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清小说研究
《镜花缘》—推陈出新的文学典范
作者:卢明 @ 2013-10-05
《镜花缘》—推陈出新的文学典范
卢明
内容提要:
本文从推陈出新的角度,肯定了《镜花缘》充分运用古代典籍展开丰富想象生发新故事的写作套路。认
为《镜花缘》从《山海经》等古代著作中借壳,把生动、有趣、奇幻的故事填充其中,并给这些故事赋
予社会批判的灵魂,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进步思想,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主题词 推陈出新 典范
《镜花缘》是一部推陈出新之作。它利用《山海经》记述的海外国度为外壳,又揉进作者的丰富想象,
表达了作者的社会批评和社会理想,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一、《镜花缘》大量使用了古籍文献的资料。
其一,《镜花缘》描写充满丰富想象的海外幻境,借用了《山海经》等历史典籍的记述。比如《镜花
缘》里的大人国、黑齿国、毛民国、劳民国等,都是来自《山海经·海外东经》:
“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
“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齿),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
“毛民之国在其北,为人身生毛”。
“劳民国在其北,其为人黑”。
《山海经·海外南经》中,有结胸部、羽民、不死、岐舌、周绕、长臂等国。在《山海经·海外西经》
中,有巫咸、女子、轩辕、白民等国。在《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有深目、无肠、聂耳、岐踵等国。
这些海外诸国,不只命名,其主要形象也是来自《山海经》。
李汝珍真是一位博学君子。不只多方面的知识都有兴趣研究,而且把握得很透,其中包含着对中国古代
文化的热爱。象《山海经》这样的充满奇幻色彩的书,虽然大家一直把它作为重要典籍看,但好多人不
敢多谈,感觉那都是虚幻的无法考证的且有些奇奇怪怪的,就连司马迁都不愿更多地引用它。李汝珍却
喜欢正视它,并从这部书中,进一步演绎出一大部小说,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镜花缘》采用《山海经》的奇幻体系,充分利用历史上既有的说法与形象,无形之中推动了人们对古
代典籍的再学习,再思考、再理解,增加了小说的文化厚度,提高了对读者的吸引力,确保了中国气
派。所谓中国气派,也就是说,他是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表达。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留下了大
量的文献资料,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体系。李汝珍写《镜花缘》正是沿着这条脉络行进的。尽管清代闭关
锁国,国人对外界事物认识不多,甚至连皇帝都不知道英国在什么位置。但,社会发展到那个时代,对
外界的听闻还应当是有的。比如,虽然个别皇帝不知英国在何处,毕竟知道有个英国。比如,早在明末
清初的时候,就有利玛窦到中国来,洋教也在中国流传,甚至有皇帝信奉耶稣。早在《镜花缘》出版之
前近百年,英国就有《格列佛游记》和《鲁宾逊漂流记》等奇幻小说写到日本、苏门答腊等“海外”国
家。在李汝珍生活的清代中国,如果哪一位作者,带着好奇写一写想象中的英国、法国、意大利,自当
是另一番韵味。何况,中国很早的史书,乙有关于日本、朝鲜、印度等国的记载。《大唐三藏西域记》
中的西域诸国,也是可以拿来为自己所用的。但李汝珍没有拿来。或许,他感觉写这些实际存在的国
度,反倒削弱了小说的奇幻色彩。或许,他就是有意保持纯正的中国样式才采用了《山海经》的体系。
这就象美术创作,中国画讲究的是线条,是意象,是笔墨意趣。而西洋画讲究的是光影,是块面,是写
实。不同的讲究会出现不同的表现效果,形成自己的表达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李汝珍画的不是西洋
画,而是一幅地地道道的中国写意画。
其二,《镜花缘》在故事叙写过程中,随时随地援引国学经典。比如,小说开始写各路仙子,写西王
母,写嫦娥,写魁星夫人,写心月狐,无一处不是用典。比如写武则天贬牡丹之事,就是参考了宋代高
承的《事物纪原》、吴淑的《江淮异人录》。比如“辟清谈幼女讲羲经,发至论书生尊孟子”一章写唐
敖、多九公与两女子斗学问,就大段谈论《周易》、《孟子》,其精细程度令人赞叹。其实,不只李汝
珍所用材料多为古代精典,他的语言表达概括、精炼、高华、讲究,也体现了扎实的文化功底。
二、《镜花缘》在典籍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个人创造。
李汝珍写《镜花缘》并没有在先人典籍面前止步,而是充分进行了演绎生发。《山海经》等典籍对《镜
花缘》只是提供了一个编写故事的思路和看点,一个盛东西的盒子。这个盒子里面装的都是李汝珍自己
的东西。这是《镜花缘》推陈出新的一个重要特点。
比如写君子国,《山海经·海外东经》写得极简单:“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其人好让不
争”,“有薰华草,朝生夕死”。李汝珍就写得比较充分。在“观雅化闲游君子邦 慕仁风误入良臣
府”这一回中,就对《山海经》中的君子国分两个层面进行转换和再造。一个层面是“简中生繁”,紧
扣“其人好让不争”一句演绎故事。写这里的人民互谦互让,"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
不恭而有礼","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卖主力争少要钱,售出上等货;买主力争付高价,取次等货,彼此
相让不下。另一个层面是就“无中生有”,对《山海经》未有的内容进行自我添加创造:城门上写着"惟
善为宝"四个大字。"国主向有严谕,臣民如将珠宝进献,除将本物烧毁,并问典刑"。这里的宰相,"谦
恭和蔼",平易近人,"脱尽仕途习气",使人感到可亲可敬。作者通过对君子国种种事迹的描写,表达了
自己的社会理想。
比如写女儿国,《山海经》也写得很简单:“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李汝珍却把它写
成一个制度森严、国民众多的国度,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写女王贪恋林之洋的“美色”,要纳他为妃,
让其穿耳、缠足、抹粉。写该国水患长期得不到治理。写宫廷围绕继承权进行的残酷斗争。这就把《山
海经》的简短记写,转换为《镜花缘》的复杂故事,变理性思维为形象思维,增加了丰富性、形象性、
可读性,成为真正的小说故事。
三、李汝珍推陈出新编结小说的重点是开展社会批判。
可以看出,李汝珍绝不是为述异而述异,他是通过自己编结的故事,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态度。所
以,无论写什么,他总是很快就转到对社会问题的批判上来。也正是如此,《镜花缘》绝不是仅供闲来
无事之人求趣的故事书和供少儿少女生梦的童话小说,而是一部很有思想意义的大作。
李汝珍的社会批判,涉及到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比如,作者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笔,嘲讽那
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冒牌儒生。在"白民国"装腔作势的学究先生,居然将《孟子》上的"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读作"切吾切,以反人之切"。这样的不学无术之辈,又是视"一钱如命",尽想占便宜的唯利是
图者流。"淑士国"到处竖着"贤良方正"、"德行耆儒"、"聪明正直"等金匾,各色人等的衣着都是儒巾素
服。他们看起来举止斯文,满口"之乎者也",实则斤斤计较,十分吝啬,酒足饭饱后连吃剩下的几个盐豆
都揣到怀里,即使一根用过的秃牙杖也要放到袖子里。作品以内外对照的手法揭露这些假斯文的酸腐
气,淋漓尽致地讽刺了儒林的丑态。作者还以漫画的手法,嘲讽和批判种种品质恶劣和行为不端的人
们。"两面国"的人天生两面脸,对着人一张脸,背着人又是一张脸。即使对着人的那张脸也是变化无
常,对"儒巾绸衫"者"和颜悦色,满面谦恭光景",对破旧衣衫者冷冷淡淡,话无半句。一旦人们揭开他
的浩然巾,就露出一副狰狞的本相。"无肠国"里富翁刻薄腌臜,用粪做饭供应奴仆。"穿胸国"的人心歪
偏。"翼民国"的人头长五尺,都因好听奉承而致。"结胸国"的人胸前高出一块,只缘好吃懒做。"犬封
国"的人长着狗头。"豕喙国"的人长着一张猪嘴。皆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在写君子国的时候,这种社会批判显得尤为集中和深入。作者借吴之洋、吴之和两位君子国丞相的口,
对天朝种种社会陋习进行了有力地批评。比如,在殡葬方面,批评有些人信风水,选阴宅,还不如积德
行善呢。在庆贺方面,批评生儿产女大筵宾客,铺张浪费。在诉讼方面,批评有些人斗一时之气,诬告
善良。在婚配方面,批评有些人偏听媒婆之言,身受欺骗之害。在维护女权方面,批评妇女缠足,“皮
腐肉败,鲜血淋漓”。“细推其由,与造淫具何异?此圣人之所必诛,贤者之所不取”。批评算命合
婚,指出“此皆愚民无知,造此谬论,往往读书人亦染此风,殊为可笑”。并阐明其危害在于:“婚姻
一事,若不论门第相对,不管年貌相当,惟以合婚为准,势必将就勉强从事,虽有极美良姻,亦必当面
错过,以致日后儿女抱恨终身,追悔无及”。希望为人父母的,倘能洞察合婚之谬,惟以品行、年貌、
门第为重,至于富贵寿考,亦惟听之天命,即日后别有不虞,此心亦可对住儿女,儿女似亦无怨了。”
可见,李汝珍的社会批评是很强烈的,他观点鲜明,持论公正,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进步与明
智。可惜,在科学倡明的今天,在某些地方,历史上存留下的一些陋习又死灰复燃,封建迷信、铺张浪
费之风愈演愈烈,这都是需要引起我们警惕的。
李汝珍经营《镜花缘》的巧妙在于,对社会风气存在的种种弊端,通过曲折的方式表达。这或许是力求
避开麻烦的一种自我保护。批评实际上的清代风俗,却是虚拟在武则天时期。批判天朝的各种问题,却
是让海外君子国的人说出。君子国的人看似谦虚地说:“天朝乃圣人之邦,自古圣圣相传,礼乐教化,
久为八荒景仰”,“如今天朝圣人在位,政治纯美,中外久被其泽”,实则是虚档一气:既然天朝这么
纯美,咋还有那么多的丑规陋习呢!两相对比,力道更劲。
推陈出新是我们的口号,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学上的推陈出新往往使作品更丰厚、更深刻、更感
人、更能感染读者。但是,纵观文学史,推陈出新的成功之作虽然有一些,但数量并不多,可见其难
度。李汝珍能够充分利用古代典籍写出反映自己时代的长篇巨制,实现了社会批判的写作效果,足见其
才华之高、学识其广、思考之勤、做事之执着。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景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