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同胜 @ 2012-10-08
杏黄旗与“替天行道”
——兼论黄颜色的文化意义
张同胜
《水浒传》无论哪一个版本,都有关于梁山山顶上树立着“杏黄旗”的叙事,且完全相同。兹以《金批
水浒传》第七十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惊恶梦”中的陈述为例,援引如下:“山顶上,立
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二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
麒麟’。外设飞龙飞虎旗、飞熊飞豹旗,青龙白虎旗,朱雀玄武旗,黄钺白旄,青幡皂盖,绯缨黑纛;
中军器械外,又有四斗五方旗,三才九曜旗,二十八宿旗,六十四卦旗,周天九宫八卦旗,——一百二
十四面镇天旗,尽是侯健制造。金大坚铸造兵符印信。一切完备。选定吉日良时,杀牛宰马,祭献天地
神明。挂上忠义堂断金亭牌额,立起‘替天行道’杏黄旗” 。
与金本所不同的是,容与堂本和百廿回本《水浒传》除了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
排座次”写道梁山泊一百〇八好汉结义后,“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 之外,在
第七十三回“黑旋风乔捉鬼,梁山泊双献头”中,还有当李逵误以为宋江抢夺了刘太公的女儿后,回到
山寨,“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的叙事。
有很多学者曾探讨过“替天行道”中的“道”究竟为何道? 至今仍然争议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这面
旗子的颜色“杏黄色”已经清楚地表明了梁山泊的政治纲领,从而可推知“替天行道”中的“道”究竟
何所指。
中华民族崇尚黄颜色的传统,历时已很久远。在我国古代社会视为正色的黄、青、白、赤、黑等五种颜
色中,“黄色”最为尊贵,它被认为是神圣、正统的颜色。那么,中国古人为什么特别祟尚黄颜色呢?
刘师培在《古代以黄色为重》中做了相关的考论,因为文章不长,兹摘引如下:
近代以来,种学大明,称震旦之民为黄种,而征之中国古籍,则五色之中独崇黄色。《易》曰:“天玄
而地黄。”《说文》亦曰:“黄,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聲。”盖神州之间,土为黄色,而上古之
时,即以土色区种色。《易•系辞》云:“坤为地。”魏博士秦静亦曰:坤为土。而《坤卦•六五》则
曰:“黄裳元吉。”盖坤为阴物,故汉儒之释《易》者,谓阴爻居中,皆称为黄。试即《周易》全书征
之:雷水为《解》,九二易阳爻为阴爻,象为雷地。《豫》卦也。故其词曰:“得黄矢,贞吉。”而
《象辞》以“得中道”释之。火风为《鼎》,六五,为阴爻。故其词曰:“鼎黄耳。”而《彖辞》以
“中”以为饰释之。泽火为《革》,初九,易阳爻为阴爻,象为泽山。《咸》卦也。故其词曰:“鞏用
黄牛之革。”重火为《离》,六二,为阴爻。故其词曰:“黄离元吉。”《象》词亦以得中道释之。皆
阴爻居中称黄之证也。又案《噬嗑》之象为雷火,六二言“得金矢”,六五言“得黄金”,金亦黄色之
代表也。盖古代以黄为中和之色,《白虎通》云:“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始,万世不易。黄帝始作制
度,得其中和,万世常存,故称黄帝也。”《风俗通》云:“黄者,光也,厚也,中和之色,德四季,
与地同功,故称黄以别之。”故《月令》之记“中央土”也,色皆尚黄。如“其帝黄帝”,建黄旗之类
是也。又南蒯占筮,遇《坤》之《比》曰:“黄裳元吉。”示子服惠伯,惠伯谓:“中不中,不得其
色。”见《左传•昭公十二年》。《太玄经》亦曰:“黄不黄,失中德也;黄不纯,失中適也。”是古代
以黄为中德。又黄训为光,《说文》黄字炗声,炗古文光。光为光辉之义。如《易经》“观国之光”,
“辉光日新”是也。故震旦、支那之义,皆起于光、辉、黄,与皇通。《风俗通》云:“皇者,中也,
光也。”与黄字训中、训光者相通。《尚书刑德考》亦云:“皇者,煌煌也。”故上古之君,皆称为
皇。黄帝者,犹言黄民所奉之帝王耳。后儒不察,饰黄神、《河图握拒》云:“黄帝名轩,北斗,黄神
之精,匈文曰黄帝子。”黄星、《拾遗记》云:“黄帝以戊己之日生,时有黄星之祥。”黄云《春秋演
孔图》云:“黄帝之将兴,黄云升于堂。”之说以附会其词,不足信也。又《风俗通》云:“俗说天地
初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縆泥中,举而为人。故富贵贤智者,黄
土人也。贫贱凡庸者,引縆人也。”说虽荒渺,然足证古代人民悉为黄种。《风俗通》析黄土人、引縆
人为二类,盖黄土人者,汉族之民,而引縆人者,则为异族之民。犹言引弓之民。与《尧典》之分百姓
黎民者相符,不得以其荒诞而并斥之也。观《汉书•律历志》,谓万事起于黄钟之宫,亦古代重黄之证。
此姜斋遗著所由以《黄书》为名也。后序所论甚精。惜后儒昧焉不察耳!
中国古代的文明,是源自黄河和黄土的农耕文明,人们具有“敬土”的思想。黄色之崇尚与中华民族的
农耕文明及其对土地的特殊情感有关。华夏族世代息居于黄土高原,对黄土大地,有一种特别祟仰而依
恋的情感,并由此而对黄土之色产生一种景仰、祟尚的心理。党晴梵《先秦思想史论略》也认为“黄”
字“从田,是田土沾于人身之色”。《尚书大传》云:“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管子•
水地》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淮南子•天文训》曰:“黄色,土德之色。”《考
工记•画绘之事》曰:“地谓之黄。”王充《论衡•符验》曰:“黄为土色,位在中央。”《汉书•律历
志》也说:“黄,中之色也。”黄色是黄土地、黄河以及华夏人黄皮肤所共有的颜色,于是它便理所当
然地受到了独尊的祟奉,以后愈演愈烈,最后竟成为帝王所垄断的颜色了,成为皇权的象征,代表着最
高权势的尊贵和至上。
因此,在历朝史料和小说戏曲中,常可看到黄色被视为君权神授的象征颜色和御用颜色的言说。比如,
黄钺(用黄金为饰的斧)曾作为君王权力的象征,只有拥有黄钺才有权力进行征伐。《尚书•牧誓》记载
周武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而《水浒传》中,也有“黄钺白旄,青幡皂盖,绯缨黑纛”的描
述,表明他们享有征伐权。他如“黄榜”、“黄马褂”、“黄龙”等都与皇权有关。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本质上是尊卑有度、上下有序的等级文明。这一点也体现在颜色的日常使用上。
古人把色彩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其中青、赤、黄、白、黑等五种颜色是正色,而绿、红、碧、紫、橙
等颜色为间色。并且规定,正色为尊,间色为贱。而正色中的黄色尤为人所尊崇,被称之为“帝王之
色”。原因似乎与阴阳五行说有关,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于青、赤、黄、白、黑,土处于中
央,黄色在五行中为土,是中央之色,象征着社稷和皇权。中国历来崇尚“中”,因而黄色便成为至尊
至贵的颜色了。
《尚书•虞夏书•禹贡》记载:“厥土为黄壤。”《周易》记载:“天玄地黄。”《中国历代服饰》记
载,秦汉时期,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
此时黄色尚未成为皇家御用之色。
黄色成为帝王专有之颜色,始自汉武帝。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记载:“鲁人公孙臣上书陈终始传五
德事,言方今土德时,土德应黄龙见,当改正朔服色制度。”董仲舒提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于是黄色便成为了帝王之色。其他颜色也有尊贱高下之分,如朱紫青绿是官阶之色,白色则是平民之
色。但在当时,黄色还没有严格的禁忌。汉末流行“黄衣当王”的谶语;黄巾起义喊出“苍天已死,黄
天当立”的口号.并以黄巾缠头,原因就在于黄巾起义军的首领张角迷信谶纬之学,认为刘汉是火德,
火生土,土为黄色,故他们以黄巾缠头,表示天命所归之意。但黄巾之黄,不知有无杏黄、明黄等更细
致的区分。
在封建社会中,朝廷明文规定明黄(正黄色)是皇家专用,始自李唐。贴黄制度,也始自唐代。顾炎武
《日知录集释》记载:“宋叶梦得《石林燕语》曰:‘唐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敕
书用黄纸,则贴亦黄纸也。”据宋人王懋《野客丛书》记载,至晚从隋朝开始,黄袍就成了只有帝王才
能穿的服饰。“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从此
之后,正黄色成为了帝王之专用,臣民禁止穿黄袍。但只要不是明黄,至于其它黄色,道士女冠、平民
百姓似乎仍然可以穿戴。如《法服品》规定:“凡诸女冠,裙皆全幅,帖缘染用栀黄。”同时规定执役
衣“上中下衣皆用浅黄,色若黄屑土,黄作淡色。”唐王朝规定不同品级,袍衫的颜色也不同,即所谓
的“品色服”。何等秩级穿什么颜色的服装,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末。唐末黄巢曾做诗云:“冲天香
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冲着“服黄有禁”而言的。
黄龙,是只有帝王的服饰上才能出现的;黄袍,也是只有帝王才能穿的。宋太祖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就
是以“黄袍加身”来进行夺权的。
蒙元统治时期,民间还禁止穿赭黄、柳芳绿、红白闪色、迎霜色(褐色)、鸡头紫、栀子红、胭脂红等
颜色的衣裳。
明代朱元璋在《大明律》中明文规定不同阶级使用不同的服装、颜色等。《大明会典》记载:“写黄仍
写内外贴黄与正黄。”
有清一代,严禁擅用黄色。据清人蒋良祺《东华录》记载,雍正时平定青海叛乱有功的大将军年羹尧,
后来被判死罪的原因之一,就有出门用黄土填道、用鹅黄色荷包、擅用黄包袱等罪状。
江南织造是负责皇家衣服所用的丝绸绫缎,而曹寅在给康熙的奏折中写道:“明黄线罗十疋,尚足两年
之用。” 由此也可看出,明黄乃皇家专用。
在清代,京官写给皇帝的奏折也是用明黄色的纸张。“折面及底页均为明黄色绫子面。‘恩折’和‘贺
折’在明黄色纸的背面衬有同样尺寸的大红纸,以示喜庆。上奏皇帝时,装在一只22.5厘米x10.5厘米的
明黄色绫子封里,将口封好。”
皇家的围墙、宫殿,可以涂上明亮的黄色,而一般人则绝对不允许用黄色涂抹建筑物。末代皇帝溥仪在
《我的前半生》中说:“每当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脑子里便浮起一层黄色:琉璃瓦顶是黄的,轿子是
黄的,椅垫子是黄的,衣服帽子的里面、腰上系的带子、吃饭喝茶的瓷制碗碟、包盖稀饭锅子的棉套、
裹书的包袱皮、窗帘、马缰……无一不是黄的。这种独家占有的所谓明黄色,从小把惟我独尊的自我意
识埋进了我的心底,给了我与众不同的‘天性’。”
溥仪与他的弟弟溥杰、大妹一起玩捉迷藏的时候,发现溥杰袖口的衣里是明黄色的,溥仪在《我的前半
生》中回忆道:“我立刻沉下脸来:‘溥杰,这是什么颜色,你也能使?’‘这,这……这是杏黄的
吧?’‘瞎说!这不是明黄吗?’‘嗻,嗻……’溥杰忙垂手立在一边。大妹溜到他身后,吓得快要哭
出来了。我还没完:‘这是明黄!不该你使的!’‘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清代,明黄是皇帝
专用,其他人不得擅用或僭用。
黄色如果细分,还有多种,如鹅黄、橘黄、柠檬黄、金黄、深黄、杏黄等。其中的“杏黄”指的是“黄
而微红的颜色”,不是纯正的黄色,民间可以用。朝廷明文严禁民间使用明黄色,因为这是皇家专用的
色彩,庶民如果使用就会被以触犯王法论处。
《汉语大辞典》对“杏黄旗”的解释是:(1)杏黄色的旗帜,传统戏曲、小说中多指绿林好汉聚众起事
的义旗。元代康进之《梁山泊李逵负荆》第一折云:“杏黄旗上七个字:‘替天行道救生民。’”《西
游记》第六十八回:“既识字,怎么那城头上杏黄旗,明书三个大字,就不认得,却问是甚去处,何
也?”徐铸成《报海旧闻•杰出的女报人》:“李逵曾大吵忠义堂,斧劈杏黄旗。”(2)杏黄色的旗
帜,佛道神怪作战时的帅旗。《封神演义》第四十七回:“只见杏黄旗招展,黑虎上坐一道人。”在
《封神演义》中,杏黄旗除了作帅旗外,还是法宝。当姜子牙下昆仑山时,元始天尊赠送了他三件法
宝:杏黄旗、四不象和打神鞭。姜子牙用“杏黄旗”来护身,因为杏黄旗是一件宝物。一旦出现危险,
姜子牙就展开杏黄旗,于是便有万朵金莲,保护其身。从这些例子亦可以看出,“杏黄旗”一般是义
军、黑道等所使用的,朝廷皇室一般不使用它。
北宋宋徽宗专门设置了宫廷画院。有一年,考试的题目是《竹锁桥边卖酒家》,画师们看题后,画得最
好的据说是这样一幅画:重点画了一片绿竹,密密苍苍,竹林深处高竖一根旗,旗桥上高挑一面“杏黄
色”旗子,上书一个斗大的“酒”字,一座小桥隐约可见,而没有画酒店。我们看,酒旗用的颜色是杏
黄色,原因就在于草莽民间只能使用杏黄色。
《西游记》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中,孙悟空嫌弃“弼马温”官职太小,反下天
庭,听了鬼王的建议,便教四健将:“就替我快置个旌旗,旗上写‘齐天大圣’四大字,立竿张挂。自
此以后,只称我为齐天大圣,不许再称大王。亦可传与各洞妖王,一体知悉。”小说作者的过人之处就
在于这里并没有写出旌旗的颜色,因为孙悟空并不是“替天行道”,而是与天庭争强,因此如果将旗子
的颜色写作“杏黄”便是败笔。
杜贵晨先生曾撰文《〈水浒传〉“替天行道”论》,认为“《水浒传》主题研究近世影响较大的观点主
要有‘逼上梁山’和‘忠义’等说,其实皆不甚合于本书实际。比较诸说,书中作为梁山旗号的‘替天
行道’,实远过于那可以有多解的‘逼’字和前后不易贯通的‘忠义’,应是作者留给我们把握一书主
旨的窍门与钥匙” 。从梁山泊的这面杏黄旗之颜色来看,《水浒传》的主旨的确就是“替天行道”,即
杀贪官、除民害,从而顺天报国。何以言之?如前所述,就因为梁山泊的旗帜不用皇帝专用的“明黄
色”,而是只用民间所仅能使用的“杏黄色”,足以表明梁山泊并不想取代皇帝,而是替苍天、替皇帝
做事。宋江等梁山泊好汉受朝廷招安之后,连杏黄旗也不用了,而是改为了“红旗”。小说写道:“前
面打着两面红旗,一面上书‘顺天’二字,一面上书‘护国’二字。”这一点,从元杂剧中的水浒戏也
可以旁证《水浒传》的政治纲领是“替天行道”。
在元杂剧中,宋江俨然就是一个“包青天”,而梁山泊便是一个主持民间正义的“法庭”。如在《鲁智
深喜赏黄花峪》中,杨雄对李庆甫说:“蔡衙内若欺负你,来梁山告俺宋江。” 当蔡衙内抢走李庆甫的
妻子李幼奴时,李庆甫便到梁山来“告状”。于是宋江就说:“拿住蔡衙内也,与我拿出去,杀坏了
者。您一行人听我下断:则为你蔡衙内倚势挟权,李幼奴守志心坚;强夺了良人妇女,坏风俗不怕青
天。虽落草替天行道,明罪犯斩首街前。黑旋风拔刀相助,刘庆甫夫妇团圆。”
再如,在《争报恩三虎下山》中,宋江也像开封府包拯那样判决案件,为百姓平反冤狱。而《梁山泊李
逵负荆》第一折伊始,宋江自我表白说:“涧水潺潺绕寨门,野花斜插渗青巾。杏黄旗上七个字,‘替
天行道救生民’。”《同乐院燕青博鱼》(正末唱)“我不向梁山泊里东路,我则拖的你去开封府的南
衙,你做甚委眼睁睁当翻了人?”……可见,“梁山泊里东路”与“开封府的南衙”都是法庭,只不过
一是为平民百姓伸张正义,一是为权力财势作护身符。当时的梁山泊便是社会正义力量的化身,是民间
法庭,平民百姓一旦有了冤案便奔向“梁山泊里东路”求助。元杂剧中梁山泊之“替天行道”,很大一
部分就是为百姓伸张正义。但这一点在《水浒传》中有了发展和演变。
《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究竟有何内涵和外延?王平先生通过考证后认为,“‘替天行道’经历了
由民间愿望到文人理想的过程,其所替之天由‘天道’演变为‘天命’,其内涵也由‘侠义’演变为
‘忠义’” 。水浒好汉之“替天行道”无论是侠义还是忠义,它“首先承认君权的存在是上天的旨意,
由此派生出的道就是君臣之义,替天行道就是替君行道,客观上维护着这一君权的存在” 。因而《水浒
传》中的替天行道,在政治上,既包括除暴安民、打抱不平,又包括护国安民,为朝廷效力;在经济
上,便是均贫富,因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语),虽然梁山泊正如有的论者所指
出的,劫富济贫在实际行动上并不多;但并不是没有,如宋公明三打祝家庄之后,“所有各家,赐粮米
一石”(第五十回);打破北京大名府时,“又开仓放粮,将粮米俵济满城百姓”(第六十七回)等。
《水浒传》之“替天行道”的真实意思,就是通过梁山山顶上的那一杆杏黄旗来表达的。中国历史上历
次农民起义,黄巾、赤眉、红巾、好袄、红旗等都是言说着“彼可取而代之”(项羽语)之决心和意
志,唯独“杏黄旗”之杏黄,却是别有一番含义在。
杏黄旗之颜色非皇家专用的明黄色,表明梁山泊并非取代宋天子也,而只是“替天行道”而已,不反天
子,只反贪官,仅仅是替天行道之民间法庭也。当一个政府的司法机关不为老百姓弱势群体做主的时
候,老百姓就以梁山泊作为草莽民间伸张正义的场所,这也是《水浒传》几百年来作为文学经典的价值
意义之所在。
从梁山泊上的杏黄旗与替天行道之关系,可知颜色具有不言之言的文化意义。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
能外。好莱坞大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黑人罪犯RED,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即他是监狱中唯一真正犯了罪
的人,其名字音译为瑞德(RED),其本义则是“红色”的意思。这就与西方人对红色的偏见有关,西方
人认为红色意味着暴乱、血腥和邪恶。再如《爱丽丝奇境漫游记》,爱丽丝在河边看到白兔的时候,白
兔的红眼睛作者描述为pink即粉色;霍克斯将《红楼梦》中的“怡红院”翻译为“怡绿院”等,都是这
个原因。而我们中国人则特别喜欢红色,如中国红、红灯笼、红对联、红囍字等等。颜色的这种不言之
言的文化意义,运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法国新小说派大师罗伯-格里耶撰写的《桃色与黑色剧•
骰子》,其包装就很有意思,正封面是粉色,外包装的封面则是黑色,暗示了其电影小说的叙述内容是
性与暴力。由此看来,《水浒传》中杏黄旗之颜色,就是在言说着水泊梁山的政治主张是“替天行
道”,而不是“革命鼎代”。
由是可知,我们在影视创作或文化旅游景点营建的时候,即使是一面旗子的颜色,也要慎重,力求符合
其历史语境中的不言而言的内涵和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