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耐庵亭
《或疑或信重说施耐庵》辩证(上)
作者:浦玉生 @ 2011-07-26
《或疑或信重说施耐庵》辩证(上)
----近数十年来有关《水浒传》作者的论述
浦玉生
出席中国梁山天下水浒论坛,读到浙江省水浒研究会会长、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马成生先生的论文
《或疑或信重说施耐庵》[1] ,当时忙于经济转型升级等几部书稿的主编和统稿工作,未及著文,回来
一段时间后即转到《或疑或信重说施耐庵》一文的辨证工作。通读马教授的文章,笔者感到此文错漏、
片面之处不少,现写出来商榷。
先说白驹施彦端(耐庵)
马成生开篇说“兴化施彦端”,就不准确了。对此问题刘世德的观点比较准确:“施耐庵的籍贯问
题,有钱塘和白驹之争”。[2] 为什么这样说呢?施耐庵活着的元末明初,他的故里是泰州白驹场,与
元末农民起义劲旅张士诚是老乡,明史记载张士诚就是“泰州白驹场”。明代中后期和清朝时,主要属
兴化县白驹场,民国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属东台县白驹镇,所以有1928年胡瑞亭造访东台县白驹镇之说,
到1946年东台县的北部地区成立台北县(即大丰县),白驹镇属大丰县,1951年建国之初期因为台北县
与台湾省的台北重名,所以改成大丰县,取民族实业家、清末状元张謇等在此办大丰公司而得名[2]。施
耐庵家在现大丰市白驹镇,其故居改建施氏宗祠,后经国家文物局、江苏省人民政府拨款兴建了世界上
唯一的施耐庵纪念馆在大丰市白驹镇;施耐庵墓在兴化市新垛乡施家桥村,建于明初,在1957年、1982
年两度被命名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丰市白驹镇、兴化市施家桥聚族而居的施氏均为施耐庵的
后裔,奉施耐庵为一世祖,生活于苏北串场河两岸。
白驹施彦端即施耐庵,有几十个证据可以证明。马先生说:“施彦端,是否字耐庵,是否为《水浒
传》作者”是否为《水浒传》作者?近数十年来,凡是肯定这一问题的学人,主要根据有三条”。 那
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三条。
一是,《施氏家簿谱》中,其“始祖彦端公”右侧下旁注着“字耐庵”三字,且经江苏省公安厅于
1982年10月检验、证实:“‘字耐庵’三字与《施氏家簿谱》字迹为同一个人所写”。笔者补充一下,
这是《施氏长门谱》,现为国家二级文物。是大丰的一位僧人满家1918年抄于大丰丁溪丈室,他是施耐
庵的十八世孙,应该是很清楚的,为什么要在“第一世,始祖彦端公”,旁添“字耐庵”。很显然,施
耐庵弟兄三人,名彦端、彦明、彦才,耐庵是在江阴祝塘大宅里东林庵时起的笔名。因为元明清三代是
禁水浒的,到了民国时期,思想稍为解禁,才敢旁添“字耐庵”。至于说,1978年兴化新垛公社出土的
石碑《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写着“曾祖彦端”,并未写上“字耐庵”,这很好理解。明初时施耐庵
因写水浒关了一年大牢,释放后还心有余悸,东躲西藏,从孙子辈里才将灵柩从淮安(楚州)运回到兴
化施家桥这个“风水宝地”安葬,明朝的特务政治,怎么好堂而皇之刻上“耐庵著《水浒》”呢?!
二是,《施氏族谱》中的杨新《故处士施公墓志铭》,其中有“先公耐庵……著《水浒》”字样。
马成生质疑:我们把《施氏族谱》中杨新《铭》一对照,与比它早七十七年的《施氏家簿谱》中的杨新
《铭》一对照,分明可见,原来人是“先公彦端”,更无“著《水浒》”字样。由此怀疑《施氏族谱》
中杨新《铭》可能被人篡改,把“彦端”改为“耐庵”,再添上“著《水浒》”字样。
我们来看看原文:明景泰四年(1455年)淮南杨新撰《故处士施公墓志铭》(即施耐庵之子施让墓
志铭):
“处士施公,讳让,字以谦。鼻祖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本望族也。(先公耐庵,元至顺
辛未进士,高尚不仕。国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积德累行,乡邻以贤德
称。生以谦,少有操志。……永乐辛丑岁,公上章困敦,甫及四十,以疾终。……其为人也,读书尚
礼,邪僻不干于心,出处不卑其志,理乱不闻,黜陟不预。忘形林泉之下,娱情诗酒之间。……公生于
洪武癸丑,没于永乐辛丑。……景泰四年岁次癸酉二月乙卯十有五日壬寅立。淮南一鹤道人杨新撰,里
人顾蘩书,陈景哲篡盖”。20世纪50年代的调查,是杨新《铭》两个版本都列出来的,反映出调查者的
异说并存,较为客观。施氏十八世僧人满家1918年抄乾隆年间修《施氏家簿谱》,这个背景正是江苏境
内禁《水浒》最严重之时,而引文括号内加入一段“耐庵著《水浒》”字样,此是《施氏家谱》记载,
此时是咸丰年间,清军正在江苏围剿太平天国,乱世才可添加上去。此时清朝江山自顾不暇,何管禁
《水浒》。这是我的分析推断。当然,通观上下文:能够“忘形林泉之下,娱情诗酒之间”的读书人,
确实像是《水浒》作者施耐庵的儿子。当然,这篇《铭》本身是有一点差错的,施让“生于洪武癸丑,
没于永乐辛丑”、“甫及四十”,这就有了矛盾,1373-1421年的生人,活了48岁,应是“甫及五十”才
对。还有施耐庵(1296-1370年)怎么死后三年生子呢?这除了年久推算错误,或是为避杀身之祸。刘仲
书(1880-1955年)对杨新撰《故处士施公墓志铭》所加评语:“按这篇开始略述耐庵事迹,接着,详叙
耐庵的儿子(以谦)让事迹,可算得发现施耐庵下一代的历史,不过‘公生于洪武癸丑’一句,计算当
在耐庵死后三年,世无此理,恐系故意歪曲年庚,以防意外抄家之祸。要不然的,便是蠹余后妄加补
苴,或年久后裔推算错误,而后‘兄弟以友’一句看去,似乎耐庵所生又非一子,足见施氏谱系或有遗
脱。”[3]
三是,王道生《施耐庵墓志》中也有“字耐庵”以及“著《江湖豪客传》即《水浒》”等字样。马
成生对《施耐庵墓志》本身提出质疑。笔者总体认为,《墓志》基本事实是存在的,但这个《墓志》本
身是有瑕疪的。现我们一一作出解释:
(1)这个王道生自称是明初人,而这篇《墓志》却在民国时期面世,其间来龙去脉一直无人明白。
笔者认为:施耐庵家族“族本寒微,谱系未经刊刻”,都是历代传抄,直至一世祖施彦端,字耐庵。为
什么到民国才面世?1919年,李详(1859-1931年)为总纂续修《兴化县志》,命刘仲书到白驹采访。得
到刘仲书汇报材料后,李详表示:施耐庵先生因为著《水浒传》而坐过大牢,也因为著《水浒传》享了
大名,可惜他的生平事迹,不独胡欧张梁四种县志未采入载明,就是他的子孙谈到他的真相,也是“讳
莫如深”。现在民国成立,文字既不为科举所束缚,人物又不为专制政体所限制,县志有所记载,从此
更没有什么顾忌,那末,大文学家的施耐庵,我们可以从宽采访他的古迹和遗闻,一一载入“补遗”栏
中。[4] 这段话很清楚地表明了为什么在民国面世的原因。
(2)《墓志》把《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历来公认为罗贯中的著作却全归
在施耐庵名下,何故?从未有过《志余》,只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笔者认为:这是查无实据,
却事出有因。徐放《再次调查有关施耐庵历史资料的报告》一文,引施启瑞的话说:“耐庵眼力不大
好,不能常写文章。他的书是他口说,罗贯中写的。耐庵公著的书有《智余》,‘智’是足智多谋的
‘智’,不是志向的‘志’,还有《三国》、《五代残唐》、《平妖传》和《水浒》。后来罗贯中把那
些书拿去说是自己作的。只有《水浒》写的是耐庵公的名字。”看来这里有一场“版权官司”,暂且录
之备考。
(3)《三国演义》和《水浒》这两部书名,都是入明百余年之后才有。在此之前,都是叫《三国志
演义》与《水浒传》呢,而《墓志》中却提前百余年就有了,此又何故?“《江湖豪客传》即《水
浒》”等语言口吻,早有人提出是“现代人才有”,为何?笔者认为:马先生看到了《水浒》是明百余
年后才有的印刷本,在元末明初施耐庵获罪坐牢,是《水浒》手抄本的流行,“水浒”与“白驹”均源
自《诗经》“皎皎白驹”、“率西水浒”,在宋金时期,在大纵湖有水浒寨、得胜湖有水浒港,《水
浒》一部准记实的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是很有道理吗?!你看看《水浒传》里的“江湖”
一词出现的频度,确实署上《江湖豪客传》也是不错的,但这样的书能出版吗?只有《水浒》比较隐晦
曲折、恰到好处。
(4)《墓志》中又提出“讳子安”,而《施氏家簿谱》中第十二代正有一个“子安”。笔者认为,施
耐庵本名彦端,耐庵当是在钱塘书会才人期间和在江阴祝塘东林庵教书时所用,“施子安”残碑,最能
说明问题当是施耐庵,请记住这里是祭祀一世祖施耐庵的地方,首先是讲一世祖的情况,一世祖是写
《水浒传》的大文化人施耐庵。关于“施子安”的名字也是很有趣的,施耐庵对“唐初四杰”之首王勃
是情有独钟的,王勃也名“子安”的,在张家港凤凰山(原称河阳山)麓原有施耐庵的衣冠冢,墓碑上
刻王勃《滕王阁序》诗八句,此外王勃有《秋江送别》诗二首,施耐庵有同名《秋江送别》元曲。再说
在元末那样兵荒马乱的年代,若有一个后人署了一个与前辈的字,应不足为怪,谁知道呢?就像现在我们
是信息时代了,几代中因为分处各地乃至海内外,在编浦氏家谱时才发现有的人谐音,还几乎同名呢?
(5)王道生《墓志》的前段称“不得亲见”施耐庵之“面目”,而到后段反称与施耐庵只是“间一
墙”,为何会这样?笔者曾到遗址现场调查过,原淮安镇淮楼西边棋盘街上,有小方壶斋,明朝时是苏
北最大的当铺“单门独院”,老板王肇庆与施耐庵友善,施耐庵住在这里是从南京释放后染病卧床,此
时已经70多岁了,躲避政治迫害而流徙暂居这里,而王道生“届时余尚垂髫”、“惜余生太晚,未亲教
益,每引为恨事”,“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同寓逆旅,夜间炧烛畅谈先生轶事,有可歌可泣
者,不禁相与慨然”。可以想见王家当铺“侯门深海”,不是小朋友想进就得进的,再说那时也不懂大
名鼎鼎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只是长大后与罗贯中交谈后,才知道那些可歌可泣的事情。所以到了
1852年施耐庵后裔施占鳌访淮安耐庵遗迹,木榜文“庵公生原籍和迁籍志”,由于访者水平不高,虽
“内容芜杂,文字支离”,但仍可看出施忠文抄录的可信度。
再说白驹施耐庵的外证
如果说了以上这些,诸位还不能相信我的举证,那么我们再看看白驹施耐庵的还有什么“外证”。
1.“耐庵之友”墓砖。1958年在兴化县合塔公社新建大队出土《杨俊科墓志铭》,白驹镇有陈、
杨、李、施、卞五大姓,杨俊科是白驹场杨氏第二世祖,与施耐庵交谊深厚。20世纪90年代我访白驹镇
耆老葛世如,他说杨俊科墓志铭上有“耐庵之友”四个字,不会错。
2.施奉桥地券。地券是一种载有文字的随葬品。“施奉桥地券”是一块长35.5厘米,宽35厘米的箩
底砖砖刻,1981年11月8日,大丰县白驹公社马家大队三队社员王学松遣其子去沿堤大队陈远南(王学松
的岳父)家废砖中捡出,送交县文物史料办公室。该地券记载的文字与《施氏家簿谱》、《施氏族谱》
互证,得知葬主施奉桥为施耐庵第九代后裔,也证实了两谱的真实性。现收藏于大丰市施耐庵纪念馆。
3.耐庵之子施让墓。1958年挖出施让墓,1962年6月南京博物院在兴化清理施耐庵之子的施让墓。
《清理施让残墓文物及继续调查施耐庵史料报告》指出,施让“地照之年月与已见施耐庵墓志(曾载
1952年21号《文艺报》)全同,得以推定该项墓志确曾勒石入土”。
4.施耐庵墓。该墓始建于明初,重修于1943年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1957年6月、1982年5月两次公
布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耐庵公坊”前河心有圆形土墩,俗称“狮子盘绣球”,上镌赵朴初手
书《重修施耐庵墓记》。大丰白驹镇、兴化施家桥施姓,世代供奉施耐庵为始祖,每年春秋两季都在这
里扫墓和到白驹镇施氏宗祠祭祖。
5.施耐庵卜兆联语。施耐庵曾在江阴祝塘大宅里徐姓家教过书,祝塘徐洪春处藏有一幅对联:
读宋学士赞言,高风世仰;
观施耐庵卜兆,大地名扬。
写这幅对联的人叫奚黼恩,见《江阴青衿录》,为同治五年(1866)秀才。据徐家后人谈,这幅对
联每年只挂一次,就是在夏历三月初十,徐家上墓祭祖那一天。徐麒为梧塍徐氏第九世,洪武间应招出
使西蜀,立了大功,洪武帝亲授一品朝服,名震朝野。徐麒功成身退,归隐于故里,辟陌累田,重农贵
茧,富甲江南,解缙曾以“事与相如可同传”诗句赞之。
6.施耐庵为《许氏族谱》写序。元末明初,江阴《许氏族谱》有施耐庵写的族谱序,是为许恕儿子
许润(字泽山)写的,略谓:“仆与令尊翁先后浪荡江湖,而渠掌教澄江,桃李遍植,虽洁志高蹈,士
林传诵未已。……仆偶有一枝之栖,暂免饥寒,恐为期不远,瞬急即逝,际此干戈扰攘,萑苻遍地,乔
木之迁,除却蓬莱,竟无一片干净之土,衰朽之躯,将来不知埋骨何处。瞻望前途,徒增回首凄凉之
感。……”
7.施耐庵衣冠冢。张家港凤凰山(河阳山)有一施耐庵衣冠冢,河阳山永庆寺文昌阁旁曾有“施耐
庵墓”(实为施耐庵衣冠冢),墓碑刻“施耐庵之墓”五个隶字,并刻王勃《滕王阁序》八句诗,后署
“壬戌之秋桂月望日”。此记载在张家港的地方志上,并有徐恪六十岁做寿造坟的传说。
8.施耐庵为“郓城训导”笔记资料。相传明洪武间郓城周庄举人周铎,字文振,曾知江南袁州府,
著有《周铎笔记》,记载:“施耐庵者,江南才子也。元至顺间,赴大都,应试不第,乃师国子监司业
刘本善,荐任郓城训导。力倡农桑。与教谕不洽,辞之。游梁山水泊。......官钱塘二载。后归隐,不
知所终。”
以上各项,均有目击证人、证据,不能简单以一句“伪造”所能推翻。1952年施耐庵(彦端)的调
查见诸于纸上,而从1958年在施耐庵墓南约80米又挖出施让墓,1962年南京博物院派人清理了施让残
墓。1978年发现《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出土文物,1981年在大丰县大道公社和瑞五队施俊杰献出《施
氏长门谱》(国家二级文物),明代杨新《处士施公(以谦)墓志铭》,谱系起自始祖“彦端公字耐
庵”。从“地下史料”碑文佐证了家谱,与家谱所收的施以谦墓志铭日期为“景泰四年二月”合;家谱
所列始祖彦端公,二世祖以谦公和新出土的《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所述“曾祖彦端......生祖以谦”
也相符合,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民间口碑互相印证,它对研究《水浒传》及其作者生平,提供了重要
的文献资料。
三说白驹施耐庵的内证
白驹施耐庵对江苏情况是熟悉的,我们可以从《水浒传》里得到“内证”,笔者已撰文从元末明初
江苏沿海水浒史迹十个方面作了阐述[5] ,这里限于篇幅我们暂且对北方地理态势(今后专文撰述)避
开不谈,就谈谈的江苏的情况。
《水浒》中的好汉江苏人有:石秀,金陵建康府人;王定六,建康府人;安道全,建康府人;马
麟,南京建康人。北宋时称江宁府建康军,属江南东路,领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五县,府治
在今南京市。 郑天寿,浙西苏州人。 北宋时,苏州称平江府,属两浙路,领吴县、长洲、昆山、常
熟、吴江五县,府治在今苏州市。项充,徐州沛县人。北宋时,徐州属京东西路,领彭城、沛县、萧
县、滕县、丰五县,州治在今徐州市铜山县,沛县在今徐州市沛县。李衮,邳县人。北宋时称下邳县,
属京东东路淮阳军,今徐州市邳州市。
江苏地区是宋江义军的活动范围,又靠近山东的梁山水泊地区,因而,《水浒传》中的故事多与江
苏有关,一些地名、人物风貌,很切合江苏的地理特征。比如,第32回,宋江到清风寨经过清风山时,
遇见山上三个好汉,其中两位是江苏人,一是“这个好汉祖贯两淮人氏,姓王名英。为人五短身材,江
湖上叫他‘矮脚虎’”。两淮,在北宋时,为淮南东路、淮南西路,多在江苏境内。“这个好汉祖贯浙
西苏州人氏,姓郑,双名天寿。为他生得白净俊俏,人都号他做白面郎君。”说郑天寿“生得白净俊
俏”,很符合苏州人的特征。
第111回,对镇江的地理形势描述,也维妙维肖:“地分吴楚,江心内有两座山:一座唤做金山,一
座唤做焦山。金山上有一座寺,绕山起盖,谓之寺里山;焦山上一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
山里寺。这两座山,生在江中,正占着楚尾吴头,一边是淮东扬州,一边是浙西润州,今时镇江是
也。”接着,他又提到瓜州、北固山这两个隔江相望的渡口。不熟悉江苏情况,是不可能写得这样准
确、到位的。
施耐庵因为流徙过淮安一带,所以多次点明“蓼儿洼”,“楚州南门外,有个蓼儿洼,风景不以为
意,与梁山泊无异。”第120回末,施耐庵又卒章显志地点出“楚州南门外有个去处,地名唤做蓼儿
洼......俨然是梁山泊水浒寨一般。”这个小环境是今楚州区的南门外,大环境是楚水之南的大丰、兴
化一带。这也是大丰市白驹镇施氏宗祠门联所说“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禋”的缘故。
马成生说《水浒传》把淮安错位在南向三四百里的扬子江边,又错位在东向好几十里的地方了。笔
者认为,这是马成生的理解之错。我前撰文《钱塘施耐庵与上海的鲁迅》[6]已对此有所论述,这里主要
指出马成生为什么错。《水浒传》第110回提到的淮安县是今天的楚州区,而今天的淮安市是老淮阴,
2000年12月21日,国务院才批准。所以马成生不了解江苏的地域的名称演变,所以弄出这样的理解错
误,地理方位东向好几十里。
马成生还从《水浒传》内部考察其成书时间。说第49回,解珍、解定是山东登州府人。“登州升府
的具体时间是明洪武九年(1376)”。此时施耐庵(1296-1370年)已经死去6年,怎能知道死后之事
呢?是的,马成生的分析看起来是有道理的,但马成生没有全息思考,眼中只有施耐庵,而没有罗贯
中,据鲁迅考证,罗贯中生卒年约为1330-1400年,所以显然是罗贯中的最后修改润色所加。
(2011年7月26日)
注释:
[1] 张玉生《水浒文化研究》第3期,2011年6月,第34页。
[2] 刘世德《曹雪芹祖籍辨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8页。
[3][4]刘仲书《施耐庵历史的研究》(稿本)藏于兴化市图书馆。
[5] 浦玉生《<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新证》,《菏泽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6] 浦玉生《水浒寻根》,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3月1版。
作者附言:写机关公文非常枯燥,搞学术考证十分沉重,下一篇文章应该写得轻松一点:钱塘施耐庵是
怎样变成“特种兵”、“空降部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