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佘大平 @ 2011-11-16
机敏智慧的“误走妖魔”
佘大平
《水浒传》第1回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写的是大宋仁宗朝,天下瘟疫盛行,伤
损军民甚多,皇帝便派太尉洪信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京祈禳瘟疫,救济天
下百姓。洪信到了龙虎山,作威作福,强令将“伏魔之殿”打开,将殿中石碑挖倒,又将石碑下面的石
板扛起,“看时,石板底下却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只见穴内刮剌剌一声响亮”:
那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内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到半天里,空
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众人吃了一惊,发声喊,都走了,撇下锄头铁锹,尽从殿内奔将
出来,推倒颠翻无数。惊得洪太尉目睁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土,。奔到廊下,只见真人向前叫苦不
迭。太尉问道:“走了的却是甚么妖魔?”那真人言不过数句,话不过一席,说出这个缘由。有分教,
一朝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直使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神蛟。
《水浒传》的这个开头写得十分精彩,扣人心弦,一开始便将读者深深地吸引住了。而且,从全书
的艺术构思来看,这个小故事起到了统领全书,驾御总体结构的作用。但是,除了这些艺术描写和艺术
构思的好处之外,平心而论,它同后面展开的梁山一百单八人的活动并没有直接的紧密的联系。如果将
这一回砍去,对后面的故事情节的开展和表达不会有什么影响。也就是说,有这一回不算多,无这一回
不算少。
可是,从另一方面看,这一回却是万万少不得的。如果少了这一回,《水浒传》也许早就被当作
“禁书”遭到扼杀了,也许根本就不可能问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误走妖魔”是《水浒传》的命根
子——就象《红楼梦》中贾宝玉脖子上的通灵宝玉,是万万离不了的。
明、清两朝的小说评点家和书贾在对《水浒传》进行修改的时候,无论怎么改,这个故事总是不能
少的。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在修改《水浒传》时,将后面的几十回文字全部砍掉,但是仍然保留了“误走
妖魔”。 金圣叹可能觉得将这个故事作为全书的第一回不合适,但是又不能砍掉,于是他灵机一动,将
它改作“楔子”,仍旧置于全书之首,可是那地位与作用与原来就大不一样了。不管后世对金圣叹其人
说些什么,谁都不得不承认,他将《水浒传》的第一回改成“楔子”,这一手是相当高明、相当了不起
的。
我们说“误走妖魔”是《水浒传》的命根子,这道理很简单:
在中国的封建专制时代,写诗、写文、写戏曲、写小说必须颂圣,必须粉饰太平,必须高呼“吾皇
万岁万万岁”。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触了龙鳞,犯了忌讳,说了皇帝和大臣们不喜欢的话,就会大祸临
头。象《水浒传》这种公然讲说造反故事、歌颂造反英雄的小说,弄得不好,写书的、印书的、卖书
的、读书的统统要被杀头;还要株连九族,连老婆孩子、亲戚朋友也要被杀头。
这就迫使《水浒传》的作者不得不考虑一个非常实际而又非常紧迫的问题:如何保护这部小说,使
它躲过遭禁的厄运?如何保护作者和书贾,使他们逃过文字狱的灾难?如何使读者有安全感,让他们大
胆放心地阅读?
以上是一组极大、极难、极复杂的问题,《水浒传》的作者使用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来解决
它。这里只说说“误走妖魔”:
作者在《水浒传》的总体构思上,将全体梁山好汉说成是“老祖大唐洞玄国师封锁”的“三十六员
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 “魔君”出世,就会“社稷从今云扰扰,兵戈到处
闹垓垓”,解说他们严惩贪官、对抗朝廷的故事算不上是描写造反,算不上是犯上作乱。而且魔君出世
是天意,“伏魔之殿”石碑后面明明白白刻着“遇洪而开”四个字:“凑巧遇着洪信,岂不是天数?”
既是天意,人间的皇帝也要敬畏几分,也奈何不得。
作者还将魔君出世说成是“一来天罡星合当出世,二来宋朝必显忠良”,一开头便给梁山一百单八
位好汉每人都戴上一顶“忠良”的帽子,强调他们是忠臣,不是叛逆;也为全书定下了一个时髦的而且
合乎名教礼法的调子。这个开头保护了作者和书贾,保护了读者,也保护了《水浒传》自己。
明末清初出现的青莲室主人作《后水浒传》,也袭用了《水浒传》这个“误走妖魔”的构思,将主
人公杨幺(谐音“妖”)、王摩(谐音“魔”)说成是妖魔出世,大乱乾坤,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惊天
动地的造反事业。
由此可见,《水浒传》这个“误走妖魔”的开头,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影响,因为它形象而突出
地教会了封建专制社会时期的小说家、艺术家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保护书贾,保护读者,保护自
己呕心沥血创作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