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浒文化
“行者”武松绰号三考
作者:王建忠 @ 2011-10-21
作者:王建忠
武松绰号“行者”之意初考
世人皆道,武松“行者”之谓,不足以画形、不足以传神、不足以扬名,窃以为,此乃施公大巧不工之
笔,举重若轻之意。
“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
花容之雅,俊义之大,石秀之警”(金圣叹评),而集众多好汉最优秀品质于一身的“行者”,却远远
不及“花和尚”、“青面兽”形象,不及“玉麒麟”、“豹子头”响亮,不及“活阎罗”、“黑旋风”
霸道,不及“智多星”、“小旋风”潇洒,不及“小李广”、“拼命三郎”震慑。这些绰号或夸张、或
比喻、或拟人、或象征,给人物增色不少,令读者拍案叫绝。但武松是施公之最爱,本身就够高大、够
精彩,何须再画蛇添足为其安个华丽绰号,非但不能增色,反而徒增虚名,所以施公就“无招胜有
招”,反其道而行之,用“行者”之简单反衬武松之超脱,托“行者”之平庸反衬武松之卓越,借“行
者”之掩饰反衬武松之美名,不让武松为“虚名”所累、使其回归“真我”。
时人,如能认识到此,某些专家,就不会频频在公共场合“献丑”;某些老总,就不会在人前趾高气
扬;某些领导,就不会沽名钓誉,终至名誉扫地;某些美女,就不会为“花魁”之名屡献娇躯;社会
上,就会少几扇“门”、少几句“我爸是李刚”。
请大家记住:好吃的包子不在褶,真实的才令人感动,不一样的才令人难忘,不要小看“行者”,错看
“施公”。
武松绰号“行者”之意再考
梁山众好汉之绰号大都与好汉同时亮相,如影随形、交相辉映,成为好汉们闯荡江湖的硬标签、扬名江
湖的活广告,但武松绰号“行者”却来之不易,颇费周折。
武松“一双眼睛射寒星,两弯眉毛浑如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话语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
气。心胸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可谓貌似天神、气如龙虎,但施
公没有像“美髯公”、“赤发鬼”那样,据形貌特征赋予武松绰号。
武松第二十二回辅以亮相,宋江就说“江湖上多闻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却在这里相会。多幸!多
幸!”。可见江湖上早有威名、早有声誉,但施公也没有像“托塔天王”、“短命二郎”那样,据传闻
轶事赋予武松绰号。
而后,武松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被惊为“天人”,可谓
好手段、真性情。但施公更没有像“没遮拦”、“混江龙”那样,据行事作风、技能特长赋予武松绰
号。
直到第三十回,武松带上铁戒箍、穿上皂布直缀、系上杂色短穗绦、挂上一百单八科顶骨数珠、背上两
口雪花镔铁戒刀、揣了度牒,张青夫妇看了喝彩道:“却不是前生注定”,武松也说:“不知何故做了
个行者”。至此,“行者”之号才“名花有主”。
世人皆怪,武松“行者”之谓,为何得来如此艰难、如此突然,窃以为,此乃施公慎重之举,无意之
选。
施公想把武松塑造成一个“屡遇非常之事、能行非常之举的非常之人”,以此洗刷史进的无奈、林冲的
耻辱、鲁达的遗憾、宋江的郁闷,还世间一个公道;让武松做自己“想为不能为、能为不敢为”之事,
圆自己一个梦想。一个承载着自己梦想的非常之人,必须有一个非于一般好汉的绰号,才能表达自己对
武松的敬仰与深爱。因此施公在给武松起绰号问题上非常重视、非常慎重、非常小心,绞尽脑汁、头疼
不已,类似“撼天狮子”、“临地貔貅”、“清河二郎神”、“无敌神拳”、“打虎都头”、“醉太
岁”、“鬼见愁”、“一身胆”等绰号肯定想了不少,但感到哪个都不足以表现武松的神勇气质、讴歌
武松的忠义品行、彰显武松的快意豪情。没办法,他只能搁置疑难,也当给读者卖个关子,继续写故
事,当写完“血溅鸳鸯楼”后,逻辑上武松已经无路可走,为保全其性命,不得不为其量身定制了“行
者”装备,张青夫妇的喝彩“却不是前生注定”,更使施公眼前一亮:武松功德圆满,“行者”上天注
定。
由施公给武松起绰号,我认识到凡事不可强求,还是顺其自然的好,而时下揠苗助长成了潮流、饮鸩止
渴成了时尚、心浮气躁成了风气:巧立名目的辅导班使父母们趋之若鹜,狂躁疯癫的电视直销让老百姓
们屡试“不爽”却“不爽”屡试,真伪难辨的学历、经历、年龄,学识、品行、能力使官员、专家们煞
费苦心,群魔乱舞的“快男快女”、速配牵手、秒杀栏目争抢黄金时段、纷登大雅之堂,恶贯满盈的苏
丹红、催熟剂、地沟油、染色馒头、瘦肉精们“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真是“罄南山之竹,
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所以赵本山无奈的呐喊,“世界真是太疯狂了,耗子都给猫当伴
娘了”。
“行者”如地下有知,肯定单手立掌,奉劝世人:放下揠苗助长的镰刀吧,放下饮鸩止渴的酒杯吧,放
下心浮气躁的心灵吧,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武松绰号“行者”之意深考
世人皆问,武松“行者”之谓,与众不同、有何深意?窃以为,此乃施公假“行者”之名,言英雄真谛
也;借“行者”之路,悟人生大道也。
“行者”,从字面上理解我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行脚僧人或带发修行者。二是“能者”、英雄,也就
是有能力的人,多见于山东方言。
不了解武松过去的人,大都是第一种理解,认为他就是个真“行者”——修行得道之人。从孟州至青
州,“行者”一路走来、行侠千里,尤其“夜走蜈蚣岭、义杀王道人”一节,是假“行者”(武松)与
真道人(王道人)之间品行、道行(读heng)的对决和较量,最终假“行者”战胜了真道人,扬了真善
美、惩了假恶丑,此事迹经刘太公女儿宣扬后,在世人眼中假“行者”变成了活“菩萨”。所以,出身
名门可能是蛇鼠小人、出身草莽可能恰是正人君子,人前斋戒念佛可能心如蛇蝎、表面放荡不羁可能心
地纯良,居庙堂未必心忧天下、处江湖亦能心怀社稷,海归派的真学历未必能敌山寨版的真才学。自古
良将多出卒伍、明相多出州部,英雄何问出处!
了解武松过去的人,是第二种理解。因为梁山好汉大都出自山东,都知道武松是个冒牌的“行者”,更
知道武松确实是个英雄,自然把“行者”当成“能者”来理解。第三十回,张青夫妇看到武松穿上头陀
行装离开的背影后,齐赞道“真好一个行者”,我认为他们一半是赞扬——武松是个“能者”,一半是
感慨——真英雄从此遁隐,是对武松过去的追忆,也是对武松未来的定位。我感觉,“行者”之名与张
艺谋电影《英雄》中的“无名”异曲同工,仁者无敌也;武松与隐姓埋名的老英雄张国富、不求名利的
好党员杨善洲、不求回报的老功臣王金山一样,可谓真英雄也。因此,我诚恳的劝告个别明星,你们已
经赚足了名利,就不要再打着“艺术人生”的旗号,来赚善良国人的眼泪了,有时间不如躲在豪宅里读
读《道德经》和《逍遥游》。
如果“行者”的意义止于此,那你就小瞧施公了,我认为施公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孟州至青州“路漫漫其修远兮”,而武松刚刚经历过大喜大悲、大灾大难,肯定会“上下求索”,不断
反思自己的对错、世间的美丑、心灵的善恶,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静思、悟道的习惯。
武松有隐士之风,之于宋廷他是小隐隐于野,在梁山落草;之于宋江他是大隐隐于朝,在梁山他的勇
武、智慧没有发挥到极致,因为经过不断修炼,他把功名利禄看淡了、把人间世事看透了、把自己力量看
小了,不再急躁、不再狂傲,变得更加内敛、更加稳重,已然心如止水。
武松“使读书必为真儒,使学佛必为高僧,使做官必为纯吏”(张恨水评价),最终他选择了学佛,第
一百一十九回,对宋江说:“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
堂公用,做一清闲道人,十分好了。”一名战功卓著、身有残疾的老英雄,面对功名利禄,竟能如此潇
洒、沉静,实令吾辈敬佩,俨然已达“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最高境界。
故武松之于“行者”,“行者”之于武松皆名副其实。
《“行者”三考》乃山野村夫痴人妄语,不求世人认可,仅博大家一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