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浒争鸣文库
毛泽东爱读金批本《水浒传》
作者:董志新 @ 2011-06-25
毛泽东爱读金批本《水浒传》
董志新 辽宁白山出版社
毛泽东之于《水浒传》,喜欢读金圣叹批评本,也时不时地谈到金批的得失功过。
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是评点派小说批评的代表。生活于腐败黑暗的明朝末年,又郁郁不得志
的社会下层知识分子金圣叹,把满腔热忱都投入到批评所谓《史记》、《庄子》、《离骚》、《杜
诗》、《水浒传》、《西厢记》等“六才子书”上来,实际上他只完成了对《西厢记》和《水浒传》的
评点。而在封建士子和广大读者中造成巨大影响的无疑是评点《水浒传》,这也奠定了他在文学批评史
上的地位。
金圣叹“颖敏绝世”,“手眼独出”,“下笔机辩澜翻” “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几于家置一编”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其批评文字“透发心花,穷搜诡谲”(清.毛庆臻《一亭杂记》),
“亦爽快,亦敏妙,钟惺、李卓吾之徒望尘莫及”(徐珂《清稗类钞》)。这些前人的评价也许有张大
其词之处,却并非无中生有之谈。
现今读者,特别是对小说批评有兴趣的读者,说到读《水浒传》,多数人仍愿意读文字洗炼思想深透的
金批本,毛泽东于此尤甚。
喜欢《水浒传》“关于造反的故事”
毛泽东自少年时代起就爱读《水浒传》,他读的是金批本《水浒传》。因为清末到民初社会上流传的
《水浒传》几乎全是金批本。
像许多读书的少年那样,私塾时代的毛泽东不爱正课爱业余,不喜“经书”喜“杂书”。所谓经书,即
“四书五经”;所谓杂书,即传奇小说。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保安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回忆
自己少年时代在私塾读书情况时说:
“我读过经书,可是并不喜欢经书。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
读过《岳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那是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
瞒着老师读的。老师憎恨这些禁书,并把它们说成是邪书。我经常在学校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
候就用一本经书把它们盖住。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
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9页)
这里说的“关于造反的故事”,当然首推《水浒传》。其他几种书,像《岳传》、《隋唐演义》、《西
游记》、《三国演义》等,虽然偶而涉及到“造反”的描写,但主要不是写“造反”。而在七十回、百
回和百二十回三种版本《水浒传》中,后两种写“造反”也写“招安”,只有七十回金批本主体是“关
于造反的故事”。据毛泽东本人的回忆证实:他少年读的《水浒传》就是金批本。
据介绍,毛泽东在韶山冲读私塾时,读过的是《绘图评注本水浒传》。据此推测,他读的只能是七十回
金本。因为自从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问世之后,风行了三百年,坊间所刻都是“金本”,世人几乎
不知道还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少年毛泽东读的《水浒传》正是风行的“评注本”,也就是金批本。
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胡适、鲁迅、郑振铎等人考证了《水浒传》的版本流源,才陆续出版了
《水浒》全传。
“评注本”加上“关于造反的故事”,因此可以判断:少年毛泽东读到的《水浒传》是金本。
销售《新标点水浒》一百部
早年,毛泽东曾经销售过金批本《水浒传》。那是1920年他在湖南长沙创办文化书社时候发生的事情。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已由“五四”前的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转到宣传马克思主
义了。1920年7月初,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长沙。这时的湖南,还没有受到系统的新文化熏陶,封建思想仍
然根深蒂固。面对这种现实,毛泽东把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当务之急。还在
北京时,他就思考着如何在湖南掀起一个新文化运动的高潮问题。回到湖南后,毛泽东根据湖南文化界
的现状,决定创办一个以推销新书报、介绍新思想为主要任务的新式书社。
7月31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发表了他撰写的《发起文化书社》一文。报纸在这篇文章前面加了以
下按语:“省城教育界新闻界同志,近日发起文化书社,为传播新出版物之总机关,实为现在新文化运
动中不可省之一事。”文章还说:“我们认定,没有新文化由于没有新思想,没有新思想由于没有新研
究,没有新研究由于没有新材料。湖南人现在脑子饥荒实在过于肚子饥荒,青年人尤其嗷嗷待哺。文化
书社愿以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介绍中外各种最新书报杂志,以充青年及全湖南人新研究的材料。也
许因此而有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那真是我们馨香祷祝、希望不尽的!”
毛泽东担任书社“特别交涉员”。9月9日,文化书社正式营业。开业以后,毛泽东几次就文化书社的经
营情况,向出钱的股东和书社工作人员汇报。
从他历次的介绍来看,书社经营的畅销之作,除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新青年》、《新潮》以外,就
是关于苏俄和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在文学方面,他特意推荐了《新标点水浒》、《尝试集》(胡适)、
《胡适短篇小说》、《托尔斯泰传》、《欧洲文学史》、《三叶集》(郭沫若、田汉、宗白华)、《俄
罗斯名家小说》、《周作人翻译点滴》等。其中,《新标点水浒》卖了一百部。(《毛泽东早期文
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537、542页)
《新标点水浒》由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8月出版,由汪原放主持组织人员,采标点符号分段的出版物。
该书系七十回金本。
毛泽东把《新标点水浒》这样传统小说,作为孕育新思想、新文化的“新材料”,作为“书之重要者”
推荐给读者。在《新标点水浒》诞生的后面,确实存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给《水浒》以新标点的汪原
放,后来在大革命时期曾一度任中共中央出版局局长。他是上海亚东书局的老板汪孟邹的侄儿。汪孟邹
是陈独秀的同乡知已,他的亚东书局就是在陈独秀的帮助下搞起来的。“五四”时期,亚东书局为经销
和出版《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杂志,作了大量工作。建党后,陈独秀又把中共中央机
关报《向导》交给亚东书局印刷发行。当时,汪原放觉得中国的古典小说没有标点,有的甚至不分段
落,读者看时十分吃力,便开始做分段标点的工作。这个做法深得陈独秀赞许,由他出面请胡适作序。
1920年8月,就在毛泽东筹备文化书社的时候,由陈独秀作《水浒新叙》,胡适作《水浒传考证》,汪原
放分段标点的《水浒》在亚东正式发行了。
陈独秀在《水浒新叙》中说:“‘赤日炎炎似火烧,田中禾黍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
摇。’这四句诗就是施耐庵做《水浒传》的本旨。《水浒传》的理想不过尔尔……文学家的使命是用妙
美的文学技术,描写时代的理想,供给人类高等的享乐。在这一点看起来,我们就可以明白许多人爱读
《水浒传》的缘故了。在文学的技术上论起来,《水浒传》的长处,乃是描写个性十分深刻,这正是文
学上重要的。……亚东图书馆将新式标点加在《水浒传》上翻印出来,我以为这种办法很好,爱读《水
浒传》的人必因此而加多。”此时陈独秀已是马克思主义者,正在孕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他评论《水
浒传》,单单点出体现阶级对立的“四句诗”来概括小说本旨和理想,开用阶级斗争学说评论《水浒
传》的先河,耐人寻味。
胡适在《水浒传考证》开篇就说:“我的朋友汪原放用新式标点符号把《水浒传》重新点读一遍,由上
海亚东图书馆排印出版。这是用新标点来翻印旧书的第一次。我可预料汪君这部书将来一定要成为新式
标点符号的实用教本,他在教育上的效能一定比教育部颁行的新式标点符号原案要大得多。”胡适作为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倡导白话文的先驱,断定新式标点金本《水浒传》的教育作用,其推动新文化运动
的功利性动机溢于言表。
《新标点水浒》发行情况极好,毛泽东参与领导的“文化书社”一下子售出一百部,已是可喜的成绩。
汪原放在陈独秀和胡适支持下出版《新标点水浒》,青年毛泽东是投赞成票的。分段标点,用新的形式
出版古典小说,在毛泽东看来也不失为让“旧文学”走向平民的一个途径,是酝酿新思想的“新材
料”,从而成为“五四”新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大概正是他热情推荐、积极销售金本《新标点水
浒》的缘故吧!
再看看金批《水浒传》
到了晚年,毛泽东虽然读过多种版本的《水浒传》,但是仍然喜欢看金圣叹批点的七十回本。这从他
1964年8月3日写给秘书林克的信中可以看出来:
林克同志:
我要找一部金圣叹批的《水浒传》再看看。
我又要找一部《共产党宣言》,一部列宁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都要是新出大字本的。请你办
一办。
毛泽东
八月三日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1册,第119页)
这里说“再看看”金本《水浒传》,显然是以前看过,甚至可以说多次看过。对金本《水浒传》,毛泽
东的阅读兴趣可说保持了终生,晚年尤烈。
为晚年毛泽东管理图书和报刊的徐中远在《毛泽东读评五部古典小说》一书中介绍:
建国以后,毛泽东在丰泽园的书房里、卧室的书柜里一直放有几种不同版本的《水浒传》。据逄先知当
时的记载,1964年8月3日,毛泽东在北戴河的时候,还要过《金圣叹批改水浒传》。他送给毛泽东的是
影印贯华堂原本。(即上引毛泽东给林克的信中提到的金本《水浒传》——引者注)到了70年代,工作
人员先后给毛泽东送过12种不同版本的《水浒传》。按照当时登记的顺序,这12种不同版本的《水浒
传》是:
《金圣叹批改水浒传》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1-24册)
《水浒传》顺治丁酉冬刻本(1-20册)
《全像绘图评注水浒全传》上海扫叶山房1924年版(1-12册)
《五才子水浒传》上海同文书局版(1-16册)
《水浒》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上、下册)
《明容与堂刻水浒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1-4册)
《明容与堂刻水浒传》上海中华书局1966年版(1-20册)
《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中华书局1975年影印(1-8册)
《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影印(1-100册)
《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中华书局1975年影印(1-32册)
《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上、中、下册)
《水浒全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上、中、下册)
以上不同版本的《水浒传》,后来一直放在毛泽东的书房里。中华书局1966年出版的《明容与堂刻水浒
传》(线装大字本1-20册),毛泽东一直把它放在卧室里。
1964年8月3日,逄先知送给毛泽东的那部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贯华堂原本《金圣叹批改水浒传》,
是毛泽东最喜爱看的版本之一。70年代,他还先后两次看过这部《水浒传》。
一次是1971年8月3日,这天上午大约10点多钟,高碧岑告诉徐中远,说首长要看《水浒》,要徐中远赶
快找一部送去。高碧岑是中央办公厅警卫局的一般干部。徐业夫生病后,组织上调他来接替徐秘书的工
作。因为高秘书来到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也不长,对毛泽东读书的具体情况知道得也不细,所以这次毛
泽东要看《水浒》,他也不太清楚要看什么版本的《水浒》。徐中远等人给毛泽东管理图书的时间也不
太长。对毛泽东读书的习惯和要求等还是知之甚少。不过《水浒》这部书徐中远还是知道的,在学校里
也读过。接了高秘书的电话后,他们很快在毛泽东图书中找出一部平装本《水浒》。当时徐中远头脑里
想的只是“主席要看《水浒》,赶快找出一部送去”。所以他们就毫不犹豫地很快地送到游泳池毛泽东
的住地,交给了高秘书。
从游泳池回到办公室后,屁股在椅子上还没有坐稳,电话铃声又急促地响起来了。徐中远一拿起电话,
高秘书急促的声音就传进了耳朵:“首长说他不是要这种版本的《水浒》,他要的是几年前看过的线装
本金圣叹批改的《水浒》。”当时,徐中远只知道有《水浒》这部小说,不知道还有金圣叹批改的《水
浒传》。既然几年前看过,说明这部书可能还在毛泽东的书房里。放下电话,他急忙到书库。因为毛泽
东要的是线装本的《水浒》,所以徐中远就径直来到放线装书的屋内。当时,图书平装和线装是分开存
放的。线装部分是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类,一类的图书大多放在一起。管理图书的同志知道这
一点。这主要是为查找使用方便。《水浒传》和《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放了满满的两个书柜。为了查
找方便,书柜外面分别都贴有标签,一看标签就知道柜内放的是什么书。来到放线装书的屋内,他们很
快找到了放小说的书柜,打开书柜,从上往下一层一层查看。不一会就在这个书柜底下两层看到了好几
种版本的《水浒传》。仔细一翻,还真有一种叫《金圣叹批改水浒传》。找到了毛泽东要看的书,心中
是很高兴的。在“毛主席用书登记本”上登记后,他们将书急忙送交高秘书。心想:“这下不会错
了!”高秘书说:“你们送来得正好,首长在等着看呢。”
第二次,是1972年2月1日,毛泽东又要看《金圣叹批改水浒传》,因为有了上一次的实践,所以这一次
工作人员就比较熟悉了。但是这一次又不同于上次。上一次毛泽东指名要看的是这部书,看后也没再要
看别的版本的《水浒传》。这一次,徐中远把这部书送给毛泽东之后,第二天晚上,徐秘书就告诉他
们:“首长还要看别的版本的《水浒传》,要找线装本,字大一些的。”毛泽东自己的存书中,还有几
种版本的《水浒传》是线装本,但字都比较小。此情况向毛泽东汇报之后,毛泽东让他们再到北京图书
馆或者其他的图书馆去找一找。
第二天,即2月3日,他们到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找了一部线装本《第五才子书水浒传》(70回本,上海
同文书局版,16册)字也比较大。巧得很,这部《水浒传》也是金圣叹评点过的。他们又到首都图书馆
借来一部《全像绘图评注水浒全传》(上海扫叶山房1924年版,12册)。后一种,毛泽东翻看后第二天
即2月4日就退回来了。前一种《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毛泽东一直留在身边,伴随他度过终生。毛泽东
晚年看过不少版本的《水浒传》,但是,他最爱看的版本,要数金圣叹批改的《水浒传》了。
毛泽东书房里《水浒传》的12种版本中,显然“金本”最多。
1964年8月,在北戴河避暑的毛泽东同时要找的三部书: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列宁著
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这只是偶然的巧合呢,还是毛泽东
为着研究某一问题的需要呢?看这一时期的毛泽东文稿内容,国际上中国正在抗议美国侵犯越南,中国
共产党正在连续发表致苏共中央的公开信,批判其“修正主义”,同时国内正在进行“四清”运动(即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其目的也是防修反修。毛泽东此时找这三部书来看,是否与反帝反修、进行社会
主义教育有关,不可妄加猜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毛泽东的读书目的向来是很明确的,在他,泛泛阅
读闲书之时极少。
金圣叹的批注是好的
毛泽东读《水浒传》,不止喜读金本,对“金批”也时有评论。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山西兴县蔡家崖村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发表了著名的《对晋绥日
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晋绥日报》在1947年6月以后的几个月里,曾经配合晋绥解放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和整党运动,
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领导下,以公开进行自我批评的方法,揭露了自己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地进
行反对右倾的斗争。
谈话中,毛泽东满腔热情地鼓励编辑人员,表扬报纸的内容丰富多彩,尖锐泼辣,富有朝气,反映了伟
大的群众斗争,为群众讲了话。毛泽东说:“我很愿意看它。”
毛泽东赞赏用编者按的形式,对报纸发表的材料加以批注。后来的批注虽然有缺点,但是那种负责精神
是好的。毛泽东说:
“金圣叹批注《三国演义》,有人看不好,我看是好的,使人看时有个头绪,当然,批注得不完全
对。”(中共吕梁地委党史研究室:《毛泽东在吕梁》,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第267页)
笔者在拙著《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批注使人看时有个头绪》一节中,曾经对毛泽东关于金圣叹
这段谈话有所辩证,指出批注《三国演义》的是毛纶、毛宗岗父子,但同时笔者也指出金圣叹批注《水
浒传》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毛氏父子起而效仿,才有毛批本《三国演义》的传世。总之,在毛泽东的
意识里,清代的小说评点家金圣叹的批注是有价值的。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字面,应该看到,毛泽东对金
圣叹评点《水浒传》、毛氏父子评点《三国演义》的价值,都是基本上持肯定态度的。
毛泽东对金圣叹的评点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我看批注是好的;当然批注得不完全对。金圣叹的批
注,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不对”,限于谈话的具体情况,毛泽东没有展开讲。这只要我们
具体分析一下金批,就不难看清楚: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以袁无涯刻的124回《忠义水浒传》为底本,砍去71回以
后的全部内容,写了一个“惊恶梦”的结局,把第一回改为“楔子”,造了一个70回本;二是写了许多
批语,去掉“忠义”二字,删去了一些内容,作了修改和评点;三是写了三篇序文和一篇《读第五才子
书法》。
先说金评“好的”方面:
金批提高了《水浒传》的文学价值。胡适在《〈水浒传〉考证》中说:“金圣叹是17世纪的一个大怪
杰,他能在那个时代大胆宣言,说《水浒》与《史记》、《国策》有同等的文学价值,说施耐庵董解元
与庄周屈原司马迁杜甫在文学史上占同等的位置,说‘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
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这是何等眼光,何等胆气!”(《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书店印行1980
年版,第1-2页)
金批提高了《水浒传》的文本价值。这部70回本的《水浒》,于1641年刻成通行本,流传至今,300年来
风行海内外。郑振铎在《水浒传的演化》长篇论文中说:“一部70回本的《水浒传》……打倒了、淹没
了一切流行的明代繁本、简本、100回本、120回本,……使世间不知有《水浒》全书300百年,《水浒
传》与金圣叹批评的70回本,几乎结成一个名词。……金氏的威力真可谓伟大无匹了。”(《<水浒>评
论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1--12期,第512页)
金批提示了《水浒传》的社会价值。例如在第1回中批道:“记一百八人之事而居然谓之史,何也?从来
庶人之议皆史也。庶人则何敢议也?……天下有道,然后庶人不议也,今则庶人议矣。”这里明白说出
《水浒》写作、流传的当时天下无道,所以庶人敢议。又如,《水浒》先写洪太尉误走妖孽和高俅发
迹,批语中认为这是说明“乱自上作”,也就是说梁山聚义实际上是洪太尉(统治阶级代表人物)所造
成的,是高俅以及高俅那样的贪官酷吏“官逼民反”。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在当时不失为独到的、
高明的见解。还有,虽然从总的倾向来看金圣叹把江湖好汉看作“盗贼”,但是,每当作品描写他们的
具体反抗行为时,金圣叹的同情与赞美往往在水浒英雄一面。如贯华堂本13回写刘唐说晁盖取生辰纲
道:“小弟想此一套是不义之财,取之何碍。”金批:“可见是义旗。”又刘唐接着说:“去半路上取
了,天理知之,也不为罪。”金又批:“可见是义旗。”贯华堂本十九回写林冲“将晁盖推在交椅
上”。金批:“定大计,立大业,林冲之功,顾不伟哉。”又同回批语赞林冲说:“不是势利,不是威
胁,不是私恩小惠,写得豪杰有泰山岩岩之象。”如此之类,不可胜举。封建统治者说《水浒传》“诲
盗”,金圣叹许之“义旗”,其实是从相反的两极看到了《水浒传》的社会价值。
金批提示了小说的艺术价值。他看到了《水浒传》艺术构思的特色。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一面
指出“《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便是一篇列传”,另一面又指出它是“一篇文字”,即是一个完整的
结构。他还看到作者在这部宏伟史诗的构思中有一个中心人物——宋江,和一个中心地点——梁山泊,
至于全书叙事的波浪起伏与前后照应之处,他都有细心的体会,虽间或失于拘泥穿凿,但对于作者的匠
心亦多所阐发。正是因为能够从大处着眼,鸟瞰全书,而又不遗毫末,他才能够看到七十一回的大聚义
是情节发展的顶峰,是一个“大结束”。金圣叹的评点中还总结了小说塑造人物刻画性格的经验。他指
出:“三十六人便是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孔,三十六样性格。”他认为“《水浒》所叙述一百八
人,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一百八个性格,真是一百八样。”他能看到小说刻划
人物性格的卓越成就,而且能注意探索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面貌,对某些人物性格的分析往往有精细中
肯的地方,如说“杨志写来是旧家子弟,关胜写来全是云长变相”,说“卢俊义传也算极力将英雄员外
写出来了,然终不免带点呆气,譬如画骆驼,虽是庞然大物,却到底看来,觉道不俊”。(均见《第五
才子书读法》)这些都是颇能道着《水浒传》作者在性格描写方面的成就与缺点的。他强调人物形象的
典型化,个性化,如他说“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而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性,李
逵粗卤而蛮,武松粗卤而放荡不羁,阮小七粗卤是义愤无处说,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这六个人都具
有“粗卤”特点,可又不尽相同,各具特色。金批总结了刻画人物的许多艺术技巧,如“一样人便还他
一样说话”,注意人物“各自有其胸襟,各自有其心地,各自有其形状,各自有其装束”(第25回批
语)等等。他还精到地指出,一部小说的艺术生命力的久暂,系于人物性格塑造成功与否:“别一部书
看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性格都写出来。”(《第五才子书读
法》)这些都是深得小说创作三昧之言。
再说金批“不对”的方面。
金圣叹是数百年前封建时代的落魄文人,思想世界里打下了根深蒂固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观念,这导致他
评点《水浒传》时,精芜杂陈,瑕瑜互见,在发表了许多惊世骇俗光昌陆离的高见时,也夹杂着不少迂
腐酸臭的封建观念和陈旧不堪的八股腔调。鲁迅先生曾经说金圣叹:“(《水浒传》)经他一批,原作
的诚实之处,往往化为笑谈,布局行文,也都被硬拖到八股的作法上。”(《鲁迅全集》,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4卷,第527页)胡适也说过:“金圣叹的《水浒》评,不但有八股选家气,还有理学先生
气。”“这种机械的文评正是八股选家的流毒,读了不但没有益处,并且养成了一种八股式的文学观
念,是很有害的。”(《名家解读〈水浒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4-5页)金圣叹的
“八股气”表现在对小说“技法”的分析,而其“理学气”则表现在对小说思想倾向的分析。从批点
《水浒传》的政治动机上说,金圣叹绝不同意宋江“忠义”受招安的描写,对梁山义军非斩尽杀绝而后
快,他在《序二》中写道:“宋江等一百八人,……皆揭竿斩木之贼也。有王者作,比而诛之,则千人
亦快,万人亦快者也。”金圣叹进一步宣示自己批书的目的:“诛前人既死之心者,所以防后人未然之
心也。”所谓“未然之心”,岂不是预谋造反之心,犯上作乱之心。金圣叹以批书来“防”,可见其用
心所在。
金圣叹的“八股气”表现在对小说“写作技法”的分析上。他的有些评语非常牵强,甚至无聊,比如他
主观断定《水浒传》“独恶宋江”(《读第五才子书法》),就时时不忘告诉读者,小说中凡说宋江的
好话都是“深文曲笔”、“皮里阳秋”,即作者是在反话正说,实在是用心良苦,没有必要。正应了那
句话:“偏见比无知更糟糕。”
金圣叹思想和观念中的二重性是很明显的,充满着卫道与离经、正统与反叛、昏庸与清醒的矛盾。把他
的有些议论放在一起,判若两人,异同天壤。所以毛泽东将其归结为“好的”和“不对”两方面,这也
是金批的对立统一吧。即使这样,毛泽东也认为金批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使读者看书时“有个头
绪”,提纲挈领地掌握其主旨和内容。
他进一步由此引申开去,讲到《晋绥日报》对所发表的材料加编者按的必要,有利于宣传群众和鼓舞群
众,推动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体现了办报人员的负责精神。他的评论中也隐含着这样的内容:现代新
闻文体中的编者按,也可以向古代的评点派借鉴,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这是件有意义有作
为的事情。
金圣叹很讲究文章的提笔
金圣叹的文采风流贯绝一时,而其显著标志,则体现在《水浒传》的序言、夹批和回前总评上。
1958年10月,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冷西的一次谈话中,夸金圣叹说:
金圣叹会写文章,金圣叹很讲究文章的提笔。你们(人民日报)报社不会写文章。(易严:《毛泽东与
鲁迅》,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359页)
金圣叹可称得起是文章大家,他的评论,义理、辞章、考据都有漂亮的地方。金圣叹颇懂文法,比如他
用白话文写的《读第五才子书法》,就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文论见解:
如他指出:“《水浒传》不说鬼神怪异之事,是他气力过人处。《西游记》每到弄不来时,便是南海观
音救了。”俗语说:“画鬼容易画人难。”《水浒传》是画人之作,不搞“戏不够,神仙凑”。
金圣叹还指出:“《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真是绝奇本事。”这是说,
《水浒传》不靠深奥的文字吓人,而是用普通平常的语言写极不平常的文章。这才是真本事。
金圣叹点出的有些文章作法,还是说得很内行的。如他所说的“獭尾法”。谓“一段大文字后,不好寂
然便住,更作余波演漾之。如武松打虎下岗来,遇着两个猎户;血溅鸳鸯楼后,写城壕月色等是也。”
故事情节发展急缓相间,动静错落,高低搭配,大小结合,产生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金氏深得为文之
道。
文章的提笔即文章的起笔。像万事开头难一样,文章的开头不仅艰难,而且十分重要。毛泽东赞赏古人
“立片言以居要”的文论思想,所以他评论金圣叹“很讲究文章的提笔”。我们且看“金本”第1回的回
前总评,即评点《水浒传》“提笔”:
一部大书70回,将写一百八人也。乃开书未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者,盖不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
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乱自下生,不可训也,作者之所必避也;乱自上
作,不可长也,作者之所深惧也。一部大书七十回,而开书先写高俅,有以也。
高俅来而王进去矣。王进者,何人也?不坠父业,善养母志,盖孝子也。吾又闻古有“求忠臣必于孝子
之门”之语,然则王进亦忠臣也。孝子忠臣,则国家之祥麟威凤、圆璧方圭者也。横求之四海而不一得
之,竖求之百年而不一得之。不一得之而忽然有之,则当尊之、荣之、长跽事之。必欲骂之,打之,至
于杀之,因逼去之,是何为也!王进去,而一百八人来矣,则是高俅来,而一百八人去矣。王进去后,
更有史进。史者,史也。寓言稗史亦史也。夫古者史以记事,今稗史所记何事?殆记一百八人之事也。
记一百八人之事,而亦居然谓之史也何居?从来庶人之议皆史也。庶人则何敢议也?庶人不敢议也。庶
人不敢议而又议,何也?
天下有道,然后庶人不议也。今则庶人议矣。何用知其天下无道?曰:王进去,而高俅来矣。
寥寥四百余字,笔力千钧地提示了《水浒传》的“微言大义”:
一曰先写高俅 在于提示“乱自上作”的主旨,把天下大乱的原因归结为封建上层统治者。
二曰高俅来而王进去,说明天下无道,庶人敢议。“从来庶人之议皆史也”,表现了金圣叹历史观的进
步方面。
这个“提笔”,写得开门见山,写得通透彻底,写得提纲挈领。
毛泽东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很关注《人民日报》的宣传,尤其重视其政治和理论文章的撰写和编辑,
在其文稿中可查到不少这方面的指示。他本人又是文章大家,脑子里关于文法之类的见解不在少数。此
次与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冷西谈话,再次举出金圣叹,激赏其“会写文章”“讲究提笔”,批评办报人
“不会写文章”,也是他古为今用工作方法的老例。有趣的是,他与《晋绥日报》、《人民日报》的报
人谈宣传、谈文法,都举金圣叹的例子,可见他对这位评点《水浒传》的文章大家的印象之深和推崇之
重。
鲁迅非常不满意金圣叹
晚年,一向对金圣叹褒多于贬的毛泽东,态度有了较大变化。他不大满意金圣叹,尤其不满意他把《水
浒全传》砍掉20几回。在1975年8月14日那个有名的谈话中,他说到:
金圣叹把《水浒》砍掉了20多回。砍掉了,不真实。鲁迅非常不满意金圣叹,专写了一篇评论金圣叹的
文章《谈金圣叹》(见《南腔北调集》)。(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年1月第1版,第13册,第457页)
说鲁迅非常不满意金圣叹,其实表达的是毛泽东自己不满意金圣叹。毛泽东不满意金圣叹把《水浒传》
“砍掉了20多回”。
金圣叹自称得到“古本”,把第71回梁山泊英雄大聚义排座次以后的情节全部删掉,另外编造了一段卢
俊义作噩梦,梁山好汉被斩尽杀绝的情节,添加进去。又将原第1回改成“楔子”,以凑成70回整数。
金圣叹何以要“腰斩”百回本《水浒传》呢?这即有政治上的考虑,又有文学上的考虑。“百回本”等
有招安以下部分的各种版本的《水浒传》,其续作者、刊行者和鼓吹者的主观意图显然是希翼以“忠
义”的宋江形象来达到招抚起义军首领的目的,它宣扬的是统治阶级中“主抚派”的观点。但是事与愿
违,作品未能达到“劝降”的目的。相反,有时候农民起义军却把“招安”作为权宜的策略和手段,用
诈降来摆脱暂时的困境。这种事情在明清之际并不显见。正是这些使金圣叹有了“腰斩”水浒的政治动
机。金圣叹认为宋江们是一伙“负父兄之教”、杀人越货的强盗,应“恶之至,迸之至,不与同中
国”,而且“强盗无忠义,忠义不强盗”,怎么能招安他们,怎么能封之以高爵,委之以重任,让其当
先锋,立功扬名呢?这是他从政治上考虑。
从艺术上考虑,《水浒传》百回本、百二十回本的后半部确系狗尾续貂,比起70回以前,无论人物形
象,故事情节,还是整体结构,都大为逊色。《水浒传》原没有宋江征辽国、征田虎、征王庆和征方腊
的情节,这些描写粗糙的故事是逐步增添的,增添的部分确实既无艺术性,又无思想性,砍掉是对的。
这是金圣叹“腰斩”《水浒传》的美学动机。但金圣叹为了贬斥宋江,乱改前70回原文,这又损伤了
《水浒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化遗产。
毛泽东读过多种版本(70回、百回、百二十回)的《水浒传》,受鲁迅杂文《谈金圣叹》的影响,他
“非常不满意”金批本的“腰斩”。认为砍掉了后半部二十几回,就“不真实”了。我们且看鲁迅的议
论:
“自称得到古本,乱改《西厢》字句的案子且不说罢,单是截去《水浒》的后小半,梦想有一个‘嵇叔
夜’来杀尽宋江们,也就昏庸得可以。虽说因为痛恨流寇的缘故,但他是究竟近于官绅的,他到底想不
到小百姓的对于流寇,只痛恨着一半:不在于‘寇’,而在于‘流’。
“百姓固然怕流寇,也很怕‘流官’。记得民元革命以后,我在故乡,不知怎地县知事常常掉换了。每
一掉换,农民们便愁苦着相告道:‘怎么好呢?又换了一只空肚鸭来了!’他们虽然至今不知道‘欲壑
难填’的古训,却很明白‘成则为王败则为贼’的成语,贼者,流着之王,王者,不流之贼也,要说得
简单一点,那就是‘坐寇’。”
“宋江据有山寨,虽打家劫舍,而劫富济贫,金圣叹却道应该在童贯高俅辈的爪牙之前,一个个俯首受
缚,他们想不懂。所以《水浒传》纵然成了断尾巴蜻蜓,乡下人却还要看《武松独手擒方腊》这些
戏。”
鲁迅的评论,确有精辟独到之处,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指出金圣叹的“腰斩”,一者思想感情
“近于官绅”,想不到小百姓;二者靠梦想来斩尽杀绝宋江们也“昏庸得可以”;三者枉费徒劳,乡下
人照样看“武松独手擒方腊”一类“后小半”的故事。当然,鲁迅的《谈金圣叹》是杂文而不是论文,
其意不在于全面评价金圣叹,只是借金圣叹的“腰斩”《水浒传》,言此而意彼,痛责“坐寇”甚于
“流寇”,即官府比强盗对老百姓的盘剥搜刮更厉害。
鲁迅严谨科学、全面系统评价“金批本”,是在他的小说史论著中,如他在《宋人“说话”及其影响》
中说:
到清初,金圣叹又说《水浒传》到“招安”为止是好的,以后便很坏;又自称得着古本,定“招安”为
止是耐庵作,以后是罗贯中所续,加以痛骂。于是他把“招安”以后都删了去,只存下前70回——这便
是现在的通行本。他大概并没有什么古本,只是凭了自己的意见删去的,古书云云,无非是一种“托
古”的手段罢了。但文章之前后有些参差,却确如圣叹所说,然而我在前边说过:《水浒传》是集合许
多口传,或小本《水浒》故事而成的,所以当然有不能一律处。况且描写事业成功以后的文章,要比描
写正做强盗时难些。一大部书,结末不振,是多有的事,也不能就此便断定是罗贯中所续作。至于金圣
叹为什么要删掉招安以后的文章呢?这大概也就是受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胡适之先生说:“圣叹生
于流贼遍天下的时代,眼见张献忠、李自成一般强盗流毒全国,故他觉得强盗是不应该提倡的,是应该
口诛笔伐的。”这话很是。就是圣叹以为用强盗来平外寇,是靠不住的。所以他不愿听宋江立功的谣
言。
鲁迅的这个评论,更为全面准确些。讲出了金圣叹删去“后小半”的政治动机和美学动机,勾勒出其评
点《水浒传》的功过是非,讲清了《水浒传》传播史和接受史上不少问题,一些意见直到今天仍然很有
价值。
既然金圣叹砍掉了《水浒传》的后小半是出于当时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客观形势,立足于讨伐“主抚
派”的招抚政策,那么在毛泽东看来《水浒传》后半部自有其不可抹杀的价值。尤其在思想性方面的价
值。写梁山义军被招安之后去伐辽国、平田虎、灭王庆、征方腊,以至最后的悲剧结局,也有深意存
焉,至少能使读者明白统治阶级在骨子里是怎样对待归顺后的农民起义军的。以悲剧的结局代替封官授
爵、尽享荣华富贵的喜剧结局,应该说更有深度,更能警示后人。所以,把这些符合历史上农民义军斗
争经历(包括结局)实际的内容“砍掉”,就“不真实”了,也就是违背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
“金本”《水浒传》的情况是复杂的,金批在《水浒传》的传播史上有功有过,毛泽东对其采取了一分
为二的态度。因“金本”主旨明确,文字凝炼,客观的肯定了“乱自上作”和“官逼民反”的思想倾
向,所以毛泽东最喜读“金本”,并欣赏金圣叹的斐然成章,推荐给《晋绥日报》和《人民日报》的新
闻工作者以为借鉴;但他又不满意“金本”和砍掉《水浒传》后小半,以为这样不利于反映封建时代农
民革命斗争的真实情况,看不到统治阶级(无论主抚派或主剿派)的凶残狠毒,因此他主张即看“金
本”,又看全传。毛泽东的道理自有独到、深遽、服人处。
《水浒》三种都要出
毛泽东读《水浒传》,也关注这本书的版本情况。还是在1975年8月14日那个关于《水浒传》的著名谈话
中,毛泽东最后说:
“《水浒》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71回本,三种都要出。把鲁迅的那段评语印在前面。”(《建国以来
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 457页)
这段谈话,在当事人芦荻那里有更详细的回忆。她回忆当时毛泽东的谈话说:
“他盛赞鲁迅在《流氓的变迁》一文中对《水浒》的评论,赞扬鲁迅对金圣叹的批判,并对
《水浒》研究中长期没有贯彻鲁迅的评论精神感到不满,对金圣叹腰斩《水浒》和大量发行这一腰斩本
也十分不满。他说:应该出全本,即一百回本,叫出版部门印行。又说:印行百回本,可以让读者了解
故事的始末,了解全貌,知道梁山好汉们怎样兴而又怎样败,还其本来面目,让读者知道堡垒最容易从
内部攻破。”(孙琴安李师贞:《毛泽东与名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1版,第1208页)
《水浒传》的版本情况很复杂,从元末明初到现在600多年的时间里,《水浒传》在其传播的历史中,出
现了100回本,104回本,115回本,120回本,124回本,70回本,71回本。
毛泽东所说三种版本的《水浒传》,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内容包括梁山泊聚义、
受招安、征辽国、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的全部;一类是70回本,即明清之际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
批改本。
百回的《水浒传》最有名的旧刻本,是明万历三十年前后杭州容与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
传》。
百二十回的《水浒传》最有名的旧刻本,是明万历四十二年袁无涯刻、杨定见序《李卓吾评忠义水浒
传》。
70回的《水浒传》最有名的旧刻本,是明崇祯十四年贯华堂刻《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以上三种书,解放后都有影印本和校订本。尤其是第三种,也就是金圣叹的批改本,1952年人民出版社
校订出版时,将本子中最后一回“惊噩梦”删去,依照百二十回本,改回为“排座次”,又把“楔子”
略加剪裁,改成第1回,使全书成为71回。以后又整理重印,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毛泽东说三种《水浒传》都要出,重点是要出版百回和百二十回的全本。在那个年代里,他的话就是最
高指示。出版部门很快将这个指示落实了,全本《水浒传》不久就在新华书店里与读者见面了。
笔者当年收藏的《水浒传》,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百回本。书名页前有毛泽东关于《水浒
传》谈话的语录,目录页前有鲁迅在《流氓的变迁》中评论《水浒传》的话。“关于本书的校点说明”
介绍:“一百回本《水浒传》,包括了宋江受招安和投降以后打方腊的情节,是比较接近《水浒》原貌
的一个本子。我们加以校点印行,为广大读者提供反面教材。本书采用的底本,是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
末年(1610年左右)杭州容与堂刻本。原书一百卷一百回,题为《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书前
有四篇评论文字,正文有眉批、行间夹批和回末总评,还附有插图。这个版本没有署作者姓名。”这个
版本的作者署名是施耐庵、罗贯中。
笔者收藏的还有一种《水浒后五十回》,是煤炭工业出版社、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5年9月合作出版
的。该书在“节印说明”中说:“自从反动文人金圣叹腰斩《水浒》以来,71回本成为流行最广的版
本。这个本子没有讲到宋江正式投降,大量的投降、反革命罪恶都在百二十回本的后50回和百回本的后
30回。因此大多数读者不知道宋江投降的详细情况。”“为了使大家能较快看到《水浒》后50回,认清
宋江投降派的丑恶嘴脸,我们节印了《水浒传》百二十回的后50回,供学习理论,评论《水浒》时参
阅。也可使存有71回本的人全书配套。”
从有利于全面总结小说提供的历史经验出发,毛泽东主张出版70回、百回、百二十回本《水浒传》,让
人们看到小说的全貌,这当然是针对“金本”的腰斩讲的。他主张出版《水浒传》全本,其主导思想十
分明确,这就是让读者在全面了解水浒故事的基础上,不仅看清梁山好汉们是怎样兴起造反的,又看清
他们是怎样投降失败的,这样可以由此了解封建社会一次农民反抗斗争从兴起到衰败的全部经历,全面
地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毛泽东还试图说明,革命的失败往往不是外部敌人的进攻,而是革命队伍内部
意志动摇者、思想蜕化者、目光短浅者所发挥的消极作用,所造成的悲惨后果。并以此来警醒和教育广
大读者和革命群众。
一般的规律,被批判的书籍和思想家往往是批判者最爱读最熟悉的书籍和作者。毛泽东晚年“批孔”是
这种情况,他太熟悉孔子和《论语》啦;毛泽东晚年“批金”也是这种情况,他太熟悉金圣叹和《水浒
传》啦。他的批评金圣叹“腰斩”《水浒》,提出三种版本都要出,可说是他爱读“金本”的一种反证
明。如果对金圣叹和70回本《水浒》一无所知,就无所谓“满意”或“不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