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佘大平说水浒
《水浒传》流传后世的奥秘
作者:佘大平 @ 2012-05-14
《水浒传》流传后世的奥秘
佘大平
《水浒传》讲述一群人造反的故事,描写了一批江湖好汉的英雄形象,为什么在明、清两朝没有被
禁毁,反而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对于许许多多《水浒传》的读者来说,这的确是一个不容易解释清
楚的问题。
明朝末年,有个叫李青山的人,因为“啸聚梁山”,闹得“二京鼎沸”。于是,“刑科给事中”左
懋第给皇帝上了一道《请焚毁〈水浒传〉》的题本。于是朝廷下旨:
凡坊间家藏《水浒传》并原板,尽令速行烧毁,不许隐匿。
然而,此时已经是崇祯十五年(1642年),再过两年,明王朝就要灭亡了。此时《水浒传》已经在民间
广为流传了一百多年了。从朝廷这道禁令的语气来看,似乎并不很严厉。而且实际上也是行动不力,效
果也就不怎么样了。《水浒传》照旧在民间流传。
到了清朝,也由朝廷发布过几次查禁《水浒传》的命令,如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禁令。但是总
的来说,情况并不严重,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从现有的历史材料来看,还没有见到因为刻印、发
卖、评点或阅读、收藏《水浒传》而被杀头的记载。这同清初杀人如麻的文字狱血案比较起来,《水浒
传》的出版者和读者要算是很幸运的了。
要解释这种奇怪的历史现象并不难。简单地说,就是《水浒传》自己的忠义思想掩护了它,保护它
躲过了封建专制残酷的文字狱,躲过了封建专制的屠刀;当然也保护了出版者和读者,从而使它能够在
老百姓中间广为流传,一路顺风。
这其实是人人皆知的“奥秘”。
《水浒传》在其长期的成书过程中,由于经过了长期的加工和创造,这部长篇小说的忠义思想,在
伦理道德方面形成了完整而合乎逻辑的体系。在小说里,读者常常会读到一些令人费解的东西。例如:
第19回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以后,在蓼儿洼里伏击何涛率领的官军。 阮小五唱道:
打鱼一世蓼儿洼, 不种青苗不种麻。
酷吏赃官都杀尽, 忠心报答赵官家。
阮小七也唱道:
老爷生长石碣村, 禀性生来要杀人。
先斩何涛巡检首, 京师献与赵王君。
历来有人对这两支歌感到不好理解,甚至认为有点莫名其妙——既然要将“酷吏赃官都杀尽”,怎
么又说要“忠心报答赵官家”?既然要“先斩何涛巡检首”,怎么又要将这个官军将领的脑袋“献与赵
王君”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一部《水浒传》中还有不少。这些问题如果用忠义思想来解释,就变得
合情合理了。所以,明朝有个名叫袁无涯的书商在刊印《水浒传》时,说了这么一句话:“《水浒》而
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这位书商对《水浒传》的忠义思想是有很深刻的理解的(他也是想借忠
义思想来保护自己)。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主要表现在宋江的身上。宋江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
喜一怒,无不是忠义思想的具体表现。
在艺术构思方面,《水浒传》在第一回便把梁山好汉设计为“妖魔”,将这一百单八位造反英雄说
成是长期被锁镇于地穴之中的“ 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被洪太尉误放了出来。既是“妖魔”
出世,当然要乱天下,搅得朝廷上下不得安宁。小说的这种设计,既没有触犯封建王朝的忌讳,也使自
己站稳了脚跟。但是,这一百单八位天罡、地煞星并不是一般的“妖魔”,他们的出世,是“宋朝必显
忠良”,是“天数”。《水浒传》进一步将忠义思想的光环加在这些“妖魔”的头上,使得他们既要造
反,又可以使用那个时代所崇尚的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为他们辩解。
此外,《水浒传》还设计了几次出现九天玄女的情节。这些情节在《水浒传》成书以前就已经产
生,《水浒传》又将这些情节更加细节化和具体化。九天玄女是上天的神灵,她的出现,将《水浒传》
的忠义思想说成是上天神灵所授,极大地增加了忠义思想的权威。这并不是古代小说中常见的“戏不
够,神来凑”之类的东西,这是高度的政治机智和绝妙的艺术技巧。
在艺术描写方面,小说的主要部分是叙述梁山好汉的造反故事,然而,几乎是在所有这些故事的后
面,《水浒传》都要以宋江或梁山其他人物之口申明:梁山好汉反对贪官污吏和权奸佞臣,是为了“替
天行道”、“保国安民”,他们愿意接受朝廷招安,为国家效力。另外,《水浒传》还最大限度地膨胀
和充实了梁山好汉“征辽国”的故事,集中地表现了梁山好汉的民族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更重要的
是,《水浒传》在讲述梁山好汉“征方腊”的故事时,突出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七死八伤,损失惨重而毫
无怨言,以强调他们对朝廷的忠诚。《水浒传》的结尾还描写宋江等人被朝廷送来的毒酒杀害,他们却
死而无怨,并特别说明他们是“忠为君王恨贼臣”。
不难看出,《水浒传》为了保护自己而编织的忠义思想的“防护网”,是多么严密、多么完整了。
仅有《水浒传》自己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由政治专制而造成思想专制的封建社会里,在
从水浒故事流传到小说成书的漫长过程中,一直笼罩着“强盗说”的阴影,时常有人给梁山好汉扣上一
顶“强盗”的帽子,企图将这部长篇小说扼杀在襁褓之中。因而,那些想要使这部小说广为流传的书商
和有识之士,在他们刊印和评点这部小说的时候,还得另寻保护之法。这样做不仅只是要保护《水浒
传》,更为重要的是要保护出版商和评点者自己。他们的保护方法主要有两种:
其一,在书名的前面明明白白地标出“忠义”二字。从现在能够找到的材料来看,几乎所有的“繁
本”《水浒传》书名的前面,都有“忠义”两个字。所谓“繁本”,是指一种“文繁事简”的本子,文
学意味较浓。其刊印者大多是喝了一些墨水的书商。他们这样卖力地将“忠义”二字印在《水浒传》的
封面上,赫然标出,其用意当然是想借这两个字保护自己,给自己增加一些安全系数。“繁本”《水浒
传》的读者,有不少是一些中下层的读书人。他们阅读《水浒传》,是要欣赏这部小说的传奇艺术和美
学趣味,是要用传奇故事来消磨那许多的闲暇时光。但是,他们又特别看重三纲五常,看重君臣、父子
的人伦关系。他们中间有些人,虽然在心里也同情宋江和梁山好汉,可是,这必须是在同“忠义”二字
挂上了钩以后,他们才会放下心来。因而,《水浒传》要吸引这部分读者,在封面上用大字标出“忠
义”二字,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了。
其二,在这部小说的序跋中大谈“《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的道理,竭力为梁山好
汉的造反行为作出合乎忠义思想的解释。几乎所有版本《水浒传》的前面都有这么一篇文字。明代思想
家李贽对《水浒传》的忠义思想最为看重。他的《〈忠义水浒传〉叙》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阐述得
非常透彻:
今观一百单八人者,同功同过,同死同生,其忠义之心,犹之乎宋公明也。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
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
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单八人者之心。故能结义梁山,为一百单八人之主。最后南征方腊,一百单八人
阵亡已过半矣。又智深坐化于六和,燕青涕泣而辞主,二童就计于混江,宋公明非不知也。以为见几明
哲,不过小丈夫自完之计,决非忠于君义于友者所忍屑矣。是之谓宋公明也,是以谓之忠义也。
由于使用了这些颇有效果的“保护”方法,《水浒传》终于比较顺利地流传下来,甚至还受到历代
统治阶级的欢迎和欣赏。据记载,明神宗朱翊钧就非常喜欢阅读《水浒传》,明嘉靖年间武定侯郭勋和
都察院参与了刊印《水浒传》的工作,为《水浒传》的成书和广为流传做了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