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佘大平 @ 2012-05-14
侯爷郭勋与《水浒传》
佘大平
《水浒传》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宋、元时期的老百姓。这一点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知识,知道它的人
是越来越多了。但是要说《水浒传》最初是由明朝武定侯郭勋刻印的,知道的人恐怕就不会很多了。一
位侯爷,竟然会刻印一部描写造反起义的长篇小说,为《水浒传》的流传立了大功劳,直到400多年后的
今天,可能还会有不少的人表示怀疑。
郭勋其人,他是明朝开国功臣郭英的五世孙。郭英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由于作战有功,被封为
“武定侯”,“食禄二千五百石”。 郭勋世袭爵位,也是“武定侯”。郭勋这个人,在政治权术方面很
会玩弄手腕,很会看风使舵、顺水推船。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登基之前是兴献王的世子。当上了
皇帝以后,便想以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但是遭到慈寿皇太后和一些朝臣的反对。这就是历史
是有名的“大礼仪”之争。起初,郭勋见慈寿皇太后一派势力大,便站在慈寿皇太后这一边。后来,他
揣摩到嘉靖皇帝的心是偏向自己的父母,于是赶紧扯蓬扳舵,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在关键的时
候转而以勋戚的身份支持嘉靖皇帝。郭勋很快就得到了嘉靖皇帝的欢心,成为嘉靖皇帝的“肱股”之
臣,当上了“京营总兵”,也就是首都卫戍司令,还加封太保、太傅的官衔;后来嘉靖皇帝还命他“摄
事”,代表嘉靖皇帝祭祀天地、祖宗。
侯爷郭勋开始抖起来了,权势大得吓人。除了皇帝,他谁也不怕。后来他被捕入狱,不久病死狱
中,是因为他忘乎所以,竟然敢对嘉靖皇帝发脾气,闹得过了头。他病死以后,嘉靖皇帝将刑部尚书撤
职,并对那些与郭勋之死有关系的官员都作了处理。可见,嘉靖皇帝的心还是向着这位侯爷的。
侯爷郭勋有权、有势、有钱,于是就有了一个喜花钱欢刻书的癖好。一直流传至今的长篇小说《英
烈传》,就是他花钱刻印的。他发现《水浒传》写得好,有看头,便出钱叫人刻印出来,是完全有可能
的。虽然《水浒传》写的是造反的故事,可是整部书宣扬的是忠义思想,是忠君爱国,是保国安民。所
有这些,并不犯朝廷的忌讳。
有关《水浒传》出版问世的情况,由于保存下来的实物资料很少,至今仍是一笔糊涂账。最早著录
《水浒传》版本情况的,是明朝人高儒的《百川书志》:
《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宋寇宋江三十六人之事,并从副百有八
人,当世尚之。
由于这种一百卷的《忠义水浒传》原书不存,详细情况就不得而知了。倒是在一些明朝中叶以后的著述
里,有一些关于“郭本”的记载。例如晁傈的《宝文堂书目》,在《水浒传》条下注云“武定版”。张
凤翼的《处实堂续集》中有一篇《〈水浒传〉序》,其中有“刻本唯郭武定为佳”等语。汪道昆(托名
“天都外臣”)的《〈忠义水浒传〉序》也说:“故老传闻:洪武初,越人罗氏,诙诡多智,为此书共
一百回......嘉靖时郭武定重刻其书。”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也说:
武定侯郭勋,在世宗朝,号好文多艺,能计数。今新安所刻《水浒传》善本,即其家所传,前有汪
太函《序》,托名“天都外臣”者。
从以上几则材料来看,郭勋在嘉靖年间刻印《水浒传》的事,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了。
但是,我们现在还看不到一本郭本的原书。沈德符所说的“天都外臣”序本《水浒传》,仅仅是由
“其家所传”,而为“新安所刻”而已,还不是郭本的原书实物。以前有人认为,郑振铎先生所藏嘉靖
大字残本《忠义水浒传》可能是郭勋刻本;还有70年代上海图书馆偶然发现的《京本忠义传》残页,也
被认为可能是郭勋刻本,或者可能同郭勋刻本有密切的关系。总而言之,这一切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
发现。尽管如此,并不影响我们作出于下结论:郭勋确实曾经刊刻过《水浒传》;而且,从现有的材料
来看,他是第一个刊刻《水浒传》的人。
郭勋刊刻《水浒传》所依据的书稿是从哪里来的?书稿的执笔者是谁?这些关于《水浒传》成书的
具体情况,至今仍然没有什么头绪。有人认为,可能是郭勋所雇佣的文人编纂成书的。还有人认为:早
在元末明初,就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在民间流传水浒故事的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水浒传》。但是
迫于明初文字狱的暴虐政治环境,只能以抄本或少量印刷品在极小的范围内流传。这就是只闻其名,未
见其形的所谓“古本”。到了明中叶,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由郭勋将这本所谓“古本”加以修订、整
理,成为“郭本”。
为什么在明中叶的嘉靖年间,会“突然”出现一种汇集了几乎所有水浒故事的“郭本”《水浒传》
呢?其中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
第一,是由水浒故事长期流传、演变、发展的形势所决定的。
水浒故事在经过了宋、元及明初芸芸众生的不断改造、补充、完善之后,形成了庞大而丰富多采的
故事集团,故事的框架建构基本确定,人物形象也大致定型、定位。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形势;或者说
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可能就是郭勋所雇佣的文人,或者是我们称之为施耐庵、罗贯中的
文人,由他们执笔写成了《水浒传》这样一部不朽的长篇小说。
第二,是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
朱元璋在消灭群雄,统一全国以后,经常有创业容易守业难的危机感,所以他在如何巩固明王朝的
统治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施行了很多严厉的手段。朱元璋的政权是在元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利用农民
的力量建立的。他深感农民的反抗斗争对明王朝的威胁。因而,他对任何形式的反抗斗争都采取残酷的
镇压措施,对鼓吹反抗斗争的文学艺术,哪怕是还在民间流传的东西都实行严厉的摧残政策。然而,朱
元璋身后的后继之君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总的来说是一代比一代松动了。特别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安
定,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呈现逐渐缓和之势,朝廷对待水浒文学的禁网也逐渐趋于松弛,以至于网开
一面了。
第三,是《水浒传》自身的忠义思想保护了自己。
《水浒传》的故事内容清清楚楚地说明:梁山好汉反对贪官污吏和权奸佞臣,是为了 “替天行
道”、“保国安民”,他们愿意接受朝廷招安,为国家效力。另外,《水浒传》还最大限度地膨胀和充
实了梁山好汉“征辽国”的故事,集中地表现了梁山好汉的民族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
《水浒传》在讲述梁山好汉“征方腊”的故事时,突出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七死八伤,损失惨重而毫无怨
言,以强调他们对朝廷的忠诚。《水浒传》的结尾还描写宋江等人被朝廷送来的毒酒杀害,他们却死而
无怨,并说明他们是“忠为君王恨贼臣”。这样一部文学作品,对明王朝的统治实在没有什么威胁。
第四,郭勋敢于第一个站出来刻印《水浒传》,是依仗他那侯爷的身份和贵族地位的。 凭
着他那赫赫的权势,他自然是不会惧怕什么文字狱之类的灾祸的。后来,他由于“假威逞肆”获罪,不
久病死狱中,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似乎与他刊刻《水浒传》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再说,郭勋刻印《水
浒传》是有其个人打算的。沈德符说他“好文多艺”,其实他就是“好名”。郭勋祖上几辈都是武官,
他袭承的也是武职。明朝自永乐以后,社会已渐趋安定,经济相对发展较快。这时候,赳赳武夫总不如
儒雅风流的文人吃香。郭勋刻印《水浒传》,不过是为了排遣富贵生活的寂寞无聊而附庸风雅而已。
不管怎么说,侯爷郭勋是第一个站出来刻印《水浒传》的人,他为这部伟大的文学名著的出版、流
行立下了大功劳,这是我们不要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