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浒街
从“太行山”到“梁山泊”:《水浒传》演化的一个侧面
作者:竺洪波 @ 2011-10-21
从“太行山”到“梁山泊”:《水浒传》演化的一个侧面
竺洪波
一
中国小说向有史性特征,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受到史学的培育,《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早期长篇小
说都有史实依据。宋代“说话”艺术兴盛,可分为讲史、说经、小说以及合生四家,其中讲史是最重要
的一家。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里,把《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同归
讲史一类,并说:“后之章回小说如《三国志演义》等长篇的叙述,皆本于‘讲史’。” 现知对《水浒
传》本事的史料记载主要有: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
宋江寇东京,侯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起,
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宋江起河溯,转掠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
宣和元年十二月,诏招抚山东盗宋江……。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路,入
楚州界。知州张叔夜招抚之,江乃降。六月辛丑,新兴宗、宋江破贼上苑洞。
从中可看出:宋宣和年间(1119-1125)宋江起义实有其事,并且声势不小;宋江起义军曾转战河溯、齐
魏、京东、江北、楚州、海州、山东一带,似乎属“流寇”一类,他们流窜各地而没有固定的根据地和
大本营。正因为事无定所,所涉地域广大,所知人口极多,于是,“自有奇闻异说,生于民间,辗转繁
变,已成故事,复经好事者掇拾粉饰,而文集以出。” 从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中“小说开辟”条所记
的说话目录看,已有“公案类石头孙立”、“朴刀类青面兽”、“杆棒类花和尚、武行者”等分别演说
孙立、杨志、鲁智深和武松等水浒故事。南宋遗民龚开(字圣与)《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初次完整地
记录了三十六人姓名、绰号和主要事迹,《序》说:“宋江事件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者。虽有高如李嵩
悲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可见出传播之广、之烈。《水浒传》正是根据史载和后来产生的民间传说
写成。鲁迅说:“此种故事,当时载在人口者必甚多,虽或已有种种书本,而失之简略,或多舛迕,于
是有人起而荟萃取舍之,缀为巨袟。” 但对于宋江的根据地究竟在哪里,如何征战各地,《水浒传》为
何最终“选址”梁山泊这些问题,一直缺少清晰的认识。
梁山泊之名,《宋史》已习见:“梁山泺渔者皆为盗,荡无名籍。” “梁山泺多盗,皆渔者窟穴也,几
籍十人为保,使辰出夕归,否则以告”。 虽说多言盗贼,但与宋江起义无关。最早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是
元代无名氏所作的《大宋宣和遗事》,其中叙“宋江杀惜”后题壁诗:“杀了阎婆惜,寰中显姓名。要
捉凶身者,梁山泺(泊)上寻。”查相关文献,历史上关于宋江起义根据地的确切记载有两处:太行山
和梁山泊,而且太行山在前,梁山泊在后。由此可以推测,民间“说水浒”故事也相应地当有两大系
统:以太行山故事为主的说话系统和以梁山泊故事为主的说话系统。施耐庵捏合两大系统,并以后者为
主,将宋江起义的根据地确定在梁山泊,创造出108位光照千秋的梁山英雄形象来。
现在,我们来考察《水浒传》为何会选择梁山泊,太行山又如何向梁山泊转移。它对认识《水浒传》的
思想、艺术也有一定关联,譬如两个故事流传的地区不同,其包含的思想内容以及人物形象也必然有所
不同:“太行山故事”主要流传在南方都会中的勾栏瓦肆,较多反映宋代南渡后抗金御侮的民族情绪,
主题突出“忠义”(民族大义);“梁山泊故事”主要流行在北方,主要由活动于东平(在梁山泊东
侧)一带的杂剧作家们创造的,其思想主要是“替天行道”、反抗暴政。同时,围绕“水浒”故事特别
是根据地的变化,包括其间的矛盾现象,也可看出一些《水浒传》文本演化和人物形象变迁的情况。
二
先来考察太行山系列。
历史上,宋江聚义的活动场所并不在梁山泊。根据现存最早文献宋元间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的
记载,倒更像是在太行山。其中共有五人赞语中提及太行山:
玉麒麟卢俊义:白玉麒麟,见之可爱,风尘太行,皮毛终坏。
浪子燕青: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
船火儿张横:太行好汉,三十有六,无此火儿,其数不足。
神行太保戴宗:不疾而速,故神无方,汝行何之,敢离太行。
没遮拦穆横:出没太行,芒无畔岸,虽没遮拦,难离夥伴。
虽然没有明确说宋江三十六人的活动地点就在太行山,但这五人赞语的地理信息十分突出,而其他三十
一人却没有这样的地理信息,甚至很少有人透露其籍贯地理。所以由此认定太行山即系宋江起义的根据
地,是有根据的。元代无名氏的《大宋宣和遗事》叙“水浒”故事情节比较连贯,也有了今本《水浒
传》的初步梗概,郑振铎推断是宋元“说话人作为底本用的一个提纲”,是“最初的《水浒传》的雏
形”。 对宋江起事地,《大宋宣和遗事》出现了三种表述:一是杨志在颍州卖刀杀人后与李进义等十二
指挥使“同往太行山落草为寇去也”,二是晁盖、吴加亮等八人打劫蔡太师生辰纲后“前往太行山梁山
泺去落草为寇”,其三就是宋江杀惜后题词“要捉凶身者,梁山泺(泊)上寻”。这里,太行山、太行
山梁山泊、梁山泊三种说法其实还是指太行山一处,有学者认为是太行山、梁山泊两处似乎不确。因为
其一,“太行山梁山泊”一词,太行山在前梁山泊在后,梁山泊分明是太行山里的一个小地方,并不是
与太行山并列的独立地名。其二,宋江所说的梁山泊,其实亦指太行山梁山泊,因为此前曾写“晁盖思
念宋押司相救恩义,密地使刘唐将带金钗一对,去酬谢宋江”——宋江杀惜正由此事直接引发;还曾写
到宋江此前偶遇杜千、张岑、索超、董平四人,宋江写信“送这四人去梁山泊寻着晁盖去也”。故知此
处梁山泊即是指为晁盖所占之太行山梁山泊无疑。
还有一处旁证。元人陆友《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
忆昔熙宁全盛日,百年曾未识干戈。江南丞相变法度,不恤人言新进多。蔡家京卞出门下,首乱中原倾
大厦。睦州盗起隳连北,谁挽长江洗兵马?京东宋江三十六,白日横行大河北。官军追捕不敢前,悬赏
招之使擒贼。后来报国收战功,捷书夜奏甘泉宫。楚龚如古在画赞,不敢区区逢圣公。我尝舟过梁山
泺,春水方生何渺漠。或云此是碣石村,至今闻之犹褫魄。
这里出现了梁山泊。不过因其系有感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所作,当然遵循着龚赞的原意;同
时,从诗中提到京东、中原、大河北等地名更接近于太行山这一地理背景来看,“梁山泊”依然是指太
行山。
由此意类推,宋元之际文献如陈泰《所安遗集补遗》中所言“梁山泊”,或许宜作太行山或太行山梁山
泊理解。
根据以上文献及分析,可以肯定在宋元之际,在江南地区存在着一个独立的“说水浒”故事系统——太
行山故事系统。其盛行的原因,胡适、郑振铎都对周密跋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作过分析:周密、龚
开都是宋元间人,且寓居武林,心怀亡国之痛,渴慕英雄救世。如郑振铎论龚《赞》:
他处在蒙古民族的铁蹄下,颇希望有宋江之类的豪杰出来,以恢复故邦。南宋之盛行“水浒故事”便也
是这个心理。他们为金人所侵凌,畏之如虎,便不禁的会想起了“能征惯战”的“水浒”英雄来。虽然
只不过是想慕而已,却也聊足以快意。
而这种民族情绪与历史上太行山地区的抗金斗争完全吻合。自北宋末年金兵入寇以来,太行即成抗敌前
哨——当时北方的抗金斗争集中在太行山地区。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自靖康之末,两河之
民,不从金者,皆于太行山保聚。” 根据王利器等先生的援引史料考证,燕青的原型即是太行山地区一
个著名的抗金领袖梁青梁小哥。
当然,完整的“太行山系统”水浒故事已经不传于世,我们只能从各种零碎记载和《水浒传》中相关情
节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再来考察梁山泊系列。
“梁山泊故事”一语,出自胡适。他在考察元杂剧“水浒戏”时说:“元朝的梁山泊好汉戏都有一种很
通行的‘梁山泊故事’作共同的底本。”这“梁山泊故事”构成“水浒戏”共同的“梁山泊背景”。 既
然宋元间的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和《大宋宣和遗事》与梁山泊没有直接的联系,那么,元杂剧
“水浒戏”必然成为考察梁山泊故事系列的主要材料。
关于“水浒戏”剧目数量(包括少量明初作品),因多半失传,且情况复杂,学界统计不一,何心《水
浒研究》所论甚详。所知剧目共计三十四种,其中今能见到的12种,只见剧目未见剧文的22种。这些剧
目被《水浒传》采纳的十三种,故事移植情况如下。列前者为戏剧,列后者为小说《水浒传》:
1、《折担儿武松打虎》/景阳冈武松打虎。
2、《双献头武松大报仇》/武松杀嫂。
3、《小李广大闹元宵夜》/清风寨。
4、《宋公明劫法场》/闹江州。
5、《病杨雄》/病关索大闹翠屏山。
6、《梁山七虎闹铜台》/大名府。
7、《张顺水上报怨》/浪里白条水上报怨。
8、《梁山泊李逵负荆》/梁山泊双献头。
9、《黑旋风乔断案》/李逵寿张县坐衙。
10、《黑旋风乔教学》/李逵闯私塾。
11、《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
12、《燕青射雁》/燕青射雁。
13、《黑旋风斗鸡会》/李逵异境遇仙翁。
就胡适作为样本分析的五本剧目《黑旋风双献功》、《李逵负荆》、《燕青博鱼》、《还牢末》、《争
报恩》,全部以梁山泊为背景。大约有三个梁山泊元素:1、主人公均为梁山好汉,尤其是李逵居多;
2、故事发生在梁山泊或周围地区,如《李逵负荆》所叙杏花庄即在梁山泊附近;3、新头领上梁山,壮
大梁山声势,如《燕青博鱼》最终燕青携燕顺同上梁山。
而就作为宋江聚义大本营的梁山泊,各本多辗转翻录现象,以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头》最为详尽,其宋
江出场时的戏词道:
家住梁山泊,平生不种田。刀磨风刃快,斧蘸月痕圆。强劫机谋广,潜偷胆力全。弟兄三十六,个个敢
争先。某,姓宋名江字公明,绰号及时雨者是也。幼年曾为郓州郓城县把笔司吏,因带酒杀了阎婆惜,
被告到官,脊杖六十,迭配江州牢城。因打此从梁山经过,有我八拜之交的哥哥晁盖,知某有难,令喽
罗下山,将解人打死,救某上山。……众兄弟拜某为头领。某聚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半垓来小喽
罗,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东连大海,西接济阳,南通钜野金乡,
北靠青齐兖郓。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数百战舰艨艟;三十六座宴楼台,聚几千家军粮马草,风高敢放
连天火,月黑提刀去杀人。
这里可知:其一,其时杂剧作家对梁山泊的认识颇为一致,似乎已经形成固定的写作蓝本(这蓝本其实
就是实际存在的梁山泊原型,这一问题容后再说)。其二,剧中人物每以聚义梁山泊为自豪,如《李逵
负荆》李逵唱词:“人道我梁山泊无有景致,俺打那厮的嘴。”上面所引宋江对“梁山泊好处”如数家
珍,然后抒发万丈豪情:“风高敢放连天火,月黑提刀去杀人”。其三,与《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和
《大宋宣和遗事》对太行山的零星记载不同,元曲“水浒戏”中反复提及梁山泊,显示在这一时期的水
浒故事流传中,“梁山泊”已逐渐取代“太行山”,为施耐庵《水浒传》奠定了基础。
三
《水浒传》最后选择梁山泊为宋江起义的根据地,除了以上水浒故事演变实际所决定,还与梁山泊独特
的地理环境、历史内容有密切关系。
梁山是真实地名,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南,本名良山。《史记•梁孝王世家》:“孝王北猎良山。”据《寿
张县志》,汉文帝的小儿子梁孝王曾在此山田猎,故名梁山,“或曰本名良山”;另一说法是,为避东
汉光武帝刘秀叔父刘良的讳而改名梁山。《索引》云:“《汉书》作梁山。”《正义》云:“梁山在郓
州寿张县南三十五里,即猎处也。”《宋书•蒲宗孟传》:“郓介梁山泺之间,素多盗。”据《中国古今
地名大辞典》引《清一统志》,郓州即今山东东平县,宋末作为东平府,寿张即属东平府管辖。故知说
东平县、寿张县,其理不悖。 山上有虎头崖、黑风洞、宋江寨。梁山泊即古钜(巨)野泽,又名大野
泽、梁山泺、张泽泺,在山东东平、郓城间,梁山脚下。古时汶、济二水会此成湖泊。《尚书•禹贡》所
言的“大野既豬”即指此泽。宋时黄河溃决,河水汇入其中,遂成数百里巨泽。《宋史•河渠志》:“熙
宁十年(1077)七月,河大决于澶州曹村,澶渊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大河灌
水,造成梁山泊水面浩阔。元后黄河频决,河道迁徙,此泊遂渐涸为平地。《水浒传》描写梁山泊方圆
八百余里,可能有所夸大,但其时面积巨大却是事实。《宋史•杨戬传》:“梁山泺古钜野泽,绵亘数百
里。”又,《宋稗类钞》卷二十六杜撰故事讽刺王安石变法:“梁山泺决而涸之,可得良田万顷。”都
言其面积广袤。宋仁宗时韩琦写《过梁山泊》一诗:“巨泽渺无际,齐船度日撑。渔人骇饶吹,水鸟背
旗荆。蒲密遮如港,山途势似彭。不知莲茭里,白昼苦蚊虫。”则又渲染其水势雄壮,碧波撼人。《水
浒传》(袁本)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作者也借林冲之眼写梁山泊“山排巨浪,水接遥天。乱
芦攒万队刀枪,怪树列千层剑戟。”气势如出一辙。南宋时,黄河复故道,梁山泊水渐涸。只是沧海桑
田,至今梁山泊已成平陆,再不见巨泽大湖的踪影。
梁山泊不仅是地理胜境,而且人文荟萃,历史意蕴深厚。尤其是民风“勇悍狂侠”,有聚众起义、反抗
暴政的传统。如汉初彭越起义,《汉书》彭越本传:
彭越,字仲……常渔巨野泽中为盗。陈胜起,或谓越曰:“豪杰相继立,畔秦,仲可效之。”……居岁
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越,请仲为长。
《宋史》常有梁山泊渔民聚盗的记载,其卷四《杨戬传》记载较详:
戬立法索民田契,曾立赋租,皆勒民主佃,额一定,后虽冲荡回复,不可减。……梁山泺古巨野泽,绵
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渔之利。立租弄船纳值,犯者盗执之。
官府妄加税赋,梁山人民奋起抗争,这里已经有“水浒”英雄的身影了。怪不得有人感叹:“在这些
‘盗’中,是不是有阮氏三雄在内?”
宋金之际,由于异族统治,人民生活更加不堪,可谓水深火热,梁山地区起义造反尤显频繁,有些还带
有了抗击异族入侵的意义。《山东通志》:“梁山泊在东平州西五十里。宋南渡时宋江为寇,尝结寨于
此”。《大清一统志》说“梁山在寿张县东南七十里”,“故政和中,剧贼宋江结寨于此”。最大的一
次居然自立为国,南面称王,《宋史•高宗本纪》:“建炎元年(1127),秋七月,关中贼史斌犯兴州,
僭号称帝。”本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建炎元年7月,贼史斌据兴州,僭号称帝。斌本宋江之(余)党,至是作乱。守臣向子宠望风逃去。……
斌遂自武兴谋入蜀。成都府利州路兵马钤瞎卢法原,先与本路提点刑狱邵伯温共议,遣兵扼剑门拒之。
斌乃去。
因其中“斌本宋江余党”一语,让人联想到宋江起义。余嘉锡考证说:
宋江三十六人,史不言其谁某,《要录》于史斌明著为“宋江之党”,是其当在三十六人之内,古已无
疑。特《宣和遗事》诸书并无史斌其人,但有九纹龙史进耳。进与斌以北音读之,颇相近之。《水浒
传》言进为华阴县人,而《宋史》亦称斌为“关中贼”姓氏地域并合。然则史斌者,其即九纹龙欤。
又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三:记载抗金首领张荣“聚梁山泊”事迹:
建炎四年(1130)十一月,金人攻张荣于鼍潭湖,破其茭城。张荣,梁山泊渔人也,聚梁山泊,有舟师
三二百人,常劫掠金人。杜充为留守时,借补荣官,致武功大夫遥郡刺史,军中号为张敌万。金人进兵
取维扬也,荣乘间率舟船,自清河而下,满舟皆载粮食,驻于鼍潭湖,积茭为城,以泥敷之。渐有万
众。金人屯于孙村浦寿河也,屡遣人攻之,阻湖淖,皆不能近。是时,天寒水冻,金人已得楚州,遂并
力攻其茭城。荣不能当,焚其积聚,弃城率舟船,遂入通泰舟。
有勇有谋,沉着应战,在民族危亡中奋起抗敌,堪称民族英雄。据说他退出茭城后率军南下,入兴化缩
头湖,于绍兴元年(1131)大败金兵,俘敌五千,致令金军“锐气沮丧”,“军中每夜无故而惊”,一
似岳飞。 我们从《水浒传》中的宋江身上,应该看得到些许张荣的影子(抗金内容除外)。
胡适曾说,“《水浒传》不是青天白日里从半空中掉下来的,《水浒传》乃是从南宋初年(西历十二世
纪初年)到明中叶(十五世纪末年)这四百年的‘梁山泊故事’的结晶。”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也不
是“青天白日里从半空中掉下来的”,它是施耐庵根据梁山实际的地理背景与历史内容创造出来的。
四
在太行山和梁山泊两个故事系列中,施耐庵选择了梁山泊,《水浒传》最后成为“梁山泊故事”的集大
成。但是,“太行山系列”也没有被完全舍弃,其内容被有机地融合其间。如龚开《宋江三十六人画
赞》所言卢俊义、燕青、张横、戴宗、穆横(弘)五大太行山英雄,不仅全部予以保留,而且性格更丰
富,故事更完整,成为梁山泊一百八人中的重要将领,卢俊义和燕青结为主仆同时上梁山、张横连接浪
里白条张顺(龚《赞》原有)结为兄弟、穆弘与穆春(龚《赞》和《大宋宣和遗事》都无)结为兄弟,
都是《水浒传》极好的发挥。再如杨志是“太行山系列”人物,在《水浒传》依然保留着关西好汉的性
格:每每自称“洒家”,身为关西寓人,“三代将门之后,五后杨令公之孙”,官至殿司指挥使,与十
指挥使一起为道君皇帝盖万岁山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黄河翻船,落魄卖刀,误杀恶少,都基本照搬
《宣和遗事》,或大致吻合。还有《水浒传》虽然以梁山泊为中心,但仍有许多故事发生在太行山以北
地区,如华阴少华山、延安府、信州龙虎山、五台山、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江州、沧州、开
州、京兆府(今陕西西安)等等。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施耐庵是捏合太行山与梁山泊两大故事系列来创作《水浒传》的,难免会顾此失
彼,接榫不准,露出描写上的破绽来。已有学者指出《水浒传》中诸般地理、情节和人物性格方面的疑
问。
比较突出的是:《水浒传》叙晁盖一行在黄泥岗智取由杨志押运的生辰纲,有词咏曰:“顶上万株绿
树,根头一派黄沙。嵯峨浑似老龙形,险峻但闻风雨响。山边茅草,乱丝丝攒遍地刀枪;满地石头,碜
可可睡两行虎豹。休道西川蜀道险,须知此是太行山。”明明在离梁山脚下不远,梁中书交代杨志时所
说几处强盗出没之地即有黄泥岗,黄泥岗地处二龙山、桃花山与赤松林之间,事发后,老总管一行也是
“来济州府(今山东巨野县)该管官吏首告”,怎么反说“须知此是太行山”呢?
再如闹江州故事:宋江从济州配刺江州,戴宗上东京传蔡九知府家书,按正常的地理线路,都不可能途
径梁山泊。因为梁山泊在济州之北,在东京(今河南开封)东北千里之外,江州(今江西九江)在东京
之南。然而,《水浒传》却都写他们上了梁山泊。青州在山东半岛(今益都县),鲁智深从山西五台山
到东京大相国寺营生,怎么会来到地处青州的桃花山?还有,西岳华山距梁山泊数千里,而且还要从东
京附近通过,宋江、吴用率大军大闹华山的可能性也实在存在疑问。
在人物性格方面,也可看出《水浒传》的演化轨迹。
如宋江的早期形象,龚《赞》称其为“识性卓然,有过人者”,“赞词”:“不假称王,而呼保义,岂
若狂卓,专犯忌讳。”陈泰(延祐二年,1315年进士)《所安遗集补遗•江南曲序》说“宋之为人,勇悍
狂侠,其党如宋者三十六人。”《大宋宣和遗事》中的宋江率性杀人,又有题诗壮举,又义无反顾地
“直奔梁山泺上”。可知是纯粹的草莽英雄,作为晁盖的接班人,当之无愧。及至元杂剧时期,书会才
人作家和说话艺人将包拯、岳飞、杨家将的忠义精神掺入到宋江身上。于是,宋江形象出现了必然的改
变,他不再是勇悍狂侠的草莽英雄,变成了“呼群保义”的忠臣义士。宋江的“忠孝”与“江湖义气”
二重融合及其矛盾,在《水浒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江湖豪客→梁山领袖→保国良将,三位一体,层
层推进,最终成为一个人生曲折、性格丰富,完全不同于以往草泽豪强的“梁山英雄”形象。
《水浒传》中的人物,也时有前后不一,性格割裂的现象发生。
试分析一下鲁智深。
鲁智深是最早三十六人之一,位列十三名,在《宣和遗事》是作为空缺替补上去的,除了“花和尚”点
名身份,没有任何事迹形状。龚《赞》中说:“有飞飞儿,出家尤好。与尔同袍,佛也被恼。”亦颇语
焉不详。联系紧接着的武松赞语“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大约是指僧人不守佛
法之意。《水浒传》第七回鲁智深向林冲自我介绍“洒家是关西鲁达的便是。只为杀的人多,情愿为
僧。”后来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诸般故事,都是率性而为,不
尊佛法,基本符合早期“太行山系列”鲁智深的形象面貌。特别是面对太尉高俅权势,他也不屑一顾:
“你(林冲)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叫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无
所畏惧、大胆泼辣、豪气鲁莽、救人救彻。作品称赞说:“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正是
这一性格的生动概括。
而在《水浒传》第五十八回“闹华山”故事中,别人一口一个“秃贼”、“秃驴”叫骂着,鲁智深不愠
不火,不急不躁,始终是据理力争,似乎性子温和的很,失却了其原先的率气、豪气和霸气。容与堂本
《水浒传》第99回鲁智深活捉方腊建立奇功后,他对宋江说:“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
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又说:“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语气斯文悲
观,颇多达身了命的初始情怀,与那个“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的侠义英雄判若两人。最
后竟然“听潮而圆,见信而寂”,面对钱塘潮汛从容圆寂。原本不怕天、不怕地,有着强烈反抗精神的
叛逆者,却成了佛门的虔诚信徒。
其实,考察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所载三十六位水浒英雄,这样的性格分裂、矛盾,在《水浒传》中
或多或少都有所存在。很明显,这都是作者捏合太行山和梁山泊两大系列各个故事来源留下的焊接痕
迹。施耐庵或者出于疏忽,或者根本无法消除其间扞格不入的偏差,太行山系列与梁山泊系列长期纠
缠、交融,要完全梳理清晰,谈何容易。除非另起炉灶,对所有故事作重新编排。而对于《水浒传》这
样的世代累积型巨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