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清小说研究
《红楼梦》研究方法论问题
作者:鲁德才 @ 2013-12-04
《红楼梦》研究方法论问题
鲁德才
自《红楼梦》问世,到今年曹雪芹逝世250周年,批评家们发表了许多见解,但查遍当今红学有关文
本研究的文章,对《红楼梦》思想内容、叙事方法、人物形象、语言、作家与小说的关系等,似乎没有
多少新词,反而是红外线四射。为提升研究水平,深挖小说潜在意蕴,我以为应当调整和改变研究方
法:
一、不要把小说看作是政治和历史的变体。尽管中国古代小说过分贴近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使得
古代小说有浓重的史传品格,以至于古人把小说称为“稗史”。古小说有史传遗传基因是事实,但不应
因此视之为史。可以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小说,但不应看作是唯一的观点。因为作家写的是他对人
生、人性的认识,反映的是丰富无比的社会生活,所谓四大家族盛衰、宫廷斗争云云,只是浅层次的价
值判断,不见得是深层次中作者的本意。
二、西方的小说观念并不是评判中国古代小说的唯一标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发展源头不同于西
方小说,五四时期不少小说批评家认为《红楼梦》的结构与叙事方法不如西方现代小说,他们是用西方
小说理论的尺子来衡量中国小说的,根本不懂中国小说的特性。其实《红楼梦》在叙事、结构、人物性
格塑造、语言描写及时空处理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发展高峰的《红楼梦》,既突
破了前代的写法,向现代小说转化,又没有完全突破。显然,按照中国小说的特性研究《红楼梦》,还
有许多话可说。
三、应当承认《红楼梦》既不是自传体小说,但又含有自传的内容。否定自传体,是因为作家写的
是具有广阔社会生活的小说,而不单纯写家史。可人们从小说中又常常看到作者的身世和家族人的影
子。他对其描写的生活和人物的亲切感,话语中的难言之隐,构成了《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和言外之
音。于是在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角度中又经常滑向第一人称的叙事,这很值得我们探讨。
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仍是我们坚持的方针。不搞小团体主义,允许有不同观点乃至反对自己
的学术观点存在,但是异见者应遵守学术规范,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只为猎奇,胡编乱造,非正派学
者所为。(2013年11月18日《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