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动态
以严谨认真的态度为文化名人立传
作者:王觅 @ 2012-09-03
以严谨认真的态度为文化名人立传
——《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创作会侧记
据2012年08月29日《文艺报》报道:“历史上对陶渊明的记载很少,故事链条不明晰,创作他的传
记还需要通过大量阅读来填补。”“现在王阳明的著作在社会上很热,他的传记如何能有别于其他著
作?如何能处理好纪实和虚构的关系?”“关于鲁迅的已有文本在很多细节的描述上都不尽相同,这给
确保传记的真实性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在8月25日举 行的《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创作会
上,上述具体而深入的讨论只是作者们发言的一个缩影。在丛书工程启动近半年之时,为推进工程下一
步工作的顺利开 展,为作者们创造彼此交流和听取专家建议的机会,丛书编委会特意举办了这次创作
会。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丛书创作与
编审委员会主任何建明在会上说,创作出版《中国百位 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
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每一位作者都应当拥有文化自信和创作的自信,这是伟大的时代赋予我们的
特殊使命。此 次会议邀请了部分已经完成大纲并进入创作阶段的作者,就自己创作的准备、切入的角
度、如何生动地塑造人物、虚构与想象的界限处理、创作中遇到的难点等问题 进行交流,明确各自的写
作进度和交稿时间,并对丛书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丛书编委会成员和专家组成员也在会上与作者进
行了相互交流点评。
何建明说,为中国百位文化名人立传,一定要注重把握每个传主的历史地位、文化贡献和精神价
值,在此基础上如有作者独立的发现和创新是最可贵的。 我们现在的作者队伍差异较大,而且其中既有
专业作家,又有史学家,两部分作者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何拉近彼此的距离,尽可能使整套丛书
达到或接近已经 确定的整体风格和高水准,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考验。期待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丛书中
的一部分作品能早日问世。
据介绍,《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工程目前进展顺利。常设论证小组已完成87位作者的入选
认定,论证了52位作者的写作大纲以及11位作者 依据论证小组意见修改后的大纲。论证小组对每份写作
大纲认真研读、发表看法、撰写评语,并将最终意见书面反馈给作者。同时,全国各地作者申报积极踊
跃,到 目前为止通过各种方式申报认领的作者已超过300人,论证小组将继续从中甄选认定作者。
不管准备情况和创作进展如何,无论创作者年长还是年轻,作者们都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和敬畏的心
情来对待此次创作。如写庄子的王充闾说,我深知这项 任务的价值和难度,因此始终抱着“敬、慎、
勤”的态度,丝毫不敢怠慢、马虎,并下大力气精读了《庄子》。写陶渊明的李春雷谈到,为了能写好
心目中的陶渊明 传,我先后购买了有关历史专业书籍上百本,希望通过广泛阅读来体验、研究、感应陶
渊明所生活时代的方方面面,写出一个真实可信的陶渊明。写王国维的徐虹表 示,自己以前是写小说和
散文的,没写过传记、纪实文学。王国维曾开启诸多学科的先河,在很多方面的学术研究都博大精深,
因此为他立传的确是一项艰难的任 务。从大家坦诚的话语中不难感受到,每位作者都希望尽自己最大的
努力写好传主,这种态度无疑是今后进行创作的重要保证。
谈起各自的创作构想、传记脉络和写作手法等,作者们的发言可谓各具特色。说到创作中的难点,
作者们提出的问题则大多具有普遍性。如不少作者表 示,尽管自己所写的传主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文化
名人,但现有的关于传主的文献资料相对匮乏,无法充分参考借鉴;传记要求必须是真实的,同时应具
有可读性, 但可读性强的文字很难离开虚构和想象,这就牵扯到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问题;由于种种原
因,对部分传主进行完全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并非易事,难免不够全面或 带有不同程度的倾向性……当
然,也有很多作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问题。如写刘禹锡的程韬光说,由于刘禹锡交往的人多为达官贵
人,他们本身都具有丰富的人生特 质,这就需要下工夫把刘禹锡从他们生活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真正
的主角。写黄庭坚的黄君表示,古人带有文言性的对话非常精彩,有些还涉及很重要的故事,但 读者按
照古语理解起来有点难度,这些对话该如何处理、是否应全部用白话文翻译过来,自己在这方面还没有
经验。
针对作者们的创作实际和存在的困惑,丛书编委会专家组成员有的放矢地加以点评指导,并提出很
多独到的观点和可行性建议,不仅帮助作者们廓清了创 作思路,也使会议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得以拓
展。如孙郁认为,作者们在创作时应写出各自的特点来,尽量将所写人物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场景里,不
要受相当长时 间内主流学术话语的影响。何西来谈到,作品中对话的比例要适中,过多或过少都不行,
要给描写以适当的空间,以叙述为主。在李炳银看来,创作中应注意写出人 物的性格,表现出人物思想
和精神的亮点,处理好繁简关系、虚实关系和纲目关系。王春瑜除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之外,还向不少作
者推荐了实用的参考书目。
尽管会议从一大早就开始了,每位作者也一再被主持人提醒控制发言时间,可会议还是开到了晚上7
点才结束,很多与会者都感到意犹未尽。何建明表 示,这样的会议对丛书的创作是非常务实和重要的,
今后还将不定期地举办。张陵、张水舟、黄宾堂等丛书编委会及专家组成员参加了创作会。与会的丛书
作者还有 董乃斌、浦玉生、杨东标、袁杰伟、郑彦英、刘兆林、张国擎、叶炜、孟红梅、王兆军、缪俊
杰、张健、李洁非、江永红、王宏甲、徐刚、忽培元、杨肇林、陈漱 渝、马泰泉、郭晓晔、权海帆、王
颖、丁晓平、郭启宏等。(王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