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浒争鸣文库
发现《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作者:周玉奇 @ 2014-11-23
发现《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江苏 周玉奇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感兴趣的是美,我的兴趣在发现。不是吗?是大大小小的发现构成了姹紫嫣红的自然和我们丰富多彩的人
生。
不瞒你说,近来,我的眼睛有了一个惊奇的发现,那就是发现水浒文化研究专家浦玉生生就了一双慧
眼,他用30年的时光发现了“施耐庵”,然后一本《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
出水才看两腿泥
年前,中国作协派出两路专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对浦玉生同志30万字的《施耐庵传》一书进行审
读,史学组专家的意见:浦玉生同志研究施耐庵30多年,“用力最勤,文字流畅,是研究施耐庵的最新最
高成果”。文学组专家的意见:“百位中国文化名人传记中,不能没有施耐庵传记,而撰写施耐庵传记,
浦玉生也堪为最为合适的人选。”“他因而也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施耐庵研究专家之一。”“作者不仅在
史料搜集上显示了特别的功夫,而且在史实钩沉与艺术铺展的关系上,也把握得当,尤以对环绕施耐庵的
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的考察与梳理,考据和叙述,相当用心用力,笔墨也较为集中。以充分的事实,感人
的故事,写出了一个时逢乱世的小说先行者不懈追求的独特人生。”半年的时间,首批3万册已销售一
空,入载《2013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史册,《人民日报》、《文艺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海内
外200余家媒体(单位)对其人其书作出报道。
还记得,是在去年,他就欣喜地告诉我,接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创作任务,明年要交稿。然
后,他就开始日以继夜地工作,到了今年初,也就一年时间,书稿就送往京城了。我暗暗吃惊,30多万字
的书稿,还是人物传记,还是写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谈何容易?
玉生在这本传记中说出惊人的发现:这是一个不一般的施耐庵,他的创作与他生活的乡土环境有关,
施耐庵与盐城的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施耐庵在那个特定的高压的年代,采用曲
笔,明写宋江暗写张士诚……这样的发现对于人们深入了解施耐庵写作《水浒传》的背景,了解施耐庵人
生经历与小说《水浒传》的相互关系都有相当的启迪。
2012年4月,他在出席中国水浒学会、江苏省社科院等举办的纪念1952年中央文化部关于施耐庵身世
调查60周年和《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报告》发表30周年的座谈会上,直抒胸臆:“一个耐庵,两地表
述”,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盐城、大丰是施耐庵故里,泰州、兴化是施耐庵的祖籍地。施耐庵出生地泰
州海陵白驹场(今大丰市白驹镇)。
他一语惊人,没有张士诚盐民起义就没有施耐庵的《水浒传》。盐城是全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地级市,是海
盐文化的发祥地。元末农民起义劲旅张士诚在今大丰市草堰镇揭竿而起,聚义地是北极殿。“北极殿”,
《辞海》无此辞条,但在《水浒传》楔子里就有交待。施耐庵(1296-1370)曾参加了张士诚的农民起
义,做军师,从他的《秋江送别》元曲可以看到,“五年随断梗,千里逐飘蓬”。《水浒传》七处交待不
出的水浒好汉时,都是“小人姓张”、“张大哥”等等,有意识将张士诚农民起义隐晦曲折地写入《水浒
传》。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时间很短,前后跨三年,《水浒传》写了10多年时间,与元末张士诚从起义到失
败14年正吻合。宋江农民起义不是盐民起义,但在《水浒传》中出现了“贩私盐”的情况。张士诚盐民起
义“十八条扁担,齐上戴家窑,一路杏花(兴化)村,顺带高邮州”,在《水浒传》中演绎成一百零八
将;从大丰市草堰镇向西,沿车路河到兴化得胜湖,湖东口地名称“水浒港”。海盐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
了施耐庵,他隐居在白驹场写就《水浒传》。
玉生认为,里下河的水网地区孕育了施耐庵的《水浒传》。盐城是百河之城,地域面积的一部分属里
下河地区,在这块土地上演绎着水浒本事、水浒故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为什么写水活灵活现,
写山略逊一筹呢,这是里下河的水环境影响了施耐庵。施耐庵曾任山东郓城县训导,其时梁山水泊已经没
有多少水了,而《水浒传》中所谓“八百里水泊”是以里下河水乡为背景的,所以施耐庵总是在书中提到
“楚州南门外的蓼儿洼,与梁山泊无异”。
多么神奇地发现!
当然,仅有发现是不够的,它还要在实践和学术交锋中经受考验。坦率地说,这么多年,玉生的学术功力
就在学术论争中成长。他先后在刊物、在研讨会上提交论文与同道切磋,如《三重证据法重说<水浒传>作
者施耐庵》,《钱塘施耐庵与上海的鲁迅续辩》,《元末明初江苏沿海水浒风物》,《所谓<水浒传>北方
地理态势描写错误的考辨》……论战中很多是多年来自己学术上的师友。玉生谨记,君子和而不同。吾爱
吾师,吾更爱真理。
《水浒传》问世600多年来,说不尽的水浒,说不尽的施耐庵。我问玉生,这是两根硬骨头,你为何还要
来啃?他一脸严肃,我之所以如此喜爱《水浒传》,不仅它是经典,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施耐庵与我同
乡,所以我一直关注施耐庵。2012年,根据中央领导指示精神,中国作家协会组织实施了中国历史文化名
人传丛书工程,列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我通过竞标签约,撰写了《施耐庵传》,30万字的签约书稿已交
付中国作协,正在出版之中。
出水才看两腿泥。玉生另辟蹊径,潜水之后,发现了“施耐庵”,让人眼睛一亮。
打铁还得自身硬
打铁还得自身硬。玉生发现“施耐庵”30余年,与一般专家教授不一样的是,他不是泡在书斋里展开想象
的翅膀,而如一代名臣曾国藩那样“扎硬寨,打死仗”。他走遍了传说中施耐庵的流徙地,作部落行脚、
田野调查、遗址勘察,每到一地遍览府州县志,察其川泽丘阜,访问地方三老,再广研博采,梳理成施耐
庵身世的线索。他40次赴施耐庵故里江苏大丰市白驹镇寻根,10次赴施耐庵的祖籍地江苏兴化市,4次登
上山东梁山一带考察,感受其氛围。这30年,与《水浒传》有关的地方他几乎都用双脚丈量了一遍。
在官方眼里,《水浒传》是“倡乱之书”,文献记述施耐庵生平事迹的几乎没有。没有不代表不做,他另
辟蹊径,就从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施耐庵与《水浒》传说入手。施耐庵的传说很多是可以看作
口耳相传的施氏家史,当然对这部分内容需要去伪存真。他从研究施耐庵的交游入手,发现有几十位与施
耐庵有关的人,如刘伯温(访浙江青田、文成)、罗贯中(访山西清徐、祁县、山东东平)、张士诚(同
乡)、卞元亨(表弟)、朱升(同样隐居盐城周边的朱元璋谋士),他从中发现了蛛丝马迹,欣喜若狂。
玉生是盐城人,从小就有一种自豪感,因为他和施耐庵同乡。长大后又萌生使命感,我国历代的名人传记
丛书都没有一本《施耐庵传》,我要为这位乡贤著书立说。
他忘不了1999年那个冬天,他在北大读在职研究生,回家过年,路过山东,他想,何不上一趟梁山呢?读
水浒,研究施耐庵,没上过梁山,不是笑话吗?这是顺道啊!他带着一大箱书,有七八十斤重,从北方风
风火火直奔山东来了。凌晨3时,他从京九铁路山东梁山站下车,立即就被几位“面目可憎”者挟持,他
巧妙周旋,直到太阳升起,才松下一口气。事后戏言,我是真的上了一回梁山呀,够刺激!2000年的4
月,他独闯江西龙虎山,寻访伏魔殿时,又被两个地痞跟踪,准备打劫。还是南昌的朋友出手相助,才有
惊无险。在江苏兴化率队作《施耐庵寻踪》专题片拍摄时,他带去的摄像机险些被砸坏。在刘伯温故里浙
江文成连绵的群山中,他连夜突出重围……
他坦言,我们的专家学者,多的是整理、校点、收藏、注释,少的是实地考察、荒原历险,大胆探
索。传记作家要“魂在路上”。任何一个了不起的行走者,都是对自己家乡的告别,这种告别带有哲学意
义,不是地理意义。独自远行,他是想保持头脑的疏朗、空阔,同时又能见多识广,让笔记、遗址、传说
三者在联系中“激活”。这三者的“激活”也许就是他伟大的发现吧。在“水学”的研究中,他发现了一
条独特的路径,那就是行走在文本与作者、版本与本事之间,将作者、时代、版本、本事考证同文本诠释
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印证,形成严密的证据链条。
作为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盐城市水浒学会会长,他是研究施耐庵的学者,也是在施耐庵研究的学术
论战中走出来的学者。
发现“施耐庵”已成为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力图在用一根五彩的线,将一个个散落的珍珠串起,
整理和输出,创造和转化,这耗尽了他多年的心血。
为了发现“施耐庵”,他在残酷地锻炼着身体。他喜欢在江河湖海里冬泳,借此磨炼自己的意志,提高身
体素质。他总说,没有好的身体,如何去发现“施耐庵”呢?夫人劝他,为了一本书,难道你要丢掉一条
命?他回了一句:书也要,命也要。他真的成了水浒里的拼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条张顺了。他在读水浒,
研究施耐庵,也在以身试水,感觉对了,灵感也就来了。我想,玉生有一天从官场退下来,他不会寂寞
吧,因为他遨游在水浒的世界里。
“慢慢走,欣赏啊。”玉生就这样尽情地享受着读书、藏书和写书的生活,这样的享受是如此地美不胜
收。30年,他就这样,走走看看,挑挑选选,省吃俭用,不知不觉,他拥有了5万册的藏书。面对着一排
排高大的书柜,他感到自己是那么地渺小。想当年,在市第一届藏书家评选中,他的5000册藏书就被评为
十大藏书家之一。最可贵的是,如今,他收藏的关于水浒文化一类的书就有5000册了,占了他总藏书的十
分之一。这样的特色藏书无疑为他后来的水浒文化的研究埋下了伏笔。他不是要做藏书家,他藏书是为了
用书,用书是为了写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发现“施耐庵”,他从此有了底气。
玉生时值中年,英才勃发。施耐庵的传记出版之后,他还要出施耐庵的全集。可以想象,十年、二十年之
后,对水浒文化的研究,对施耐庵,他一定会有更多更惊人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