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佘大平 @ 2012-05-15
“打方腊”的是是非非
佘大平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对宋江的批判和咒骂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批判和咒骂的根据是:宋江
不仅投降了朝廷,而且在投降朝廷以后又替朝廷镇压方腊起义。连鲁迅说过的话也搬了出来:
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
“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
但是,当我们对宋江的忠义思想有了较多的了解之后,就能够明白:宋江打方腊,这是《水浒传》的忠
义思想、故事情节和宋江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势在必行的。
在《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中,宋江打方腊的故事几乎是伴随着水浒故事的忠义思想同时产生的。宋、元
时期的“街谈巷语”、 《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人杂剧都毫无例外地吸收了这个故事。甚至可以说,如果
没有宋江打方腊的故事,忠义思想就不可能在水浒故事中生存下来,也就不可能有宋江这个重要的艺术
形象了。
历史上的宋江是投降了朝廷,并且替朝廷去打了方腊的。所以,在民间流传的水浒故事中,宋江造反以
后,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并且替朝廷去打方腊的故事内容也已经固定下来。水浒故事的不断发展,要求在
故事流传的过程中创造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要既能符合封建伦理道德,不犯朝廷的忌讳,又要能使
人信服,让起义造反这种同忠义思想很难发生联系的情节内容向忠义思想靠拢。
《宋江三十六赞》的作者龚开,可能是较早制造这种“理论”的人。他在《宋江三十六赞》的《序》中
说,宋江虽然造反,但是他“不假称王”,没有追逐皇权的野心;因而夸奖他是“盗贼之圣”。这意思
很明显——宋江是“忠义强盗”。
《大宋宣和遗事》甚至说: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在水浒故事的流传过程中,这是最早明确
说出了宋江所受官职的名称。这一点,应该被看作是《大宋宣和遗事》对水浒故事发展的贡献。
总起来说,在水浒故事的流传过程中,宋江造反以后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并且替朝廷去打方腊这一故事内
容一直是稳定的。
古代农民的造反起义,大多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往往形成流寇。军事上失利时,为了生存或为了保存
实力,受招抚、投降是常有的事。当然,这其中有的是真投降,有的是假投降;有的投降后仍然得不到
信任,于是重又造反,无路可走时又再投降;有的投降后仍然能够保持农民的本色,有的投降后成为朝
廷的鹰犬。历史上著名的明末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来迫于军事形势的压力而投降,不久又重举义
旗,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在《水浒传》中,宋江投降朝廷以后,念念不忘自己是朝廷臣子。李逵等人因为受不了朝廷的窝囊气,
闹着要重回梁山。宋江无奈,便以“自杀”相威胁:
但有异心,先当斩我首级,然后你们自去行事。不然,吾亦无颜居世,必当自刎而死。
若是有弟兄们但要异心,我当死于九泉,忠心不改。
宋江就是这样,使用忠义思想,特别是利用梁山好汉重义气的特点,将他们的思想“统一”起来,跟着
他向朝廷尽忠,跟着他走向镇压另一支不“替天行道”的农民起义军的战场。
由于方腊起义军的激烈抵抗,使得从不伤损一个弟兄的梁山大军,也开始了不断伤亡大将的记录。宋江
过长江打润州是他打方腊的第一仗,这第一仗就战死了三个弟兄:
宋江点本部将佐,折了三个偏将,都是乱军中被箭射死、马踏身亡。那三个?一个是云里金刚宋万,一
个是没面目焦挺,一个是九尾龟陶宗旺。
这种情况是那些感情的天平早已偏向梁山一边的读者们所始料不及的。在读者们的心目中,梁山好汉应
该是武艺高强、所向无敌的。宋江大军的严重损失,说明了战斗残酷到了何等程度,说明了方腊起义军
英勇反抗的精神。
我们在这里称方腊为农民起义军,是因为北宋末年确曾爆发过方腊起义。应该指出的是:在《水浒
传》实际的艺术描写中,方腊的军队被写成是不忠不义、天怒人怨的乌合之众,是一群不“替天行
道”、得不到老百姓支持的强盗。这同《水浒传》对梁山起义军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水浒传》
的这种写法,是要从忠义思想的角度说明宋江打方腊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