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佘大平 @ 2011-10-21
杀人放火与阿弥陀佛
佘大平
鲁智深是个和尚。由于是在名刹五台山佛寺削发受戒出家,他是可以算得上“高僧”的。可是他那
“花和尚”的诨名有些不大好听。和尚而带着一个“花”字,说明他不是个好和尚。至少不是个正儿八
经的真和尚。
《水浒传》将这个问题讲得很明白:鲁智深在五台山佛寺那不长的时间里,从不礼佛、念经,反而
喝酒、吃肉;离开五台山以后,他去了东京相国寺,后来上山落草,又上了梁山。鲁智深虽然仍是一副
和尚的形状,可是他挥舞禅仗,杀人放火,打遍江湖,打得那些贪官污吏、豪强恶霸提起鲁智深的名字
也害怕。这样的和尚给加上个“花”字,自然是合乎情理的了。这件事也从未听说鲁智深本人表示反
对。
《水浒传》第90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写宋江在平定辽国以后,班师回朝,路过五台山,便领着鲁
智深等人去参拜鲁智深的师父智真长老,“求问前程”。想不到师徒见面,智真长老第一句话就问:
“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如果说鲁智深离开五台山闯荡江湖“不易”,这是实在话;可是前
边又加了“杀人放火”四个字,智真长老对鲁智深是表示欢迎,还是指责?是平常用语,还是暗含讥
讽?都不得而知。弄得平素机警敏捷的鲁智深,竟也“默然无言”,场面相当尴尬。
智真长老突然说出这种话来是有原因的。早年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时,智真长老就对寺里和尚说:
“虽是如今眼下有些罗唣,后来却成得正果”。后来鲁智深离开五台山前往东京相国寺,临行前智真长
老送他四句偈言: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智真长老已经算定了鲁智深一生的行为际遇与结果。在宋江上五台山参禅之前,鲁智深对宋江说:
“洒家常想师父说,俺虽是杀人放火的性,久后却得正果真身。”
《水浒传》在第90回的开头介绍说:
话说五台山这个智真长老,原来是故宋时一个当世的活佛,知得过去未来之事。数载之前,已知鲁
智深是个了身达命之人。只是俗缘未尽,要还杀生之债。因此教他来尘世中走这一遭。本人宿根,还有
道心。今日起这个念头,要来参禅投礼本师。
以上所说,集中于一点,无非是说鲁智深虽然杀人放火,“久后却得正果真身”,是个杀人放火的
活佛。我们了解了这些内容,再来理解智真长老见到鲁智深时所说的那句叫鲁智深“默然无言”的话,
就比较容易了。
《水浒传》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命题:杀人放火与立地成佛是统一的。
实际上,读者对这一命题的提出并不感到突兀,也不感到陌生,也不觉得它有什么矛盾。因为整部《水
浒传》就是根据一个自身充满了尖锐矛盾的命题进行艺术构思的——造反起义与忠君报国是统一的。
围绕鲁智深的生平际遇提出的命题,不过是《水浒传》这个大命题的一个小分支而已。《水浒传》强调
造反起义即是忠君报国,这一方面是以忠君报国为梁山好汉的造反起义打掩护,为小说自身打掩护,以
便能够平平安安地流传下来;另一方面,这也是当时的作者和读者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所谓“酷吏赃
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是古代老百姓的真实想法。
围绕鲁智深提出的命题也是如此:一方面是为鲁智深杀人放火的行为辩护,另一方面,古代的中国
人大多都认为杀死一个恶人即是做了一件善事;杀尽了恶人,自己也便成了佛。即所谓“杀尽不平方太
平”。
有意思的是,当了和尚的鲁智深第一次干杀人放火的勾当,竟然是在他出家的五台山寺庙。这就是
脍炙人口的“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
在五台山,他头一回喝醉了酒,“裸形赤体醉魔君,放火杀人花和尚”,将二三十个“老郎、火
工、直厅、轿夫”打得东躲西藏。第二次喝醉了酒,打伤了许多和尚不说,连半山亭子、山门下的金刚
塑像都打坏了。他还对着山门大骂:“直娘的秃驴们,不放洒家入寺时,山门外讨把火来,烧了这个鸟
寺!”这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
鲁智深为什么要如此大闹?——他是在捍卫人性的尊严和自由,他是对那些束缚个性自由的人和势
力实行猛烈的反击。
在瓦罐寺,他和史进联手,杀了掳掠妇女、霸占寺庙的生铁佛崔道成和丘道人,将瓦罐寺烧成一片
白地。
在野猪林,他义薄云天,挥舞禅杖,果决、机警而迅猛地从高俅的魔爪下救出了含冤受屈的林冲。
杀了二龙山的强人邓龙以后,鲁智深成了二龙山的头领,“累次抵敌官军,杀了三五个捕盗官”。为了
救援桃花山的好汉,鲁智深同青州的两千官军大战了一场。为了援助白虎山,救出身陷囹圄的兄弟,鲁
智深毅然地聚集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的人马进攻青州城,并且赞成向力量雄厚强大的梁山求援。
上梁山以后,他为了救史进,只身深入虎穴刺杀贪官贺太守,以致遭受囚禁。在敌人面前,他遭受拷
打,却仍然大义凛然。他不仅以自己是梁山好汉而感到自豪,并对贪官贺太守表示了极大的蔑视:“我
死倒不打紧,洒家的哥哥宋公明得知,下山来时,你这颗驴头趁早儿都砍了送去!”
在梁山攻破大名府、踏平曾头市、两赢童贯等一系列的战斗中,鲁智深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同梁山其他的头领一样,鲁智深对贪官污吏和社会邪恶势力虽然嫉恶如仇,但是对朝廷仍然心存希望,
具有浓厚的忠义思想。
在菊花会上,他虽然说:“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
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然而,在经过宋江的一番解释开导以后,
他便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同其他人一道“称谢不已”。后来,还是随宋江受了招安。在打方腊的战斗
中,这位花和尚仍旧果敢顽强,英勇善战,方腊就是由他一人擒获的,为朝廷立了大功。
鲁智深的人生结局非常富于戏剧性:平定方腊之后,鲁智深住在杭州六和寺,深夜听见钱塘江潮声如巨
雷,忽然记起五台山智真长老给他说的偈言:“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和尚之死称“圆寂”。 鲁
智深明白自己的死期已至,便“问寺内众僧处讨纸笔,写了一篇《颂》子;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
了;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迭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花和尚
就这么“圆寂”了。爽快人干事爽快,死得也爽快。
鲁智深写的《颂》是: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
是我。
按理说,一辈子只知道舞枪耍棒的花和尚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来的。不过,此时鲁智深已经“顿开
金绳”,已经“扯断玉锁”,不是普普通通的人了,大概已经成为“罗汉”了吧。让罗汉老佛爷写一篇
佛门的这种小玩意,那还不是小菜一碟吗!
这篇《颂》倒也说得实在:“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确实是鲁智深一辈子闯荡江湖的总
结。
和尚死了是要火葬的。主持火葬仪式的大惠禅师指着鲁智深说道:
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
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这也是为花和尚鲁智深作的总结。这两个总结说的都是一个意思:杀人放火照样可以阿弥陀佛,而
且只有杀尽恶人,方可成为真佛。
这是多么深奥而又合情合理的佛家“辩证法”。明朝末年著名的小说评点家李贽曾极口称赞鲁智深
是“活佛”。看来,这位也当过几天和尚的从不安份守纪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对佛家“辩证法”是颇为
精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