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双人 @ 2011-10-24
罗贯中怀志著“三国”
余双人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它的出现,对明清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
大的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虽然最后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作者罗贯中之手,但三国故事的流传以及其
从历史到小说的演变,却经历了数百年的漫长历程。
《三国志通俗演义》所描写的,是中国历史上公元184年到公元208年间的故事,这一时期是中国历
史上军阀混战,三国鼎立,从统一走向分裂,又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也是
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曾产生过很多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人物和故事。因此,从晋代开始,三国的人
物和故事便在史学家和文学家的笔下得到再现,在民间众口流传。西晋初年陈寿写了《三国志》,南朝
人裴松之又为陈寿的《三国志》作注,补充了许多陈寿在《三国志》中没有收录的有关三国时期的人物
故事和轶闻。例如在《蜀书·先主传》中,裴松之就引用了《九州春秋》中所记载的关于刘备的一段故
事,说刘备在荆州依附刘表,一次到厕所里去,发现自已髀里生肉,慨然流涕。刘表问他为何流涕,刘
备回答说:“吾尝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
以悲耳。”又引《世语》中的记载说,刘表曾宴请刘备,其手下将领蒯越、蔡瑁想趁机杀刘备,被刘备
发觉,刘备假装到厕所去,偷偷逃了出来。他骑的马叫“的卢”马,因走的急,落在檀溪水中出不来,
刘备急了,忙说:“的卢,今日厄矣!”的卢马于是一跃三丈,跃过檀溪,使刘备得救。这类故事,后来
被罗贯中写进《三国演义》中。南朝时期的文人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也曾收集记载了不少有关三
国的人物和故事。如在《文学》篇中记录了曹植受曹丕逼迫写七步诗的故事,在《捷悟》篇中记载了曹
操与杨修比思维敏捷而输与杨修的故事,在《假谲》篇中写了曹操使奸计骗人,说自已临危心动,故意
杀近侍小人的故事等。说明在晋代和南北朝时期,三国故事已经为人所津津乐道。
隋唐时期,三国故事在社会上进一步流传开来。据记载,隋炀帝曾在水上观看《曹操在鼓斩蛟》的
表演。的很多诗人也通过诗歌呤诵三国的人物和故事,最著名的如大诗人杜浦的《蜀相》诗赞美诸葛
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牧咏史诗如“折戟
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是周瑜和赤壁之战,发出怀
古之思与历史之感。晚唐大诗人李商隐在《娇儿诗》中写道:“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在当
时民间已经在讲述三国故事,已达到三国人物妇孺皆知的地步,只是因为缺乏文献记载,我们今天已经
无从知道当时演说三国故事时的具体情况。
到了宋代,随着市井间“说话”艺术的盛行,三国故事流传更广,甚至出现了专说“三分”的著名
艺人霍四究。宋人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记载说:“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而此子甚好影戏,每弄
至斩关羽,辄为泣下,嘱弄者且绥之。”从这段记载可以知道,的影戏已演出三国故事,而且还相当感
人。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记载着这么一则故事:街坊上的小孩子特别顽皮,家长对他们颇为厌烦,就
给他们钱,让他们去听说话人讲说古代故事。每当说话人讲到三国故事时,讲到刘备失败,这些孩子们
就悉眉苦脸,有的甚至流出眼泪。当说话人讲到曹操失败时,孩子们就高兴地拍手叫喊,非常痛快。这
说明当时说话人讲述三国故事不仅很生动,而且其中拥护刘备,反对曹操的情感八倾向也已经委明显。
另外,像苏轼的词《赤壁怀古》,写赤壁之战,歌颂周瑜的少年英气,已成为千古传唱的名作。在金元
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搬上舞台,据钟嗣成的《录鬼簿》与贾仲名的《录鬼簿续编》记载,公元代有关
三国的剧且就多达四十余种。例如元代大戏据家关汉卿就写有《关大王单刀赴会》与《关张双赴西蜀
梦》两本杂剧。值得注意的是,在元代至治年间,新安虞氏刊刻了《全相平话五种》,其中一种为《全
相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很可能就是说书人讲说三国故事所留下来的底本。它分为上中下三卷,每卷
又分为上下两栏,上栏是图像,下栏是正文,图文相配。从它的内容看,三国的人物和故事已初具规
模,尤其是张飞的形象刻画得最为生动,占的篇幅较多,具有草莽英雄的气息。另外,诸葛亮的形象也
比较突出。只是书中多附会民间传说,如司马断狱的故事,带有明显的因果报应色彩,文字描写也较为
粗糙简陋,显然没有经过文人的润色和加工。从晋代到元代,三国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越来越广泛,情节
越来越丰富,人物的性格越来越明显。到了元代后期,成书的条件已经成熟,只等待着一个伟大的作家
去发现它,完成它。
罗贯中以其独特眼光,发现了蕴藏在三国故事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并以其卓越的才华,
对流传在社会上的三国故事进行搜集整理,作了很大的艺术加工和发挥创造。他删去了《全相三国志平
话》中荒诞离奇的传说,增加了许多史实,扩充了篇幅,《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一巨著,终于以其全新
的面貌在他的笔下诞生。
遗憾的是,在中国古代,人们视诗文为文学创作的正统,小说则被视为末技小道,受到轻视。小说
家的社会地位也很低,他们生平创作很少有人关注,正史中没有他们的位置,就是野史对他们的记载也
是零篇断简,少得可怜。所以,每当人们要去研究古代小说家的生来和创作情况时,面对零星的材料,
常会发出无能为力的感叹。罗贯中的情况也不例外,有关他的生平材料现存很少,只在明初贾仲名的
《录鬼簿续编》中有简单而较为可靠的记载,据贾仲名的记载,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性
格孤介,不擅与人交往,但很有文学才华。他与贾仲名是万年交,元末天下大乱,两人天各一方,在至
正甲辰会面之后,再也没有见过面。据此有的研究者推测,罗贯仲大约生活于1310~1385年之间。还有
的材料说,罗贯仲与元代末来家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有关系,或者他曾参与过张士诚幕府。明人王圻在
《稗史汇编》中说,即是说,他在元代未年那个动荡不安群雄并起的社会中,曾试图奋起而称王称霸。
由此可见,罗贯仲是元末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雄心壮志的文人。他身经元末社会的动乱,具有一定军
事政治斗争经验,有志于做拯救天下的英雄,安邦定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英雄梦并没有在现
实中实现,于是他就把图王的雄心转为创作的激情,通过文学创作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将现实的挫折
升华为艺术的创造。把自己的一腔热情投入到《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去,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乱世英
雄的历史画卷,塑造了一批代表着仁君、贤相、义士、猛将的理想人格典型。除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外,还写了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歌颂了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业绩;写了《隋唐志传》,歌颂
了隋末唐初开基创业的帝王英雄;还写了《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小说。从罗贯仲的小
说、戏曲创作看,他特别喜欢那些在乱世中平定天下建国立业的帝王将相的故事。他对这类题材的特别
爱好应该说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志而为的,他正是通过文学创作抒发自己的英雄梦想,《三国志通俗演
义》的创作就是最发孤例证。
罗贯中原著的名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分二十四卷,每卷十则,共二百四十则,每则用一
句七言单句为题。到了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了改评,将原书的
二百四十则改为一百二十回,回目改为七言对句。另外,他们还对正文中的文字进行了某些改动,写有
评语,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