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佘大平 @ 2012-05-15
浩气冲天战辽国
佘大平
梁山好汉被朝廷招安以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征辽”。《水浒传》第83回开头便说:
话说当年有辽国郎主,起兵前来,侵占山后九州边界;兵分四路而入,劫掳山东、山西,抢掠河
南、河北。各处州县,申达表文,奏请朝廷求救,先经枢密院,然后得到御前。所有枢密童贯同太师蔡
京、太尉高俅、杨戬商议,纳下表章不奏,只是行移邻近州府,摧趱各处径调军马,前去策应;正如担
雪填井一般。此事人皆尽知,只瞒着天子一个。
这段话虽属小说家言,掺进了许多艺术虚构的成分,但是毕竟还有一些历史的影子,基本上反映了北宋
末年民族矛盾的激化,外患严重,而朝廷内部权奸佞臣专权误国的历史情况。
对于宋江这个艺术形象来说,写一段征伐辽国的故事,是深入地挖掘这个人物的思想所必需的。在
宋江的头脑当中,忠君与报国总是密不可分的。九天玄女同宋江的两次谈话,就已经有了“外夷及内
寇,几处见奇功”和“保国安民,勿生退悔”的指示,明确地将忠君与保国联系在一起。第71回的菊花
会上,宋江的《满江红》词也高唱:“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
《水浒传》在写完了“宋公明全伙受招安”之后,接着就写“宋公明奉诏破大辽”,可以加深读者对梁
山好汉投降朝廷是为了抵御外侮,安定边疆的理解,突出梁山好汉受招安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在一定程
度上冲淡了读者心目中梁山好汉受到了委屈和羞辱的印象,从而提高了宋江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在“破大辽”的战斗中,宋江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我们知道,宋江这个人物,除了忠
义思想受到江湖好汉的拥戴外,几乎没有什么能耐。他自己也承认:“我自百无一能”(第32回)。在
三打祝家庄、打青州、打北京城、打曾头市以及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等战斗中,都没有表现出什么超乎
常人的本领。但是,到了“破大辽”的几回故事中,宋江却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首先是第83回的打檀州。檀州城防守严密,“一连打了三五日,不能取胜”。于是宋江吩咐:
将船只盖伏的好着,只扮作运粮船相似。你等头领各带暗器,潜伏于船内。止着三五人撑驾摇橹,
岸上着两人牵拽,一步步挨到城下,把船泊在两岸,待我这里进兵。城中知道,必开水门来抢粮船。尔
等伏兵却起,夺他水门,可成大功。
攻城战斗的发展果然如宋江所运筹的那样,取得了梁山奉诏平辽国的第一个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敌人的
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宋军的士气。
其次是第84回的打蓟州。在攻城之前,宋江预先设下奇谋,派时迁、石秀装扮成辽兵的残败军马,
混入蓟州城中做内应。大军攻城时,他们连放三把火,宋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全城。
还有第86回宋江大破辽兵混天象阵的故事。虽说这件事应该归功于九天玄女传授的破阵秘法,但是
同样也表现了宋江指挥若定、大智大勇的天才军事家的风范。
几回大破辽的故事,将宋江写成了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三军统帅,是对这个人物保国安民功绩的
充分肯定,是对他爱国精神的高度赞扬。
由于军事上连连失利,城池一个接一个被宋军攻占,形势非常严峻,辽国郎主不得不接受欧阳侍郎
的建议,策反宋江等人投降辽国。这样不仅可以解救眼前的军事危机,而且还可以利用这支勇猛剽悍的
人马去进攻中原。这是辽国在势穷力孤的时候布设下的一箭双雕的毒计。为了打动宋江等人的心,辽国
主动提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
封宋江为镇国大将军,总领辽兵大元帅;赐与金一提,银一秤,权当信物;教把众头目的姓名都抄
将来,尽数封他官爵。
并且,欧阳侍郎还翻弄如簧之舌,剖析了宋朝奸臣当道的现实和梁山好汉的凶险前途:
今日宋朝奸臣们闭塞贤路,有金帛投于门下者,便得高官重用;无贿赂投于门下者,总有大功于
国,空被沉埋,不得升赏。如此奸党弄权,谗佞侥幸,疾贤妒能,赏罚不明,以至天下大乱。江南、两
浙、山东、河北,盗贼并起,草寇猖狂,良民受其涂炭,不得聊生。今将军统十万精兵,赤心归顺,止
得先锋之职,又无升受品爵;众弟兄劬劳报国,俱各白身之士,遂命引兵直抵沙漠,受此劳苦,与国建
功,朝廷又无恩赐。此皆奸臣之计。若沿途掳掠金珠宝贝,令人馈送浸润与蔡京、童贯、高俅、杨戬四
个贼臣,可保官爵,恩命立至。若还不肯如此行事,将军纵使赤心报国,建立功勋,回到朝廷,反坐罪
犯。
如果撇开欧阳侍郎策反的险恶用心不论,应该说,他的这番话是说得情词剀切,有理有据的。连军师吴
用也认为,“欧阳侍郎所说这一席话,端的是有理”。但是宋江不为辽国的高官厚禄、金银珠宝所动,
决不投降,一定要把平定辽国的战争进行到底,为国雪耻。其实,宋江自己也明白,在宋朝内部那种奸
臣弄权、谗佞误国的腐败政治之下,自己和梁山好汉的前途的确是布满了悬崖和陷阱。但是为了忠君报
国、保国安民,他已经将所有这些吉凶祸福都置之度外,而将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置于个人和梁山
的利益之上,表现了这个人物强烈的民族思想、崇高的爱国情怀和不同凡响的政治家胸襟。
经过坚苦卓绝的战斗,宋朝军队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迫使敌人树起了降旗,保证“年年进牛
马,岁岁献珍珠,再不敢侵犯中国”。宋朝皇帝准予辽国投降的诏书由宿太尉送到前线,并且举行了庄
严隆重的受降式:
宋江拨十员大将,护送宿太尉进辽国颁诏,都是锦袍金甲,戎装革带......引领马步军三千,护持
太尉,前遮后拥,摆布入城。燕京百姓,有数百年不见中国军容,闻知太尉到来,尽皆欢喜,排门香花
灯烛。辽主亲引百官文武,具服乘马,出南门迎接诏旨,直至金銮殿上。十员大将,立于左右。宿太尉
立于龙亭之左。国主同百官,跪于殿前......
很明显,这段文字虽然写得详细周到,写的事情却是子虚乌有,纯属虚构。
北宋时期,从赵匡胤立国之日起,中原地区就不断受到辽国的骚扰掳掠。宋太祖虽然有志收复五代
石敬瑭失去的燕云十六州,但是北宋皇帝一代比一代无能。不仅没能收复故土,而且连年战败求和,连
年割地赔款,直到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才与辽国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后来,宋徽
宗采用“联金攻辽”的策略,利用金人的力量灭亡了辽国,可是也将自己的腐败无能完全暴露在金人的
面前。灭辽后的第三年,金人就发动了大规模的南侵战争,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的历史也就完
结了。
《水浒传》同历史事实唱反调,按照与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全相反的方向来描写宋辽关系,并不
是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人故作惊人之笔,有意要写什么翻案文章。而是自从北宋末年直至元末明初的几
个历史时期里,饱经战乱和屈辱的中原人民的民族思想和爱国情感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