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浒博客
《博览群书》的“助纣为虐”
作者:浦玉生 @ 2014-12-02
《施耐庵传》作者回应:
《博览群书》的“助纣为虐”
浦玉生
平生喜博览群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青年”时还个人订阅过《博览群书》,如今年过半百,仍
手不释卷,读书、写作,私人拥有一个国家中型图书馆规模的藏书,日常起居其间,其乐融融。
因为写了一本长篇人物传记《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首批作品之
一,由作家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发行,成为畅销书、长销书,对所谓“钱塘施耐庵”、“兴化施耐庵”
是一个全面的颠覆。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施耐庵故里之争的文章200余篇。关于施耐庵,鲁迅、胡适都
没有搞清楚的问题,但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课题,《施耐庵传》抛砖引玉,引起表扬和批评,在所难
免。我不是个大成至圣,我有缺点,欢迎批评。与我争鸣者,有赤膊上阵正面冲突、较量者有之,躲在林
中施放冷枪、暗箭者也有之;有正当的学术批评,也有吹毛求疵、毁人不倦者。一些报刊社也加入了颠倒
黑白的争战,《博览群书》的“助纣为虐”,即为一例。
兴化人莫其康刊载于2014年第8期《博览群书》上的《浦著<施耐庵传>指瑕》一文中说:“正如一位
电视节目主持人不无揶揄地特别提到,《施耐庵传》以故事的形式写人物传记,这在我国出版史上还是头
一回。……人物传记的生命贵在真实,传说岂能当信史?尤其是缺乏可靠文物史料佐证的民间传说,绝不
能成为断定施耐庵生平的证据,怎能采入人物传记?文史专家王春瑜的评语首句‘拄个黄瓜当拐棍’,真
乃的评!区区以为,浦先生如此作传,是对历史和后人的不负责任,甚至还会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迷
失方向”。
本来,我的书中有什么缺点、错误,你可指出来,但他不是的,完全一派信口开河、臆想推测,令人
扼腕的是《博览群书》也在“助纣为虐”。
《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一书中记述的施耐庵有三个省、市文物保护单位、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以及一百多个笔记、文献资料的链接,众多的事实组成的“历史碎片”拼接、复原着一件“元青
花”,是当今施耐庵研究的集大成者,不是一句“民间传说”所能概括的。
《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作为中国作协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实施的国家级文化工程——中国
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首批十部作品之一,在年初作家出版社出版向海内外发行后,新华社等海内外200余
家媒体报道了盛况,仅《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半年时间就三次报道提到浦玉生著《施耐庵传》一书。
《中华读书报》2014年8月6日,还报道肯定“‘丛书’首批十部作品去年年底面世以来,产生了良好的社
会影响”。在兴化人莫其康那里,这一切都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只是因为我的书中定施耐庵
(1296—1370)故里为泰州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他作为兴化人,在他眼里就将别人对此书
的表扬全部看成批评。2014年1月8日,北京卫视做了一档节目《时代重托: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
隆重面世》,报道2014年北京图书订货会的情况,主持人特别提到《庄子传》(王充闾著)、《施耐庵
传》(浦玉生著)以故事的形式写人物传记,在我国出版史上还是头一回(大意)。这是主持人的揶揄
吗?揶揄,《辞海》解释,是戏弄、侮弄之意。王充闾先生是我国散文大家,《庄子传》好评如潮;长篇
人物传记《施耐庵传》从无到有,是一个填补空白的作品,胡适、鲁迅先生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这本书里
有答案,这本身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部作品只点了两部,而且有好友王充闾大家(我们同一期在北
京出席创作会)在前面给我顶着,莫先生不够朋友将我列为唯一的一位,组织上对我的评价是“为人低
调”,莫先生总是将我从第二位推到第一线,这哪是浦玉生的一贯作风。
我国第一部全景式描述施耐庵生平事迹的长篇人物传记《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的撰写,是本着
“史求真实,文须好看”的要求进行的,完稿之后,中国作协组织23位历史学家、文学家进行审读, 赢
得了中国学术界、文学界专家的好评。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王春瑜先生对该书的评价是:“当代
文化巨匠王元化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强调文化的大传统,小传统。从大传统看,元末明初无施耐庵史料记
载,但是清朝中叶以后,家谱、墨碑、地券、民间传说等等大量资料涌现,构成研究施耐庵的独特的文化
小传统。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地区没有的。浦玉生同志在繁忙的党务工作之余,刻苦研究施耐庵三十多年,
将小传统中的施耐庵文献、文物、传说等资料广泛搜集,并实地调查,……是研究施耐庵的最新最高成
果”、“拄个黄瓜当拐棍,耐庵故里每事问。拾得掌故几箩筐,施传读来不沉闷”。我国著名文学评论
家、文学专家白烨先生对该书的评价是:“作者不仅在史料搜集上显示出了特别的功夫,而且在史实钩沉
与艺术铺展的关系上也把握得当,尤以对环绕施耐庵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的考察与梳理,考据和叙述,
相当用心用力,笔墨也较为集中。以充分的事实,感人的故事,写出了一个时逢乱世的小说先行者不懈追
求的独特人生。”中国水浒学会会长佘大平教授说:《施耐庵传》进入国家课题并首批出版,是一件值得
庆贺的事情,因为这是《水浒》研究历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
但是,这一切在某些人的眼里,都是将“花”看成“疤”。
莫先生使用“掐头去尾、断章取义”之法,将本是媒体、专家的正面肯定,说成是“不无揶揄”,
“真乃的评!”纯属信口雌黄,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朗朗乾坤之下何以“睁着眼睛说瞎话”呢?更有
《博览群书》编辑部编者不去查查原文,不去看看央视网上的报道,就武断地下此结论,岂不是“助纣为
虐”吗?!
对施耐庵故里的争鸣,在相当长的岁月里,是难以避免的。争论与商榷,当是属于学术层面的问题,
而人身辱骂、助纣为虐,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问题。
文化学者孙郁先生在《被亵渎的鲁迅》一书中说:“这是个很有趣的文化现象。我有时想,鲁迅被众
多的人误解和亵渎,不是个人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问题。巨人出世,开始往往是不被接受的。孔子、
耶稣,生前的磨难真是不可胜数。……先生越是被拒绝、被否定,在今天看来,越显示出它的价值来。他
的独特的文化品格和人格力量,对被几千年旧文明浸泡的中国人的病体来说,真是一剂强烈的泄药。”
一面是无何止的谩骂,一面是长久地震撼心灵的征服,这便是鲁迅生命力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今天,看
看有争议性的文字,让人思考的东西,肯定是不少的。历史是一部人的不同精神价值交汇的记忆。一切闪
烁过思绪的文字,都会对后人有某种启示。有的是一种智慧的提醒,有的则是一种教训的暗示。而教训的
暗示,是一种灰色的、不会生叶的枯树。它曾生长过,但不结硕果,不催新枝,枯木自有枯木的意义,倘
无此,人们也许永远不会懂得生机盎然的意味。
对那些终生诋毁别人、助纣为虐的人,也可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