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浒争鸣文库
《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白驹场人施耐庵
作者:莫其康 @ 2011-06-25
《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白驹场人施耐庵
莫其康 江苏兴化市委研究室
自1908年《新世界小说社报》发表《中国小说大家施耐庵传》以来,有关《水浒》作者的争议进行
了一个世纪。无论是施耐庵创作说,还是施作罗续说、施著罗编说,均不排斥施氏的首著之功。施耐庵
是《水浒传》的作者渐成定论。
然而,施耐庵的里籍问题,至今尚有兴化白驹场说和钱塘等说之争议。依笔者所见,诸说似乎矛盾,其
实并不相悖。施耐庵为兴化白驹场人,指的是其原籍;施耐庵为钱塘人,指的是其寄籍。
1. 从文献资料看,《施氏家簿谱》中“字耐庵”三字为同一个人所写,非旁
人后加,施彦端就是施耐庵。
有学者对《施氏家簿谱》世系部分“字耐庵” 三字质疑,认为是民国七年以后羼入的。为辨别真伪,
1982年10月5日,江苏省社科院委请省公安厅进行字迹检验,10月26日,江苏省公安厅鉴定人许耀明、樊
一石出具的(82)公文检字第80号《鉴定书》检验及鉴定如下:
“经检验,《施氏家簿谱》及‘字耐庵’ 三字均为毛笔竖行书写,字迹书写正常,特征反映明显,特别
是‘庵’ 字的电字部写法及单字细节特征等,与《施氏家簿谱》字迹比对,二者书写水平,起、收笔的
运笔特点,完全反映了两者书写习惯的同一。
结论:‘字耐庵’三字与《施氏家簿谱》字迹为同一个人所写。”
经严格的现代科学笔迹检验,确认《施氏家簿谱》中“字耐庵”三字为该谱原有,与该谱其他文字为同
一人所写,非旁人后加,施彦端就是施耐庵。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威证明。章培恒先生也著文认为,
“字耐庵”三字的笔迹与《施氏家簿谱》其他诸字相同,当亦为满家手笔,而非他人窜入。这是施彦端
即耐庵的唯一证据。张惠仁则从古人命名、取字、称号的关联性方面,进一步论证了“施彦端即施耐
庵”。
民国时期国学大师李审言关于为施耐庵立传的决定亦是真实可信的。施耐庵著《水浒》,宣扬的是反叛
精神,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他只能长期过着颠沛隐居生活。何况他不过是市井受轻视的小说家,其生
平事迹不为正史所记载,这是不难理解的。直至民国时期,国学大师李审言主持修撰《兴化县续志》
时,才得以为其立传。李审言在兴化修志局听取续修县志委员会坐办刘仲书汇报后说:“施耐庵以著
《水浒传》获罪,也以著《水浒传》得名,其生平事迹所不能载,即其子孙亦讳不肯言,今民国成立,
无所顾忌,可以补遗。”明清时期,施氏后裔惧怕“文字狱”,避祸犹恐不及,怎能如有人想象的,白
驹施族为光宗耀祖而“硬拉施耐庵作祖先”欺世盗名?倒是1975年全国开展评《水浒》、批《水浒》,
施耐庵落难时,施氏后裔仍虔诚地纪念着他们的祖先,清明一如既往地去施墓祭拜。
一些明清笔记记载的“钱塘施耐庵”,是就其流寓地寄籍而言,在当时那种交通和信息闭塞的条件下,
他们是不可能知道施耐庵在兴化白驹场的藏身之地的。无论是高儒《百川书志》、郎瑛《七修类稿》和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记载的是“钱塘施耐庵”和“武林施某”,而胡应麟认为“世传施号耐庵,
名、字竟不可考”。足见,胡应麟对“施某”的名字是不知道的,更何况是里籍了。胡应麟是浙江兰溪
人,在那个隔河千里远、信息不灵通的时代,他怎么可能知道禁书作者施耐庵,逃逸隐居到千里之外
“自古昭阳好避兵”的兴化白驹场?虽然有些明清笔记记载的是“钱塘施耐庵”,但正如郎瑛《七修类
稿》记载罗贯中为杭州人、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关汉卿、王实甫等人为大都人一样,是就其寄籍而
言,并非为其原籍。正如袁世硕先生所说:“原籍兴化、流寓江南的施耐庵与钱塘施耐庵,在里籍上并
无矛盾。”研究者务须坚持哲学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摒弃“假语村”,看清“真事隐”。
2.从出土文物看,《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对证实施彦端是施耐庵具有重要价值。
《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1979年8月在江苏省兴化县新垛公社施家桥发现。墓志砖质,长29.5厘米,上宽
28.5厘米,下宽120厘米,厚5.5厘米,制作粗糙,字体亦欠工整。正面为墓志,背面为墓铭。正文19
行,行21-23字不等,共约400余字。墓志铭砖出土后未及时征集保管,损伤严重,字多磨灭,可辨认的
大约有160余字。1982年4月,张志岳、朱一玄、范宁、刘操南、何满子、刘冬、张啸虎、袁世硕、李灵
年、王俊年、卢兴基、张惠仁、章培恒、王立兴、马蹄疾、欧阳健等16位专家莅临兴化考察座谈,形成
了著名的《施耐庵史料文物考察座谈纪要》,对兴化白驹场人施耐庵著《水浒传》予以肯定。
《纪要》指出:墓志铭表明元末明初在现江苏省兴化施家桥和大丰白驹镇一带,有一位施以谦之父、施
廷佐之曾祖的施彦端,这位施彦端与新发现的民国七年过录载有乾隆四十二年序的《施氏长门谱》所记
施以谦之父“彦端公字耐庵”的“彦端”相符。因此结合以往发现的文献资料和大量的民间传说,元末
明初在江苏兴化白驹一带,有一位施耐庵的存在是可信的。同时,根据《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所说:
“(曾)祖彦端,会元季兵起,播浙(遂)家之”等语与明代早期目录书中的著录、明清笔记所记以及
《水浒》刻本所题《水浒传》的作者为“钱塘施耐庵”、“武林施某”年代与地望亦均吻合。
此外,1958年在兴化合塔乡出土的《杨俊科墓志铭》,内有“耐庵之友”字样。据查,杨俊科为白驹杨
氏第二世祖,与施耐庵交谊深厚。
3.从地面调查看,施氏宗祠门联“吴兴绵世泽 楚水封明禋”是反映施耐庵行状的一项重要史料。
上联是说,施氏祖先耐庵公,曾经在浙江吴兴地区居住过,从那里带回的流风余韵,一直延绵不断地对
子孙有深刻的影响;下联是施氏子孙对耐庵公晚年流寓淮安,并死于客馆、移葬兴化施家桥的纪念。笔
者认为,施氏宗祠门联不是一件简单的次要材料,而是值得重视的,作为地面史料与地下文物相互印
证、补充的一项重要材料,足以佐证兴化白驹场彦端公字耐庵曾客居钱塘的历史事实。
4.从民间传说看,串场河两岸兴化、大丰一带盛传着许多施耐庵传说,令人惊异的是,这些传说与《兴
化县续志》等文献记载有许多相似之处。
施耐庵的人生足迹遍及兴化、钱塘、江阴、淮安、苏州、郓城等地,许多流寓之地都留下丰富的历史传
说,特别是其故里串场河两岸兴化、大丰一带盛传着许多施耐庵传说,譬如“千日著水浒”、“跺断楼
板饿煞狗”、“书中自有雄兵百万”等。令人惊异的是,这些传说与《兴化县续志》等文献记载有许多
相似之处。
兴化、大丰还发现了施耐庵轶诗和遗曲,也从另一侧面证实施耐庵确是江苏兴化白驹场人。此外,《水
浒传》中的语言不乏兴化一带的方言土语,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乡音”底蕴。从《江湖豪客传》到《水
浒传》一书的易名,更是反映了作者曾在兴化得胜湖东口境内古水浒港课耕隐居的一段经历。
综上所述,在古老的兴化这块蕴藏深厚积淀的土地上存在历时700多年的乡土文献、地下文物、地面史
料、民间传说等,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系统的、完整的有机整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证实了江苏
兴化白驹场的施耐庵为《水浒传》的作者是真实可信的。当然,在某个具体问题、某一枝节方面,有人
还存有疑问,但我认为,只要以哲学的思考,坚持唯物辩证法系统的、整体的、联系的观点,疑问是可
以解决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水浒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初江苏兴化白驹场人。江苏省人民
政府已于1957年6月、1982年5月,先后两次将施耐庵墓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1991—1992年,国家文物
局、江苏省政府批拨专款于1993年8月在大丰市白驹镇建成“施耐庵纪念馆”并开馆。
注释:
1.章培恒.《施彦端是否施耐庵》,《复旦学报》(社科版) 1982年第3期。
2.袁世硕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问题》, 《东岳论丛》1983年第6 期。
3.《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座谈纪要》,《江海学刊》1982年第4期。
4.喻蘅.《吴兴绵世泽 楚水封明禋—论白驹施氏(耐庵)宗祠门联的史料价值》, 《艺文随笔》,复
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