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耐庵亭
论施耐庵任郓城县训导的时间是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早春
作者:童力群 @ 2011-10-21
论施耐庵任郓城县训导的时间是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早春
童力群
摘要:
“大元泰定元年九月二十二日”已经死了的刘本善,怎么能在六年之后即“至顺年间”推荐施耐庵呢?
《周铎笔记》里的“元至顺间”应为“元至治间”。施耐庵在郓城县只生活了一年,始任郓城县训导的
时间是元至治三年(1323年)早春。
关键词:
施耐庵;郓城县训导;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早春
第一节、《施耐庵生平》片段
《水浒国际网络•耐庵亭》载有浦玉生先生撰写的《施耐庵年表》。其中延祐元年寅(1314)至至元
三年丁丑(1337)的内容如下:
延祐元年甲寅(1314)19岁 实行科举,史称“延祐科举”,此前的元朝科举已废。这一年考中秀
才。因在季氏家塾就读时间较长,交谊 甚厚,所以与季氏女儿季丹红结婚。
延祐七年庚申(1320)25岁 被苏州官吏于诸户内特别推荐为孝行信义。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甲子(1324)29岁 赴杭州参加江浙行省乡试,中举人。
天历三年至顺元年庚午(1330)35岁 赴大都(北京)会试途中,考察梁山泊,应试不第。
至顺二年辛未(1331)36岁 因地方政府推荐称“乡贡进士”或“赐进士”。经国子监司业刘本善推
荐,任郓城县训导。
元宁宗至顺三年壬申(1332)37岁 继续在郓城县训导任上,力倡农桑,搜集水浒英雄轶事。
至顺四年元惠宗元统元年癸酉(1333)38岁 再赴大都(北京)会试,应试不第。浙江青田(现文
成)人刘伯温作《龙虎台赋》,中三甲第二名进士。因同为江浙行省人,同应会试,故有同窗之称。
元统二年甲戍(1334)39岁 赴任钱塘县丞,想有所作为,但大权掌握在达鲁花赤手中。
元统三年至元元年乙亥(1335)40岁 继续在钱塘县丞任上。从元代中叶起,元杂剧的中心由大都南
移至杭州,搜集整理水浒戏。
至元二年丙子(1336)41岁 “官钱塘二载”之后辞官归苏州故里。苏州怀胥桥北有施家巷,阊门外有施
子祠。先祖是孔子高足施之常后 裔,唐朝时从吴兴(湖州)迁至苏州,传至施耐庵是十五世。这一年,
刘伯温任江西瑞州路高安县丞。
至元三年丁丑(1337)42岁 在苏州设塾教书。并漫游四方。
第二节、《施耐庵任郓城县训导考》摘录
《水浒争鸣》第九辑是中国水浒学会、山东省郓城县人民政府主办的。
《水浒争鸣》第九辑的主编者是张虹教授、康传忠先生、曹先锋先生。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了《水浒争鸣》第九辑。
《水浒争鸣》第九辑第276页—281页有曹先锋先生的《施耐庵任郓城县训导考》。[1]
一、“元至顺间,赴大都,应试不第”
《施耐庵任郓城县训导考》写道:
明朝初年,郓城有个名叫周铎的人。他是洪武丙子年的举人,初授礼科给事中,后升任江西袁州知府。
其一生“刚毅正直,廉能有声”。被列为袁州名宦。在他的笔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施耐庵者,江南才子也。元至顺间,赴大都,应试不第,乃师国子监司业刘本善,荐任郓城训导。力倡
农桑。与教谕不洽,辞之。游梁山水泊。次年复至大都,中进士。官钱塘二载。后归隐,不知所终。
二、刘本善葬于“大元泰定元年”
《施耐庵任郓城县训导考》写道:
前文提到的元朝国子监司业刘本善和施耐庵是同乡,后来,他回乡探亲途经郓城时,还专门看望过施耐
庵。刘信风水,在郓城时,他见今郓城县张营乡政府东北吴店村附近有片地方风水极佳,便嘱家人他死
后定葬于此。后人遵其遗嘱便把他安葬在这里。目前,刘氏墓仍存,墓碑刻有墓志铭,碑额为篆书,但
碑文大部分剥蚀,唯首行、次行和尾行尚清晰。
首行字为:刘司业先茔之志铭
次行字为:集贤侍读学士亚中□□国子祭酒蔡文渊撰
尾行字为:大元泰定元年九月二十二日
碑阴刻有“宗派之图”四字。
此碑的存在,说明历史上确有刘司业其人,这和周铎的笔记内容是相一致的。这为施耐庵曾在郓城任训
导提供了旁证。
第三节、“元至顺间”应为“元至治间”
一、“元至顺间”应为“元至治间”
据刘本善的碑文,刘本善葬于“大元泰定元年九月二十二日”。
据周铎的笔记,刘本善在至顺年间推荐施耐庵任郓城县训导。
“大元泰定元年”在1324年。
元朝至顺年间在1330年—1332年。
泰定年在前,至顺年在后。
“大元泰定元年九月二十二日”已经死了的刘本善,怎么能在六年之后即“至顺年间”推荐施耐庵呢?
刘本善的碑文是准确无误的,并且仍在。
问题只能在《周铎笔记》上。
欧阳健先生有博客《古代小说与人生体验》(和讯博客),其博客有《<施耐庵探考>序》。欧阳健先生
在该序写道:
“又,明洪武年间郓城县周庄举人周文振,曾知江南袁州府,著《周铎笔记》,中有关于施耐庵元
泰定间赴试大都,落第后至郓城任训导的记载,《周铎笔记》后归孙赞亭(字襄臣),文革中被烧去藏书
三大箱,《周铎笔记》亦在其中。”
【《施耐庵探考》是刘冬先生的专著,南京出版社1992年6月版 。】
根据欧阳健先生《<施耐庵探考>序》所写,《周铎笔记》已经失踪了。
我目前不知《周铎笔记》是谁发现的、是谁首先传抄的。
周铎是洪武丙子年的举人,即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举人,假设《周铎笔记•施耐庵》写于洪武二十九
年(1396年),与刘本善去世的“大元泰定元年”(1324年)相距72年,其笔记错一个字也许难免。
“大元泰定元年”之前元朝年号带“至”字的有元世祖“至元”、元武宗“至大”、元英宗“至治”,
其中“至治”年与“泰定”年紧密相接。
因此,我认为《周铎笔记》里的“元至顺间”应为“元至治间”。
据《周铎笔记》,施耐庵在郓城县只生活了一年,又“力倡农桑”,因为种植桑树的时节是冬季或早
春,所以,施耐庵始任郓城县训导的时间是元至治三年(1323年)早春。
二、继续推断
《周铎笔记》云:“施耐庵者,江南才子也。元至顺间,赴大都,应试不第,乃师国子监司业刘本善,
荐任郓城训导。力倡农桑。与教谕不洽,辞之。游梁山水泊。次年复至大都,中进士。官钱塘二载。后
归隐,不知所终。”
我已经推断“施耐庵始任郓城县训导的时间是元至治三年(1323年)早春”,那么,施耐庵“次年复至
大都,中进士”就是泰定元年(1324年)中进士。
于是,施耐庵“官钱塘二载。后归隐”就是他泰定元年、二年“官钱塘二载”,泰定三年“后归隐”。
第四节、《元史•选举一》片段
《元史•第八十一卷•志三十一•选举一》[2]写道:
延祐二年春三月,廷试进士,赐护都答兒、张起岩等五十有六人及第、出身有差。五年春三月,廷试进
士护都达兒、霍希贤等五十人。
至治元年春三月,廷试进士达普化、宋本等六十有四人。
泰定元年春三月,廷试进士捌剌、张益等八十有六人。
四年春三月,廷试进士阿察赤、李黼等八十有六人。
天历三年春三月,廷试进士笃列图、王文烨等九十有七人。
元统癸酉科,廷试进士同同、李齐等,复增名额,以及百人之数。稍异其制,左右榜各三人,皆赐
进士及第,其余出身有差。科举取士,莫盛于斯。后三年,其制遂罢。又七年而复兴,遂稍变程式,减
蒙古、色目人明经二绦,增本经义;易汉、南人第一场《四书》疑一道为本经疑,增第二场古赋外,于
诏诰、章表内又科一道。此有元科目取士之制,大略如此。
若夫会试下第者,自延祐创设之初,丞相帖木迭兒、阿散及平章李孟等奏:“下第举人,年七十以
上者,与从七品流官致仕;六十以上者,与教授;元有出身者,于应得资品上稍优加之;无出身者,与
山长、学正。受省劄,后举不为例。今有来迟而不及应试者,未曾区用。取旨。”帝曰:“依下第例恩
之,勿著为格。”
泰定元年三月,中书省臣奏:“下第举人,仁宗延祐间,命中书省各授教官之职,以慰其归。今当
改元之初,恩泽宜溥。蒙古、色目人,年三十以上并两举不第者,与教授;以下,与学正、山长。汉
人、南人,年五十以上并两举不第者,与教授;以下,与学正、山长。先有资品出身者,更优加之;不
愿仕者,令备国子员。后勿为格。”从之。自余下第之士,恩例不可常得,间有试补书吏以登仕籍者。
惟已废复兴之后,其法始变,下第者悉授以路府学正及书院山长。又增取乡试备榜,亦授以郡学录及县
教谕。于是科举取士,得人为盛焉。
第五节、“元至顺间”有呼应资料
《周铎笔记》里的“元至顺间,赴大都,应试不第”,大约不是空穴来风,因为还有呼应资料。
一、王道生《施耐庵墓志》片段
《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
篇。其志云:
公讳子安,字耐庵。生于元贞丙申岁,为至顺辛未进士。曾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弃官归
里,闭门著述,追溯旧闻,郁郁不得志,赉恨以终。盖公殁于明洪武庚戌岁,享年七十有五。先生之著
作,有《志餘》、《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即《水浒》)。
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
二、欧阳健先生驳“至顺辛未没有进士”
查《元史•第八十一卷•志三十一•选举一》,元朝至顺辛未年(至顺二年,1331年)没有会试,自然就没
有进士。
这样,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就有点小问题了。
欧阳健先生有博客《古代小说与人生体验》(和讯博客),其博客有《<浙江通志>•至顺辛未•余阙
榜》。该文写道:
现在要考虑的是:既然余阙、张宗元、刘基、徐祖德、叶岘史籍都记载为元统元年进士,《浙江通
志》为什么会记载成至顺二年辛未呢?在找到确切答案之前,应该承认刘冬所说“元代的科举制度及其
执行,十分混乱”的事实,是存在的。
参考文献:
[1]张虹、康传忠、曹先锋.《水浒争鸣》第九辑[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276—281.
[2]宋濂.元史[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