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银莎 @ 2014-11-23
《水浒传》中的西湖形象
湖北 孙银莎
谈到《水浒传》,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宋江等水浒英雄的忠义事迹,但书中还有一些关于西湖的描写,
却未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细细发掘就会发现,关于西湖描写的部分内容在《水浒传》中也有其独特价
值。
一、《水浒传》中有关西湖的描写
《水浒传》中有关西湖的描写,主要出现在九十回以后征剿方腊的故事中。
其一是咏赞西湖景致的。《水浒传》第九十四回中描写道:“张顺来到西湖岸边,看见那三面青山,一湖
绿水”,“张顺来到西陵桥上,看了半响。当时春暖,西湖水色拖蓝,四面山光叠翠”,“张顺道,‘何
曾见这一湖好水’”。又如九十五回中写道:“浙江钱塘西湖这个去处,果然天生佳丽,水秀山明,正是
帝王建都之所在,名实相孚,繁华第一”。并举了苏轼称赞西湖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
一)、宋朝林升道西湖繁华而满心愤懑的一首诗《题临安邸》,亦有一篇言语《水调歌词》、一篇词语
《临江仙》,一篇词章《浣溪沙》,单道西湖好处。也有单列西湖景物繁华的词句,九十五回中有“春风
湖上,艳桃秾李如描;夏日池中,绿盖红莲似画;秋云涵茹,看南园嫩菊堆金;冬雪纷飞,观北岭寒梅破
玉。”的诗语,只是截其部分已足以见西湖秀丽景观。
其二是直接描写西湖战场的文字。《水浒传》九十四回中李俊与张顺商议去独松关的道路,为安全起见,
他们认为“不若一发杀入西山深处,却好屯扎。西湖水面好做我们的战场,山西后面通接忠溪,却又好做
退步”,“次后引兵直过桃源岭西山深处,正在今时灵隐寺屯驻;山北面西溪山口,亦扎小寨,在今时古
塘深处;前军却来唐家瓦出哨”。九十四回结语中写到“方施恩念行仁义,翻作勤王小战场。直诛南国数
员将,搅动西湖万丈波”。应着九十五回中宋江亲自到湖边为死于涌金门内水池的张顺吊孝,宋江等正在
西陵桥上祭奠张顺,却不期敌将方腊大太子方天定知其行踪早已埋伏,双方在西湖兴起的一场战事。再者
在九十五回最后,西湖水里飘荡的张顺的一点幽魂“感得西湖震泽龙君,收为金华太保,留于水府龙宫为
神”。张顺借哥哥张横的身壳,杀死敌将方天定,报冤还仇。
还有与西湖相关的作战地点,九十四回中军师吴用与宋江商议往钱塘江里进发取杭州城。“杭州南半边有
钱塘大江,通达海岛。若得几个人驾小船从海边去,进赭山门,到南门外江边,放起号炮,竖立号旗,城
中必慌。”还有九十九回中鲁智深浙江坐化,鲁智深与武松在六合寺,“睡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
响”。鲁智深不知道是潮信,以为是贼人生乱而欲起身作战。钱塘江位于西湖之南,《西湖佳话》中钱塘
霸迹一卷纪吴越王钱鏐射潮佳话,而钱王祠就在西子湖滨。
二、西湖描写笔墨存在的价值
1.体现了地域文化对作者作品的影响
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的作者,学术界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施耐庵的生平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钱
塘(杭州)人,至少在杭州侨居了很长时间。既然是杭州人或长时间侨居杭州,自然而然会深受杭州文化
的影响,熟悉杭州的人文风光。西湖是杭州的象征,是杭州的标志,杭州人们喜爱拥有美丽山水风光的西
湖,以其为风景人文的胜地而感到无比自豪。身为杭州人的作者,对于家乡的美丽风光自然而怀喜爱的情
绪,西湖印象成为挥之不去的深刻记忆。丹纳的《艺术哲学》以种族、时代、环境三大因素来论伟大的艺
术品的产生,其中环境包括地理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文化环境。西湖山水的自然环境影响作者,历代文
人咏赞西湖的诗歌形成的人文环境也影响作者的创作。文学作品的创作高于现实,却来源于现实。西湖是
作者所熟悉的,所喜爱的。《水浒传》中宋江等人到江南征剿方腊,作者写到取杭州城时有关西湖描写的
文字便自然流露,诗词的赞颂随笔即来,举不胜举,毫不遮掩这种人杰地灵的天然气概。如若不受小说内
容以水浒英雄为主体的限制,作者似乎可将所喜爱的西湖的描写扩大篇幅,将其山水人文的魅力,津津有
味地一一道来。作者在满是江湖好汉的传奇故事中点染上景致美好的西湖,从而让读者分享了引以为傲的
家乡风光。所以尽管整篇小说以水浒人物为主,但从西湖相关的笔墨描写篇幅也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
看出作者对于西湖风光的偏爱。西湖文化影响了作者,也影响了他的作品。所以,我们在《水浒传》中,
除了感受宋江等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还能看到天生佳丽、水秀山明的西湖风光。
2.增加《水浒传》的美感
《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大多是粗犷的北方汉子。《红楼梦》第二回中借贾宝玉之口,说了这样一
段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虽然很
是孩子气,并非全然有理,但却显现出女儿与男子所给人的不同感觉。《水浒传》中以刚硬的男子气概为
主,打打杀杀,略显强硬;正面形象的女性,孙二娘、扈三娘、顾大嫂三位女将,手持兵刃,豪气十足,
没有多少温柔女儿性;反面形象的女性,阎婆惜、潘金莲、潘巧云,她们虽然花容月貌、柔媚风流,却品
行不端,尽失清爽。这些,总让人觉得《水浒传》全书给人压抑,缺少天然的美感。而西湖却堪比貌美西
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湖柔水所作的骨肉,不是女儿胜似女儿,让人感到清爽明快。西湖点缀其中,景
致美,诗句美,给人无限美的感受,成为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丰富了《水浒传》的艺术表现手法
首先是衬托的运用。承接美的感受而言,西湖相关的文字在以男性为主导的《水浒传》中,用正面的
阴柔美反衬了男性绝对的英雄气概。一般认为其中潘金莲、潘巧云等反面女性形象最终毁于英雄人物手
中,从而反衬这些英雄远离女色的刚强正气。毁灭负面女性人物,虽然大快人心,与此同时,敏感的读者
还是能看到血腥的残酷惨淡,用品行不端的女儿衬托这些英雄,终觉有些遗憾。而西湖的美是那么自然,
干干净净,连豪气的英雄男儿也甘为其折腰。《水浒传》九十四回,面对西湖如此好风光,“张顺看了
道:‘我身生在浔阳江上,大风巨浪,经了万千,何曾见这一湖好水!便死在这里,也做个快活
鬼!’”。清新纯净的西湖配上单纯明爽的英雄汉子,更觉干净利落的男子气概。
其次是忙里偷闲手法的运用。清代小说评点家蔡元放在《水浒后传读法》中曾经说过,“有忙里偷闲
法,于百忙叙事中,忽写景物时序”。很多优秀的中国古代小说中,作者也运用了这种写法,这种闲来之
笔,通过景物时序的转换,在空间时间上形成错落,可以调节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使小说的叙述文字
达到摇曳多姿的艺术效果。《水浒传》中这些有关西湖的描写,出现在征剿方腊的过程中。战事不断,军
情紧急。除却西湖自身作为战场的功用,有关西湖美丽景致的诗句占了很大篇幅。这两者之间的结合,是
战场的紧张气氛与静谧的自然风光的结合。《水浒传》九十四回,征方腊的军事任务还没有完成,张顺欲
从水路暗入城内与宋江等里应外合取杭州城,前途既艰难又危险,充满紧张的气氛。但写他经过西湖时还
不忘欣赏美景,并发出“便死在这里,也做个快活鬼”的感慨,使得紧张的气氛稍稍缓和。九十五回应紧
接九十四回末尾西陵桥上宋江祭奠张顺而突起的战事,“宋江亲自把酒浇奠,仰天望东而哭。正哭之间,
只听得桥下两边,一声喊起,南北两山,一齐鼓响,两彪军马来拿宋江”。却在开头写了几大段西湖美的
诗句及其相关渊源作为话头。在即将展开的西湖岸边西陵桥上与敌将方天定紧张的战事前,作者闲闲写一
笔西湖的醉人风光,缓和了叙事节奏,使其错落有致,也使得读者在阅读中暂时停歇,却又对故事的发展
好奇心倍增。闲来之笔发挥了功用。这正应着清代小说批评家但明伦对《聊斋志异》中《阿纤》一篇所作
的评点有关闲笔的一段小结:“闲中着笔,淡处安根,所谓闲着即是要着,淡语皆非泛语也”。
4.西湖有关描写的深层文化意味
第一,追求苏杭生活的人生理想。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风景美如画,经济发达,生活富
足,成为人们所向往的胜地。西湖是杭州标志性的景点,繁华美丽的西湖便成为安定富足人生理想的代
表。作者或长时间侨居杭州,作品中自然而然流露这种生于斯、长于斯的自豪感,满足于这种优越性,从
而拔高这种人生理想。《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在征讨北方大辽过程中,一员将领未折,而在南方征方
腊的过程中,大半将领死于苏杭一带。张顺生不在此却想要死于斯,花和尚鲁智深在杭州闻钱塘江潮信终
于领悟偈子“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含义,在杭州六和寺圆寂,以杭州为涅槃的胜地,并终成善果。在
清净空明的美景中升华纯净的灵魂。这些英雄好汉均非生于斯,最后却都死于斯。人生无非一死,生于北
方虽无从选择,而死于南方风景如此秀丽之地,人生亦无憾。这是一种人生理想,透过西湖,看到的是苏
杭。而西湖有关描写正反映了人们对于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美好人生理想的追逐。
第二,南宋偏安江南的预示。《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出生入死征讨大辽,胜战连连想要斩草除根,而朝
廷却因奸臣受贿纳言准许大辽投降,退还城池,宋江等虽一员未损,却没有在政治上改变命运。九十回中
宋江朝贺天子归来闷闷不乐,回军师吴用道“想我生来八字浅薄,年命蹇滞。破辽受了许多劳苦,今日连
累众兄弟无功,我自职小官微,因此愁闷”。宋江等破辽却无功而返,并不是没有实力,而是因为北宋政
治腐败,这也成为北宋灭亡后南宋南下的准备条件。
宋江等征剿方腊,最终剿灭方腊,衣锦还乡,但是却折损了大半将领。南方的天时、地利、人和与他们征
大辽时,显现出无比的优越性。春暖季节,南方气温升高,江湖水涨,多疫病,108将领有11人是病死
的;南方地形复杂,江湖多,山岭多,落水死的或是死于水战、死于崇山峻岭的将领有27人;南方人机
智,卧虎藏龙之辈亦多,他们反抗朝廷的黑暗,亦如招安前的梁山英雄与朝廷的对抗,势均力敌,自然两
败俱伤。不仅是战时的优越性,宋江等征方腊取得成功,也肃清了江南不安定的政治因素,使得北宋灭亡
后南下顺利达到。而南方自身本就具有发展的吸引力。南方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充裕,能够自给自足,苏
杭之地尤为胜,杭州西湖风景之胜便是其美丽富庶的缩影。所以南方不仅有地理环境天然屏障的优势,也
有经济富足,供养充足的有利条件,使得在南方建立都城能够偏安一方。
九十四回林升一首写西湖的诗《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
把杭州作汴州。”虽显西湖繁华,却意表达对于南宋统治者沉醉于杭州歌舞升平的愤懑与不满。可见北宋
灭亡后南宋偏安江南的状态。九十五回中有关西湖描写的笔墨也提到,“浙江钱塘西湖这个去处,果然天
生佳丽,水秀山明,正是帝王建都之所在,名实相孚,繁华第一”,肯定了杭州作为帝都的可能性,而繁
华则是偏安的基础。所以,杭州西湖风光,不仅仅以其景致美好点缀在小说当中,也透露着北宋灭亡,南
宋帝都偏安于富庶江南的信息。
总之,《水浒传》中,虽然西湖有关的描写只占了很小的篇幅。但是依旧能让人记忆深刻,除却江湖英雄
的豪气,这部分内容点缀了静谧清爽的灵气,成为整部书中亮丽的又一道景致。
参考文献
施耐庵、罗贯中著《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
石麟著《稗史迷踪—另类中国古代小说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6
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7
古吴墨浪子搜辑韩秀英点注《西湖佳话》,华夏出版社;2012.1
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