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浒争鸣文库
《水浒传》第二次与第三次被经典化
作者:李建武 @ 2012-10-14
《水浒传》第二次与第三次被经典化
广东李建武
笔者将自明后期至21世纪初的500多年历史时间划分为《水浒传》的三次经典化过程。其中,其第一次被
经典化是明后期至晚清民国时期,第二次被经典化是1919至1978年期间,第三次被经典化是1979至2011
年期间(实际上到1999年就基本完成了经典化过程)。
限于篇幅,关于第一次经典化过程的论述,笔者将另撰文。此处仅就《水浒传》的第二次与第三次经典
化过程予以探讨,并望能与学界前辈、同行进一步商榷。
论述《水浒传》的经典化过程本可以到晚清民初便戛然而止了。因为晚清民初有梁启勋(化名曼殊)在
《小说丛话》中说:“《水浒》、《红楼》两书,其在我国小说界中,位置当在第一级,殆为世人所共
认矣。然于二者之中评先后,吾固甲《水浒》而乙《红楼》也”。[1]卧虎浪士在《女娲石叙》里说:
“我国小说,汗牛充栋,而其尤者,莫如《水浒传》、《红楼梦》二书。”[2]定一在《小说丛话》中
说:“中国小说界,仅有《水浒》、《西厢》、《红楼》、《桃花扇》等一二书执牛耳”,“《水浒》
一书,为中国小说中铮铮者”。[3]燕南尚生《新评水浒传叙》说:“《水浒传》者,祖国之第一小说
也;施耐庵者,世界小说家之鼻祖也。”[4]
最有代表性的是胡适。他提出了“四大名著”的说法:“吾国第一流小说,古惟《水浒》,《西游》,
《儒林外史》,《红楼梦》四部”[5]。但事实证明,《水浒传》被戴上的“文学经典”、“小说经典”
帽子与光环还不是那么稳定,因为它在1949—1978年间遭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评水浒”运动和1979—
2011年学术界又从反思的角度对它予以重新思考与评价。
1919—1978年间(尤其是1949—1978年间)是毛泽东推动了《水浒传》被经典化,这一经典化很大程度
上是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而1979—1999年间《水浒传》被经典化是从学理上、独立的学术视野观照
下形成的。这两次经典化过程让《水浒传》牢牢坐稳了“文学经典”、“小说经典”的宝座,不可撼
动。
1919—1978年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推崇《水浒传》。毛青少年时代就喜欢读《水浒传》,1936
年他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很小的时候,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
游记》”,“许多故事,我们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许多次”,“我认为这些书对我影响很
大。”[6]1938年10月召开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还对贺龙、徐海东等将领说:中国三部小说,《三
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谁就不算中国人[7]。这些话虽是30、40年
代说的,但由于毛泽东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者,他在建国后也实际领导中国27年,由于他有
这种特殊而崇高的地位,因而他这些言论对全国人民阅读《水浒传》等小说名著有着极其巨大的推动作
用。虽然毛泽东并未系统地分析四大小说名著的成就,但实际上他扮演了《水浒传》等名著在解放后被
经典的关键人物。加上他把《水浒传》视为反映我国农民起义的生动小说,在那个重视“革命”、以阶
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自然《水浒传》格外受人青睐。再加上毛泽东被“文革造反派”神化,被个人崇
拜,他的点滴评价在建国后一段长时间内都被奉为全国人民的至理名言。也加上1975年他发起了一场全
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评水浒”运动,让《水浒传》家喻户晓,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
各界对《水浒传》的阅读,加强了他们对小说作品的深度认识。而在史料上的力证则是毛泽东时代,已
有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刘大杰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1960年版《中国小说史稿》(后详)
确立了《水浒传》的经典地位。
所以,笔者认为,毛泽东是《水浒传》经典化的政治推动力,是其广泛被公认为小说经典的不可忽视和
不可遗忘的必经桥梁和大山。没有毛泽东的推动,就没有《水浒传》的辉煌传播和辉煌普及。在《水浒
传》经典化史上,毛泽东时代实际上是它第二次完成经典化过程的时期。毛泽东可谓《水浒传》经典化
过程中的一大坐标轴(坐标轴就是说,以他为中心)。
当然,也正是晚年的毛泽东又把《水浒传》给否定了。因为1975年他发起了“评水浒”运动,他说:
“《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盖的聚义厅改
为忠义堂,让人都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
就去打方腊。”这番讲话带来的是全国上下对《水浒传》艺术成就的质疑与批判。故而,毛泽东自己推
动实现的《水浒传》第二次被经典化在他晚年又给他否定掉了。其实,《水浒传》这种文学经典地位的
不稳定性正好折射出其经典化过程的曲折性。
而1979—1999年是《水浒传》第三次完成经典化的时期。通过这一时期学术界从学理上、独立的学术视
野下观照,《水浒传》算是彻底完成了经典化。
下面,笔者再以1949—1978年、1979—1999年出现的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史为例来论述《水浒传》两
次被确立为文学经典、小说经典。由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8]可以说是1949—1999年期间最有
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中国文学史教材之一。那我们先以它为例来审视“水浒传”的文学地位。其第四册
“第七编明代文学”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分别列为第一章、第二章、第六章,其
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各有“成书过程和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三节内容,而前两者又都还有“影响”一节内容。这么庞大的篇幅显示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
《西游记》的文学经典地位。
由刘大杰著的《中国文学发展史》[9]也是1949—1999年间很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学史教材之一,我们再以
它为例来审视《水浒传》的地位。其(下卷)目录是:第二十三章为《元代的散曲》;第二十四章为
《关汉卿、王实甫与元代杂剧》;第二十五章为《明代的社会环境与文学思想》;第二十六章为《明代
的戏曲》;第二十七章为《水浒传与明代的小说》,其中第二节是《三国演义》、第三节是《水浒
传》、第四节是《西游记及其他》、第五节是《金瓶梅》。也就是说明代小说单列一章来阐述,而“四
大奇书”又是各单列一节的篇幅来说的。这种入“典”和排列显示了编著者仅以文学体裁(元代散曲、
元代杂剧、明代戏曲、明代小说)为别分章,以作品(专书或作家作品)为节。《三国演义》、《水浒
传》、《西游记》的地位一样。与此相同,“第三十一章儒林外史、红楼梦与清代的小说”中《儒林外
史》、《红楼梦》也是各为一节。从此排列可看出,《水浒传》与其它小说名著的份量完全相当,编者
是把《水浒传》视为文学经典的。
再以小说史为例。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中国小说史稿》[10]。其“第四编第六章”就是分析《三国演
义》,下分: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及其作者;第二节《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第三节《三
国演义》的艺术成就;第四节《三国演义》的地位和影响;第五节《三国演义》研究批判。“第四编第
七章”是《水浒传》,下分: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及其作者;第二节农民起义的史诗;第三节
人民英雄形象;第四节光辉的艺术成就;第五节《水浒传》的巨大影响;第六节《水浒传》研究批判。
“第四编第八章”是《西游记》,下分:第一节吴承恩的生平、思想及《西游记》故事的来源;第二节
《西游记》的思想意义;第三节《西游记》的艺术成就;第四节《西游记》研究批判。这和“第六编清
代小说”列了第十一章《聊斋志异》和明清文言短篇小说、第十三章《儒林外史》、第十四章《红楼
梦》等几部小说名著作法一样,同是各列一章的份量予以介绍,显见其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
《西游记》视为经典小说。
然而,1949—1978年这一时期《水浒传》被经典化的理论根基还是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11]。其
“第十五编元明传来之讲史(下)”以“水浒”故事源流为切入点重点介绍《水浒传》,然后又略提及
《后水浒传》、《结水浒传》等;而其第十四编元明传来之讲史(上)是以“三国志平话”为首引入罗
贯中著作,其中又以《三国演义》为重点介绍对象;其第十七编明之神魔小说(中)是以“西游记”故
事为核心介绍了吴承恩《西游记》及其续作《后西游记》、《续西游记》,而第十六编还提及杨志和
《西游记传》;第十九编明之人情小说(上)则以《金瓶梅》为核心介绍了《金瓶梅》及其续作《玉娇
李》、《续金瓶梅》等。这种排列和介绍的份量说明鲁迅是把《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
记》、《金瓶梅》都看作小说经典的。
这里要说明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各种小说史和文学史书籍,大多支持鲁迅对中国古代小说座次的
宏观排定。那按理说,鲁迅可以作为一大坐标轴来确立他对《水浒传》被经典化的杰出贡献。然而,笔
者经过深入研究和考虑,觉得不适合将鲁迅上升到此最高的高度,因为一:鲁迅只是排定了小说座次,
而并未系统地阐释《水浒传》的巨大成就(当然,笔者在此并不否定鲁迅相当非凡的小说鉴赏力和深厚
的见识力);二:鲁迅那个时代并未实现经典化,而是在他死后的毛泽东时代(而且毛泽东时代的学者
们基本上也是秉承鲁迅的小说座次排列表的说法)才系统阐释了《水浒传》伟大的艺术成就与思想成
就,才真正实现了《水浒传》的被经典化。因而,笔者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归入到《水浒传》第2次
被经典化之中。或者说,《水浒传》第2次被经典化是在1919—1978年间。
最后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史。
由袁行霈总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史教材,它的编排体例表
达了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以来学术界对文学经典的公认情况。所以我们不妨主要以此为例,来窥探《水
浒传》的经典地位问题。其第四卷是黄霖主编的[12],单独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
记》、《金瓶梅》各列一章,即分别为“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第二章《水浒
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第八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
勃兴”。这种编排标志着《水浒传》被正式而完整地确立为文学经典,其经典地位被学术界充分认可,
也标志着其第三次经典化过程很好地完成了。
和袁行霈总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一起能代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接受水准的文学史还有郭预衡主编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其第四册[13]“第七编明代文学”单独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
记》、《金瓶梅》列为第三章、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这种体例编排显示了这四部奇书雄厚的份量
和文学经典的崇高地位。其次,还有马积高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其下册[14]及其2009年修订
本[15]“第七编明代文学”是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各列一章。此种份量跟人民文
学出版社版的《中国小说史稿》一样,说明其也是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视为经典
小说。最后是由章培恒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其下册[16]及其2007年修订本《中国文学史新著》
(下册)[17]把《三国演义》、《水浒传》各写一节,放进“元代文学”里,把《西游记》、《金瓶
梅》放进“明代文学”里,各用一节叙完。但从《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与《红楼梦》也只是各为
一节的篇幅介绍来看,这也说明“四大奇书”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红楼梦》之间都是一样的份量和重量,以此便可看出编著者是把《水浒传》当作经典小说的。
通过以上考辨,我们深深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水浒传》在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
史”中有很高的入典率和入史率,其动辄一章的篇幅介绍很好地显示了其作为经典的地位和重量。而直
到20世纪90年代末,《水浒传》才总算真正确立起了文学经典的文学地位,牢牢坐稳了文学经典的宝
座。
当然,《水浒传》完成了第三次经典化过程,并不意味着以后不会出现对其文学经典、小说经典的质疑
声。因为学术本身是开放、包容的,故而存在质疑声也是常见的“正态”(正常的状态)。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想补充以下几句再做几点阐述。如1975年毛泽东发起的“评水浒”运动虽推动了
《水浒传》的传播与成为经典,但也是“双刃剑”,因为这场运动也直接戳到了《水浒传》的“伤疤”
要害处,如引出对宋江形象塑造是否成功的大讨论。而1980年以来的多样化角度重评“水浒”,关注到
其崇尚暴力和残忍的倾向,有仇视女性的心理,打家劫舍很粗野,或者说血腥味太浓,杀气太重,有男
性中心论的大男子主义,有黑社会性质等等,这些也确实让人着实怀疑了《水浒传》的经典性一番。刘
再复在2010年出了《双典批判》[18]一书,进一步论述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遭人罪责的地方。
这些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水浒传》经典化过程中的曲折性又到来了?是不是《水浒传》真的不是
“文学经典”?一连串的疑问似乎让人感觉该不该提“禁毁《水浒传》”的问题。其实,这些质疑声和
批判声浮出“水面”,又再一次证明了其实现第三次经典化之后所存在的曲折性。
不过,时间绝不会倒流,经历过磨难、屈辱、黑暗的中国再不会回到闭关锁国的清朝时代。中国现行政
府和社会各方面目前已处于一种相当理性的治国阶段,因而也不会作出“禁毁《水浒传》”的决定。因
为《水浒传》已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写入《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史》,这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故而是不是文学经典,是不是小说经典,这已是不容怀疑的问题。个别的质疑声撼动不了《中国文学
史》对其文学经典地位的定位,或者说,《水浒传 》固有的负面因素掩盖不了其伟大性和高峰性的成
就:其当之无愧永葆经典文学的宝座。
﹡本研究属于广东培正学院2011-2012学年一般项目(编号12pzxmyb01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