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锡山说水浒
傅惜华的戏曲研究及其对21世纪戏曲研究的启示
作者:周锡山 @ 2011-04-09
傅惜华的戏曲研究及其对21世纪戏曲研究的启示
(本文主要论述傅惜华编纂《水浒戏曲集》的杰出成就)
周锡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傅惜华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研讨会论文
原刊《戏曲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编)第7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
傅惜华先生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有杰出成就的戏曲研究家和戏曲文献收藏家,我们在他百年诞辰缅
怀他,并讨论他的杰出研究成功和对我们的启示,非常有意义。
中国戏曲研究在20世纪进入一个新的重要时期,尤其是20世纪前半期,戏曲研究出现了新气象。
20世纪一十年代,王国维(1877-1927)创立了戏曲学学科,与王国维大致同时,于1870-1880年
代出生的20世纪第一代戏曲研究家,还有王季烈(1873一1952)、姚华(1876—1930)、齐如山(1876一
1962)、吴梅(1884-1939)、许之衡(?一1934)。第一代著名戏曲研究家共有六人。他们的研究成果多
在1910-1920年代发表。
第二代研究家多是20世纪初前后出生的,在1930-1940年代成名的学者,他们是:黄芝冈(1895—
1971)、周明泰(1896一?)、任中敏(1897一1991)、郑振铎(1898一1958)、孙楷第(1898—1986)、钱南扬
(1899—1986)、冯沅君(1900—1974)、徐慕云(1900—1974)、阿英(1900—1977)、周貽白(1900—
1977)、陈汝衡(1900—1989)、俞平伯(1900—1990)、胡士莹(1901—1979)、谭正璧(1901-1991)、赵
景深(1902—1985)、王芷章(1903一?)、卢前(1904—1950)、严敦易(1905—1962)、隋树森(1906—
1989)、郑骞(1906—1991)、王季思(1906-1996)、傅惜华(1907一1970)、董每戡(1907—1980)、杜颖
陶(1908一1963)、俞大纲(1908—1977)、叶德均(191l一1956)、吴晓铃(1914-1995),另有主要以善
本书收藏为特色的研究家马廉、周越然等,共27人。
第二代研究家名家辈出,成果卓著。其特点是,首先,他们的传统文化根柢扎实,又吸收了西方文
化的精华,有的还精通印度文化;第二,其中有多位成就卓著的研究家虽以戏曲研究为主,同时也研究
小说和曲艺,有的还研究古代文学和民间文学,甚或兼及艺术研究,学识和研究范围广博。第三,有多
位研究家还精于收藏,尤其是收藏古代戏曲剧本,兼及小说和其他古典著作与文物,甚至讲究善本书的
收藏,并将收藏与研究相结合。其中有多位还是20世纪著名的藏书家,如吴梅、郑振铎、阿英、谭正
璧、赵景深、马廉、周越然、傅惜华和吴晓铃等学者,都为戏曲文献的抢救、保护和整理,作出过不可
磨灭的贡献。王季思先生领导中山大学的学者,在车王府曲本的保护整理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可喜
的成绩,为学术界所瞩目。第四,有多位研究家还编辑戏曲研究的刊物。第五,他们大多是或曾经是大
学教授,教授戏曲专业的课程。
傅惜华是20世纪继王国维之后第二代研究家之一,就是这样的全才,而且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傅惜华的戏曲研究活动始于1931年起在梅兰芳、余叔岩、齐如山等组织的北平国剧学会任编辑部主
任、代理事长,主编《国剧画报》、《戏剧丛刊》。1941年在北京大学教授戏曲、小说,1949年以后任
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员兼图书馆馆长。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戏曲、曲艺和小说的研究和收藏。其曲学著
作有《缀玉轩藏曲志》、《曲艺论丛》、《古今民间文艺丛书》(与郑振铎、吴晓铃等合编)、《戏曲
选》、《宝卷总录》、《子弟书总目》、《西厢记说唱故事集》和《中国古典戏曲总录》(已出版《元代
杂剧全目》、《明代杂剧全目》、《明代传奇全目》、《清代杂剧全目》)。又与杜颖陶合作,辑编了
《水浒戏曲集》(2册)和《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10册)。
傅惜华作为第二代戏曲研究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虽以以戏曲研究为主,同时也研究小说和曲艺,有
的还古代文学和研究民间文学,甚或兼及艺术研究,学识和研究范围广博。故而他的著作另有另有《中
国小说史补编》、《六朝志怪小说之存逸》、《汉代画像全集》(初、二、三集)、《宋元话本集》、
《白蛇传集》等。
他也精于收藏,尤其是收藏古代戏曲剧本,兼及小说和其他古典著作与文物,讲究善本书的收藏,
并将收藏与研究相结合。
傅惜华的戏曲研究主要是收集和整理原始资料的基础工作。他所做的收集和整理资料工作是全方位的:
既有剧本,也有理论著作;即着重经典名著,也注意民间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傅惜华先生在戏曲研究方面成就最大的是编著《中国古典戏曲总录》(已出4种)、与杜颖陶合作辑编的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10册)和《水浒戏曲集》(2册,2集)。
他独力撰写的《中国古典戏曲总录》(已出版《元代杂剧全目》、《明代杂剧全目》、《明代传奇全
目》、《清代杂剧全目》),较前人的收罗更为齐全,为后人如庄一拂等人的戏曲总目的收集和编撰提
供了扎实的基础。
傅惜华与杜颖陶合作辑编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10册),校对精细,功力深厚。有的文献,校
记的篇幅大大超过原著,这样的研究成果嘉惠学林,此书的每篇论著的前言,介绍作者、版本沿革和学
术成就,资料详尽,论述精到。各篇连缀起来,即成一部戏曲理论简史。
傅惜华与杜颖陶合作,辑编了《水浒戏曲集》(2集),并由傅惜华独力撰写了每个剧本的题记。此书收
罗齐全,并做了精心的校对,成为水浒戏曲的权威版本。
此书第一集是元、明、清三代水浒故事的杂剧,凡十五种:《黑旋风仗义疏财”中,《黑旋风双献
功》(元高文秀)、《同乐院燕青博鱼》(元李文蔚)、《粱山泊黑旋风负荆》(元康进之)、《大妇小
妻还牢末杂剧》(元李致远)、《争报恩三虎下山》(元无名氏)、《鲁智深喜赏黄花峪》(元无名
氏)、《黑旋风仗义疎财》(明朱有敦)、《豹子和尚自还俗》(明朱有燉)、《梁山五虎大劫牢》
(明无名氏)、《粱山七虎闹铜台》(明无名氏)、《王矮虎大闹东平府》(明无名氏)、《宋公明排
九宫八卦阵》(明无名氏)、《宋公明闹元宵》(明凌蒙初)、《戴院长神行蓟州道》(清张韬)、
《十字坡》(清唐英)。
第二集是明代水浒戏的传奇作品,共六种:《宝剑记》(李开先)、《灵宝刀》(陈与郊)、《义
侠记》(沈璟)、《水浒记》(许自昌)、《元宵闹》(李素甫)、《偷甲记》(范希哲)。
《水浒传》是中国长篇小说中的经典巨著之一,但此书的成书过程,难以知晓。而正如《水浒戏曲
集》1984年版的出版说明所说的:梁山泊英雄的事迹和传说,自南宋以来,一直为中国人民所喜爱,也
是中国文学上的极重要的题材,这就形成了一系列的水浒文学。这中间,戏曲占了重要的位置,自元迄
今,累代著作、演唱不衰,和小说“水浒传”内容互有异同,其间又相互影响,可以参证。这些戏曲不
但显示了历代作家在发展这个题材方面的艺术创造力,亦且保留了大量有关水浒故事的民间传说,实为
我国文学上的一宗丰硕珍贵的财富。元代是水浒故事演化中的重要的承前启后时期,元杂剧中的水浒
戏,即已成热门,对于水浒题材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从民间文学基础上成长而又取得辉煌成就的元
杂剧中,取材水浒故事的就有二十余种,但流传到今的仅有六种。在这些杂剧中,作者歌颂了揭竿而起
的梁山英雄,表现了当时人们同情梁山起义的基本倾向,提供了不少生动的情节。有的情节被《水浒
传》说采用,有的未被采用。这些未被采用的情节,留下了宋元时期水浒故事的一些真貌,具有不可替
代的重要文献价值;而被采用的故事,更使我们了解《水浒传》吸收、改造前人成果并作出自己艺术再
创作的线索,对于我们学习经典著作的创作经验,有着重大的借鉴作用。
《水浒传》自明中期起,风行天下,影响极为巨大,连及水浒题材的戏曲,也在晚明昆曲兴起的同
时再次兴起,至近现代,在京剧中更为风行。
有鉴于此,傅惜华和杜颖陶先生收集有关水浒故事的重要戏曲。分为二集,提供文学研究者和爱好
古典文学的读者参考欣赏。
但此书收齐现存的水浒戏曲,非常不易。其中有多种戏曲,如明季戏曲作家李素甫《元宵闹》传
奇、清唐英《十字坡杂剧》,版本罕见,收集已经不易。有的如明张韬《戴院长神行蓟州道杂剧》,甚
至无人知晓,清人戏曲书目,以及近人王国维曲录,均不见着录,流传极罕,是傅惜华先生本人发掘、
发现的。还有明末清初《偷甲记》传奇,原题秋堂和尚作,有多位研究家误认为是李渔作,傅惜华先生
则考证出,作者应为范希哲。
傅惜华先生为收入此书的每一部作品撰写了一篇题记。题记极见功力。每篇题记都介绍作者生平、
作品的产生情况、版本流传情况和各种版本的特点、异同。每篇题记,根据作品的实际情况,详略不
同,而对重要作者和重要作品还作评论,评论的语言要言不烦,但月旦人物和作品评价皆精辟精当。这
些题记的内容精彩,今作简要述评如下。
《黑旋风双献功杂剧》题记介绍作者高文秀“杂剧作品 ,极称丰富”。又说:
其全部作品中,搬演水浒故事者有九种,而以黑旋风李逵为主脚者乃有八种之多,惟惜今日仅存
“黑旋风双献功”一种耳。高氏虽不幸早逝,然其作品已极丰赡,故时人号为“小汉卿”,使假以年,
则其成就,或驾关汉卿之上,亦未可知。明初贾仲朋订补“录鬼簿”吊高文秀词有云:“早年卒,不得
登科。除汉卿一个,将前贤疎驳,此诸公幺末极多。”明宁献王朱权“太和正昔谱”评其所制杂剧风
格,喻如:“金瓶牡丹”。
“使假以年,则其成就,或驾关汉卿之上,亦未可知。”一言九鼎,既充分肯定了高文秀剧作的高
度成就,又对他的创作潜力的不幸夭折,表示了最大的惋惜,笔下带着作者的感情。“或驾关汉卿之
上”,是一个警新的见解,值得重视。
明初朱有燉《黑旋风仗义疎财杂剧》题记引明清名家的评价说:
明李梦阳“汴中元宵绝句”云:“中山孺子倚新妆,赵女燕姬总擅场;齐唱宪王新乐府,金梁桥外
月如霜。”沈德符“顾曲杂首”称:“诚斋乐府,至今行世,虽警拔稍逊古人,而调入弦索,稳惬流
利,犹有金元风范。”清朱彝尊亦评其杂剧:“音律谐美,流传内府,至今中原弦索多用之。”又说:
此本杂剧,最初见于明高儒“百川书志”着录,标为传奇一卷,题曰:“皇明周府殿下锦窠老人全阳翁
着”。“宝文堂书目”亦着录正名。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评此剧列入“雅品”,且曰:“粗豪之
曲,而独于假新妇处,冷然入趣。即如货郎数调,反令元人望后尘矣。北词五折,两人唱,此变体
也。”
又于其《豹子和倚自还俗杂剧》题记介绍:“远山堂剧品”评此剧入“雅品”,并
曰: “元人多喜制水浒传词,然皆非罗贯中所作。周藩亦戏撰豹子和尚一
剧,虽极意摹元,而实自得三昧之妙。”
对于朱有燉以上两剧,傅先生自己不作直接评价,而是引前人的言论,而且都是赞颂的评论,傅先生不
言而言,表达了自己的倾向。在1964年这样文革前夕而且“文艺整风”已经兴起,即文革风暴“山雨欲
来风满楼”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他坚持对帝王后裔的创作家作此公正的肯定,极为难能可贵。20年后,
傅先生已经逝世多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再版此书的出版说明还作批判:
在明代,杂剧依然发展流传。仅明初曾一度为以朱有燉为首的御用文人占据剧坛,使杂剧消失了战
斗传统,风格也大失元代的生动、自然。朱有燉本人写的水浒剧,对梁山泊英雄更是竭尽诬蔑、歪曲之
能事。如在“豹子和尚自还俗”中,不仅歪曲鲁智深的形象,且痛骂农民起义是强盗行为;“黑旋风仗
义疏财”中,明宣德间周藩原刻本写黑旋风李逵高兴地听到张叔夜招安宋江、征服方腊信息,这显然是
歪曲了李逵的精神面貌。
这种阶级斗争的论调,傅先生是坚决不用的。梁山好汉难道批评不得?招安问题难道不可讨论?农
民起义问题不可反思?傅先生引前人的论述,在当时的形势下,公正评价朱有燉取得的艺术成就,是难
能可贵的。
明张韬《戴院长神行蓟州道杂剧》题记曰:
“续四声猿”杂剧,清人戏曲书目,以及近人王国维曲录,均不见着录,流传极罕。此集包括短剧
四种,剧各一折,分演四事,不相连属。第一种曰:“杜秀才痛哭霸亭庙”,第二种曰:“戴院长神行
蓟州道”,第三种曰:“王节使重续木兰诗”,第四种曰:“李翰林醉草清平调”。张韬斯作,摹拟明
代戏曲家徐渭“四声猿”而作,故标名:“续四声猿”。其自序云:“猿啼三声,肠已寸断,岂更有第
四声,况续以四声哉?但物不得其平则鸣,胸中无限牢骚,恐巴江巫峡间,应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耳。徐生
莫道我饶舌也。”作者制曲动机,于此可见。此本杂剧集,从无单行刻本,唯存清康熙时刻“大云楼
集”附录本;卷首标名:“戴院长神行蓟州道杂剧”,次行署题:“紫微山人填词”,版心题简名为:
“蓟州道”。本集校选此剧,即据“大云楼集”附刻本。
因为这是傅先生发现的孤本,此书别人难得见到,所以详尽介绍的版本的状况和原书的状貌,并简
明阐发戏曲作者的创作动机、缘起和作品的主题。这是傅先生首创性的学术成果。
清唐英《十字坡杂剧》题记曰:
此本杂剧,清代戏曲簿录,向无记载。近人王国维“曲录”,始见着录此剧名目:现有清嘉庆间古
柏堂刻本,传流世间,然亦罕觏。原本卷首,书名标作:“十字坡”,次行署题云:“蜗寄居士填
词”。本集所选,即据此古柏堂原本重印。
因是罕见书,也详尽介绍版本和原书的状貌。“近人王国维《曲录》,始见着录此剧名目”一语,
显示傅先生遍览书目后,充分肯定前人即王国维的功绩,而自己是下了许多功夫,遍览和熟悉各家的研
究成果,才能得出这个结论的。每在此等细微处,显现了傅先生的精深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以上是第一集,收集的是元明清三朝的杂剧作品。以下是第二集,收集了明清两代的传奇作品。
明沈璟“义侠记”传奇之题记曰:
沈璟“义侠记”传奇,明代戏曲大师沈璟作。璟字伯英,号宁庵,别署词隐,晚号聃和。江苏吴江
人。生而韶秀玉立,颖悟超人。数岁属对,应声如响。授之章句,日诵千余言,有神童之目。
尝改订汤显祖之“牡丹亭还魂记”,曰“同梦记”;又重订汤显祖之“紫钗记”,曰“新钗记”,及考
订高则诚“琵琶记”,惜皆未见流传。
又引吕天成曲品评此剧有云:“激烈悲壮,具英雄气色。但武松有妻似赘,叶子盈添出无紧要。”
今观此剧,叙武松之侠义,武大之懦弱,西门庆之奸黠,王婆之刁诡,虽不及小说原本描摹细致,然亦
态各人殊,尚能曲尽其致。通本歌曲宾白,并重本色,于律极称协合,故吕天成“曲品”评此剧列于
“上上品”。
以上题记,先称沈璟为“戏曲大师”,与时流贬低沈璟剧作的观点,至少是评价不高的观点,大相
径庭,而识见无疑很高。对于他改订汤显祖名剧,研究家至今都站在汤显祖的一边,给以基本或全盘否
定。而题记中一个“惜”字,显示傅先生对沈璟改编本的重视和珍视。最后,还是引用前人的权威性评
论的方法,对《义侠记》的艺术成就做了公允的肯定。
明许自昌《水浒记》传奇题记云:
所演张文远借茶,阎婆惜活捉,宋江妻孟氏事,皆为小说所无,实出作者脱空结撰。原作本重在谱
宋江阁婆惜事,然于晁盖事敷衍过多,以至宾主不分,主脑全失。至于宋江事仅止于宋江劫法场、小聚
会,即作收场,非若明清人谱水游戏曲之必终于招安者,实脱窠臼而高一筹也。祁彪佳“远山堂曲
品”,列此传奇于“能品”,且评曰:“记宋江事,畅所欲言,且得剪裁之法。曲虽多稚弱句,而宾白
却甚当行,其场上之善曲乎?”总观斯剧,作者每喜用骈绮笔,如第九出“慕义”,偻罗定场白,叙述粱
山泊形胜,妃黄俪白,长干余言,俨若一赋,然出自偻罗口中,未免不伦。又第三十一出“冥感”,阎
婆惜所歌“梁州序”曲,句用一典,纯以堆砌为能事,辞意晦涩,殆无足取。且其韵脚,真文、庚青模
糊不辨。同出张文远所歌“渔灯儿”曲,虽止五句,而用柳下惠、蘧伯玉、李卫公、上元夫人诸典,以
副净色所饰书吏,乃歌此典丽华赡之词,亦殊不称。
题记中傅先生的评价,成为权威性的意见,当今对此剧的评论,离不开傅先生的基本观点了。
明季戏曲作家李素甫《元宵闹》传奇题记云:
“元宵闹”传奇,搬演梁山泊虑俊义故事,因剧中吴用设计,元宵夜纵火翠云楼,而救卢俊义出
狱,故标传奇名曰“元宵闹”。通本情节内容,摭拾水浒传小说中卢俊义事迹,而以第六十五回“时迁
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为骨干,敷演而成。按小说中尚有宋江攻大名,蔡京遣关胜讨宋江,宋
诱降之,种种情节,因与卢俊义无关,故剧中皆为略去不详。至于李固所交张孔目,剧中则改为张文
远,谓其杀婆惜后实未死,逃至大名,复为孔目,因与卢俊义妻贾氏有私,此则为作者任意牵合,藉景
生情,以助波澜而巳。此剧登场脚色较多,关目亦嫌繁复,然宾主尚能分明,布置妥贴,起伏照应,颇
为不紊,故甚适于场上爨演。惟其演卢俊义入泊,后受招安,以征方腊有功受爵,始为终场,仍未脱窠
臼。
此剧前人没有什么评论,所以傅先生自己对此剧的艺术特点做了中肯、当行的分析和评论。
最后,明末清初“偷甲记”传奇:
原题秋堂和尚作。清黄文旸“曲海目”,焦循“曲考”,以及近人王国维“曲录”,并据康熙间金
陵刻本“八种传奇”所标“湖上李笠翁先生阅定”,而误著为李渔之作,实属大谬。……按清人姚燮
“今乐考证”,著录:“偸甲记”、“鱼篮记”、“双锤记”、“万全记”、“十醋记”、“四元记”
六种,俱题曰“四愿居士”撰,并谓:“或云系范希哲作”,……尝考清初笠阁渔翁“笠阁批评旧戏
目”,著录有“万全记”、“十醋记”、“双锤记”、“偸甲记”、“鱼篮记”,俱标为范希哲所作。
据此可知四愿居士、西湖素岷主人、小斋主人等号,实为范希哲别署无疑;姚燮着录所题作者姓名,盖
即本于笠阁渔翁评目。此“偷甲记”传奇.当亦为范氏所作。
《水浒戏曲集》将全本保存至今的诸本“水浒戏”,收罗齐全,尤其是收入难得见到的作品,整
理、标点后精印出版,极便专家与读者。但此书也有漏收的重要剧目,如清初苏州派名家邱园的《虎囊
弹》传奇,虽然全本已佚,仅存六出,其中《山亭》(《醉打山门》)最为脍炙人口,京剧和多种地方
戏都有同名改编本,此剧的现存六出,虽非全璧,也应收入。
傅惜华没有收入此剧,可能是体例的限制,也即只收全本,不收残出,因为观察他的学识,他不知
此剧和此剧的残存文献,是不大可能的,尤其是《红楼梦》中写到贾府上演过此剧中著名的《醉打山
门》,而且薛宝钗还就此出的内容、唱词的精彩,谆谆教导过贾宝玉,还背诵了几句精彩的唱词。
而根据一般认可的资料集的搜罗要齐全的原则,《水浒戏曲集》重版时,应该在傅编原本的基础上
增补所有水浒题材戏曲的全部材料。也可增加重要的京剧和地方戏剧目,为研究者提供更为全面的资
料。
傅惜华先生的戏曲研究给21世纪的戏曲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首先,我们应该重视戏曲全部现存剧
目和现存作品的清理和总结的工作。傅先生当时尽了他的最大努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我们的研究
条件要优于傅先生当年个人奋斗的时代,公私藏书和海外、国外的藏书都能看到或了解。只有摸清家
底,才能使研究更引向深入。现在有志者已经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例如列入国务院古籍整理十一五规划
重点出版项目的即有吴书荫等《清代古典戏曲总目》、车锡伦等《中国说唱文学总录》、李豫《中国鼓
词总目》等。
第二,尽快整理出版精校、篇目齐全的戏曲总集,将戏曲研究推向全面、深入和精细的阶段,为21
世纪中国文化的新高潮而提供传统文化的资源。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傅先生坚持独立见解,公允对待前人的严谨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