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浒争鸣文库
近十年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研究综述
作者:邓 雷 @ 2014-11-23
近十年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研究综述
江西 邓 雷
一、资料来源与统计结果
本文以中国期刊网为主要数据来源,对2002—2011年间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研究论文进行统计述评,另
据万方数据库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索引》进行增补。其间统计的文章不涵盖动态简讯、论文集、专
著、书评以及硕博论文。
进行统计后得出的结果为:近十年来,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研究的相关论文共210篇,年平均发文量为
21篇。其中,核心期刊上的发文量为68篇,占总发文量的近三分之一。210篇论文共有作者150位。
二、论文选题方向
论文选题方向的研究旨在得出近十年间,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研究的发展方向,研究热点、研究新视
角、研究冷门及研究空白,从而为调整和完善研究格局提供便利和依据。由于一篇文章所涉及的选题方向
不止一个方面,故在统计之时,选取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进行划分。
1.研究综述
表1中这十年有十篇研究综述类型的文章。之所以将此类选题方向列为一栏,首先是通过比勘他人的论文
来说明笔者此项研究综述的意义所在,其次以前人的论文为参照,对论文选题方向进行重新的划分,最后
通过综述比较近十年与以前研究热点的异同。
表1 论文选题分布
文本视角小说理论 现代及西方视角小说理论 叙事学理论 比较论 评点矛盾 腰斩以及删改
问题 研究综述 宋江问题 其他问题
2002 2 4 2 3 1 3 3
2003 10 2 1 2 2 2 1
2004 15 2 4 2 1 5
2005 3 3 2 1 2 2 1 2
2006 6 7 4 1 1 1 2 1
2007 12 2 3 1 1 1 1 1 5
2008 6 1 1 1 1 2 1 4
2009 9 3 1 2 3
2010 4 4 3 1 2 1 2 5
2011 5 2 1 3 1 8
72 30 21 14 8 11 10 7 37
这十篇文章中,几乎没有涉及21世纪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研究的综述,虽然其间亦有2007年和2010年所
发之文,但论述对象都局限于20世纪,或整个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的研究。其间偶有涉及21世纪,亦不
详加分析,只点到即止。此种情况下,对21世纪近十年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研究作一系统性的整理和综
述,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有关20世纪90年代论文的综述,以李承锋《外围到内质:金圣叹小说理论近十年研究述评》(《水浒争
鸣》,2002年第七辑)[1](32-40)为代表,把九十年代金圣叹《水浒传》研究方向划分为:金圣叹小说
理论之总论、分论、批评论、叙事理论。而黄霖在《近百年来的金圣叹研究——以<水浒>评点为中心》
[2]中指出,“但绝大部分是研究其小说理论批评的”,且已有一些中西方小说美学比较。吴子林在其文
章《金圣叹小说评点的研究与反思》[3]中,把金圣叹小说评点划分为五个阶段,在“七十年代末至今”
这个阶段把金圣叹小说理论的研究划分为四类:一是研究其对作品的具体认识,如宋江论、武松论以至人
物论、情节论等;二是追溯其观点的思想理论源头阐释文本;三是用现代叙事学理论研究其理论内涵;四
是着眼其小说理论的发展演变。并指出后三类文章明显增多。
本文结合所要综述的内容、论文选题方向以及前贤的观点,把论文研究划分为九个部分:文本视角小说理
论、现代及西方视角小说理论、叙事学理论、比较论、评点矛盾、腰斩以及删改问题、研究综述、宋江问
题、其他问题。从表1中可以看出,理论的研究依旧是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研究中的重中之重,约占整
个研究的65%,同时,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论文比重相对于前一段时期来说也大大加强,一些已有的研
究点仍在延续,新的研究点也逐渐被挖掘和拓展。
2.文本视角小说理论
此方向的研究主要是金圣叹评点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物理论、创作动因理论、文法理论、结构理论、虚构
论、整体理论以及其他理论。这些理论都是对金圣叹评点的文本进行阐发解释,用一种传统的理解,而没
有运用诸如现代接受美学、叙事学等理论。从表2中可以看出,以文本视角来论,研究的几个热点理论依
旧延续着前一时期的热度,如人物、创作动因、文法、结构以及虚构。
表2 文本视角小说理论论文选题分部
人物理论 创作动因 文法理论 结构理论 虚构论 其他理论
10 8 6 6 6 18
人物理论,传统的视角已经阐发殆尽,本时期亦少有申发之作。比较有新意的有吴子林《传神写照:
金圣叹的人物性格理论》[4],文章观照古今中外,对金圣叹的人物性格理论作出重新的阐释,认为其人
物性格理论的内涵不是所谓的“个性”,而是“传神写照”。
结构理论,本时期主要从技法、精严、空间构架、对偶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其中张曙光《谈金圣叹叙
事文学评点中的结构观念》[5]一文中,从内在“神理”、结构整体、微观层面多角度全面的来分析结构
理论。
创作动因理论,依旧是主要从“怨毒著书”、“文以自娱”、“文以载道”三个方面论述,其中较为新颖
的赵炎秋《金圣叹文学创作思想研究》[6],将“锦心绣口”亦提到创作动因,并且认为“怨毒著书”说
是从作家与社会的关系来说,而“锦心绣口”说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且“怨毒著书”、“锦心绣
口”、“文以自娱”这三者不该对立起来观照,其三者为相辅相成有联系的,从不同的侧面阐释了文学创
作的动力。
文法理论,研究秉承着以金圣叹十五条读法为基础的原则,亦间入一些文中评所出现的文法。石麟《金批
<水浒传>叙事研究——<读第五才子书法>“文法”刍议》[7](136-152)可称这方面大成之作,文中以两两
对举的方法,详尽的分析“极省法”、“极不省法”,“弄引法”、“獭尾法”,倒插法”、“横云断山
法”,“正犯法”、“略犯法”以及“草蛇灰线法”。而张晓丽的文章《论金圣叹之“草蛇灰线法”》
[8]更是一篇视角独到之作,文中分析了“草蛇灰线”普遍以来的一个误区,并非只有物件才能当“草蛇
灰线”,非物件如时间和状态也可以成为“草蛇灰线”。而且并不是重复出现的意象便是“草蛇灰线”,
“草蛇灰线”当算作字、句、章、部法中的章法。同时对“草蛇灰线”的定义进行了很有新意的重新诠
释,认为“草蛇灰线”当为“草蛇”与“灰线”之意。
虚构论,论点依旧主要针对“因文生事”说来进行,把文章划分为历史叙事与小说叙事。比较独特的视角
是吴正岚《华严心本原说与金圣叹的文学思想》[9]一文,文中讨论华严心本原说对金圣叹小说理论的影
响就集中表现在阐述小说的虚构特征。
整体理论,包括金圣叹小说中的“画”评、比喻批评、意象批评、史学观批评等等。而具体理论批评当中
还有其他诸如创作论中的格物忠恕论、三境界论、亲动心论,语言艺术理论,场面描写理论,辩证论等不
一而论。
3.现代及西方视角小说理论
现代及西方视角小说理论主要是指用现代或者西方的一些理论来研究金圣叹《水浒传》评点。这一研究领
域在上世纪已肇开其端,大量研究者引进西方的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诸
多理论及方法对金圣叹评点理论进行阐述。现阶段这种多元化的理论运用越发的明显,有文学接受理论、
心理学理论、美学思想理论、鉴赏理论等。
文学接受理论,邓新华《金圣叹小说戏曲接受理论的基本特色》[10]一文中介绍了金圣叹文学接受的理
论,通过评点对读者的文学接受活动起一个导向作用,对接受者主体性和条件高度重视,同时以自身的删
改将文学接受延伸到文学创作领域。
心理学理论,李社教在《金圣叹欣赏理论的心理学分析》[11]中通过心理学角度,对金圣叹所从事的文学
评点活动进行探讨,认为其进行评点是为了求知的心理需求、审美的快感、高于物欲的一种享受。
美学思想理论,吴功正在其文章《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及其小说美学思想》[12]中就将金圣叹的一些传
统理论,如创作思想、人物性格论、情节结构论等,以美学思想将其连接起来,以小说审美的眼光来重新
审视这些理论。
如果说上一时期金圣叹小说理论的研究开始与现代及西方小说理论接轨,不再局限于古典小说领域,那么
近十年金圣叹小说理论的研究就已经完全打开了现代小说理论以及西方理论的大门。此时期比较热门的理
论如文学接受理论、美学思想理论,在上一时期已有阐发,但这一时期发文更加的完善,理论更加的精
深。而一些新兴的视角,如美学思想中接受美学理论、期待视野理论等在本时期都处在萌芽的状态,具有
极大的研究潜力,应予与关注,拓宽研究。
4.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按照理论来划分,当属于现代与西方视角的小说理论,是在西方叙事学的影响和催生下才产
生的一门中国本土的叙事学。因近十年来发展比较迅速,从表1中可以看出其占整个金圣叹《水浒传》评
点研究的十分之一,故特将其提出作为一个方向,更深入的发掘其理论的走向。
此领域在前一时期,陈果安先生已经作出了很大的拓荒研究。其认为金圣叹的叙事理论涉及了多个方面,
包括美学思想、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节奏等诸个方面。这一时期,叙事学研究依旧是沿着陈果安
先生所开拓的方向走向精微,同时一些新的视角也逐渐出现。
以刘堂春作为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发表的文章有《金圣叹叙事视角论》[13]、《金圣叹叙事节奏论》
[14]、《金圣叹论公开叙述声音》[15]、《金圣叹论隐含叙述声音》[16]。其中有沿袭的方向——叙事视
角论、叙事节奏论,对叙事视角的功用做了全面的阐述,从情景、气势、篇幅等来论叙事节奏;也有开拓
性的方向——公开叙述与隐含叙述,公开叙述中认为叙述者介入小说与情节的混融、“以文为戏”、叙事
节奏、价值评判有关,隐含叙述中认为应从人物乖违的举动、词语表面、平常细节、名称绰号等来挖掘文
本新的内涵。
5.比较论
比较论,主要研究的是金圣叹的理论与其他作家或者文艺批评家的文学理论比较。其中包括与中国文学理
论家的比较,此方面多集中在与李贽文学批评的比较,也有与李渔文论和与刘勰“文心”的比较;又涵盖
了与西方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的理论比较,包括了与别林斯基典型理论、弗洛伊德创作心理论、黑格尔个
性性格理论、詹姆斯小说理论、纳博科夫文学理论、契柯夫写作体验、菲尔丁小说理论以及罗兰•巴特、
希利斯•米勒文学批评观的比较。
此时期的比较论研究依旧是沿着上一时期的轨迹而来,如与李贽文学批评的比较由来已久,而其他如与黑
格尔、别林斯基、菲尔丁的文学理论的比较亦早导夫先路。这一时期此方向开创性的研究很少,且文章亦
是甚少,并没有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与上一时期相比只稍有增加趋势。这也是由于各种条件和因素的限
制所引起,怎样在内涵上对两种文艺理论进行融通是此方向要解决的首要难点与重点,中国本土两种理论
的比较尚有迹可循,作为外国的理论与金圣叹理论若只是进行简单的比附可以说意义不大。
6..评点矛盾
评点矛盾,主要是指金圣叹在评点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思想上的矛盾。诸如《水浒传》创作动因的矛盾、
总体评价的矛盾、对梁山起义的矛盾、关于人物评点的矛盾等等。此方向关注的研究者由来已早,然其研
究多为意识形态论所笼罩,虽有新声出现亦不过凤毛麟角。本时期,研究者对此方向的关注程度有所增
强,虽未成为极大的热点,但为文的视角和新颖程度都有极大的提升。
武小新《金圣叹的个性与他的<水浒>点评——对金批<水浒>几个问题的重新思考》[17]一文以及邵子华
《从金批水浒看金圣叹文化人格的分裂》[18]一文,都从金圣叹的个性来研究其评点所存在的矛盾,前文
认为金圣叹率意任情、狂放自然的性格致使其评点出现矛盾,后文则觉得由于金圣叹的矛盾性格——外儒
内庄、释心墨行,导致了其评点中的矛盾。
7.腰斩以及删改问题
腰斩以及删改问题,此研究是伴随着《水浒传》研究成长的一个方向,每个时期或多或少都有讨论。在其
伊始阶段也就是以意识形态作为评判标准的阶段,曾经成为热点,之后慢慢陷入低潮,但从未间断。前期
的研究中包括金圣叹是否腰斩《水浒传》的问题,但现在学术界基本达成一致,认为金圣叹腰斩了《水浒
传》。故而此时期主要研究的还是腰斩的原因以及腰斩之后文本的思想艺术性的问题。同时也有创新性的
研究方面,如新视角解读“惊噩梦”结局。
樊宝英《金圣叹“腰斩”<水浒传>、<西厢记>文本的深层文化分析》[19]一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
结构着手,认为金圣叹之所以腰斩《水浒传》是与《周易》的“物不可以穷”论、佛教的梦幻观以及老庄
的“有无”观有莫大的关联。
虽然腰斩以及删改问题已经是一个很老的问题了,但是依旧有很大的生命活力,可以从更深或者全新的角
度对其进行研究,而且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具备相当的合理性。
8.宋江问题
宋江问题,吴子林先生的综述中,被归类到对作品的具体认识和人物论当中。而此处将其单独提出作为一
类讨论,一是放大宋江这个人物在本时期的研究,进行集中考察,二是因为在本时期其他人物几乎没有单
独论述。
宋江问题同样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也曾一度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成为热点,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便是
张国光先生的“两个宋江”理论。本时期的研究基本上摆脱了意识形态论的路线,沿着上一时期回归文本
与金圣叹个性重“真”的理论,进一步申发,从更深的层次和不同的视角解读金圣叹对宋江的态度。
许丽媛《金圣叹评宋江之新论》[20](93-102)指出,金圣叹对宋江既有称赞的地方又有斥骂的地方,这都
跟金圣叹的至情至真的性格和矛盾心理有关,一来是对功名的心理矛盾,二来是追求超脱与俗事牵绊的矛
盾。从金圣叹的深度心理挖掘金圣叹对宋江的态度,已经超出了以前单一的态度模式。
9.其他问题
其他问题,指前面八个方向中基本上没有涉及的一些问题。其中很多都是用一些新的研究角度来观照金圣
叹《水浒传》评点,可以说其他问题越多,也就意味着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研究越发的元多化,视野越
发的开阔,研究越发的成熟。从表1可以看到属于其他问题的文章共有37篇,约占全部文章的20%。对于一
个以前只以意识形态作为研究方法,后来又只注重其理论的研究领域,这已是很大的进步。其中也包括一
些曾是热点,但此时期热度消减的问题,如吴子林先生的研究综述中所提到的金圣叹小说理论的传承和影
响方面,到本时期虽然也偶有提及但基本已走向式微。
本时期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研究的新的角度有八股文与金圣叹评点研究(虽然此观点早在胡适乃至孟森
就被提及,但未被详述)、金圣叹评点中所出现人物事迹考、从编辑的角度来看待金圣叹评点、金圣叹评
点在国外的传播、鲁迅胡适对金圣叹评点的研究、金批《水浒传》的效果史阐释史研究、金圣叹评点的文
人趣味等等。
从上文所作出的研究概况可以看出,近十年来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研究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趋势。总
发文量是九十年代总发文量的两倍左右,而且论文的质量相对来说很高,核心期刊的发文量约占整个发文
量的1/3。各个方向都有不同程度的深入研究,即使是以前已存在的选题方向也有新角度的分析研究。同
时又有很多新的方向与角度的切入引进。
当然,近十年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理论研究约占整个评点研究的65%,这
从一方面反映理论研究的兴盛,也从侧面反映研究者过多的将目光投注到金圣叹所叙述的理论当中,而忽
略了其对《水浒传》文本的其他方面的解读。第二,现代以及西方视角的小说理论(包括叙事学理论)方
面的文章增多,很多都是将金圣叹理论与这些理论相印证,找取这二者理论中所存在的相同点。在此应当
注意这两种理论之间的差异性,避免在借鉴的过程中出现简单的比附和过度的阐释。第三,一些新的研究
角度与视点刚刚出现,要加强对其研究,形成一个有效的研究团体,不能让有价值的研究方向胎死腹中。
无论如何,作为中国小说理论史上一位集大成的批评家与理论家,金圣叹所留给世人的《水浒传》评点还
是存在相当大的研究价值,而且相对于中国其他一些文论大家来说,金圣叹的研究也是远远不够的。当然
这些更深入、更本质、更有规律性的研究也就以待后来的研究者了。
三、论文及作者的定量分析
1.论文分布情况
近十年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研究共发文210篇,从表3与图1中可以看出整个研究并没有呈现出上升的趋
势,亦没有衰减的态势,而是呈现出起伏之状。相对来说,前六年的波动比较大,而后四年较为平稳。其
中2007和2004年为发文的两大波峰,而2005和2008年为两大波谷。
表3 近十年论文数量分布情况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18 20 29 16 23 27 17 18 22 20
29
27
23
22
18 20
20 17
18 16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图1 近十年论文数量分布
再考察论文的地域分布情况,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江苏省作者共发文29篇,湖南省作者共发文共25篇,
湖北省作者共发文24篇,山东省作者共发文20篇,北京省作者共发文20篇。而其他的地区均未能上20篇。
可以看出这几个地方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研究相对较发达。而有些地域一篇文章未发,值得引起注意。
2.作者分布情况
从2002—2011年,共有署名论文210篇,150位作者(只取第一作者),人均发文量为1.4篇。在150位
作者当中,发一篇论文的作者有120人,占总作者数的80%,总发文数量为120篇,占总文章数的57%,低于
洛特卡定律中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占总作者数量的60%[21](204)。这表明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的研
究者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相对的作者群;发两篇以上论文的作者有30位,占总作者数的20%,总发文量为
90篇,占总发文量的43%。表4 研究作者的地区分布
湖北 江苏 北京 山东 湖南 上海 广东 辽宁 天津 浙江
20 16 15 13 11 11 11 6 6 5
安徽 福建 广西 内蒙古 河南 河北 四川 云南 陕西 山西
4 4 4 4 4 2 2 2 2 2
江西 吉林 黑龙江 甘肃 宁夏 其他
1 1 1 1 1 1
对作者的地域分布进行了解可以知道全国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研究的一个概况。从表4可以看出,研究
作者广泛分布于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少数国外(华裔加拿大作者1位),分布面较为广泛,但是
地域之间分布不均。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湖北、江苏、北京,此三者皆上了15位作者,接下来的山东、上
海、湖南、广东作者数皆超过了10位。此7个省市共有作者97位,占总作者数的65%,当为金圣叹《水浒
传》评点研究的核心地区。
3.核心作者问题
为确定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研究的核心作者,按照文献计量学中的普赖斯定
律, N=0.749(ηmax)½用0.749乘以个人最高发文数的开方,即是核心作者的发文数
[21](26)。近十年中个人的最高发文数为5篇,因此发文量为1.7篇以上的作者为金圣叹《水浒传》评点
研究的核心作者。从表5可以看出发文2篇以上的核心作者人数为20位,占总作者数量的20%,核心发文量
为90篇,占总发文量的43%,与普赖斯定律的50%还有一些差距,说明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研究的核心作
者队伍尚未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但也相差不远,在今日的研究中亟须努力。
表5 核心作者发文及地区分布
尹缉熙 刘堂春 赵炎秋 周兰桂 曾凡盛 钟锡南 武小新 蒋成德 左健 陆林
5 4 4 3 2 2 5 5 4 2
湖南 湖南 湖南 湖南 湖南 湖南 江苏 江苏 江苏 江苏
吴正岚 樊宝英 赵元领 韩梅 邵子华 张曙光 石麟 王前程 张军 吴子林
2 4 2 2 2 2 3 2 2 5
江苏 山东 山东 山东 山东 山东 湖北 湖北 湖北 北京
孙宗胜 马将伟 卢永和 陈莉 陈亚利 周虹 刘杰超 李金松 张晓丽 吴华
2 4 2 5 2 2 3 4 2 2
北京 广东 广东 广西 广西 上海 河南 江西 内蒙古 加拿大
4.分析研究
(一)每年发文量产生波峰波谷的原因
上文已提到,2004年与2007年是发文的两大波峰,而2005年和2008年是发文的两大波谷。那是什么原
因导致了波峰波谷的产生呢?考察2004年共有24位作者发文,核心作者16位,发文分布于全国14个省市地
区;2005年共有15位作者发文,核心作者却只有4位,发文分布于全国11个省市地区;2007年共有作者25
位,核心作者7位,发文分布于11个省市地区;2008年共有作者16位,核心作者却又只有3位,发文分布于
9个省市地区。
很明显可以看出,要想增加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研究每一年发文量,首先要扩大其研究地域范围,其次
要扩大研究的团队,最后更加要重视的核心作者的问题。
(二)省市地区发文量多少的原因
从表6可以看出,发文排名前几位的分为是江苏29篇,湖南25篇,湖北24篇,山东20篇,北京20篇,而他
们的作者数量排名为湖北20位,北京15位,江苏16位,山东13位,湖南11位。很明显两者之间的排名除了
山东相同外,其他的省市均有所变动。导致这个的原因是什么?再来看这几个省市地区的核心作者,湖南
核心作者6位,江苏核心作者5位,山东核心作者5位,湖北核心作者3位,北京核心作者2位。结合它们的
发文量和作者数量来看,核心作者越多,拥有的作者可以较少,但是发文却可以增多。
表6 十年各省市(地区)发文量
江苏 湖南 湖北 北京 山东 广东 上海 广西 天津 辽宁
2002 2 2 3 3 1 3 1
2003 1 4 3 1 1 1 1
2004 9 2 2 2 2 2 2 2 1
2005 3 5 1 1
2006 6 1 2 3 2 1 1 2 1
2007 2 1 4 3 2 6 3 2 2
2008 3 1 3 2 4 1 1
2009 2 2 4 2 1 3 1
2010 4 5 5 1 1 2
2011 1 3 1 2 1 3 1 1
29 25 24 20 20 15 12 9 6 6
河南 浙江 内蒙古 江西 安徽 福建 河北 山西 四川 云南
2002 1
2003 2 1 1 1 1
2004 1 1 1 1 1
2005 1 2 1 1
2006 1 1 1
2007 1 1
2008 1
2009 2 1
2010 1 1 1
2011 1 1 2 2 1
6 5 5 4 4 4 2 2 2 2
陕西 吉林 黑龙江 甘肃 宁夏 其他
2002 2
2003 1 1
2004
2005 1
2006 1
2007
2008 1
2009
2010 1
2011
2 1 1 1 1 2
所以,要想每个省市地区提高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研究的论文,除了扩大研究的队伍之外,更重要的是
要培养自己的核心作者,这不仅能保证自己省市地区此研究领域的繁荣,也可以维持其研究薪火不绝。其
中十年当中每年都有论文发表的两个省,湖南和山东,其核心作者的人数也是排名第一和第二。而其他所
有的省市自治区总共加起来只有9位核心作者,占总核心作者的人数1/3不到。这样的现象就是核心作者对
于发文量的影响。
(三)核心作者生成问题
从前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要想加强金圣叹《水浒传》评点的研究,那么核心作者是必不可少的,甚至
可以说核心作者的多少关乎到这整个领域和每个地区此项研究的兴衰。那么如何培养这个领域的核心作
者?考察近十年三十位核心作者发现,首先,这些作者无一不是大学的教师或者科研机构的研究员,这样
就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其次,后期的一些核心作者,很多都有科研课题和项目在身,如陆
林、刘堂春、陈莉、赵炎秋等等,这样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更大的动力和支持。最后,一些小范围的团体
给予启示,作为大学的教师,其所钻研的领域,等到他教导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之时,又能将其引进此领
域,为此领域提供新鲜的血液,甚至新的核心作者。
注释:
[1] 李承锋.外围到内质:金圣叹小说理论近十年研究述评[A].水浒争鸣(第七辑)[C].武汉人民出版
社,2003.
[2] 黄霖.近百年来的金圣叹研究——以《水浒》评点为中心[J].明清小说研究,2003,(2).
[3] 吴子林.金圣叹小说评点的研究与反思[J].东方丛刊,2003,(2).
[4] 吴子林.传神写照:金圣叹的人物性格理论[J].中国文学研究,2004,(3).
[5] 张曙光.谈金圣叹叙事文学评点中的结构观念[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3).
[6] 赵炎秋.金圣叹文学创作思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
[7] 石麟.金批《水浒传》叙事研究——《读第五才子书法》“文法”刍议[A].水浒争鸣(第十辑)[C].
崇文书局出版社,2008.
[8] 张晓丽.论金圣叹之“草蛇灰线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8,(2).
[9] 吴正岚.华严心本原说与金圣叹的文学思想[J].东南学术,2004,(1).
[10] 邓新华.金圣叹小说戏曲接受理论的基本特色[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11] 李社教.金圣叹欣赏理论的心理学分析[J].西南民族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8).
[12] 吴功正.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及其小说美学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1).
[13] 刘堂春.金圣叹叙事视角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14] 刘堂春.金圣叹叙事节奏论[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6).
[15] 刘堂春.金圣叹论公开叙述声音[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5).
[16] 刘堂春.金圣叹论隐含叙述声音[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1).
[17] 武小新.金圣叹的个性与他的《水浒》点评——对金批《水浒》几个问题的重新思考[J].社会科学辑
刊,2006,(4).
[18] 邵子华.从金批水浒看金圣叹文化人格的分裂[J].学术探索,2007,(1).
[19] 樊宝英.金圣叹“腰斩”《水浒传》、《西厢记》文本的深层文化分析[J].文学评论,2008,(5).
[20] 许丽媛.金圣叹评宋江之新论[A].水浒争鸣(第九辑)[C].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
[21] 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