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锡山说水浒
弗朗索瓦·于连《迂回与进入》的金圣叹研究述评(一)
作者:周锡山 @ 2014-10-22
弗朗索瓦·于连《迂回与进入》的金圣叹研究述评(一)
周锡山
弗朗索瓦·于连(François Jullien,1951年- ):法国当代哲学家,汉学家。现任国际哲学学院
主席,巴黎第七大学教授。多年来致力于通过中西文化互为中介的比较,重新思考中国及西方文化传
统。著有《鲁迅,写作与革命》,《过程或创造》,《赞散淡》,《内在的象》,《孟子与一个启蒙哲
学家的对话》等。
《迂回与进入》(LE DÉTOUR ET L’ACCÈS)(杜小真译,三联书店1998),把中国文明作为最新思考
西方古希腊传统的中介。作者要向西力人展示,与“正面”针锋相对的“迂回”——这另一种意义策略
得以建立的逻辑及其特殊的有效性。一个西方学者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发现了一种并不意在本
质普遍性的“记号”的话语。中国文化的暗含意义的丰富与智慧的价值由此而生:距离如何成为有效的
源泉?或换言之:迂回凭借什么得以提供进入?
迂回,回旋,环绕。绕圈子,弯弯曲曲,绕来绕去。不是正面直接,常比喻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指
在思想或表达方式上绕圈子的性质或状态,也即曲折、暗含。
此书共十五章,其目录为:
前言、内容提要,第一章 “他是中国人”,“这是中文”,第二章 正面,侧面,第三章 在形象的
外衣之下:曲折的批评,第四章 中介引语:震撼的力量,第五章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如何阅
读“字里行间”之意,第六章 不可能的分裂(倾斜的意识形态),第七章 情与景之间:世界并不是
表象的对象,第八章 景之外:转意不是征,第九章 从导师到弟子,言只是指示,第十章 不存在本
质的领域,或为什么迂回就是进入,第十一章
成熟的过程,实现的飞跃,第十二章 大象无形或如何指明不可言说之物,第十三章 “网”与“鱼”
或如何进入自然,第十四章 云与月,第十五章 隐喻的距离,结论 迂回或剥离为二。
此书的最后两章,即第十四章云与月(评论金批《西厢》)和第十五章隐喻的距离(评论金批杜诗),
专论金圣叹。将金圣叹作为最后的论述对象,并用两章、占全书十分之一的篇幅专论金圣叹,可见作者
对金圣叹的重视和高度评价。
此书书前的“内容提要”最后说:
最后两章要指明,一种偏宠文章与其主题之间的“松懈”、“散漫”关系的文学艺术是如何在上述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戏剧 (西方室内剧)的例证又一次深化了中国传统与希腊传统的分歧,因为,中国评论家
(金圣叹)并不对剧本用以表象的方式感兴趣,而是根据迂回而曲折的文人视角去读剧本。我主张甩隐喻
的.距离的观念去确定中文文字的这种理想,并且在最后一章(有关杜甫的部分),为了说明,我举出诗
与诗题之间的差距产生的不同效果:由于在二者之中引入了差距,使得诗的蕴意分散难以抓住。诗则变
得意味深长。
读者可能在读过最后两章后才会开始被隐喻的种种魅力所吸引。然后,特别直接接触过中国哲学的读者
将会受益于第九章到第十三章的哲学巡视,而对中国译码感兴趣的读者将会受益于贯穿第一章到第六章
的最初提出的问题的讨论。不管怎样,本书自始至终,航行方向不变:进行最远离逻各斯的航行,直至
差异可能到达的地方去探险。(最后两段,第4页)
以上第一段提出:“中国评论家(金圣叹)并不对剧本用以表象的方式感兴趣,而是根据迂回而曲折的文
人视角去读剧本。”抓住了金圣叹喜欢“曲折”的写作方法的特点。
第二段首句说:“读者可能在读过最后两章后才会开始被隐喻的种种魅力所吸引。”这个内容介绍,对
金圣叹的评价是全书中最高的,揭示金圣叹评批具有吸引人的“种种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书第三章“在形象的外衣之下:曲折的批评”之第三节已经论及金圣叹:
3.评论家们让我们在《诗经》中读到的批评的迂回表达实际上存在于中国诗歌的全部历史之中。当一个
唐朝(7—9世纪)诗人回忆中国的某一大帝国时代发生的事情时(即公元前后的汉朝),我们不会怀疑,最
经常的情况是,他不是对这遥远时代感兴趣,而是要通过迂回——通过另一个帝国提到一个帝国——揭
露他所在时代的政治弊病,而这要说出来是极危险的:这种时间的移用现象太常见也太为所有人承认,
以至人们很可能对自己的解释犹豫不决。中国诗歌因此显露出一种戒备的精神,人们懂得怀疑意义:
“现实”的描述性评语总被怀疑在无辜的外貌隐藏着不愿承认的一种意图;任何颂扬都可能存在着旁敲
侧击——但始终是潜伏的。总而言之,言语在此承受着沉默的重负,其中被指示的东西随身拖着自己的
阴影。就是在当时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激动地赞扬朋友的诗作时——而他本人也是真正的诗歌天才(杜甫对
李白),还应该在诗兴潮涌之下,像评论家(金圣叹)11那样小心仔细深入进去,像他那样想着去显示空洞
的、通过震撼表达出来的独特的意义:这样颂扬的表达足以使人从侧面听到远非如此的评价。对同一个
身为迂回艺术大师的诗人来说,也只需在一首抒情诗的开头回忆那些乌鸦:
夜飞延秋门上呼。12
就足以使这幅画面让我们想到为避乱而从此门窜逃的皇帝(756年7月):“乌鸦”的“呱叫”羞涩地掩盖
了评论可能会有的过于侮辱性的意思,但也会磨平羞耻和悔恨,并使这幅画面具有了屈辱的意义。同一
个评论家(按指金圣叹)对我们说:“便见用笔,回避有法。”(第62-63页)
原注:
11《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参见金圣叹评注,《杜诗集》(按,译错,应为《杜诗解》,下
同),上海古
籍书店(译错,应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下同),第41页。
12《哀王孙》1-2,参见金圣叹评注,《杜诗集》(应为《杜诗解》),上海古籍书店(,第12页。
这段论述首先概括中国整个诗歌史都讲究曲折的手法。然后以杜甫诗歌为例,说明诗人用借古喻今这种
曲折的隐晦、隐蔽手法,批评当今时代的政治弊病;又以《杜诗解》中杜甫赞誉李白的诗歌为例,赞誉
金圣叹“小心仔细深入进去”,领会其中的“独特的意义”;更以杜甫《哀王孙》为例,分析诗歌描写
仓皇出逃的唐玄宗,用乌鸦的呱叫来暗寓对误国皇帝的批评,这样温柔敦厚的曲折表达手法,金圣叹赞
为“便是用笔”即能够高明地写作,即“回避有法”,即用巧妙的回避的方法表达强烈的蔑视和谴责。
这位法国美学家用西人的眼光和西方风格的语言,对金圣叹高明的评批手段,做了具体细致的分析和赞
赏精确的评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