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浒争鸣文库
挖掘水浒文化资源 打造学术期刊品牌
作者:王建 @ 2011-06-25
挖掘水浒文化资源 打造学术期刊品牌
王建 《菏泽学院学报》编辑部
突出特色是办刊之魂,传承文化是刊物之责。
山东菏泽地区是文学巨著《水浒传》故事与水浒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与流传地,汇聚了齐鲁文化、黄
河文化、忠义文化的精华。《菏泽学院学报》作为菏泽唯一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突显地域文化特色,弘
扬民族精神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刊经过精心策划,自2006年第1期起,联络全国水浒文化研究专家,开
办“水浒文化研究”特色栏目,填补了高校学报水浒研究栏目的空白,丰富深化了名著领域的学术研
究,对重塑民族精神,对匡正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该栏目开设5年来,在广大水浒专家、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一定的声誉,
其间也洒下了主编与编辑人员的辛勤汗水。
一、特色栏目的开设
2004年,教育部批准原菏泽师专更名为菏泽学院。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提高,学报的办刊层次也相
应得到提升。2005年初,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更名为《菏泽学院学报》,
同时将季刊改为双月刊,学报的页码也从2006年第1期起由每期100页增至142页。学报在面临办刊层次提
高和人员新老交替的情况下,开拓进取,全面创新,学术影响力迅速扩大。
立足于本刊增期扩版和全国高校学报发展的实际,《菏泽学院学报》编辑部提出了“突出特色,打
造品牌”的工作思路,努力寻找学报的学术个性,力求改变学报千刊一面的状况。经编辑部全体人员认
真筛选、反复论证,从菏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选出了“水浒文化研究”这一亮点,决定打“水浒
牌”,设立独立栏目,实行重点突破。菏泽地区是水浒故事的主要发生地,郓城县即属菏泽管辖,现属
济宁市的梁山县1990年之前一直属于菏泽地区,东平湖湖区也曾全部属梁山县管辖。所以,从历史到今
天,菏泽是当之无愧的最重要的水浒故事发生地及流传地,水浒文化遗存甚为丰富。
为了做好特色栏目开设前的调研、规划与开设后的组稿工作,编辑部聘请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
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袁世硕教授与诸多省市水浒学会会长为顾问,邀请全国著名史学家、水浒研究
专家、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史式担任主持人。史教授为栏目建设于2005年、2006年两次来到菏泽,并组到
了第一批水浒专稿。同时,编辑人员积极参加国内高水平水浒研究会议,组到了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陈
文新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侯会教授、河南省社科院卢甲文研究员、新疆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胥惠民教授、西北大学硕士生导师李鲁歌教授等著名水浒专家的一批好稿。在史式先生的协助下,台湾
中兴大学汤雄飞教授也为我刊寄来了优秀稿件。
“水浒文化研究”栏目开办时正值学报编辑人员更新换代。确定创办该栏目后,编辑部根据工作需
要立即从中文系调专业教师任文科编辑,重点负责“水浒文化研究”栏目的编校工作,保证了特色栏目
的开办与质量。
为了打造学术期刊的“水浒”形象,编辑部专门请美术系教师精心设计了学报封面,并反复讨论,
反复修改,力求把刊物的特色反映得精准、恰当。另外,编辑部专门在学报“目录”中“水浒文化研
究”栏名旁边标注了“特色栏目”字样。这些措施都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印象,并使读者对刊物的定位
产生迅速、正确的认知。
学报在2006年第1期推出“水浒文化研究”栏目后,产生了较大反响,随后又重拳出击,把这一学术
研究引向纵深,拿出2006年第3期整期学报出版了“水浒文化研究”专刊。2007年4月底,中国高校人文
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龙协涛教授到我校访问讲学,充分肯定了我们学报的办
刊方向,并对办好“水浒文化研究专刊” 提出了具体建议。“水浒文化研究”专刊出版后,在全国学术
界产生了极大反响,并被推荐到海外学术界。特别是《光明日报》 2006年10月16日把本专刊目录刊出
后,全国数十家单位、多位研究者表示关注并邮购刊物。这种影响力自学报1979年创刊以来从未出现
过。
二、特色栏目来稿的发展变化及所发文章情况
“水浒文化栏目”创办之初,稿源成了大问题。编辑部经过周密考虑与调研,采取了四种方法来撬
开《水浒传》研究这一重要学术命题稿源的大门。一是聘用史式教授代为组稿,二是向菏泽籍在外地高
校、科研院所工作的专家、学者发信约稿,三是发动校内教师积极写稿,四是利用策划、组织大型学术
活动组稿。
通过学报办刊实践,我们体会到:学校的特色、质量与学报的特色、质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
报在学校特色、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学报应当认识到自己的地位与作用,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水
浒文化研究”栏目开办前,校内进行水浒文化研究的人较少,力量薄弱,栏目的开办,引起了本校科研
工作者的关注,不少教师从文学、历史、法律、政治、管理等不同角度开展了对水浒文化的研究。编辑
部创建特色栏目的举措培养了一批校内科研人才,挖掘了菏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了水浒文化研究的学
术宝库,构筑起学校水浒学术研究的高地。
2006年6月,编辑部与郓城县政府联合策划了全国水浒暨明清小说学术研讨会,组到了10多篇高质量
的文稿。由于我们主动出击,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扩大了优质稿源,有效地保证了刊物质量稳步提
高。
事在人为,几年来,该栏目的稿件从无稿到有稿,从纯约稿到自发来稿,稿件数量从少到多,主动来稿
从低质量稿件居多到高质量稿件居多,期刊的特色越来越鲜明,栏目的影响逐年在扩大,逐步走上了良
性发展道路。
迄今为止,该栏目共发文150篇,出版一期“水浒文化研究专刊”文章22篇。作者涵盖全国25个省、
市、自治区,其中博硕士导师、博士、博士后43人,教授等高级职称作者占全部作者的50%以上。该栏目
作者中,杨子华文章 4篇,朱仰东文章4篇,李建华文章3篇,张同胜、刘天振、卢明、史式、王前程、
熊明文章各2篇。杨子华老师为中国水浒学会理事,王前程教授、张同胜副教授、熊明副教授、李建华老
师在栏目开办之初稿源不足的情况下极大地支持了我们,刘天振教授、朱仰东老师身为在外省工作的菏
泽籍学人,对我们表示了莫大的关爱,郓城县作协主席卢明作为水浒“老家人”,给予我们很大的支
持。特别使人感动的是,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平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
师杜贵晨教授、水浒研究专家浦玉生等一批著名学者为栏目撰稿,用实际行动给予我们鼓励与关怀,这
也是特色栏目得以成功开办并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5年来,学报主编与责任编辑和广大水浒专家学者及青年研究者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这也是栏目
得以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三、特色栏目的反响及取得的荣誉
“水浒文化研究”栏目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校领导和校内各位专家的重视。
5年来,学院前后两任党委书记,韩广洁书记、张存金书记与院长郁章玉教授多次亲临编辑部,听取
关于栏目建设的汇报,与编辑座谈,并提出高屋建瓴的指导意见。
特色栏目的开办,带动了中文、社科、外语、教育等多个系的20多位教师参与水浒研究,一批有影
响的成果问世。校级科研规划政策也向相关立项倾斜,引导教师攻克水浒研究新课题。全校形成了以谈
论水浒为荣,以研究水浒为荣的热潮。
“水浒文化研究”栏目开办之初,中国水浒学会秘书长张虹教授即发来贺信给予鼓励。
在中国期刊学会2006年7月份举办的中国高校学报主编、编辑第3期岗位培训班上,中国期刊协会张
伯海会长、教育部社政司出版管理处魏小波处长、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学
报原主编潘国琪教授等业界泰斗多次表扬《菏泽学院学报》“水浒文化研究”栏目的成绩。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通讯》2007年第7期重点介绍了我刊开放办刊、建设特色栏目的经验和做
法。
在2009年苏鲁豫皖冀五省高校学报主编联谊会上,教育部社科司出版处处长田敬诚对我刊“水浒文
化研究”栏目给予高度评价。
学报2006年第3期“水浒文化研究专刊”第一篇文章《一部水浒传为何争论了八十年》被人民网全文
转载。截至2009年6月份,“水浒文化研究”栏目所刊发的文章已有6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2006年5月,在教育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组织的全国高校学报评优中,我们送审的样刊受到专
家的一致好评,“水浒文化研究”特色栏目受到一致肯定,学报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同年,学报被评为山东省、菏泽市“新闻出版管理发展年活动先进集体”。
2007年 ,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与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第二届评优活动中,《菏泽学院
学报》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充分展示了《菏泽学院学报》的办刊质量与学术影响。在本
次评选活动中,“水浒文化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优秀栏目”。
在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上,《菏泽学院学报》“水浒文化研究”栏目再次被评
为“优秀栏目”。
在2010年全国人文社科学报评优中,“水浒文化研究”被评为“优秀特色栏目”,我刊也再次被评
为“优秀学报”。
藉“水浒文化研究”的东风,《菏泽学院学报》的影响和辐射力显著增强。“中国知网”发行与传
播统计报告显示,我刊机构用户总计已达3200多个,分布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影响和荣誉,是学校、社会与行业对编辑部工作的充分肯定。《菏泽学院学报》“水浒文化研
究”特色栏目由校内到校外,由山东至全国,一步步向水浒研究学术制高点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