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浒争鸣文库
《水浒传》何以选择梁山泊
作者:林宪亮 @ 2012-10-08
《水浒传》何以选择梁山泊
林宪亮
北宋宣和年间,宋江领导的起义是一支流动的武装,并没有固定的据点。宋元以来,经过民间水浒故事
以及杂剧等文艺形式的不断演进,元末明初成书的《水浒传》最终把宋江起义的唯一据点确定在梁山
泊。随着该书的广泛传播,梁山泊也成了世人皆知的水浒故事的发源地。宋江起义原本与梁山泊并没有
必然的联系,为什么梁山泊却最终成为《水浒传》中所描写的起义根据地了呢?这是一个有趣而且值得
考辨的问题。本文拟从宋江起义史实、水浒故事递嬗、梁山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跟“盗寇”之关系等
方面,阐述《水浒传》选择梁山泊的原因及必然性。
一、宋江起义与梁山泊
历史上宋江起义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或者他们的主要活动据点在哪里,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今
天,我们也只能依据相关载籍所记的只言片语探知一二。《宋史》中可以见到关于宋江起义的侧面记
载,《徽宗本纪》云:
(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
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1]p407
再如《侯蒙传》云: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起,不
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1]p11114
再如《张叔夜传》云: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
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
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1]p11141
以上记载也见于南宋王偁(1195—1200)的《东都事略》。另外,还有一些文人记载了宋江起义的活动
地点,如南宋初汪应辰《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云:“河北剧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既转略江东,
径趋沭阳。”[2]p5南宋初张守《秘阁修撰蒋圆墓志铭》亦云:“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
振,吏多逃匿。”[2]p6根据以上记载,宋江义军转战的地区有:河朔、淮阳、京东、齐魏、河北、楚
州、海州、江东、沭阳等,这些地方包括的区域甚广。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宋江所领导的起义大军是
一支流动的武装,而并没有固定的据点。
北宋至道三年(997)定天下为十五路,治所是宋州(今河南商丘),下辖宋州、兖州、徐州、曹州、青
州、郓州、密州、齐州、济州、沂州、登州、莱州、单州、濮州、潍州、淄州、淮阳军、广济军。熙宁
七年(1074)将京东路分置京东东、西二路。京东西路包括四府、五州、一军,四府:应天府、袭庆
府、兴仁府、东平府;五州:徐州、济州、单州、濮州、拱州;一军:广济军,大致包括今天的山东省
的中西部,河南省东部,安徽省和江苏省的北部等。政和七年(1117),宋徽宗任命侯蒙为东平府知
府,令其招安宋江,然未赴任而卒,这说明这段时间宋江正在此处活动,故《宋史•徽宗本纪》有“宋江
寇京东”之语,梁山泊正处于东平府的管辖之内,且与济州的郓城县毗邻。那么,宋江有没有可能把梁
山泊作为据点呢?“宋江起义军在东平府作战时,尝一度据守在梁山泊中——这一点,绝不是没有可能
的。”[3]笔者亦认为有这种可能性。另外,在元杂剧的创作中,生活于同一区域的作家,或接受该地区
文化习俗的熏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类创作群体。在元杂剧存目的三十余种“水浒戏”中,属东
平府作家群的就有十种,高文秀创作了八种,其中以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最为著名。吴梅先生在
《中国戏曲概论》称赞高文秀说:“东平高氏,力追汉卿,毕生绝艺,雕绘梁山”[4]。杂剧是一种舞台
艺术,剧作家必然要考虑观众的喜好,这也作为一种市场的需要和导向,梁山泊在东平府境内,宋江有
可能在梁山泊啸聚,因此,该区域会有更多的宋江起义的传闻,于是东平府便成了“水浒戏”的发祥
地。“水浒戏”在东平府的繁盛,显示出宋江起义与梁山泊似乎有一定的联系。
由于元杂剧“水浒戏”及《水浒传》的巨大影响,元明清以来有关梁山的方志或文人笔记把梁山泊与宋
江起义联系在一起,认为历史上宋江起义本来就发生在此地,如元人陈泰《所安遗集补遗•江南曲序》
云:“余童艸时,闻长老言宋江事,未究其祥,至治癸亥秋九月十六日,舟过梁山,泊舟,遥见一峰,
嵲雄跨,问之篙师,曰:‘此安山也。昔宋江事处。……绝湖为池,阔九十里,皆蕖荷菱芡,相传以为
宋妻所植。’宋之为人,勇悍狂侠,其党如宋者三十六人,至今山下有分赃台,置石座三十六所。俗所
谓‘来时三十六,去时十八双’,意者其自誓之辞也。”[2]p49在这里,陈泰将宋江的根据地系之于梁
山泊。明代以后,由于《水浒传》的大量刊刻与传播,影响甚大,当时地方志也多将宋江据梁山泊作为
史实记载下来。例如嘉靖年间修《山东通志》卷五亦云:“梁山泺在东平州西五十里。宋南渡时宋江为
寇,尝结寨于此,中有黑风洞。”[5]再如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三“东平州”,介绍“梁
山”时说:“梁山,州西五十里,接寿张县界。……宋政和中盗宋江等保据于此,其下即梁山泊也。”
[6]
明代以来,随着《水浒传》的流传,梁山泊与宋江起义已经融合为一个整体,梁山泊似乎真的成了历史
上宋江起义的据点,以致有许多文人进行了辩驳。清人袁枚《随园随笔》卷十八“梁山泊之讹”说:
“俗传宋江三十六人据粱山泊,此误也。按《徽宗本纪》、侯蒙、张叔夜两传纪江事者,并无据梁山泊
之说。惟《蒲宗孟传》言梁山泺多盗,宗孟痛治之,虽小偷必断其足,盗虽衰止而所杀甚多。孙公《谈
圃》云:‘蒲宗孟知郓州,有盗黄麻胡依梁山泺为患’云云。此是神宗时事,与宋江之起事宣和者,已
相隔数十年矣。”[7]清末邱炜萱《菽园赘谈•梁山泊辨》对这个问题谈得最为详细:
梁山泊不知在何处,谈者津津,坚称世间确有其地。及问其地之在何处,则又东称西指,莫定主名。大
抵人情好怪,不稽事理,随声附和,住往而然。不为喝破,反增疑窦,使无识者日驰情于无何有之乡,
则当世之惑,而人心之害人矣。今按《宋史》并无梁山泊,而有梁山泺。梁山泺虽为盗薮,究与宋江无
涉。……作者随手扭捏一梁山泊地名,亦犹《三国演义》之落凤坡,本无心于牵合,谈者求其地以实
之,不得,或遂指梁山泺为梁山泊。[2]p106
邱炜萱从小说创作的角度,阐释了梁山泊与宋江原本并无关涉,并进一步探讨了两者产生关联的原因,
《水浒传》“作者随手扭捏一梁山泊地名”。其实,“梁山泊”之地名并不是作者“随手扭捏”的,而
是有所根据的。
宋江起义军是一支流动的武装,没有固定的根据地,同时也没有任何文献资料显示他们与梁山泊有必然
联系。但是,由于徽宗在宣和年间曾派遣侯蒙到东平府招安宋江以及元代东平府多“水浒戏”,由此推
测,我们也并不能完全排除宋江曾经把梁山泊当成据点的可能性。
二、宋元“水浒故事”“水浒戏”与梁山泊
《水浒传》是世代累积型的小说,它吸收了宋元时期的许多已有的成果,例如史书、话本、杂剧、笔记
等,这些都为元末明初《水浒传》的成书提供了素材,做了铺垫。
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到了南宋就已经出现了许多民间传说。南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记载了龚圣与
(1222—1304)《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云:“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2]p19,龚圣与初次完整地记
录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在这里并没有透露他们的活动地点。不过,其有五处提到了“太行
山”,这是需要注意的。“玉麒麟”卢俊义赞云:“白玉麒麟,见之可爱。风尘大行,皮毛终坏。”
“浪子”燕青赞云:“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大行春色,有一丈青。”“船火儿”张横赞云:“大行好
汉,三十有六。无此火儿,其数不足。”(以上三处“大行”即为“太行”,古时“大”“太”通用)
“神行太保”戴宗赞云:“不疾而速,故神无方。汝何行之,敢离太行?”“没遮拦”穆横赞云:“出
没太行,茫无畔岸。虽没遮拦,难离火伴。”[2]p20-22除了“太行山”被屡次提及外,其他地名均未出
现,包括梁山泊。元人陆友《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亦云:“京东宋江三十六,白日横行大河北。官军
追捕不敢前,悬赏招之使擒贼。后来报国收战功,捷书夜奏甘泉宫。”[2]p48陆友认为宋江等人活动区
域是在“大河北”,这与“太行山”是吻合的。由此可见,南宋流行的宋江故事,其活动地点很有可能
是在河北的太行山。
元代刊行的《宣和遗事》记载了水浒故事的雏形,此书提到的晁盖、宋江的活动据点是“太行山梁山
泺”(《说文解字》云:“泺,齐鲁间水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泺、泊古今字,如梁山泊
是也。”),例如“这李进义同孙立商议,兄弟十一人往黄河岸上,等待杨志过来,将防送军人杀了,
同往太行山落草为寇去也。”[8]p37“那晁盖八个,劫了蔡太师生日礼物,不是寻常小可公事,不免邀
约杨志等十二人,共有二十个,结为兄弟,前往太行山梁山泺去落草为寇。”[8]p38宋江杀了阎婆惜,
写诗道:“杀了阎婆惜,寰中显姓名。要捉凶身者,梁山泺上寻。”[8]p39太行山与梁山泊的地理位
置,前者位于山西省与河北省之间,是两省的界山;后者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梁山县境内,可以说两者
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然而二者连在一起,称之为太行山梁山泺,我们就无从考证其中的原因了。不过,
这也为“水浒故事”在文字上与梁山泊建立了联系,同时也是宋江活动据点由太行山变为梁山泊的重要
转折。
目前所保存下来的元杂剧“水浒戏”中,所涉及到的晁盖、宋江等人落草的地点都是梁山泊,而非其他
地点,例如李文蔚《同乐院燕青博鱼》云:“某,姓宋名江字公明,绰号顺天呼保义。曾为郓州郓城县
把笔司吏,因带酒杀了阎婆惜,脚踢翻蜡烛台,延烧了官房,官军捉拿到某到官,脊杖了六十,迭配江
州牢城营。因打梁山经过,遇着晁盖哥哥,打开枷锁,救某上山,就让某第二把交椅坐。”[9]p16再如
无名氏《争报恩三虎下山》云:“(宋江)只因误杀了阎婆惜,跳出郓州城,占下了八百里梁山泊,搭
造起百十座水兵营。”[9]p62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对梁山泊有更为详细的描写:“(宋江)某聚三
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半垓来小偻罗,威镇梁山。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
八百里。东连大海,西接济阳,南通巨野、金乡,北靠青、济、兖、郓。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数百只
战船艨艟;三十六座宴楼台,聚百万军马粮草。”[9]p1
根据宋元以来笔记、话本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早期的“水浒故事”曾经把太行山作为主要据点,有
《宋江三十六人画赞》;至元杂剧“水浒戏”则全部变成了“梁山泊”,有“水浒戏”及元人笔记为
证;《宣和遗事》所描写的“太行山梁山泺”,应为宋江活动的据点由南宋时期的太行山向元代时期的
梁山泊的过渡,“太行山梁山泺”即是这种过渡留下的文字上的痕迹。
三、宋元时期的梁山泊与《水浒传》
《水浒传》[10]描写梁山泊时说:“山东济州管下的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馀里,中间是宛
子城、蓼儿洼。”(第十一回)施耐庵对于梁山泊的描写,不免有虚构的成分,但是亦有一定的史实依
据。后周显德六年(959),“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11]这是“梁山
泊”见之史籍的最早记载。《宋史•河渠志》云:“天禧三年(1019)六月乙未夜,滑州河溢城西北天台
山旁,俄复溃于城西南,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1]p2263庆历七年
(1047)韩琦出知郓州,路过梁山泊,作《过梁山泊》诗云:
巨泽渺无际,斋船度日撑。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
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彭。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虻。[2]p2
梁山泊的浩浩荡荡,与《水浒传》中梁山泊的描写已能相互印证。熙宁十年(1077)黄河在澶州(今河
南濮阳)决口,注入梁山泊,水面再度扩大。邵博《邵氏闻见后录》记载了关于梁山泊的一则故事,
“王荆公好言利,有小人谄曰:‘决梁山泊八百里水以为田,其利大矣。’荆公喜甚,徐曰:‘策固善
矣。决水何地可容?’刘贡父在坐中曰:‘自其旁别凿一八百里泊则可容矣。’荆公笑而止。”[12]司
马光《涑水纪闻》与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也记载了类似的故事。可见,这个故事还是有一定的真实
性。“五代至北宋年间,黄河决口多次汇入梁山泊,使水势日益浩大,水域非常广阔。”[13]北宋时
期,尤其是熙宁年间以后在梁山附近确实存在广阔的水域——梁山泊,这是不容置疑的。
后来随着黄河恢复故道,梁山泊逐渐萎缩。金代大定二十一年(1181),黄河改道南下夺淮河入黄海,
使八百里水泊成为良田,《金史•食货志》云:“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泺水退,地甚广,已尝遣使安置屯
田。”[14]p1047然而,元代时,由于黄河河堤的不稳定性,梁山泊又一度恢复广阔的水域,袁桷
(1266—1327)《梁山泺》诗云:
梁山水泺八百里,容得碧鸥千万群。愧我扁舟数归路,晚风掠阵入苍云。[2]p48
此时一望无际的梁山泊,生活着成千上万的水鸟,与北宋韩琦所见到的梁山泊几无二致,可见,梁
山泊又恢复了北宋时的浩瀚水域。
梁山泊能够以山寨为营,凭水泊之天险,易守难攻。宋元以来,此地常常成为“盗寇”活动的据点。
《宋史•蒲宗孟传》云:“郓介梁山泺,素多盗,宗孟痛治之。虽小偷微罪,亦断其足筋,盗虽为衰止,
而所杀亦不可胜计矣。”[1]p10571-10572宋代刘延世《孙公谈圃》亦有类似记载。在《宋史》中还有其
他一些关于梁山泊多寇的记载,如《许几传》云:“(许几)知郓州。梁山泺多盗,皆渔者窟穴也。几
籍十人为保,使晨出夕归,否则以告,辄穷治,无脱者。”[1]p11150再如《任谅传》云:“(任谅)提
点京东刑狱。梁山泺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鑱
石为表。盗发,则督吏名捕,莫敢不尽力,迹无所容。”[1]p11220—11221南宋洪迈《夷坚志•乙志》卷
第六《蔡侍郎》载,宣和七年,户部侍郎蔡居厚“去年帅郓时,有梁山泺贼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诛
之。”[15]在宋代时期,梁山泊由于有广阔的水域,有险可据,因此成为“盗寇”常常聚集的地方。
靖康之变后,1130年张荣在梁山泊聚舟数百艘,不时出击金军,给当时的金军以有力的打击。《三朝北
盟会编》卷一四三云:“张荣,梁山泺鱼人也,聚梁山泺,有舟三二百人,常劫掠金人。”[16]据《金
史•斜卯阿里传》云“天会六年(1128)伐宋主,……破贼船万余于梁山泊。招降滕阳、东平、泰山群
盗。盗攻范县击走之,获船七百艘。”[14]p1800又《金史•赤盏晖传》说:“从睿宗经略山东,……还
屯汶阳,破贼众于梁山泊,获舟千余。”[14]p1806金人所说的破获战船数或有夸张,但是梁山泊在当时
确实拥有数量庞大的抗金战船。此处所说的“贼”,其实都是指当时的抗金武装。由于梁山泊水面宽
阔,芦苇丛生,易守难攻,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成为抗金的据点。
梁山泊经常出没的“盗寇”武装与宋江起义性质颇为相似,这为水浒故事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这
种启示就使得后人很容易将宋江起义的故事附会于梁山泊。所以,《水浒传》中济州何观察对府尹描述
梁山泊时说:“原来这石碣村湖泊,正傍着梁山水泊,周回尽是深港水汊,芦苇草荡。闲常时也自劫了
人,莫说如今又添了那一伙强人在里面。若不起得大队人马,如何敢去那里捕获得人。”(第十九回)
由此可见,梁山泊具有天然的水域优势,“深港水汊,芦苇草荡”,致使常常成为盗寇出没的地方,
“闲常时也自劫了人”。
元代时期的《宣和遗事》以及“水浒戏”中,晁盖、宋江等人的家乡皆在郓城县,郓城县与梁山泊毗
邻,距离较近,因此晁盖、宋江事发之后也容易去毗邻的梁山泊,而不是千里
之外的太行山,因此,这也为两者建立了更为密切的联系。
余论
历史上的宋江义军属于流动的武装,没有固定的据点,因此在历史记载中或在淮南,或在京东,或在河
北等地。南宋时期,宋江故事开始流行,其活动地点应该是在太行山。到了元代开始变成了梁山泊,这
种改变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宋元时期,由于黄河改道等原因,在梁山附近形成了大
片水域,号称“八百里水泊”。宋元以来梁山泊历来是盗寇的活动地点,并因之闻名。因此,在元代话
本、杂剧中的晁盖、宋江等人的家乡皆在梁山泊的毗邻济州郓城县,于是元代杂剧逐渐将之附会于梁山
泊,直至《水浒传》将晁盖、宋江等人的活动据点定在梁山泊。总而言之,宋江起义故事的据点经历了
太行山——太行山梁山泺——梁山泺——梁山泊,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明清以来,梁山泊因《水浒传》
而名扬天下,一百单八将也常常被称为梁山泊好汉。当然,梁山泊几经沧桑之变,明清以来逐渐演变成
陆地。建国以来,随着黄河堤岸加固,黄河泛滥已经得到有效治理,昔日的梁山泊也完全失去了宋元时
期的“八百里水泊”;今日之梁山,除了孤零零的一座孤山之外,其他都是标准的平原地貌,阡陌良
田。因此,现实中并无“梁山泊”可言,更与《水浒传》中的“梁山泊”无法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