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浒争鸣文库
三种水浒版本之梁山大聚义读解
作者:田兴国 @ 2011-06-25
三种水浒版本之梁山大聚义读解
田兴国 湖北民族学院
《水浒传》小说繁本系列100回本《忠义水浒传》、120回本《忠义水浒全传》均以“忠义”冠其首,意
在表明小说的创作主旨,70回本《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金本把100回本“引言”与“第1回”改
为“楔子”,故以70回称)删掉“忠义”,否定“忠义”之意甚明。但比勘现存容与堂刻本、袁无涯刻
本、金圣叹评改本,①我们即可发现:前两种在内容上似乎没有多大差异,仔细披阅涵咏之后,却感觉
容本与袁本又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第71回的意蕴构成。当然,金本与前两种版本的区别相当明显。最
大不同就体现在71回。前两种71回是整部小说的叙事高潮、情感体验高潮,而不是整部小说的最终结
局;金本70回不仅是小说的叙事高潮、情感体验高潮,也是小说的最后结局。因此,梁山泊英雄大聚義
是一个必须认真加以读解的经典段落。
一
《水浒传》70回之前,重点铺叙梁山豪侠因各种生存原因主动或被迫与朝廷作对,由个体反抗、结义为
小群体,最终各小群体经宋江的社会声誉勾联,108人同聚水泊。三种版本在表述此一大事件的动态发展
过程上则不存在根本分歧。关键在71回“有篇言语,单道梁山泊的好处”产生极大差异。图表比较如
下:
容 本 有篇言语,单道梁山泊的好处。怎见得:山分八寨,旗列五方。交情浑似股肱,义
气真同骨肉。断金亭上,高悬石绿之碑;忠义堂前,特匾金书之额。(中间叙述108人各凭能力而就其
职)……人人努力,个个同心。休言啸聚山林,真可图王伯业。列两副仗义疏财金字障,竖一面替天行
道杏黄旗(第1049-1050页)。 怎见得: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
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義并无差。其人则有帝
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
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斗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或精灵,
或粗鲁,或村朴,或风流,何尝相碍,果然认性同居;或笔舌,或刀枪,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
真是随才器使。可恨的是假文墨,没奈何着一个圣手书生,聊存风雅;最恼的是大头巾,幸喜得先杀却
白衣秀士,洗尽酸悭。地方四五百里,英雄一百八人。昔时常说江湖上闻名,似古楼钟声声传播;今日
始知星辰中列姓,如念珠子个个连牵。在晁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義,把寨为头。
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第575页)。
袁 本
无
金 本
“有篇言语”显然是以第三人称旁观者身份,对梁山群雄聚义场面或理性或浪漫构拟。容本众虎同心汇
聚梁山,108人凭能力各司其职,他们以“仗义疏财”、“替天行道”口号倡议天下,其发展方向由“啸
聚山林”趋向“图王伯业”。内涵上似乎与“水浒”文化意蕴之一的周部族开创基业史象征暗合,最终
可导致把《水浒传》要旨归结为“农民起義”结论出台。“替天行道”之“天”只能读解为苍天、天下
之天,它不等同于承天之命治理天下的人间天子,正好合符“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②因而此种阐述与整部小说的忠義主旨产生紧张及反讽关系。一定程度上,与罗尔纲及美籍学者普安迪
等人的水浒研究一致;③也有人认为:“前者(容本)是对‘义’之无限制发展的一种预测:在‘义’
的指引下,只要‘人人努力,个个同心’,就可以‘图王伯业’,另开新天。”④揆诸其理,说书人或
编著者仅仅在于盛夸水浒梁山的力量与气势,它可能走向“图王伯业”,但没有宣扬此种观念,体现的
是一种可能性趋向。表面上与颂扬农民起義沟通或形成小说内涵的紧张关系;義之无限制发展预测不止
一种,说书人或编著者亦没有局限于“图王伯业”一途,其主要引路人——宋江《满江红》一词作出最
好注脚。梁山108好汉蓄积着“图王伯业”气象,众心统归于宋江一心,宋江衷心体现为梁山英雄的实际
发展方向。
容本“有篇言语”是一篇较严谨的四六骈体,叙述也较拘谨,文气之阔大气象张扬不足。与前面“宋江
与众头领道:‘鄙猥小吏,原来上应星魁,众多兄弟也原来都是一会之人。今者上天显应,合当聚義。
将已数足,上苍分定位数,为大小二等,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众头领各守其位,各休争
执,不可逆了天言’”相映证,天罡地煞是上苍分定之位,108人应各安其位、不可争执。对比儒家之礼
(理)学 规定则颇吻合。高下尊卑位次分明,“交情浑似股肱,義气真同骨肉”,建构于儒家爱以礼亲
视域之内,是爱有等差的兄弟朋友骨肉情分,其思维路径彰显为“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
之内,皆兄弟也”的实际生存应用。⑤隐喻着说书人或编著者为代表的草根社会对生活理想的理性追
求,基本等同于儒家《礼记•礼运》所勾画的“大同”理想生活图景及宋人张载阐述的民胞物与论域。
袁本对水泊梁山的叙述远比容本富赡闳丽,“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实指天地一体,中国一家。“千
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義并无差”。略似司
马迁笔下游侠之行径,即使相貌语言各别,居住地域南北东西不同,但死生可同的忠義之心日月可昭,
此为生死相托的忠義情怀。就人群类别而言,“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
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不论出身何种阶层,梁山108人全以哥弟相称,没有高
低尊卑贵贱之分,一般平等相待。反对“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社会
生存现象,⑥它既与墨子思想本质相通(兼相爱,交相利),又与中国草根阶层一代一代积淀而成的朴
素感性诉求——等贵贱,均贫富等紧密相关。如果冯友兰所论“墨家出于侠”论断成立,⑦那么,我们
可以认为水浒人物所言所行,其实质乃是中国下层民间长期执持的朴素而坚韧的生存生活理想。如若坚
执其属于墨家论域,也只是胶着于成系统的思想理论表述。侠在冯友兰视域之内,被认为源于民间孔武
有力且擅长智谋、帮人打仗之人。不问阶层出身,均以兄弟平等待之,義气为维系纽带,共有基础是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从具体人物建构关系而言,“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
跟随主仆,争斗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撇开儒家爱从亲始论调,不论亲疏,甚或以疏
为亲、认仇为亲,真正达及兼爱境域。从个性而言,“或精灵,或粗鲁,或村朴,或风流,何尝相碍,
果然认性同居”。无论资质愚鲁、聪俊、性格风流,并不成为108人之间交往的障碍,以人的性情相投相
逆比邻而居,和睦相处。从人各具的材质而言,“或笔舌,或刀枪,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
随才器使”。水浒人物有的擅长笔走龙蛇、雕刻模拟,有的擅于驰骋疆场,有的擅于长途奔走,有的惯
于鸡鸣狗盗等等,均使之各骋其能。类似于墨子“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
能。”⑧人之材具难以求全责备且全材之人不常见,推原情势也就只能依据偏长之才,各就其职一途可
循,“随才器使”因而成为非常理想的人类生存生活图景。
此节文字以豪迈、景仰之情倾力泻出,全部内涵非儒家论域所能涵括,亦非墨家视域所能统摄。应该
说。它是中国几千年居于下层的终极向往乐境,其内涵应该浑融儒、墨、道等传统文化意蕴。天下异姓
一家的浑阔气势,死生可同的一心绾系,忠诚信義的然诺之情,不分贵贱的平等意识,无问亲疏的爱无
差别,认性同居的交往伦理,随才器使的各任其能,充分展示其才略毫无藏匿等等。梁山英雄的生存图
景并没有提及人间之外的世界,而是聚焦于人类社会本身。与容本泛泛叙述108人的各具其能相比,拟构
的生存世界天地悬隔。容本所叙呈现为内敛型,袁本所叙表现为鲜明的外向型。章培恒本《中国文学
史》认为:“这种带有空想性质的社会图景,和农民的社会理想、农民起義的社会组织,有着明显的区
别。这里人员成分复杂,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甚至偷骗也可以作为谋生技艺,社会具有开放的特点,
因而充满着活力;这里没有长幼之序、尊卑之分,摆脱了农业社会的宗法意识,也摆脱了实际的农民起
義组织中所不可能没有的等级制度。虽然,这个社会本身是虚构的,但在其背后,却存在商业经济中形
成的平等观念,和道德意识的变化。”⑨暂且不论梁山人物是否农民起義定性,“摆脱了农业社会的宗
法意识,也摆脱了实际的农民起義组织中所不可能没有的等级制度”,仅此节文字而言,洵为的论。它
不仅是商业社会中形成的平等观念,而且也是民间以结義聚義方式多次上演的生存经历的艺术化体现。
其社会是虚构的,但亦兼实际生存生活内涵,并不是纯粹凭空悬构而来。
非常有意思的是,高校《中国文学史》教材及各类小说史研究,基本不涉及对各版本71回文字的比勘叙
述。受到更多关注、被大量提及的却是袁本的“有篇言语,单道梁山泊的好处”。因而各家有各家的
“梁山泊的好处”阐述。以此导致水浒意蕴的读解窘境。其中包括当下较为通行的章培恒三卷本《中国
文学史》、袁行霈四卷本《中国文学史》及李剑国四卷本《中国小说通史》等教材、论著,这不能不说
是水浒文化研究的一大缺憾。
然而,孤立的理解这节文字可以有上述阐述。与容本一样,此节文字之前,袁本亦有“宋江与众头领
道:‘鄙猥小吏,原来上应星魁,众多兄弟也原来都是一会之人。今者上天显应,合当聚义。将已数
足,上苍分定位数,为大小二等,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众头领各守其位,各休争执,不可
逆了天言’”,仅仅把“将已数足”改易成“今已数足”,一字之差,并不造成文脉内涵理解的变化,
两种版本于此节文字实质一样。也就是说,尽管袁本所述极具开放性特征,但两者同样奠基于天罡地煞
秉承上天意旨分定位次,为大小二等。那么,袁本梁山生存图景仍然置于天意笼罩之下。“天”在中国
传统文化各家各派中,其名目保持一致。既可与儒家之天认同,也可与墨家之天沟通,亦可与道家、道
教之天同构等。“天”是中国文化发生的最原始之基,也是终极皈依之所。墨子所论非常契合以上所
述:“此必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⑩欲利之天属墨家所有,儒家不信鬼神、崇义黜利,是
谓礼(理)义之天,道家弃绝人世一切所为,崇尚自然,是谓自然之天。于下层而论,墨家之天的吸引
力明显优于儒道两家之天。尽管儒墨之天内涵相异,但强调下层一统于上,上统于天趣向本性一致,当
然,其中必然涵蕴着自然之理,两者又与道家相通。不管是“大同”,还是“尚同”,抑或自然同一,
三者很难判剖清楚。
说书人或编著者以水浒人物口吻,大力抨击社会上存在的“假文墨”、“大头巾”,也就是伪道学现
象,用圣手书生对比,以示真正的风雅托赖梁山而不坠实质。假文酸醋、头巾气十足的白衣秀士王伦胸
襟偏狭,致使水泊规模逼仄;晁盖等人上山改换秀士门庭,使梁山实力迅猛发展,但英年早逝;宋江入
伙把寨为头,以忠义堂取代晁盖聚義厅,使散居异域的108人全数聚齐,梁山事业臻于巅峰。最后,说书
人或编著者明确揭橥其未来发展趋向:“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改容本“真可图王伯业”为
“早愿瞻依廊庙”,“图王伯业”的民间野性思维预示的发展可能性被强行纳入“瞻依廊庙”的文化正
轨。一个“早愿”透出说书人或编著者的急迫心态,梁山人物是否“早愿瞻依廊庙”,其情形则相当复
杂,非“早愿”一词所能概括写尽。容本“真可图王伯业”的未来可能性,经宋江校正,最终步入文化
常轨,修辞上属于相反相成关系;袁本“早愿瞻依廊庙”,甚至把这种可能性也予以清除厘正,与宋江
所思所行自然合拍,修辞上呈现为相承相续关系。小说行文意旨尽管不一,但其终极归趋一致。
袁本“有篇言语,单道梁山泊的好处”,以浪漫想象杂糅生存实际体验拟构人类理想生存境象,但说书
人或编著者又在清醒的现实原则支配下,把人类理想生存境象直接置入以朝廷为表征的正统文化框架之
内。浪漫情怀与生存现实交构,铸造了水浒人物及事业的唯一趋向——忠義于君王朝廷。罗尔纲认为:
它“概括了梁山泊英雄大聚义的历史,提出了水浒寨要创建的理想宏图,充分体现了《水浒传》的主题
思想,毫无疑问是罗贯中的原文。惟最末‘在晁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義,把寨为
头。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两句,却是投降主义的思想,是一百二十回本所盗改的。”11此一
思维理路暗示出论者执定民间小传统文化脉络,但忽略了文化小传统与大传统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况
且,两种版本哪种更原始,仅靠专注于文字比勘就得出结论的做法,难以使人信服。
金本并无以说书人或编著者口吻出现的“有篇言语,单道梁山泊的好处”一节文字。之所以如此,是因
为金圣叹认为“若夫耐庵所云‘水浒’也者,王土之滨则有水,又在水外则曰浒,远之也。远之也者,
天下之凶物,天下之所共击也;天下之恶物,天下之所共弃也”。“而后世不知何等好乱之徒,乃谬加
以‘忠义’之目。呜呼!忠义而在水浒乎哉”;“无恶不归朝廷,无美不归绿林,已为盗者读之而自
豪,未为盗者读之而为盗也”;“削忠義而仍《水浒》者,所以存耐庵之书其事小,所以存耐庵之志其
事大。”12后世“盛夸招安,务令罪归朝廷而功归强盗,甚且至于裒然以‘忠义’二字而冠其端,抑何
其好犯上作乱,至于如是之甚也哉!”13金圣叹从“水浒”语辞寻绎其源,并论定其所蕴涵的文化意旨
乃天下共击共弃之凶物、恶物。藉忠义标榜水浒意旨,其实质是归罪朝廷而美化绿林,致使天下百姓亦
有喜好犯上作乱之嫌,为盗者相互称引,未为盗者受其蛊惑而为盗。因而必须严厉褫夺水浒忠义要旨,
还其本来面目。宋江即成为金圣叹着力批判的对象。“宋江,盗魁也;盗魁,则其罪浮于群盗一等。”
14用批语形式提揭宋江假忠义、真强盗实相,达致其惩创人心的目的。
二
三种版本根据自己的编创主旨,在“有篇言语,单道梁山泊的好处”的描摹构拟上存有极大差异。同
样,在“这里方终是梁山泊大聚义处”等方面也表现出较大不同。列表比较如下:
容 本 袁 本 金 本
宋江对众道:“今非昔比,我有片言。今日既是天罡地曜相会,必须对天盟誓,各无异心,死生相托,
吉凶相救,患难相扶,一同保国安民”……宋江为首誓曰:“宋江鄙猥小吏,无学无能,荷天地之盖
载,感日月之照临,聚弟兄于梁山,结英雄于水泊,共一百八人,上符天数,下合人心。自今以后,若
是各人存心不仁,削绝大義,万望天地行诛,神人共戮,万世不得人身,亿载永沉末劫。但愿共存忠義
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察鉴,报应昭彰”。誓毕,众皆同声共愿,但愿生生
相会,世世相逢,永无断阻。当日歃血誓盟,尽醉方散。看官听说,这里方终是梁山泊大聚義处(第
1050页)。 ……(前面与容本相同)看官听说,这里方才是梁山泊大聚義处。但末尾多“有诗
为证”:光耀飞离土窟间,天罡地煞降尘寰。说时豪气侵肌骨,讲处英风透胆寒。仗义疏财归水泊,报
仇雪恨下梁山。堂堂一卷天文字,付与诸公仔细看(第576页)。 (宋江)又对众人道:“今非
昔比,我有片言:我等既是天星地曜相会,必须对天盟誓,各无异心,生死相托,患难相扶,一同扶助
宋江,仰答上天之意”……宋江为首誓曰:“维宣和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梁山泊义士宋江(108人姓名)
……同秉至诚,共立大誓:窃念江等昔分异国,今聚一堂,准星辰为兄弟,指天地作父母。一百八人,
人无同面,面面峥嵘;一百八人,人合一心,心心皎洁。乐必同乐,忧必同忧,生不同生,死必同死。
既列名于天上,无贻笑于人间。一日之声气既孚,终身之肝胆无二。倘有存心不仁,削绝大義,外是内
非,有始无终者,天照其上,鬼阚其旁,刀剑斩其身,雷霆灭其迹,永远沉于地狱,万世不得人身!报
应分明,神天共察!誓毕,众人同声发愿,但愿生生相会,世世相逢,永无间阻。有如今日。当日众人
歃血饮酒,大醉而散。看官听说,这里方是梁山泊大聚義处(第1248-1249页)。
容本与袁本对“梁山泊大聚义处”的描述基本相同。只是在袁本末尾增出“有诗为证”,容本却是以
“诗曰”面目出现,且被置于篇首,两种版本对此诗的处理方式显出较大差异。容本置于其首的目的当
然是概括小说71回内涵(形似逻辑演绎法):从天罡地煞的神话来源,说书人现场表演给人的震撼效
果,108人仗义疏财上水泊,报仇雪恨下梁山,以及石碣天文刻写与人间108人的一一对应,提醒听者阅
者细心读取天文,并深心体味其深刻内涵。袁本却把此诗置于“梁山泊大聚义处”之后,起总结以上所
述(类似逻辑归纳法),及提示听者观者仔细探察文本底蕴,切勿草草听过看过之用。方式各异,所收
致的感觉效果略有不同。
宋江为首的梁山108人对天盟誓,聚焦于108人上符天数,下合人心。因而必须生死一心,替天行道,保
国安民。明确界定忠义的最终趋向——天、国(君、朝廷)。之所以是“大聚义处”,原因即在于此。
金本把容本、袁本宋江之语“患难相扶,一同保国安民”,改为“患难相扶,一同扶助宋江”。与金圣
叹抨击宋江乃不忠不义、自私自利、真强盗思维理路一致。在金氏论域中,群雄忠义最终指向宋江,而
不是朝廷君王,这样改动正好符合宋江本性,从而消泯保国安民的忠義终极指向。
金本宋江誓词第四次罗列梁山108人姓名,重温梁山历史。其人以天地为父母,星辰为兄弟。108人生死
一心,忧乐同共。并且始终强调水浒兄弟情谊,没有容本、袁本津津乐道的保国安民内涵,兄弟忠义之
心指向宋江。有论者认为:“金圣叹改变了较为拘谨的原文,增添了豪侠气派,改变了原文等待招安的
主调,把中心转移到‘义气’方面来,形成了酣畅淋漓的风格。”15 “所谓‘忠义’,实际上就是
‘义’。忠是义,忠义还是义。这个义已经超出了儒家对义的规定和范围,它是我国古代农民起义和农
民战争中人际关系、为人处世的原则。”16认真究诘忠义于中国文化史上的演生轨迹,我们可以发现:
忠义不是两个词临时拼凑起来形成,而是中国文化史几经选择,最终使两词结合起来表达特定内涵的文
化现象。以此,我们不能单方面论定金本从“忠”转移至“义”境域,应该是金本剥离容本、袁本忠义
其君内质,仅仅把它限定于兄弟间忠义关系的建构,但方向明确,以宋江一人之心统摄梁山兄弟之心。
因而金本誓词潜在蕴涵两重意义指向:一是宋江等可能走上彻底推翻当世朝廷,创建自己的政权之路;
二是宋江等可能被朝廷消灭,梁山事业因而失败。不存在第三种可能。金圣叹本人却选择了第二种可
能,给后世留下《水浒传》读解的巨大困难。
既然金圣叹认为水浒乃天下共击共弃之所在,那么,化梁山忠義朝廷为兄弟间忠义自是必然之理。因而
宋江等只能走向覆灭命运。梁山大聚义之后,卢俊义归卧寝帐,夜梦神人嵇康把108人尽数收捕,宋江等
人诈降遭其峻拒,且大骂不休:“万死狂贼!你等造下弥天大罪,朝廷屡次前来收捕,你等公然拒杀无
数官军。今日却来摇尾乞怜,希图逃脱刀斧!我若今日赦免你们时,后日再以何法去治天下!况且狼子
野心,正自信你不得”。嵇康堵绝了宋江等人接受朝廷招安的任何机会,不论其主动还是被动。假若朝
廷准其投降,那么天下之乱将难以收拾。金圣叹于此夹批道:“不朽之论,可破续传招安之谬。”17极力
诋毁宋江等人接受朝廷招安结局。
不仅如此,金圣叹还删削了容本第1回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述评,“一来天罡星合当出世,二来宋朝必显忠
良,三来凑巧遇着洪信,岂不是天数”;虽然保存了容本42回天书内容,不做大的改动,但以夹批形式
予以否定:“只因此等语,遂为后人续貂之地。殊不知此等悉是宋江权术,不是一部提纲也。”18细绎
其理,《水浒传》小说文本世界显露的忠义观念与说书人或编著者主观上赋予的忠义观念,确实存在一
些差距。毕竟,忠义世界的建构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中。所谓“天数”、“天书”均是人为使然。金圣
叹批语不能说错,相反,他的理解要比容本、袁本的旁观者视域高明。所以水浒研究耆老张国光提出
“两种‘水浒’,两个宋江”论断,19进而分析金圣叹批改《水浒》使用“保护色”的问题。认为:
“金圣叹也正是为了避免朱明特务专制王朝,及多如过江之鲫的封建卫道文人很容易发现他歌颂暴力斗
争,向往农民起义的真正意图,而不得不煞费苦心地为70回本《水浒》涂上‘保护色’的。”20两种
“水浒”,两个宋江是小说文本既存事实,一种是由民间百姓、说书人、文人编著者共同参与、协力完
成,一种是由金圣叹独力删改而致。不管怎样,两类版本之间仍有本质上的共通之处,对许多事件的处
理,金圣叹主要通过批语形式阐述自己的基本看法,对文本自身并没做出大的改动。最大的改动之处莫
过于以70回收束全篇。职是之故,两种“水浒”,两个宋江,如果单从小说文本自身观之,宋江形象并
不具有本质差异;如果结合金氏批语观之,宋江形象存在巨大差异,但也有实质上的相通面。
至于“保护色”问题,当考量金氏的实际生存境象。崇祯14年(1641),金氏34岁完成《水浒传》批
改。时值明末乱世,各地造反风起云涌,明王朝处于真正的内忧外患之中。寄身于如此时世,作为传统
读书人的金圣叹,如若要衷心而积极主动的拥护下层造反,改变当世社会生存现状,实际上是相当困难
的事情。况且他平生视读书批书为自己的生命存在形式,又通晓儒道佛三家理论精髓,理论素养上,他
也不具备提倡下层造反(乱自下生)的思想基础。相反他的读解论域却是“乱自上作”,不从根本上否
定当世君王的存在。从对《水浒传》的评改上,我们亦可看出,金圣叹的真实心态处于矛盾纠结之中。
故而金圣叹于卢俊義梦醒看见刻有“天下太平”四个青字牌额,即便批道:“真正吉祥文字,古本《水
浒》如此。俗本妄自改窜,真所谓‘愚而好自用’也。”21他于小说楔子“那时天下太平,四方无事”
处夹批到:“一部大书数万言,却以‘天下太平’四字起、‘天下太平’四字止,妙绝!”22金氏认为
《水浒传》以“天下太平”起,以“天下太平”结,表现为绝大完美章法。
继而,金本以一组宏大诗篇结穴整部小说: “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但见肥羊宁父老,不
闻嘶马动将军。叨承礼乐为家世,欲以讴歌寄快文。不学东南无讳日,却吟西北有浮云。大抵为人土一
丘,百年若个得齐头。完租安隐尊于帝,负曝奇温胜若裘。子建高才空号虎,庄生放达以为牛。夜寒薄
醉摇柔翰,语不惊人也变休。”太平天子、清慎官员治理天下,百姓饥有食,寒有衣,劳有息,边境安
定,是谓天下太平;表暴自承礼乐家世欲有所作为,但明末社会窳败世相又难有所作为,使其游心于庄
禅之境,因而“却吟西北有浮云”;人之一生终有一死,即使存世百年,终究归于土丘,“完租安隐”
顺从自然,比帝还尊贵;“子建高才”无功可立,郁郁而终,空有猛虎之名,“庄生放达”安于帝则,
游心天下,得牛之自然忠顺之实。金圣叹关注天下民生,自觉无力担当,即以庄禅真谛完善自己的身心
建构。但期冀天下太平的热望与身心的理想建构,始终萦系于金圣叹方寸之间。诗从天下朝廷太平铺展
开,兼济之志无由施展,诗人便瞩目于自己的身心安顿之所,游心庄禅直面死亡,称尊《水浒传》创作
藉以自负,甚至把赏文批文作为自己的唯一生命存在形式。这组“太平”诗句正好与他的《沉吟楼诗选•
古乐府》之《升平歌》组诗并置对观,两组诗吟诵同一主旨。至于“却吟西北有浮云”,是否“按古诗
19首中的‘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一首中有句云:‘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圣叹之意正是要
读者善于体会他的批改本的‘微言’、‘真谛’,不要为一些混淆封建阶级视线的反动文字所迷。”23
“浮云”意象,《唱经堂古诗解》于此诗句下批为:“‘浮云’二字,是知希之由。第一首云‘浮云蔽
白日’,白日可蔽,则何所不蔽矣!此知音之所以希也”;后于此诗末尾总批道:“伯牙常有,而子期
不常有。古今每抱此痛,此诗人一篇胸襟也。”24金圣叹“浮云”意象本指蔽天之云,喻指社会非正义
弥漫盈天,此种情境下诗人发出知音难觅慨叹。但在金圣叹本人诗歌中,既可指游心万物的庄禅逍遥之
境,或者说,金圣叹可以像浮云一样任意悠游,但没有力量化作甘霖滋润万物。亦可指社会已溃烂之极
无可收拾,而有知音难觅之痛。综合上述,实可说明金圣叹不具备潜在鼓吹农民起義的真实心理。因此
“保护色”一说值得商榷。
容本、袁本、金本于第71回(70)体现出来的差异主要如上所述。容本“单道梁山泊的好处”,语句凝
炼,直指其势“真可图王伯业”可能,以宋江所言所行加以收缩,聚焦于忠義君王朝廷,108人誓词直陈
忠义兄弟与保国安民结合;袁本语句宏肆夸张,极力强调兄弟间的生死一心、平等相待、爱无等差,颂
扬其真正做到随才器使,直接将其送入“早愿瞻依廊庙”境域,忠义兄弟与忠义朝廷结合;金本删削旁
观者语句,但对宋江等人誓词大力扩充,金圣叹极力凸显梁山108人生死一心,而一心则尽归宋江,写尽
宋江自利本性;忠義指向朝廷向度付之阙如,完全集中于水浒兄弟之间,是对江湖忠义的额外放大,使
人明确意识到宋江假忠义、真强盗实相。因此水浒108人才会于卢俊义梦中被嵇康全数收捕,斩杀殆尽,
还世界以太平境象。当然,宋江等人于载籍便有张叔夜收捕一事,金圣叹如此改作,一方面具有历史的
真实性,一方面也为执持农民起义说预留发挥的可能性空间。以多重视域观照三种版本:容本、袁本遵
循“人类心灵按本性就喜爱一致性”人性完满原则,25具体铺写了宋江等人的最后结局;金本循沿想象
艺术思维原理,没有具体叙述宋江等人的最终生命走向,而留不尽之意于言外。但常被人们的意识形态
等思维定势所左右,于“水浒”研究界屡兴波澜。我们确实应该回归水浒文学研究本位,不能经久迷恋
文学本身之外的东西。
注释:
① 容本、袁本、金本具体指:《李卓吾评本水浒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水浒全传》,岳麓
书社1997年版;《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②《诸子集成•吕氏春秋•贵公》第6册,上海书店1996年版,第8页。
③【美】普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三联书店2006年版。罗尔纲《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江苏
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④ 冯文楼《四大奇书的文本文化学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页。
⑤《诸子集成•论语•颜渊》第1册,上海书店1996年版,第264页。
⑥⑧⑩《诸子集成•墨子》第4册,上海书店1996年版,第101-102页,第64页,第121-122页。
⑦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原儒墨补》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4页。
⑨ 章培恒等《中国文学史》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0-191页。
11. 罗尔纲《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12.13.14.17.18.21.22.金圣叹《金圣叹全集•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陆林辑校整理,凤凰出版社
2008年版,第17-18页,第1235页,第328页,第1250页,第761页,第1250页,第53页。
15.戚世隽等《明清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16.傅惠生《宋明之际的社会心理与小说》,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55页。
19.20.23.张国光《金圣叹学创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第295-296页,第293页。
24.《金圣叹全集•唱经堂古诗解》,陆林辑校整理,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9页。
25.【意】维科《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