兄弟零落的悲凉情景。
10、央视本写打方腊,刚一出征就被风刮断了棋杆,为宋江此役的悲情营造气氛。百回本没有这
情节。当然,百回本也多处写梁山将打方腊损失惨重,除了说明战争的残酷外,也有一些为宋江惋惜的
意味,但,没有央视的意味强烈,更没有央视本那种对宋江打方腊的埋怨。
11、未发现百回本有宋江主动与方腊议和之事,央视本却用较大篇帖增加了议和的内容。在百回
本里是不可能议和的。编入朝廷军队,就得为朝廷灭寇,讲得什么和?讲和,皇上同意么?这么大的
事,一个前方先锋可以擅自作主?议和,让方腊割据江南?不让他割据,人家方腊还不干呢!央视本加
了议和,强调了义军之间的同质相怜,总希望宋江军和方腊军联手打败朝廷,建立一个新世界,所以埋
怨宋江不该打方腊。这也是一种愿望,而事物却是复杂的。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其性质是后人定义的。
实际上,他们在政治上、思想上并非那么单纯。宋江、方腊两支力量,受制于很多因素,能不能联合还
不一定呢。应当说,作为宋江,联合就不招安,招安就不联合,否则就是矛盾的。从纯客观上说,反朝
廷的集团,如果不能战胜对手,也不一定不形成割据的局面。起义队伍内也并非一切都好,后来的洪秀
全起义队伍,不也有一些腐败,也有内哄么?
12、百回本既写了征方腊一步步胜利,也写了梁山将损失的惨重。央视本却在损失惨重上进行了
更多渲梁。别管胜利是怎么取得的,反正是一打仗就是梁山将又死又伤,惨不忍睹。而方腊军的伤亡则
很少表现,看那段电视剧,给人的感觉就是宋江让梁山弟兄受伤、受伤、再受伤,送死、送死、再送
死!作品没有站出来说话,但它让观众自己明显地感觉到愤憋,你看得瞪着眼、握着拳情不自禁地大骂
宋江蠢货,作品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13、百回本写张顺血溅涌金门,是独自一人为了进入城中与城外里应外合,被敌人发现打死的。
央视本则写张顺是送宋江议和的书信时被射杀的,这就更突出了对宋江接受招安的埋怨:你宋江从投降
朝廷的那一刻起,就失去了和方腊义军议和的条件,两军阵前,你死我活,没有什么可说的。如果不是
你招降为官府卖命,张顺这样的兄弟哪能会这样惨死!
14、央视本编了一个燕青、李逵前去说明方腊部将庞万春的情节,看那情形,燕青、李逵说得很
勉强,庞万春兄妹很坚决(换个说法,他们才是坚决的革命者),根本就不可能谈成。后来就打,庞万
春兄妹,这对在泰山打擂时结识燕青、李逵的阶级兄弟,就这样死在梁山将的刀下。这又是突出宋江打
方腊的错误。
15、央视本尽量让梁山将战死得多,这样才突出宋江的悲剧色彩。比如,百回本雇大嫂是衣锦还
乡,并封东源县君的,在央视本中,却把她的名子赫然列在乌龙岭战死者名单。多死一个人,就增加对
宋江招安路线的一份批判。
16、百回本写未战死的梁山将都封了官,也有部分头领不愿做官而去。有看破红尘回归宗教的,
如公孙胜、武松。有躲避世事而浪迹山间的,如燕青。也有去方外寻求神仙一般日子的,如李俊、童
威、童猛。想来,那些走的,未必全是针对宋江。长篇小说,对每一个人物的来去都有个交待,方显得
完整。当然也有真的看透官场险恶的,李俊、燕青不做官,都有这方面的因素。央视本,对看透官场险
恶的人和事着力突出,给人的印象是,他们都比宋江聪明得多,他们看透宋江是个傻瓜蛋,所以才离他
而去。
17、百回本写花荣去应天府上任去了,央视本却写花荣怕宋江被奸党所害没去上任,专门弃官陪
宋江去了楚州。这么聪明而又忠诚的小兄弟跟着你宋江,也殉了你对朝廷的那点忠心,再加上被你害了
的李逵,你宋江一意执行招安路线,落得这样的下场,对得住他们对你的这份感情吗!
18、百回本写吴用也到楚州,和花荣一起死在宋江坟前。这里面,有深深的兄弟情,也有梁山泊
这群好汉受到蔡京高俅这帮奸臣的怨恨,其反贪官迫害的意味很浓。央视本则写吴用把宋江等人的遗骨
送到梁山泊,然后自己吊死在忠义堂中。眼前的凄凉破败与当年梁山将勇斗官军时的歌声交合在一起,
对比出招安路线使人痛心。
19、百回本写燕青辞卢俊义而去,但只在卢俊义不远处,本没写什么爱情。央视本却写燕青最后
与李师师一起去江海优游,颇有范蠡功成名就后泛舟五湖的味道。笔者认为,爱情是没有的。燕青是草
莽出身,李师师是京成名妓,他们很难说到一块去的。尽管又俊美又灵动又多才多艺的燕青很容易爱人
青睐,但,他和李师师毕竟因疏通梁山泊与天子的关系才认识的,那只是一种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一
个妓女,有那么多富贵之人争相交往,不会因那么一两次接谈就把一生交给燕青。如果李师师贪图富
贵,有徽宗天子什么都够了。如果她喜欢出世的生活,又何必去傍天子。做为名妓,她不象一般的妓女
那样总想逃脱非人的生活,看她那情况,正在经受的生活就很不错。写李师师随燕青出走,对深化主
题,关联较少。当然,央视写这个,也有它的作用,能吸引人的眼球,现代的影视作品,哪有不写爱情
的?何况水浒传,写那么多英雄,打打杀杀的,加一段柔情,对较为生硬情节做一调节,效果也不错,
何况现代人喜欢谈情说爱,尤其是青少年。
央视本对百回本故事的改动很多,我不可能列举得全。
当然,改编很难不出纰漏。比如,一百二十回,比百回增加了打田虎王庆,但,有些细节还是疏
忽了。燕青秋林渡射燕,百回本是写征辽凯旋途中,由河北向开封,自然写到大军向“南”进发。一百
二十回将此事安排在打王庆取胜以后,大军自淮西班军回东京,已经是向“北”走了,而小说中还用
“向南”的说法。
央视改鲁智深在五台山就留下了,那,打胜方腊后听潮的情节也就没啥意义了。须知,人家鲁智
深,有智真长老的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不打方腊,自然不再提“擒夏、
执腊”,未到杭州,哪来的“听潮、见信”?没有鲁智深的“半夜听潮”,自然显得无由而发,有些浅
薄。听潮,充其量增加点旅游的想象。
央视改最后一次招安由蔡京等人提出,这样一改,燕青找李师师要求招安的事也就没有意义了。
央视电视剧那首著名的《好汉歌》,作为该剧的主题歌,那豪壮的调子,也只是反映了梁山将招
安前那一部分的情怀,与后半部分招安受欺下场可悲的调子,是很不协调的。而后半部分,对整个作品
的思想倾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如果细细品来,这《好汉歌》,与整剧的情调还是很不符合的。
“路见不平一声吼,风风火火闹九州”,这歌声是多么豪迈,多么响亮。宋江招安后损兵折将屈辱而死
的结局,又是多么悲凉。如果把《好汉歌》当成插曲,倒不错。如果非要说是“主题歌”,那就出现了
矛盾,要么,是故事写得跑题了。要么,主题歌写得跑调了。
电视剧片尾的那首插曲,很好听,那句带有“民族魂魄”的话,也很打动人。但,联系连续剧写
得宋江那个熊样,怎么也看不出民族魂魄在哪里。
歌曲与情节调子的差别,或许也是因为改编时的一种疏漏?
水浒的故事,涉及到历史的框架与原有故事的影响,尽管总是有人想依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去改编
它,但总也很难。比如,你只想表现英雄们的豪气,又不想让他们停留在梁山泊无所归依,更不想让他
们招安,可以写他们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一个公平美好的社会啊。但,有大宋为金国所灭不因造反所亡
的史实在,如果小说写梁山灭了北宋建立政权,那就显得不真实。或者,你象西游记那样把梁山好汉们
写成神仙,让他们都上天去建立了很好的社会,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做的馒头,放在浪漫主义创作方
法的锅里去蒸,也未必好味。
文学作品,不同的本子,各有所据。我们只看它们都体现了什么,并不想比他们的优劣。就说央
视本吧,现代人,有现代的哲学高度和文学思维,并且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写起本子来,有利条件不
少。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水浒的版本,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论者说起哪个版本体现了
哪种倾向,并不代表这位论者就认同那个版本的倾向。研究者的任务,在于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不同的本
子有哪些不同。这样,看问题就可能更全面、更客观、更准确。
对《水浒传》感兴趣的朋友,尤其是那些只看过央视电视连续剧的朋友,抽时间读读小说文本,
再来讨论,会感觉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