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锡山 @ 2011-07-30
金批《水浒》英雄论
——金批《水浒》人物论之四
周锡山
(原刊《阜阳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
《水浒争鸣》第6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金圣叹对《水浒》英雄人物形象的评批,是他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最杰出的成就之一。由于宋江、武
松、李逵三人的金批内容特多,我已单独析出成文,这里论述其他几位主要英雄人物的金批,略述浅
见。
《水浒传》中除宋江、武松、李逵外,着力刻划的英雄人物还有鲁达、林冲,其次是吴用、杨志和
石秀。金圣叹对这些人物都有深刻卓恃的见解。
我在《金批<水浒>思想论》(刊《华东师大学报》1987年第6期)中指出,金圣叹对封建社会压制、摧
残人才的普遍现象极其痛惜。金圣叹对鲁达、林冲和杨志的评批突出地强调他们作为杰出人材备受迫
害,逼上梁山的曲折历程,在以此为主线的同时也批出了他们各自的特点。
鲁达为什么受迫害、上梁山?他本来处境还是比较优裕的,首先他担任一定职务,既有一定社会地位,又
有自在快活的生活,经济上因没有家室拖累,用钱也比较自由。第二,受到上司的器重和爱护。他因性
格刚烈,武艺高强,老种经略相公特地派他到小种经略相公处任职,这既是对自己儿子的一种惠顾,同
时也可以看作为是一种合理的“人材储存”,以后边关上需要时再起用他。小种经略相公充分理解父亲
用意,也十分尊重和爱惜鲁达。鲁达跌入困境、逆境乃至绝境,全是因为他在正义感和人道精神的驱使
下,挺身而出,包打不平,拯救无辜弱女(如金翠莲)和落难英雄(如林冲)而犯了人命案,开罪了当政权
贵造成的。鲁达对此事先毫不犹豫,事发时义无反顾,事后绝不后悔,体现了一种浩然正气和磊落胸
怀。圣叹除在具体情节描写处作了多次精细、深刻、生动的评批外,还在第二回总评中总结说:
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孔子曰:“诗可以兴。”吾于稗官亦云矣。
鲁达的英勇仁爱的言行,张扬我国民族正义志土的正气,是先秦以来慷慨悲歌精神的继承和宏扬,
维护社会正气的重要力量。圣叹指出鲁达英雄行为的教育意义和榜样作用,联想我国当今社会坏人作恶
弱者受凌,常常缺乏挺身而出、伸张正义的好汉、强者,说明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由于《水浒》非凡艺术魅力和高超的写作手段,小说竟将鲁达军官论为和尚,和尚变为强盗这一每
况愈下的人生三部曲表现得轰轰烈烈。鲁达本人因其自觉的人生选择原则而毫无怨尤,还反而感到无比
痛快。理应旁观者清的读者也受主人公本人情绪的强烈感染而感到淋漓痛快。只有金圣叹在人们熟视无
睹的出色描写中看出其中的无限辛酸。当小说热闹地写出鲁达出家时仪式的隆重,盛况的热烈,物品准
备之丰富,“长老叫备斋食,请赵员外等方丈会斋。斋罢,监寺打了单帐,赵员外取出银两,教人买办
物料。一面在寺里做僧鞋、僧衣、僧帽、袈裟、拜具。……”圣叹指出:“特详之语,写得鲁达出家可
涕可笑。要知以极高兴语,写极败兴事,神妙之笔。缝匠攒造新进土大红袍,新嫁娘嫁衣裳,极忙。攒
造新死人大敛衣衾,新出家袈裟拜具,也极忙。然一忙中有极热,一忙中有极冷,不可不察。”(第一
册,85页)此批联想丰富,对比强烈,笔力犀利地指出鲁达的人生悲剧。鲁达入寺后在佛门清规束缚下,
形同囚犯,失去人生自由,生活水平严重下降——不能吃喝酒肉,害得鲁达苦极。这还是鲁达个人的不
幸和痛苦,圣叹还进一步批出国家和民族的悲哀。当小种经略相公听说鲁达犯了人命案时,他哀叹:
“鲁达这人原是我父亲老经略处的军官,……怕今后父亲处边上要这个人时……”圣叹批道:“此语本
无奇特,不知何故读之泪下。又知普天下人读之皆泪下也。”(同上,77页)圣叹结合鲁达身世和国家人
材的流失,痛惜鲁达在寺院的晨钟暮鼓中消磨年华,不禁感叹:“闲杀英雄,作者胸中,血泪十斗。”
(86页)
圣叹又指出鲁达的性格特点是粗鲁、爽直、阔大。粗鲁表现为不懂客套,不谙礼节,如在方丈内向
长老连拜九拜,不懂三拜之礼。他待人接物的爽直则表现了一片纯真心地,圣叹极为激赏:“爽心直
口,我慕其人”。(第一册,84页)鲁达为人气象阔大,圣叹对此更赞不绝口。圣叹评鲁达打坏人的特色
说:“一路鲁达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只一脚’,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第
二回眉批,第一册73页)酒楼上鲁达资助金老父女,他身边只带十两,尽囊相赠后又借史进之银五两,一
并助人,他又嫌李忠不爽利,给银太少,“把这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金批为:“胜骂、胜打、胜
杀、胜剐,真好鲁达。”(72页)鲁智深在桃花山上又遇到这位不阔绰的朋友李忠及其伙伴周通,两位在
送别他时竟要他在山上空等,他们当场下山去打劫过路客商,获取不义之财给鲁达作盘缠。鲁达独个坐
在酒席上,场面十分难堪,想到“这个不是把官路当人情,只苦别人?”圣叹急批:“骂尽千载。”鲁
达想到此地,怒不可遏,毅然决定:“洒家且教这厮吃俺一惊!”于是他打翻小喽啰,席卷桌上金银器
皿,从后山滚下,来个不辞而别。圣叹批道:“要盘缠便偷酒器,要私走便滚下山去。人曰:堂堂丈
夫,奈何偷了酒器滚下山去?公曰:堂堂丈夫,做甚么便偷不得酒器,滚不得下山耶?盖见鲁达浩浩落
落。”(101页)高度赞赏鲁达给这两位不阔绰不爽利的朋友一个极爽利、极阔绰的回敬。经圣叹一批,鲁
达不拘一格,卓特洒脱的品性跃然纸上。
正因鲁达视恶势力如草芥,不惜牺牲自己一切,“心地厚实,体格阔大,”气象豪迈,圣叹又于其性格
中发现深蕴的诗意。鲁智深在野猪林中救出林冲后,深怕两公差再下毒手,宣布:“‘杀人须见血,救
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圣叹惊叹:“天雨血。鬼夜哭,尽此二十三字。”当
荒山走尽,沧州已近,智深手挥禅杖,松树横飞,公差咋舌之际,他叫声:“兄弟保重!”即摆手拖杖,
飘然而去。圣叹批道:“来得突兀,去得潇洒,如一座怪峰,劈插而去,及其尽也,迤逦而渐弛矣。”
(158页)每在此等处,圣叹总是用形象生动的警句,形容出智深的品性特点和行为风格,揭示斯人性格和
感情中郁勃萌动着的不尽诗意。
圣叹将林冲逼上梁山的艰辛人生道路看作是封建社会大材受屈的典型现象,所以当林冲向陆谦吐露
心声:“陆兄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腌臢的气!”圣叹批道:
“发惯著书之故,其号耐庵不虚也。”(第一册,137页)一语道破《水浒》的主旨。他又一再感叹林冲困
顿之境“皆极力写英雄失路。”林冲在酒店自叹“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圣叹批道:“一字一哭,一
哭一血,至今如闻其声。”小说写林冲“感伤怀抱,问酒保借笔砚来”,圣叹说:“十二字写千载豪杰
失意如画。”林冲填诗后,“撇下笔再取酒来,”借酒浇愁,圣叹又急批:“写豪杰历历落落处,只用
七字,遂使读者目眦尽裂。”(184页)这就将人材的个人不幸遭遇与封建社会普遍的扼杀人才的落后愚昧
本质相联系,将人物形象的评批与原作批判封建社会黑暗和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题的揭示相结合,
极其有力。
圣叹敏锐无比的眼光,看出林冲在逼上梁山过程中显现的主要性格特点:忍耐,以及从忍耐中透出的坚
韧不拔的力量和精神。
林冲起先的忍让精神还属可怜可悲。他得知有人欺侮妻子,奋勇赶去相救,拔拳欲打时发现歹徒是上司
高俅之子,只得忍气吞声,圣叹评论说:“写英雄在人廊庑下,欲说不得说,光景可怜。”不宁唯是,
林冲还要反过来劝说威风凛凛前来帮他厮打的鲁达说:“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
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圣叹又强调:“是可
让,何不可让?住人廊庑,虽林武师无可如何矣,哀哉!”(第一册135页)林冲中计误入白虎堂,被判配
后,为了“挣扎回来厮见”妻子,事事尽量忍耐。当他于发配途中顺路求见柴进时,路上相逢而不相
识,他寻思道:“敢是柴大官人么?”又不敢问他,只自肚里踌躇。圣叹评论说:“本是一色人物,只
因身在囚服,便于贵游之前,不复更敢伸眉吐气,写得英雄失路,极其可怜。”(160页)林冲到沧州牢营
后,被差拨“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答应”,“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
道”,——圣叹急批:“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l65页)他不得不处处小心,息事宁人,
圣叹一再说他“英雄气短”(144、157页等)。
如果一味忍让谦恭,这样的性格软弱无能,并无可取。林冲的性格在忍让中透出力量和精神,因为他心
中藏有坚定的某种目标。这就在可怜可悲的同时让人感到可贵和可敬。他最早的目标即前已提及的,为
了挣扎着度过难关,再与妻子团圆。这个目标顽强地支配着他的言行,使他能正确估量形势和处境,为
了活下去和重见亲人而忍气吞声,是一种强者的表现。他和妻子的深厚感情和外柔内刚的顽强精神,受
到古今读者的同情和尊敬。他和洪教头比武时的忍让则显示了非凡的器度和出色的风度。林冲平时待人
接物儒雅敏慎彬彬有礼。遇到洪教头这样狂妄自大盛气凌人的蹩脚教师爷,他也谦恭有礼(金批“儒雅之
极”)。两人开打时,洪教头咄咄逼人,来个“把火烧天势”(金批:“棒势也骄愤之极。”)林冲则吐个
“拨草寻蛇势”,圣叹赞道:“棒势亦敏慎之至。”(162、163页)这是圣叹十分赞赏的“大智量人退一
步法”的为人器度和斗争风度。待正式交量时林冲一棒就将洪教头扫倒地上,这时才真正反衬出林冲忍
让中所含的力量。
林冲上梁山前后的经历也充分展现了坚忍不拔性格的强大力量。他初上梁山,要想落草,结果被王
伦一再坚拒,最后只好接受一个条件,三日之内杀得一人,弄个“投名状”来。为争取安身立命机会,
三日内,林冲与小喽啰住在一起,向他们讨饭吃,受尽冷落。圣叹批道:“早饭便和小喽啰吃,哭杀英
雄。”“一讨犹可,至于再讨,胡可一朝居耶。”圣叹甚至感叹“一字千泪矣。”林冲坚定地忍受了下
去。林冲勉强留在梁山后,甘愿屈居末位头领。可是当晁盖等七人劫了生辰岗同上梁山又遭王伦拒绝
时,林冲看到时机成熟,就主动联络晁盖、吴用等消灭王伦,夺了梁山的权。林冲还主动承担手刃王伦
的任务,此时,他的言语行动智勇双全,虎虎有威。他严厉批评王伦:“这梁山泊是你的,你这忌贤妒
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你也无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对此义正辞严之批判,圣叹极表赞
同,其批语号召:“天下人听者。”林冲开杀前“侧坐交椅上,把眼瞅王伦身上”,圣叹赞道:“写林
冲,写得崒嵂之极,郁勃之极。”接着“林冲把桌子只一脚踢在一边,抢起身来,衣襟底下掣出一把明
晃晃刀来”,圣叹赞美:“有山崩海立,风起云涌之势。”小说形容林冲持刃之雄姿“掿的火杂杂”圣
叹接连批道,“五字不知是写人,不知是写刀,但觉人刀俱活。”“林冲能。却是耐庵能”,“林冲
才”。林冲又宣布:“我今日以义气为重,立他(按指晁盖)为山寨之主’”圣叹未等林冲说完即急批:
“不是势利,不是威胁。不是私恩小惠,写得豪杰有泰山岩岩之象。”盛赞林冲为复仇、造反而善于长
期忍耐的“一生大胸襟”和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大气魄。
圣叹慧眼独具,看出林冲的出众非凡的“忍”的功夫,又认为其先忍为了后发,小说描写他诛杀陆谦、
王伦等,只要时机成熟,绝不犹豫手软。圣叹的确抓住了要害,他又在《读法》中总评说:
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
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第一册,20页)
此言中“太狠”、“琢削元气”两语表面看批评与赞美兼而有之,实际上是极为激赏的。圣叹对林冲的
忍劲和饱含其中的非凡毅力及雄浑刚劲之力揭示无余,诚属独到之见。
圣叹对杨志“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但壮志难酬的困境也极为感慨,他感叹,“痛哭语,
又写得壮健,又写得洒落。”(195页)杨志为报梁中书的知遇之恩,卖力地押送生辰纲,圣叹一方面认为
是梁中书搜括百姓的不义之财,晁盖等劫取十万金银是义举,另一方面他又在第十五回总评中分析杨志
被劫的政治教训:
盖我读此书而不胜三致叹焉,曰.嗟乎!古之君子,受命于内,莅事于外,竭忠尽智,以图报称,而
终亦至于身败名丧,为世僇笑者,此其故,岂得不为之深痛哉!夫一夫专制,可以将千军,两人牵羊,未
有不僵于路者也。独心所适,不难于造五风楼曾无黍米之失;聚族而谋,未见其能筑室有成。梁中书以
通路多故,人才复难,于是致详致慎,独简杨志而畀以十万之任,谓之知人,洵无忝矣,即又如之何而
必副之以一都管与两虞侯乎?……是皆中书视十万过重,视杨志过轻。……视杨志过轻,则意或杨志也
者,本单寒之士,公见此十分必吓然心动,而生辰十担,险于蕉鹿,夫是故以一都管、两虞侯为监,凡
以防其心之忽一动也。然其胸中,则又熟有“疑人勿用,用人勿疑”之成训者,于是即又伪装夫人一
担,以自盖其相疑之迹。呜呼!为杨志者,不其难哉!……呜呼!杨志其寓言也,古之国家。以疑立监者,
比比皆有,我何能遍言之!
上面节引的评批原文长达千言,从杨志受掣时一事联想封建时代将帅用兵多受掣肘,多为此而兵败
名裂,圣叹的眼光极其尖利。小说描写杨志一路上既有高度警惕,又能及时识破晁盖等绝妙巧计,圣叹
多次激赏原作“表出杨志精细,超过众人万倍”(250页、25页等)“一路都是特特写出杨志英雄精细,便
把后文许多别拗争执,因而失事,隐隐都算出来,深表杨志不堕七个人计中也。”(242页)一再强调晁
盖、吴用等虽计谋过人,并不能战胜杨志,杨志失败,全因不受信任,大受掣肘,智勇不能正常发挥。
至于奶公出身的老都管,妄自尊大,怕苦怕累,干正事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耍阴谋倒老奸巨滑进退有
序,聪明能干。圣叹认为“皆如此奴矣,于国于家,何处无之。”(248页)治国治军的大材,往往栽于此
类小人的手中。圣叹善于从书中描写的典型事例,推说到封建制度普遍性存在的弊病,使《水浒》这部
小说的人生教科书和政治批判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发人深省。
圣叹的批语将杨志想保卫边疆为国效劳的壮志破灭,到侥幸受赏识,却又昏官当道,只能身败命
裂,在事实的一再教育下,“败子回头”(255页金批),决心“投梁山泊"、“寻林教头去”的人生道路
明确理出,并总结说:“武师(指林冲)方在庑下,而海内志士,已隐然归之,彼堂上者,尸居余气,何
足道哉!”(258页)圣叹从杨志逼上梁山的个人遭遇,写出天下大势的所趋,反过来,又以天下形势为背
景,高度肯定杨志上山落草的人生选择、这个选择的必然性和正确性。伟哉圣叹!其笔力真能穿透历史迷
雾,写出封建社会的时代本质。
《水浒》中另有一位用独立篇章描写的英雄人物是石秀。与李逵等众多好汉的“粗”和鲁达、武松等人
的“阔”相反,圣叹处处批出石秀的“细”。《水浒》作者极其赞赏石秀,圣叹则对石秀有十分厌恶之
处。为什么?因为石秀的“细”固然体现为精细、机警、乖觉,但同时又体现为心地狭窄和由此派生的生
性尖刻,有时办事狠毒。具体表现在石秀受杨雄信任,却因巧云的诬陷和挑拨,受到冷淡。石秀识破巧
云偷汉的隐秘,为表明自己心迹,杀了头陀和奸夫,也在杨雄处诬陷巧云有杀夫计划,代杨雄设计审出
巧云的过错,石秀看出杨雄心软,有放巧云生还之意,在关键时刻煽起杨云怒火,并垫上凶器,挑唆杨
雄杀死妻子和使女,又剖心挖肚,惨不忍睹。圣叹对此践踏法律,用私刑和莫须有罪名杀害罪不当诛妇
女的行为,十分痛恨,故于四十五回回前总评析判说:
前有武松杀奸夫淫妇一篇,此又有石秀杀奸夫淫妇一篇,若是者班乎?曰:不同也。夫金莲之
淫,乃敢至于杀武大,此其恶贯盈矣,不破胸取心,实不足以蔽厥辜也。若巧云,淫诚有之,未必至于
杀杨雄也。坐巧云以他日必杀杨雄之罪,此自石秀之言,而未必遂服巧云之心也。且武松之于金莲也,
武大已死,则武松不得不问,此实武松万不得已而出于此。若武大固在,武松不得杀金莲者,法也。今
石秀之于巧云,既去则亦已矣,以姓石之人,而杀姓杨之人之妻,如何法也?总之,武松之杀二人,全是
为兄报仇,而已曾不与焉;若石秀之杀四人,不过为己明冤而已,并与杨雄无与也。观巧云所以污石秀
者,亦即前日金莲所以污武松者。乃武松以亲嫂之嫌疑,而落落然受之,曾不置辩,而天下后世亦无不
共明其如冰玉也者。若石秀,则务必辩之:背后辩之,又必当面辩之,迎儿辩之,又必巧云辩之,务令
杨雄深有以信其如冰如玉而后已。呜呼!岂真天下之大,另又有此一种谗刻狠毒之恶物欤?吾独怪耐庵以
一手搦一笔,而既写一武松,又写一石秀。呜呼,又何奇也!
圣叹对比武松,批评石秀,缺乏宽宏善良的美德,很有说服力。
圣叹对石秀虽有厌恶之处,却并不以偏概全。他骂石秀是“恶物",又评他为“上中人物”,但同时
又赞扬“石秀写得好”(皆见《读法》)。圣叹赞尝石秀的优点方面,首先是“一生执意”,并以此作为
对他的总体评价。石秀在初遇杨雄时自我介绍说:“自小学得些枪棒在身,一生执意,路见不平,便要
去相助,人都呼小弟作‘拼命三郎’”。圣叹在“一生执意”后面夹批:“是石秀,是又一样人物。”
(第二册,下同,153页)正是这“一生执意”的人生态度,培养了石秀办事项真,精细过人的性格特点。
石秀策动杨雄投奔梁山并为梁山起义事业屡立奇功,全赖这个特长,圣叹对此极为赞赏’接连批为:
“写石秀精细出入”,“石秀写得色色出入。”(184页)尤其是宋江一打、二打祝家庄都大败,正在无可
奈何之际,石秀前来入伍参战,全赖他出色的侦察,探明敌情,致使义军攻进祝家庄全歼顽敌。小说极
其精采地曲折写出石秀深入敌营的全过程,圣叹也一一批出其中的妙处:
石秀刚踏进祝家庄这块神秘莫测的险地,便惊觉地发现“四下里湾环相似,树木丛密”,“路径曲
折多杂”、“难认路头”,“石秀便歇下柴担不走。”圣叹急批:“是石秀,此等处,一山泊人都不及
也。”石秀生计找人问路,他遇见一位老丈,唱个喏,这么敬老有礼,立即引起老汉的好感,圣叹批:
“是石秀。”又连连表扬他请教老丈的一连串问题“问得好,又精细。” “问得精细”。“问得
紧。”老丈见这位挑柴汉子谦恭小心,知理识礼,就指点他盘陀路的厉害,“石秀听罢,便哭起来,扑
翻身便拜,(金批:“是石秀,机警之极。”)向那老人道:“小人是个江湖上折了本钱归不得的人,(金
批:“妙绝。是石秀方说得出,能令老人下泪也。”)倘或卖了柴出去,撞见厮杀,走不脱,却不是苦!
爷爷怎地可怜见,小人情愿把这担柴相送爷爷,只指与小人出去的路罢!’”金批:“妙绝。是石秀方说
得出。”老人留他酒饭,石秀饭后拜谢道:“爷爷,指教出去的路径。”圣叹接批:“是石秀,只记本
题,写得机警” (199—20l页)石秀对症下药,利用老人对流落他乡年轻人的侧隐之心,用巧妙的询问探
清敌情,令人赞叹。大哲学家、大军事家毛泽东对《水浒》的这个战绩和石秀的调查研究功夫也极为赞
扬,并作为典范教育读者。圣叹此段批语探幽发微,又总结这段描写“一以显石秀之独能”。赞颂“石
秀探路一段,描出全副一个精细人。读之,盖想耐庵七窍中,真乃无奇不备。”(190页)梁山好汉中逞勇
能斗者不乏其人。但象石秀这样智勇双全精细过人的英雄,除杨志外罕有匹敌。圣叹批出了石秀的性格
特点,也批出他与杨志的不同。
吴用在小说中虽无独立的篇章,但也是贯串全书的重要英雄人物之一,圣叹对他评价极高,在书前读法
中,圣叹用三条总评表达了自己对吴用的基本看法:
吴用定然是上上人物,他奸滑便与宋江一般,只是比宋江却心地端正。
宋江是纯用术数去笼络人,吴用便明明白白驱策群力,有军师之体。
吴用与宋江差处,只是吴用却肯明白说自家是智多星,宋江定要说自家志诚质朴。
圣叹批评吴用“奸滑便与宋江一般”,是指他初上梁山时想用银子买通王伦入伙,后又利用林冲的
刚直火并王伦,以享渔翁之利;尤其是他支持宋江用“天书”愚弄、欺骗众多好汉,以巩固自己的领导
地位等。但他对吴用的批评是有分寸的,也有其正确性。对照其前后的批评家,如怀林责骂吴用“一味
权谋,全身奸诈。”(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并婉惜“倘能置之帷幄之中,亦似可
与陈平诸人对垒。”(出处同上)“吴用运策帷幄,大有过人处,可惜失身小用。”(陈忱《水浒后传》卷
首)否定和批评吴用落入草寇队伍,走造反道路,圣叹则极力肯定梁山起义的必然、合理性,歌颂梁山英
雄打倒昏君是“替天行道”即“替民行道”的伟大举动(说详拙文《金批<水浒>思想论》),在这个前提
下赞颂吴用是“上上人物”,不仅“心地端正”(这也即高度赞扬他坚决造反的革命精神),而且能“驱
策群力,有军师之体”,是表里一致的“智多星”,给予极高评价。尤其是“驱策群力,有军师之体”
一语,明显将吴用与刘邦的谋士张良、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朱元璋左右的几位辅宰人物及其历史性贡
献,作等量齐观,见出圣叹的出众识力和胆魄、眼力兼具的大批评家的评价,在封建社会中是空前绝后
的。
圣叹在小说中将自己的上述基本观点作了具体评批。当吴用在小说中初次露面时,作者介绍他的道号
“加亮先生”,圣叹批道:“‘加亮’二字,后文要一片精神发付之。”(第一册,220页)接着又在吴用
为智取生辰岗和抵抗官军镇压而定计时反覆批道:“写得加亮料事如神,加亮之号不虚也。”(同上222
页)“行军妙诀,加亮之号不虚也。”(240页)纵观全书,圣叹多次赞叹吴用的神机妙算,将他的过人智
慧和梁山事业的发达兴旺结合起来歌颂,突出批出吴用“智多星”这个主要特征。其中最值得重视的
是,吴用在小说中出场后出谋划策的第一语“人多做不得,人少又做不得”的金批:“十字千古名言,
可谓初出茅庐第一语矣。”(第一册,222页)此言中“初出茅庐”四字明确为吴用定下调子:吴用是诸葛
亮式的人物。这就从政治策略学和军事谋略学角度给吴用以最高评价。而吴用之言的确有很高的认识价
值,是几千年来经国大材的智谋的结晶,圣叹怕读者忽视其重要性而轻易滑过,特在回前总评中长批
道:
加亮初出草庐第一句,曰:“人多做不得,人少也做不得。”至哉言乎!虽以治天下,岂复有
遗论哉!然而人少做不得一语,人固无贤无愚,无不能知之也;若夫人多而做不得一语,则无贤无愚,未
有能知之者也。呜呼!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岂惟民可使由,不可使知。周礼建官三百六十,实
惟使由,不使知之属也。枢机之地,惟是二三公孤得与闻之。人多做不得,岂非王道治天下之要论也?
恶可以其稗官之言也而忽之哉! (第一册,213—214页)
此段论述将起义军看作是为民打天下、立新朝的周初文王、姜尚的队伍一般,故用“周礼”、“王道治
天下之要论”来看待吴用的言论,而且突出强调读者不要因小说而轻视其中揭示的谋略、经验和智慧。
一般读者当然用不到这些,圣叹此论显然为那些和梁山好汉一样举事的读者而发,也即为义军领袖们提
供指导。因此,亦由此可见,只有金批《水浒》才是鼓吹起义合理、造反到底和提供政洽、军事智谋策
略的真正的农民起义的教科书!读者如果覆审我在《金批<水浒>思想论》、《金批<水浒>宋江论、武松
论》诸文中引用的金批及其分析,必会同意我的这个结论。
上文列举《水浒》中主要英雄人物的有关评批,说明金圣叹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理论探索所获得的高
度成就。至于金圣叹在《水浒》人物描写方面的探讨和总结,我在《金批<水浒>艺术论》部分阐述已
见。
综上所述,圣叹对《水浒》英雄形象的分析见解独到,言论精辟,又和原作的思想意义乳水结合,故而
极其发人深省。尤其是金圣叹对英雄们的评批,能传达出一种饱经沧桑却依旧能积极向上的人生感遇和
心境,展示出一种曲折跌宕而又充溢实在的人生境界的诗意之美,又能面对复杂的人生,站在历史和时
代的高度,以其敏锐、犀利的眼光,探寻不同命运人们的深层心理,善于从原作似有似无的字里行间发
现无比丰富的人生内容,并做出寄意遥深的哲理解释和宏富精深的美学总结,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金圣
叹在评批英雄人物过程中自然显现的批评家个性,有极大的魅力和思辩的光采,赢得古今广大读者的一
致赞美和崇敬,他不愧为世界美学史上第一位成熟的小说理论家,一位划时代的光照千古的差学大师!
*《金批<水浒>宋江论——金批<水浒>人物论之一》已刊《山西师大学报>>198B年第2期;“武松论”
和“李逵论”为《金批<水浒>人物论》之二、三。
*本文中引文全据拙编《金圣叹全集》第一、二册(江苏古籍,一九八五年版),文内引文出处仅标页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