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永祜 @ 2011-06-25
《水浒探源》序
李永祜 中国人民大学
滔滔大江,其源至远;涓涓泉水,伏脉必隐。探本溯源、钩玄索隐,乃有识有志者之强烈兴趣;求
真求实,则为一切科学研究之动力与追求之目标。
一部百回《水浒》,煌煌近百万言,由北宋末宋江三十六人起义的历史事实,经过社会下层普通群
众的传说,再经南宋说话艺人的编撰讲说和元代水浒戏的创作与演出,直至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最
后加工再创作,定稿成书,其创作过程历经二百五六十年之久,在中国古典名著中,唯《三国演义》堪
与其比肩,然其创作发展之情形远较《三国演义》复杂。水浒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何由山西太行山梁山泊
转移到山东的“寨名水浒,泊号梁山”?水浒人物形象的创作怎样由“石头孙立”、“青面兽”、“花
和尚”、“武行者”寥寥四人发展到三十六人以至七十二人?水浒某些人物的性格和经历,在《水浒
传》中和早期的说话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怎样理解?水浒故事情节经南宋几代说话艺人的编撰讲说和北
方元代水浒戏的创作演出,达到极为丰富的程度,此南北两派各自独立发展的水浒故事又在怎样的形势
和条件下达到了相互交流和融合?水浒故事在长期发展历程中经过了几个阶段?其标志性成果是什么?
作为水浒故事的“集撰”者,施耐庵是集撰了前辈说话艺人创作的哪些故事情节而形成备受欢迎的“施
耐庵的本”的?罗贯中对《水浒传》的最后定稿成书做出了哪些贡献?如此等等大量问题,既表明《水
浒传》创作和成书过程的复杂,也表明尚有许多难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与破解。
近代《水浒》研究,自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始,迄今将及百年。前辈们的丰硕研究成果,垫高了今人
研究的起点。吾辈同好者应摒除外物的纷扰,潜心致志于学术研究,以期有新的突破,如此,则可以上
不愧对于前人,下不愧对于后来者。
岳宗周同志主编的这本《水浒探源》,正是适应人们了解和探索水浒故事的起源、发展历程和最终
成书等诸多问题的需要而编辑的。书中的“《水浒传》故事的来源”,“《水浒传》的人物与历史人
物”,“《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梁山泊的变迁”,“与《水浒传》故事有关的遗址和遗
迹”这五个部分,所辑资料虽未至详尽周全,但精当切要,作为一部帮助人们了解和探索水浒故事的资
料性书籍,它是堪胜其任的。
我与宗周同志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次《水浒》学术研讨会,近年来交往颇多。宗周同志笃学
覃思,二三十年以来对《水浒》研究和水浒传说、轶事的收集、整理,以及有关《水浒》的其他文艺创
作,着力甚勤,成果甚丰。由他来主编《水浒探源》,可谓人尽其才。在此书即将问世之际,宗周同志
嘱我作序,谊在同好,难言推辞,谨作此弁言,以助书成之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