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2015-09-17
富阳与水浒三题
朱健文
富阳与水浒有着不解之缘:首先,水浒作者在杭州生活过很长时间,离杭州仅几十里路程、自然风光又
十分美丽的富阳,相信一定留有他的足迹;其次,作者对富阳比较钟情,水浒故事虽然以山东的水泊梁
山为主战场展开,但是在最后十回写宋江征方腊的时候,却有八次提到富阳;另外,《水浒传》的故事
也广泛流传于富阳民间,其中的人物,也有富阳的影子⋯⋯
一、王伦与罗隐
《水浒传》中的王伦,是在水泊梁山竖起旗子造反的第一任领袖。他原是“穷儒”,未能“及第”,受
不了“鸟气”,便毅然上梁山“落草”。而后,一面令朱贵以“开酒店为名”,加强情报工作;同时,
建立了“三座雄关”,布置了擂木炮石,加强了防守力量。由此,使梁山泊“好生兴旺,官兵追捕,不
敢正眼儿看他”,以致附近的老百姓都“省了若干差科”,就是远在石碣村的阮家三兄弟也都很赞赏他
的“不怕天,不怕地”的造反精神1。
宋史上有三个王伦,一个是建炎绍兴间河北大名莘县人,宋真宗宰相王旦的弟弟王勖的玄孙。家贫无
行,不能治生。为任侠,往来汴梁洛阳间,数犯法,幸免。年四十余,尚与市井恶少游汴梁中。建炎绍
兴间曾屡次出使金国请和。绍兴九年(1139)两国议和,金以河南陕西两地归宋。王伦自汴京赴金议
事,被金人拘之于河间。第二年,金人毁盟夺地,第三年再次议和。至此宋国之使金者多已遣返,独留
王伦不还。王伦居河间六年。至绍兴十四年,金人欲以王伦为平滦路都转运使,伦辞不受,遂见杀。事
迹见《宋史》《金史》本传。从这些记载来看,虽然时间和任侠之举与水浒人物相合,但其使金身份及
生平与梁山王伦毫不相关,所以此王伦不可能是梁山王伦的模型。
第二个王伦生活在宋仁宗时期。宋代欧阳修《欧阳文忠全集》卷九十八《论沂州军贼王伦事宜札子》2
说:庆历三年(1043),“臣近闻沂州军贼王伦等,杀却忠佐朱进,打劫沂、密、海、扬、泗、楚等
州,邀呼官吏,公取器甲,横行淮海,如履无人。比至高邮军,已及二三百人,皆面刺‘天降圣捷指
挥’字号。其王伦仍衣黄衫。据其所为,岂是常贼。”宋人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说:“会山东有王
伦者飙起,转斗千余里,至淮南,郡县既多预备,故即得以杀捕矣。”《宋史•仁宗本纪》:“庆历三年
五月,虎翼卒王伦叛于沂州,七月乙酉,获王伦。”《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十二:“⋯⋯大盗王伦,转掠
江淮。”直到八十多年后的靖康元年(1126),孙觌还在其《鸿庆居士集》卷二十七《伦和戎札子》中
说:“臣窃读国史,见宝元、康定间,⋯⋯大盗王伦转掠江淮间,中国耗虚,边民疲敝。”此外,在《东
都事略》《麈史》《厚德录》《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中都有关于王伦造反事迹的记载。可见王伦起义
是宋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尽管这个王伦造反的时间早于宋江造反大约八十年,但学者们一般都认为他
就是《水浒传》中王伦的原型。何心在其《水浒研究》中说:“或许他是个聚众起义的首领,与宋江晁
盖有些相象,所以《水浒传》作者不管年代先后,也把他扯到了梁山泊去了。”3王利器在其《耐雪堂
集》中进一步认为:“王伦是北宋第一个在东京东、淮南地区──其他区大半与宋江活动地区同──揭
起农民革命旗帜的。”4
在南宋初年,还有一个“首附秦桧”的王伦。盛此公《休庵影语》中总批《水浒传》:“林冲之杀白衣
秀士王伦者,王伦与王伦同名。伦首附秦侩倡成和议,杀之所以雪愤也。”5
看来,《水浒》作者很可能把上面的两个王伦“拼”成了一个“白衣秀士王伦”了。
《水浒》中的王伦虽然是梁山事业的开创者,可却是个当了几天山大王就被人火并而死的小人。他不但
无缘天罡地煞之列,而且因为心地狭窄,非常“妒贤嫉能”,很不招人喜欢。他看到被“逼上梁山”的
林冲比自己有更好的“武艺”,便要设法把林冲“逼下梁山”。晁盖、吴用等豪杰被“逼上梁山”时,
他又是如此。最终,这种把个人利益置于整体利益之上的思想意识导致他走向极端,以致死于林冲的利
刃之下。
此王伦之死,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人们同情。但是,历史上的那位王伦被害,人们是同情的。《薛孟谐
笔记》下册《水浒传》说:“王伦起仁宗朝,降后复遭屠烹,为汴宋第一惨政”。6
有一个民间传说,也委婉地表达了这种思想。故事说7:
王伦出生在一个穷苦人家,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因为王伦所住的村子很小,只有十来户人家,母亲就把
他送到外村去上学。王伦家离学堂挺远,中间还隔了一条河,河上也没有桥,王伦每天上学都得蹚水
过河。
这年秋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王伦蹚河冻得腿脚麻木。可不蹚又没有办法,不蹚就上不了学。这一
天,王伦刚想脱鞋蹚河,后面有个老头喊道:“孩子,别蹚啦,我背你过河。”王伦一看,是一位白发
苍苍的老人。王伦说:“老大爷,您这么大年纪了,我怎么能让您背啊!再说这河水这么凉,还是我自
己蹚吧。”可老人不由分说,背起王伦就过了河。别看老人这么大年纪,背起王伦过河还真和闹着玩似
的。从此,老人每天都背王伦过河,不管天气好坏,天天如此。王伦很纳闷:老人与我无亲无故,为什
么要天天背我过河呢?王伦问了几次,老人总是避而不说。
过了很长时间以后,在王伦的再三追问下,老人才对他说:“我就是这条河的河神,因为参加王母娘娘
的蟠桃会,无意中得罪了玉皇大帝,他就罚我每天背你上学。十年后,你能考中状元,那时候就能赎了
我的罪啦。”老人还告诉王伦:“你是真龙天子,将来要当皇帝。”王伦一听十分高兴,连忙拜谢老
人,并说:“以后如果我真的当了皇帝,一定为你建庙颂功。”
王伦回家后,兴高采烈地把河神的话告诉了母亲。王伦的母亲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人缘很不好,尤其与
本村姓石的一家结了怨仇。老太太一听儿子能当皇帝,心里乐开了花。高兴之余,想起自己的仇人,不
由得怒火中烧,拿起烧火棍点着灶君的脑袋撒开了泼:“将来我儿子当了皇帝,我一定先杀石家。”老
太太这一点不要紧,把灶君的头点了个大疙瘩。灶君憋了一肚子气,把“杀石家”听成了“杀十家”,
心想:这老太太也太狠毒了,还没当皇帝就想把全村杀光,要真当了皇帝那还了得?我得禀报玉帝,不
能让他儿子当皇帝。
灶君到灵霄宝殿一禀报,玉皇大帝恼了,传下御旨:罢免王伦日后天子、状元职位,贬为平民百姓。并
令龙王限期抽掉王伦的龙筋。
河神听说后慌了神,王伦一不能当皇帝,二不能做状元,那我这些年的工夫岂不是白费啦?赶忙托人求
情。最后玉皇大帝开恩,让王伦中个秀才,并让他当几天山大王。
这天傍晚,王伦放学回家,河神又把他背过河。王伦发现老人脸色不好看,赶忙问道:“老人家,您今
天为啥不高兴啊?”老人就把玉皇大帝传旨不让他当皇帝、中状元的事情一一告诉了王伦。到了晚上,
晴晴的天空中忽然刮起了一阵怪风,紧接着就是电闪雷鸣。王伦知道要抽他的龙筋了,吓得不省人事。
一会儿,风停雨住,王伦醒来,浑身疼痛难忍,才知道自己的龙筋已被抽走。
后来,王伦考中了秀才,可再往后不管怎么考也考不中了,只落得个“白衣秀士”的称号。他又伙同宋
万、杜迁、朱贵等落草占据梁山,当了山大王。可由于他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终于被林冲火并,应验
了玉皇大帝说的只让他中个秀才,当几天山大王的话。
看到这个故事,我马上联想到富阳的罗隐。民间也有罗隐脱胎换骨的故事。故事虽然有多个版本,但是
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在福建的建阳,故事是这样说的:
水浒一百零八将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们对这些好汉的悲惨下场深感惋惜。可是水浒梁山上的这
些好汉为什么会落下这个悲惨的下场呢,许多人都认为是因为宋江的原因。其实真正的原因不是这样
的,这一百零八将之所以没有能够夺取天下,是因为他们所要辅助的真主没有上山,而宋江并不是真正
的君主。那么,这一百零八个魔星降临人间是要辅佐什么人呢?其实,水浒里那一百零八将要辅佐的君
主是罗隐。在水浒梁山一百零八将还没有聚齐的时候,一代新君罗隐就出生了。那为什么后来罗隐一直
都没有出现呢?而这个真正的君主又到哪里去了呢?事情是这样的:
罗隐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里,一出生父亲就死了。是母亲将他带大的。罗隐天资特别聪明,从小就喜欢读
书、念诗,因此不仅他家人疼爱,村里人也都喜欢他。罗隐小时上学,路上要过一道河,每天来去,都
有一个白发老翁准时等候背他,小罗隐也不以为奇,以为是河边上人心地善良,大家都会这么做的。可
他母亲细心,每次见儿子总干手干脚回家,就问儿子什么原因,罗隐随口告诉了母亲。母亲心一动,要
儿子明天一定问个究竟。
第二天,罗隐放学回家,白发老翁又来背他。罗隐道:“老爷爷,你为什么天天背我?”老翁道:“背
你就背你呗。”罗隐因负有母命,追问不休,老翁不回答,他就嘟着嘴巴犟着不肯过河。后来,老翁实
在没有办法了,叹气道:“你是神仙下凡,磨炼以后,要做现世的天子。我是这里的土地公公,玉皇大
帝下旨给我,要我守护在你身边,在你遇到困难时帮助你。这是天机,我本不能说,但我实在没法拗过
你啊。现在泄漏了天机,恐怕要受到严厉处罚呀!”
小罗隐谢了老翁,回家就告诉了母亲。母亲正在锅台上洗碗筷,高兴得将手中的一把筷子随手朝锅台用
力一捣,说:“我儿若真有这一天,我见佛都给三刀纸,蛤蟆蟋蟀都给它煮羹吃”。因为罗母平时说话
有点结巴,加上听到这个好消息时心情格外激动,所以这下就更结巴了。恰好这时灶神爷正在灶台上,
罗母的筷子刚好捣在他的脑门上,让他十分懊恼,这下又听罗母说“我儿若真、真、真有这一天,我、
我见佛都给三、三、三刀子,蛤蟆蟋蟀都、都煮、煮、煮羹吃”,更加惹恼了他老人家,他立时上天,
禀告玉帝:“这罗隐不能当天子,现在还是个小孩童,他母亲就擅自打我几十金棍。更可气的是她还说
如果她儿子当上皇帝,见佛都给三刀子,蛤蟆蟋蟀都煮羹吃,将来登基后,天下还能太平吗?”玉帝一
听,这还得了,你见佛三刀子,那见我不是也要“三刀子”吗?当即命令黄巾力士于当晚去将罗隐的龙
身更换成乞丐身,黄巾力士一到,罗隐就不舒服,倒卧床上,浑身开始疼痛。他母亲情知不妙,忙大
喊:“儿子,你牙关咬紧,脚下蹬紧!”罗隐赶紧咬紧牙关。这时,土地公也知道罗隐是被灶神爷害
了,赶紧装作公鸡啼鸣,全村的公鸡也跟着大叫起来。黄巾力士一听鸡叫以为天快亮了,就赶紧回天庭
复命,结果罗隐的一副牙齿,两只脚腿骨没拆换掉。传说罗隐和皇帝一样有36颗牙,而平常人只有32
颗,皇帝能“金口玉(预)言”,罗隐也能出口成谶,并且有一双好脚走遍天下。
罗隐虽然还留下一张金口和一双好脚,但毕竟因他母亲得知真情,兴奋冲动,触怒天庭,取消了他的帝
王命禄,最终成了个聪明傲世、颠沛奔波的乞丐。而保他坐朝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也遭厄运,被
张天师擒困江西龙虎山,到了北宋末年时,虽然被洪太尉误放了出来,但因为罗隐不能登基,所以水泊
梁山的一百单八条好汉只能是悲剧故事。8
罗隐做不成皇帝还有一种说法:
罗隐是天宫派到人间做皇帝的君主。在他幼小的时候,读书很用功,得到了老师的褒奖,同时也受到了
同学的妒忌。在他的同学中,尤以姓万、姓白的两个人对他是百般凌辱,欺负致尽。因而,在他幼小的
心灵里,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有一天,当这二人再次欺负他的时候,他实在气愤不过,就对二人说:
“你们等着,我哪天做了皇帝,就把你们万家白姓斩尽杀绝!”这话被灶神菩萨听到了,就跑到玉皇大
帝那儿去告罗隐的状:“启禀主上,这罗隐不能当皇帝!”玉帝问:“为什么?”他说:“罗隐说了,
等他当了皇帝,他要把万家百姓斩尽杀绝!”“这还了得!顺风耳,他真是这样说的吗?”顺风耳是老
实人,他也听到了罗隐对万家小子和白家小子说的话,只好实话实说:“罗隐是说过这话。”玉皇大帝
就说:“万家百姓都被他杀了,他当光杆皇帝啊!不行,不能让他当皇帝。提刑官,快把他的龙骨换
掉!”提刑官一声“得令”,就下到人间,对罗隐施行了换骨魔术。
类似的故事不仅流传于罗隐的家乡富阳,安徽、江西,甚至在云南省曲靖市的会泽县,也有这样的传
说。9
罗隐不是乌有先生,而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罗隐(833—909)是浙江新城(今富阳新登)人,原名横,字昭谏,后因屡试不第,愤而改名为隐,自
号江东生。罗隐27岁就在贡籍,“才了十人,学殚百代。”(沈崧《罗给事墓志》),谁知十次应试,
却十次落第!“自己卯至于庚寅,一十二年,看人变化”(《湘南应用集序》),“寒饿相接,殆不似
寻常人”《谗书•序》)。此后十六七年,“东归霸国以求用”(《五代史补》),除家乡浙江外,还有
陕西、河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安徽、江苏等,但都“龃龉不合”(《十国春秋•罗隐
传》)。罗隐向有“江东才子”之称,为什么总是所至不遇?这是因为当时的用人制度已极其腐败,科
场被权贵把持,营私舞弊,任人唯亲。罗隐是“江左孤根”(《投郑尚书启》),“族惟卑贱”(《投
湖南王大夫启》),自然只好感叹“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长安秋夜》)了。《五代
史补》说他“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据载,唐昭宗曾欲以甲科取隐,当场有大臣反
对说:“隐虽有才,然多轻易,明皇圣德,犹横遭讥,将相臣僚,岂能免乎凌轹?”并举出“讥谤之
词”《华清宫》为据:“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昭
宗听了,就取消了原来的打算(见姚士麟《〈两同书〉跋》)。可见,罗隐的这些诗着实刺痛了统治者
的心,既使其恼恨,又使其害怕,不为其所容也理所当然了。再则,罗隐所求的“霸国”实际上是割据
一方的藩镇势力,也多骄奢腐败,并无用人之心。如靠征讨黄巢起义军而威震一时的淮南节度使高骈,
这时正独霸一方,罗隐往谒以求用,而高骈却惑于神仙之说,荒唐不堪。罗隐写了《淮南高骈所造迎仙
楼》《后土庙》予以揭露。他把诗题在墙上,连夕挂帆而去。直到55岁那年,在外奔波了大半生的罗
隐,回到了钱塘,投奔雄据东南的杭州刺史钱镠。钱镠辟罗隐为从事,又请置钱塘县,表隐为钱塘县
令。唐哀帝天祐三年(906),罗隐转司勋郎中,充镇海节度军判官。梁开平元年(907),钱镠被封为
吴越王,又表荐罗隐为给事中。凡邦土的大事记、钱氏的文告、奏表几乎都出于罗隐之手。吴颖说:
“昭谏则固有于天下之大者也,遨游吴楚,退而应钱王之召。其高节奇气,有可以撼山岳而砥江河
者。”(《重刻罗昭谏江东集叙》)袁英称之为“佐国是而惠残黎”(《重刻罗昭谏集跋言》)。唐昭
宗景福三年(893)九月,以武威军防御使钱镠为镇海军节度使、浙江西道观察处置军使,钱镠使沈崧草
谢表,盛言浙西繁富。隐曰:“今浙西兵火之余,日不暇给,朝廷执政方切于贿赂,此表入奏,执政岂
无意于要求耶?”改为:“天寒而麋鹿常游,日暮而牛羊不下。”以诙谐幽默的语言为东南人民说了
话。朝廷大臣见了都说:“此罗隐词也。”(《吴越备史•罗隐传》)。22年中,宾主遇合,如鱼得水。
罗隐感知遇之恩,竭力辅佐,深谋献策,敢于进谏。当时,吴越的赋税很多,小到鸡、鱼、蛋之类都要
纳税。西湖的渔民每天要向钱王府上缴几斤鱼,名“使宅鱼”。渔民不胜其苦。罗隐作《题磻溪垂钓
图〉》曰:“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若叫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钱镠感悟,
“遂蠲其征”(《吴越备史•罗隐传》)在战乱纷争的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却相对安定,这固然有各种主
客观原因,而罗隐辅佐钱氏22年,也是功不可没的。
罗隐早王伦近二百年,而且俩人的共同点并不多,民间为什么将他们拉扯在一起,实在是个有趣的话
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金家岭、白蜂岭与新登双庙
《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卢俊义分兵歙州道,宋公明大战乌龙岭”,描写宋江在取得杭州战役胜利后,
便向睦州进军。宋江经过富阳县境时,有如下一段描写:
却说宋江部领大队人马军兵,水陆并进,船骑同行。离了杭州,往富阳县进发。时有宝光国师邓元觉,
并元帅石宝、王绩、晁中、温克让五个,引了败残军马,守住富阳县关隘,却使人来睦州求救。右丞相
祖士远当差两员亲军指挥使,引一万军马前来策应。正指挥白钦、副指挥景德,两个都有万夫不当之
勇,来到富阳县,和宝光国师等合兵一处,占住山头。宋江等大队军马,已到七里湾,水军引着马军,
一发前进。石宝见了,上马带流星锤,拿劈风刀,离了富阳县山头,来迎宋江。关胜正欲出马,吕方叫
道:“兄长少停,看吕方和这厮斗几合。”宋江在门旗影里看时,吕方一骑马,一枝戟,直取石宝。那
石宝使劈风刀相迎。两个斗到五十合,吕方力怯,郭盛见了,便持戟纵马,前来夹攻。那石宝一口刀战
两枝戟,没半分漏泄。正斗到至处,南边宝光国师急鸣锣收军。原来见大江里战船乘着顺风,都上滩
来,却来傍岸。怕他两处夹攻,因此鸣锣收军。吕方、郭盛缠住厮杀,那里肯放。石宝又斗了三、五
合,宋兵阵上朱仝一骑马、一条枪,又去夹攻。石宝战不过三将,分开兵器便走。宋江鞭梢一指,直杀
过富阳山岭。石宝军马于路屯扎不住,直到桐庐县界内。宋江连夜进兵,过白蜂岭下寨⋯⋯10
这场煞是好看的车轮战,作者特意把它放在杭州与富阳的交界处进行,不知有何深意?令人惊奇的是,
在这里的确有一条名叫金家岭的山岭。现在这条山岭很小,坡度很低,估计当年也高不到那里去。作者
将这种很不起眼的东西写进《水浒传》,难道是因为他对富阳十分熟悉吗?
位于富阳市新登镇的白蜂岭,则与金家岭不同,它是名副其实的崇山峻岭的“岭”。
自富阳县城向西略偏南行,约五十华里,就是新登镇。新登镇南行有南津古道。古时候,它是杭州通往
建德、衢州、金华的唯一陆地要道。白蜂岭就在南津古道上。
南津古道二旁均为险峻的高山。此处山叠山,湾连湾,重重叠叠,人烟稀少。抬头仰望,只有一绺天
空,大有“坐井”之感;低头俯视,唯有一泓山泉,绕着山根默默流淌。远处的雷公岭、乌墡岭、桃花
岭逶迤而来,与白蜂岭构成天然屏障。
白蜂岭丛林密布,阴森恐怖。峻岭中有一蜿蜒曲折的孔道,为驿传之道。道外悬崖百丈,令人望而却
步。在这里设伏阻击大部队十分有利。传说方腊起义军攻占杭州前,就是通过此道先攻下新登,并在新
登设炉铸兵器、屯兵团练的11。后来,方腊也是经由此道退归睦州的。
在白蜂岭附近,有一个很不起眼的村庄,叫双庙村。这里至今仍有夹道的双庙遗址。关于双庙的来历,
相传与宋江有关。
据说,当年宋江南征方腊,曾息兵于此。当晚,宋江做梦,梦中有一位白胡子神仙告诉他:“将军此
去,定能一战成功,幸甚,幸甚!”宋江大喜,忙拱手相谢,说:“果如此,当为尊神立庙。”然而,
一神方隐去,又闪出一神,冷冷地道:“同类相残,实属不该,即便侥幸得逞,也是两败俱伤。”宋江
茫然不解,只见该神伸手一指,宋江的手足竟然全部失落,便大叫一声:“不好!”从噩梦中惊醒过来
后。宋江心里顿觉忐忑不安,他就开始为该不该进军去打方腊而举棋不定。此时,探马来报,前锋已达
白蜂岭,与方腊守军酣战正烈,亟待增援。而朝廷派来的监军也一个劲的催促着“剿杀方腊,不得有
误!”宋江无奈之下只得拔营进军。不久,睦州被梁山好汉攻下,方腊被俘。梁山兄弟也几乎死伤殆
尽。得胜回军的路上,宋江想起了第一位神仙的指点,嗟叹不已,便打算给这位神仙建立寺庙,以尽心
愿。此时军师吴用却对宋江说:“后者神仙更灵验,若从之,我等不会手足尽折!”宋江大悟,感于二
位神仙的话全部应验,就在当地建起了二座夹道的神庙。
这个传说,可能是某些好事者根据《水浒传》的描写捏合起来的,但也难以否定它产生于《水浒传》成
书之前。因为宋、元之间的《大宋宣和遗事》已经有“宋江平方腊有功,封节度使”的记载。由此衍生
出这个故事,没有被作者采纳,但是引起了作者对双庙附近的白蜂岭的关注,并把白蜂岭写进了《水浒
传》,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三、子虚乌有袁评事
王伦、罗隐是实有其人,白蜂岭、双庙是实有其地,袁评事则完全子虚乌有。
袁评事出现在《水浒传》的九十五回“张顺魂捉方天定,宋江智取宁海军”中。此回说宋江攻打杭州
城,遇到顽强抵抗,梁山军马损兵折将,正当宋江愁眉莫展,吴用彷徨无计之时:
只见解珍、解宝到寨来报事。宋江问其备细时,解珍禀道:“小弟和解宝,直哨到南门外二十余里,地
名范村,见江边泊着一连有数十只船,下去问时,原来是富阳县里评事解粮船。小弟欲要把他杀了,本
人哭道:‘我等皆是大宋良民,累被方腊不时科敛,但有不从者,全家杀害。我等今得天兵到来剪除,
只指望再见太平之日,谁想又遭横亡。’小弟见他说的情切,不忍杀他,又问他道:‘你原何却来此
处?’他说为:‘近奉方天定令旨,行下各县,要刷洗村坊,着科敛白粮五万石。老汉为头敛得五千
石,先解来交纳。今到此间,为大军围城厮杀,不敢前去,屯泊在此。’小弟得了备细,特来报知主
将。”⋯⋯吴用大喜道:“此乃天赐其便,这些粮船上定要立功。”便请先锋传令:“就是你两个弟兄为
头,带将炮手凌振,并杜迁、李云、石勇、邹渊、邹润、李立、白胜、穆春、汤隆,王英、扈三娘,孙
新、顾大嫂,张青、孙二娘三对夫妻,扮作艄公、艄婆,都不要言语,混杂在艄后,一搅进得城去,便
放连珠炮为号,我这里自调兵来策应。”解珍、解宝唤袁评事上岸来,传下宋先锋言语道:“你等既宋
国良民,可依此行计。事成之后,必有重赏。”此时不由袁评事不从,许多将校,已都下船。却把船上
艄公人等,都只留在船上杂用,却把艄公衣服脱来,与王英、孙新、张青穿了,装扮做艄公。扈三娘、
顾大嫂、孙二娘三人女将,扮做艄婆,小校人等都做摇船水手。军器、众将都埋藏在船舱里,把那船一
齐都放到江岸边。此时各门围哨的宋军,也都不远。袁评事上岸,解珍、解宝和那数个艄公跟着,直到
城下叫门。城上得知,问了备细来情,报入太子宫中。方天定便差吴值开城门,直来江边,点了船只,
回到城中奏知方天定。方天定差下六员将,引一万军出城,拦住东北角上,着袁评事搬运粮米,入城交
纳。此时众将人等,都杂在艄公、水手人内,混同搬粮运米入城,三个女将也随入城里去了。五千粮
食,须臾之间,都搬运已了。六员首将却统引军入城中。宋兵分投而来,复围住城郭,离城三、二里,
列着阵势。当夜二更时分,凌振取出九箱子母等炮,直去吴山顶上,放将起来;众将各取火把,到处点
着。城中不一时鼎沸起来,正不知多少宋军在城里。方天定在宫中,听了大惊,急急披挂上马时,各门
城上军士,已都逃命去了。宋兵大振,各自争功夺城。
攻破杭州后,宋江论功行赏:
令裴宣、蒋敬写录众将功劳,⋯⋯献粮袁评事申文保举作富阳
县令。
可惜,这段热闹非凡的描写,完全是虚构的。
首先,“评事”不是县一级的官吏。《词海》说:“评事,官名。汉代始置廷尉平,与廷尉正、廷尉监
同掌决断疑狱。南北朝改‘平’为‘评’,隋以后改称‘评事’。明、清分设左、右评事,均隶大理
寺。”《词源》说:“评事,官名。汉置廷尉平,掌决刑狱。隋炀帝乃置评事,属大理寺。历代因之。
参阅《隋书百官志》下、《文献通考. 五六. 职官十》。”水浒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水浒传》成书
不晚于明中叶,这个时间段里的评事隶属于大理寺,应该是京官,小小的富阳县衙不可能存在评事。评
事更不可能成为解粮的小吏。
其次,仔细翻阅光绪《富阳县志》,从北宋末年的徽宗到明中叶的万历,没有一位姓袁的县令。水浒故
事发生时期,富阳的县令分别
是12:
胡纺,宣和元年知富阳县。政治有方,四野乐业,建秦望桥,四年开县壕。
杨尚友,字令德,建州人。宣和中知富阳县。不事苛察,民乐
其政。
刘举夔,宣和末知富阳县。会方腊残掠之后,鼎新邑治,百废
具举。
最有可能完成《水浒传》创作时期的富阳县令,分别是:
杨敬,麻城人。洪武元年任知县。初,辟草莱,开县治,建学校。哀鸿有集,吠犬无惊,民怀其德。祀
名宦祠。
孟斌,洪武十年任知县,修广学校,平易临民,时称贤令。
吴蒙,洪武三十年任知县,奖善惩恶。民翕然向化。
吴堂,乐平人。宣德九年以进士官于县。曾绘杨震却金故事,悬私室以作箴。僚佐入谒,以“清、慎、
勤”三字勉之。由是百弊尽厘,讼牒稀简。在任九年,兴学校,营谯楼,奏减绵贡,聘修县志。筑春江
堤以捍患,复鹳山关以禁奸。广城隍庙,起子陵祠。此其事迹之彰彰者。性介直,不阿权要。旧与部使
者不合,解组去。百姓诣阙求,得允复职。一邑欢呼,如获至宝。已而秩满去,官民复遮道泣留,不
获,悬其靴於谯楼东,以志遗爱。醵金立祠,以报其功。县有报功祠自此始。祀名宦祠。
邓淮,吉水人。宏治二年任知县。有惠政,始移学庙於西。崇重先贤,敦尚风教。曾访俞膺遗文表章
之,优恤其子孙。祀名宦祠。
马薄然,内江人,乙未进士。宏治十五年任知县。值岁饥,惩劫掠,遏墙梁,民畏之,不敢犯法。
陈伯亮,福清人。戊辰进士,正德四年任知县。明察为治,吏民畏服。亦有建明。
刘初,安福举人。正德十二年任知县。重刻富阳志书。常具疏,以县内驿路冲繁,江潮泛滥。正供之
外,若御茶、若鲥鱼、若时宪,书之纸札。皆一物而十其费,始得上达京畿,乞升县为州,统属余、
临、新、於等县。协济以舒民困。不果行。
方舟,字柳溪,婺源人,嘉靖九年以进士莅县任。易直岂弟,能以文学饰吏治,修学宫,建鹳山钟楼,
跋县志、增职官选举,姓名彬彬,称儒雅之选。
王惟孝,字希曾,上元人。由乡贡署吴江教谕。嘉靖十二年升任富阳知县。敏干慈祥,砥砺清操。初莅
任即请赈饥于两台巡按张景,贤之,辄报可,已。复上疏,以县驿路繁,而差徭难给,江潮淹而禾稼歉
收,历书之贡纸。冬漕之纳米两役,迫于一时,民何计以卒岁。乞改漕粮入嘉湖,本县代之输银,下部
议覆,不果行。居数年,以卓异征为监察御史。
这些县令,虽然个个是好官,但与袁评事的事迹都相去甚远,应该不会是袁评事的原型。
第三、《水浒传》中的宋江征方腊,历史上并没有真正发生过13。其中的大部分描写,实际上是朱元璋
征张士诚的移植14。据《明通鉴》卷三记载,当朱元璋的大将徐达围攻苏州时,张士诚部有“杨茂者,
无锡莫天祐部将也,善泅水。天祐令入姑苏与士诚相闻,逻卒获之阊门水栅,缚送达军,达释而用之,
⋯⋯因纵茂出入往来,得其彼此所遣蜡书,悉知士诚、天祐虚实。”这为徐达顺利攻下苏州城起了巨大的
作用。袁评事的故事与杨茂的投诚十分相似,都是巧妙地利用敌方为自己服务。或许,作者在写作这一
段时,受其启发进行了借鉴吧?
从上可见,袁评事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水浒作者将攻破杭州的首功记在他的身上,并且让他成为富阳的
县令,可以看出他对这个人物的喜爱。这是因为作者特别钟情于富阳,还是因为他与某一位或几位富阳
县令是哥儿们,这就不得而知了。
注解:
1. 参见容与堂本《水浒传》第十五回等,陈卫星点校,岳麓书社2008年8月第1版。本文引用《水浒
传》,皆为此版本。
2、4. 参见王利器《〈水浒〉的真人真事》,《水浒争鸣》第二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1983年8月第1
版。
3. 参见何心《水浒研究》,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8月第1版。
5. 盛于斯,字此公。晚年笔名错翁,复号休庵。南陵人,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在文学、考据
学、目录学、天文、历法等方面均有成效。与周亮工友善。死后,周亮工为之编印《休庵影语》,今存
文集卷下一册,清光绪三十三年《盛赐牡堂印》木刻本。抗战前,陈楚材(友琴)先生曾按“木刻本”
标点编辑,在上海开明书店排印出版。
6. 薛寀,字谐孟,号岁星,武进横林余巷人。明万历二十六年生,崇祯四年进士,以比部郎(即刑部郎
中)擢知河南开封府。明亡后,弃家为僧,法名米,号堆山,隐居于灵岩间(苏州),不复问山外事。
当道及门下士登门,不得一见。有著作多种存世。
7. 参见钟敬文主编的《书外书•水浒传的传说》p228,编者董晓萍,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第1版。
8. 参见《水浒一百零八将的君主—罗隐》,来源:建阳市人民政府fj.sina.com.cn
9. 参见《罗隐秀才的传说》作者:杨永堂。来源:会泽宣传网。
10. 参见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九十六回
11. 方腊当年设炉铸兵器的村子,后来就叫炉头村,至今亦然。
12. 参见光绪《富阳县志》卷十七名宦
13. 参见拙作《虽属子虚乌有,实乃不二选择》《水浒与杭州》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14. 参见《〈水浒〉“宋江征方腊”是大明兵打张士诚的历史移植》《水浒研究与欣赏》第四辑,浙江
水浒学会1995年11月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