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佘大平 @ 2011-10-08
胡适与金本《水浒传》
佘大平
胡适早年留学美国,是中国较早的洋博士之一。“五四”运动期间,胡适有过一些革命的劲头,在
新文化运动中作过一些有益的工作,陈独秀曾夸奖他是“首举义旗之急先锋”。胡适曾经慷慨激昂地鼓
吹“表现新的思想,新的事物,需要新的文字”(《新文学建设理论•序》);他认为,当时统治文坛的
文言是“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说新诗》)。在此期间,胡适发表了一系列考证《水浒传》的文
章,引起过很大反响。
1920年胡适发表了《<水浒传>考证》。在当时,胡适只看得到金本《水浒传》,而看不到别的版本
(直到1924年才发现三部120回本和不完全的100回本),所以,胡适的这篇考证文章,实际上是专门为
研究金本《水浒传》撰写的。
金圣叹为了扩大金本《水浒传》的影响,宣称自己得到了一种“古本”,这种“古本”只有70回。
长期以来,一直有人对这种“古本”的真伪表示怀疑。胡适的这篇文章通过“考证”,认为“金圣叹没
有假托古本的必要,他用的底本大概是一种七十回的本子”,并进而断定:“七十回本是明朝中叶的人
重做的,也许是施耐庵做的。”胡适的这一番“考证”现在看来是错误的,但是足以证明金本的艺术魅
力是很大的。正因为如此,胡适以十分热烈的语言宣称:
《水浒传》是一部奇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的地位比《左传》、《史记》还要重大的多;这部书很
当得起一个阎若璩(清代学者)来替他做一番考证的工夫,很当得起一个王念孙(清代音韵训诂学家)
来替他做一番训诂的工夫。我虽然够不上做这种大事业——只好让将来的学者去做——但我也想努一努
力,替将来的“《水浒》专门家”开辟一个新方向,打开一条新道路。
在这段话里,胡适肯定了金本《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认为它比《左传》、
《史记》等著名典籍“还要重大的多”,是一部“奇书”;而研究金本《水浒传》的工作,则是“大事
业”。胡适这种以积极、认真的态度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做法,对金本《水浒传》的高度评价,在当时
是受了金圣叹的影响的。
因此,胡适对于金本《水浒传》的研究,就是从研究金圣叹入手的。他在《<水浒传>考证》的开头
部分就说:
金圣叹是17世纪的一个大怪杰,他能在那个时代大胆宣言,说《水浒》与《史记》、《国策》有同
等的文学价值,说施耐庵董解元与庄周屈原司马迁杜甫在文学史上占同等的位置,说“天下之文章无有
出《水浒传》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这是何等眼光!何等胆气!又如他的序
里的一段:“夫古人之才,世不相沿,人不相及,庄周有庄周之才,屈平有屈平之才,降而至于施耐庵
有施耐庵之才,董解元有董解元之才。”这种文学眼光,在古人中很不可多得。又如他对他的儿子说:
“汝今年十岁,便以此书(即金本《水浒传》)相授者,非过有所宠爱,或者教汝之道当如是也。……
人生十岁,耳目渐吐,如日在东,光明发挥。如此书,吾即欲禁汝不见,亦岂可得?今知不可相禁,而
反出其旧所批释脱然授之汝手。”这种见解,在今日还要吓倒许多老先生与少先生,何况三百年前呢?
胡适对金圣叹的文学“眼光”和“胆气”是非常钦佩的,甚至把金圣叹当成当时新文学运动应当学习的
楷模加以推崇。想想几十年以后,许多人还在大骂特骂金圣叹,胡适这样说,这样做,“这是何等眼
光!何等胆气!”
《水浒传》在成书出版以后直到明朝末年,在这一百余年的时间里,不断有人对它进行修订、增
补、评点,因而产生了庞大而复杂的版本体系,最后于明朝末年由金圣叹搞成一个70回的金本《水浒
传》,从而结束了《水浒传》被不断修订、改造的历史,金本因而被称为“定本”。胡适在《<水浒传>
考证》中说:“自从金圣叹把施耐庵的七十回本从《忠义水浒传》里重新分出来,到于今已近三百年
了。(圣叹自序在崇祯十四年。)这三百年中,七十回本居为《水浒传》的定本。平心而论,七十回本
得享这点光荣,是很应该的。”
另一方面,胡适对金圣叹采用评点的方式批评《水浒传》的作法又很不理解,大为不满。他在《<水
浒传>考证》中说:
但是金圣叹究竟是明末的人。那时代是“选家”最风行的时代……金圣叹用了当时“选家”评文的
眼光来逐句批评《水浒》,遂把一部《水浒》凌迟碎砍,成了一部“17世纪眉批夹注的白话文范!”例
如圣叹最得意的批评是指出景阳冈一段连写十八次“哨棒”,紫石街一段连写十四次“帘子”,和三十
八次“笑”。圣叹说这是“草蛇灰线法”!这种机械的文评正是八股选家的流毒,读了不但没有益处,
并且养成一种八股式的文学观念,是很有害的。
金圣叹写在《水浒传》中的评点文字,我们当然不能说它百分之百都是好的,是字字珠玑,毛病肯
定是有的,而且还不少。因此,胡适对金圣叹的评点文字的批评,不能说没有道理。例如胡适指责的,
金圣叹连批十八次“哨棒”,十四次“帘子”,三十八次“笑”,确实是“机械”了一些。读者在阅读
金本《水浒传》时,常常遇到一些“机械”化的评点文字,实在有些烦人。但是,胡适将金圣叹在《水
浒传》中的批评文字全部否定,不仅批评金圣叹是“用了当时‘选家’评文的眼光”,而且说他“遂把
一部《水浒》凌迟碎砍”,就有些说过了头,说得不对头了。
胡适认为对金本《水浒传》的研究,要以历史的观点去看待。他说:
《水浒传》不是青天白日里从半空中掉下来的,《水浒传》乃是从南宋初年(西历十二世纪初年)
到明朝中叶(十五世纪末年)这四百年的“梁山泊故事”的结晶。(《<水浒传>考证》)
胡适比较早地系统研究了“水浒”故事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水浒”故事在不同
时期发展演变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他认为,宋元之际的“水浒”故事之所以发展迅速,是由于当时
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都有希望草泽英雄出来重扶宋室的意思”。(《<水浒传>考证》)在这篇文章
中,胡适还说:
这种种不同的时代发生种种不同的文学见解——这便是我要贡献给大家的一个根本的文学观念。
《水浒传》上下七八百年的历史便是这个观念的具体的例证。不懂得南宋的时代,便不懂得宋江等三十
六人的故事何以发生。不懂得宋元之际的时代,便不懂得“水浒”故事何以发生变化。……不读《明
史》的《文苑传》,不懂得明朝中叶的文学进化的程度,便不懂得七十回本《水浒传》的价值。
胡适研究金本《水浒传》,第一次运用了现代的“文学”的观点,以比较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探讨金
本《水浒传》的文学价值。胡适认为,金本《水浒传》的中心人物是鲁智森、林冲、武松、宋江、李
逵、石秀等七八个人,比较早地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典型人物”的概念:
(施耐庵)加上四百年来逐渐成熟的文学技术,加上他自己的伟大创造力,把那草创的山寨(指宋
元时期“水浒”故事中的梁山)推翻,把那些僵硬无生气的水浒人物一齐毁去;于是重兴水浒,再造梁
山,画出十来个永不会磨灭的英雄人物,造成一部永不会磨灭的奇书。(《<水浒传>考证》)
胡适是在强调,只有“永不会磨灭”的典型人物,才是文学作品的艺术核心,才是“造成一部永不
会磨灭的奇书”的关键。
此外,胡适还对金本《水浒传》的一些情节和重要人物作了较详细的评论,他将金本《水浒传》除
《楔子》外分为十大段逐一进行评论,许多见解十分精辟。
胡适最后总结说:“我们拿宋元时代那些幼稚的梁山泊故事,来比较这部《水浒传》,我们不能不
佩服‘施耐庵’的大匠精神与大匠本领;我们不能不承认这四百年中白话文学的进步很可惊异!”(《<
水浒传>考证》)
总起来说,在研究金本《水浒传》的学术活动中,胡适是做过许多有益的工作的。鲁迅也认为,胡
适写的那些研究文章,“有益于读者不鲜”(《鲁迅书信集》上卷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