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浒争鸣文库
《古本水浒传》中金乡县柴世宗庙谈片
作者:任小行 @ 2014-11-23
《古本水浒传》中金乡县柴世宗庙谈片
——兼谈赵、柴、郑结义故事的演变及在民间的影响
山东 任小行
山东省金乡县城西东北隅,旧有柴世宗庙。民国《金乡县志》载,此庙“为缗(金乡古称“缗”)古来所
未有,远方所未传闻者”[1]。为何在金乡会出现一座前所未有的新庙呢?
这要从庙里供奉的“柴世宗”说起。
柴世宗,即有“五代第一明君”之誉的周世宗柴荣。柴荣(921-959年),是后周创始人郭威柴皇后的侄
子,从小在郭家生活,后来过继给郭威为养子,又名郭荣。郭威建立后周,柴荣被封为晋王。显德元年
(954年)正月,郭威病逝,柴荣即皇位,史称周世宗。
柴荣当时虽年仅34岁,但却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心壮志。登基后,他做了三个“十年计
划”,即“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2]。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柴荣一上任便励精图
治,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使经济迅速得到发展,国力得到迅猛增强。与此同时,他
统帅军队败汉兵,平江北,伐契丹,统一大业指日可待。不幸的是,在首个“十年计划”刚过一半的显德
六年(959年),柴荣便撒手人寰,时年仅39岁。司马光说:“《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世
宗近之矣。[3]”在他看来,柴荣的所作所为简直符合儒家理想中的“王道”。评价不能再高。
柴荣驾崩后,由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殿前都检点赵匡胤见有机可乘,于是在陈桥驿搞了个兵变,小皇
帝被迫禅位。赵检点便成了大宋的开国皇帝。
郭威、柴荣父子俩对赵氏一向不薄,所以称帝后的赵匡胤还是很讲情义的。《秘史》云:“艺祖受命之三
年,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用销金黄幔蔽之,门钥封闭甚严。……碑止高七八尺,
阔四尺余,誓词三行,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
不得连坐支属。’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4]。’”赵匡胤的大度,为他在朝野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再加上,赵匡胤在岗位上的表现相当给力,所
以在宋代就有不少关于他的美谈在坊间流传。屡经演绎,在一些故事中,赵匡胤和柴荣竟然成了把兄弟,
和子虚乌有的郑恩也来个“刘关张”式的三结义。
赵、柴、郑结义的故事,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最迟元代就已出现。元杂剧有《打董达》剧本,剧本说:
赵匡胤与郑恩游关西,路遇柴荣推车卖伞。三人一见遂推心置腹,结为兄弟。过桥时.恶霸董达与单潮
虎、歪蹄虎索取过桥钱,将一车油伞踏碎。于是双方拳脚相见。董达被赵打死,二虎逃去。是夜二虎引董
父来报仇,皆被打死。三人于是投铜台郭彦威麾下,各授以官职[5]。
到了明朝,该故事又被写进了传奇小说《南宋志传》[6],因而在民间流传更广。识字不多、又缺乏必要
历史教育的老百姓,甚至把它当成了信史。据民国《金乡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金乡县城西门外曾出土
一通明天启四年“创建柴世宗庙记碑”。碑云,开州人郭宗贵和曹州人张孟春,与《打董达》中的柴荣一
样以推车资身,一见如故,遂结为好友。后来一起安家金乡县城,购置田宅,共居一处,结为生死之交,
“忧乐与同,谐和更甚于夫妇;而盟心金石,俱不婚配,共衾三十余年无逆心”。两人倾慕赵、柴、郑三
人义气,于是决定出资在城西建庙祭祀,“三年而庙貌、圣像并周墙垣岿然焕然”。或因郭宗贵与柴荣养
父同姓,遂将庙命名“柴世宗庙”。金乡县为“范张生死交”中范巨卿的故里,当地人对信义行为历来看
重,因此向官府“保举给扁历旌”,县令欣然同意。为了让“二叟芳名,与庙貌并垂不朽”,“以愧天下
后世之怀狡心者”,金乡人又在庙前立碑为记[7]。
撰文者为本地庠生马出光、高进明等四人,书丹者亦为四人,并且还有庠生赵三戒等三人参阅,此种做法
在中国碑刻史上实属罕见。究其原因,除了与他们对郭、张之行为景仰外,也应该与“赵、柴、郑三结
义”故事在民间的影响有关。与之类似的“刘、关、张”的故事,直到今天,不是仍有人将之视为历史
吗?
注释:
[1][7]民国《金乡县志》复制本,山阳书院馆藏。
[2]《旧五代史》卷一一九《周书•世宗纪五》注引《五代史补》。
[3]《资治通鉴》第二百九十四卷。
[4]陆辑:《古今说海》,巴蜀书社,1988。
[5]钱仲联等著:《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6]刘镇伟等编著:《大谷本明清小说叙录》,大连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