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2015-09-17
苏东坡与高俅
过承祁
一、小苏学士
关于高俅的发迹在《水浒全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中这样写道:
且说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
最是踢得好脚气毬。京师人口顺,不叫高二,却叫他做高毬。后来发迹,便将气毬那字,去了毛傍,添
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
忠良,却是不会。只在东京城里城外帮闲。因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
月,被他父亲开封府里告了一纸文状。府尹把高俅断了四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东京城里人民,不许
容他在家宿食。高俅无计奈何,只得来淮西临淮州,投奔一个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名唤柳世权。他平
生专好惜客养闲人,招纳四方干隔涝汉子。高俅投托得柳大郎家,一住三年。后来哲宗天子因拜南郊,
感得风调雨顺,放宽恩大赦天下。那高俅住在临淮州因得了赦宥罪犯,思乡要回东京。这柳世权却和东
京城里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仕是亲戚,写了一封书札,收拾些人事盘缠,赍发高俅回东京,投奔董
将仕家过活。
当时高俅辞了柳大郎,背上包裹,离了临淮州,迤逦回到东京。径来金梁桥下董生药家,下了这封书。
董将仕一见高俅,看了柳世权来书,自肚里寻思道:“这高俅,我家如何安着得他!若是个志诚老实的
人,可以容他在家出入,也教孩儿们学些好。他却是个帮闲的破落户,没信行的人,亦且当初有过犯
来,被开封府断配出境的人。倘或留住在家中,倒惹得孩儿们不学好了。待不收留他,又撇不过柳大郎
面皮。”当时只得权且欢天喜地相留在家宿歇。每日酒食管待。住了十数日,董将仕思量出一个缘由。
将出一套衣服,写了一封书简,对高俅说道:“小人家下,萤火之光,照人不亮,恐后误了足下。我转
荐足下与小苏学士处,久后也得个出身。足下意内如何?”高俅大喜,谢了董将仕。董将仕使个人,将
着书简,引领高俅迳到学士府内。门吏转报小苏学士,出来见了高俅,看罢来书,知道高俅原是帮闲浮
浪的人,心下想道:“我这里如何安着得他,不如做个人情,荐他去驸马王晋卿府里做个亲随。人都唤
他做小王都太尉,便喜欢这样的人。”当时回了董将仕书札,留高俅在府里,住了一夜。次日,写了一
封书呈,使个干人,送高俅去那小王都太尉处。这太尉乃是哲宗皇帝妹夫,神宗皇帝的驸马。他喜爱风
流人物,正用这样的人。一见小苏学士差人驰书,送这高俅来,拜见了,便喜。随即写回书,收留高俅
在府内做个亲随。自此高俅遭际在王都尉府中,出入如同家人一般。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小苏学士”。这个“小苏学士”出现的年代当是在宋哲宗时
期。神宗病危时立第六子赵煦为太子,元丰八年(1086),神宗死,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
元“元祐”,在位15年,享年24岁。元祐年间人称苏学士的大凡只有一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苏
东坡)。如果是这样,苏东坡父亲苏洵可以尊称“老苏学士”,但此时,“老苏学士”已经过世二十年
了。剩下的只有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儿子苏迈、苏迨、苏过可称为“小苏学士”。
在这个时间段苏氏一门是否在京城呢?根据林语堂《苏东坡传》
所记:
苏东坡在六月,到山东沿海去就新职。由青岛附近,开始乘船,绕山东半岛而行。十月十五到达登州后
五天,他应召晋京。全家行动起来,将近元丰八年十二月半,到达京都。
在之后的八个月中,苏东坡擢升了三次。从第七级一直升到第三级翰林,为皇帝草拟诏书,那年他四十
九岁。次年,苏东坡除去翰林学士之外,皇帝又于七月畀以侍读之职。儿子苏迈到江西做小官,苏迨、
苏过一个十六、一个十四。
在苏东坡再三恳请之后,在元祐四年三月十一日,朝廷终于允其所请,任命他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
守,领军浙西。(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东坡这里有四年在京城。
又过了四年,元祐八年(1093)。
苏东坡应召离开扬州还朝之后,先做了两个月兵部尚书,十个月的礼部尚书。他的弟弟子由则官居门侍
郎。苏东坡的夫人曾陪同皇太后祭拜皇陵,享受她那等级贵妇所能享受的一一切荣耀,儿子都已长大成
人,已然婚配,都在身旁。(林语堂《苏东坡传》)
哲宗绍圣元年(1094)四月,章惇为相,他首先向苏东坡开刀。苏东坡是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
第一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从此再也没有回到京城。从上述文字中表明如果苏东坡和他的儿子与高俅有关不会在1094年之后。
我们再来看看苏辙(子由),从上述文字中我们已经知道1093年苏辙在京城。
根据《苏辙年谱》所记:元祐元年(1086)“至京师。与孙觉(莘老)共事。”(第304页)二月“癸酉
(十四日),始就任右司谏。”(第305页)哲宗元祐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离京师赴
辽,贺辽道宗(耶律洪基)生辰。”(第413页)此苏轼已在杭州。哲宗元祐五年(1090)“南归。正月
十日,马上口占呈同事。”(第422页)绍圣元年(1094)甲戌,五十六岁。三月丁酉(二十六日)“同
日,苏辙除端明殿学士、知汝州。”(第531页)四月“壬子(二十一日),苏辙至汝州。”(第533
页)元符三年(1100)庚辰,六十三岁,北归。高俅当是在1100年端王登基前遇端王,而苏辙北归,是
在端王即位后。所以,如果苏辙与高俅有关也不会在1094年之后。
那么苏轼、苏辙以及苏轼的儿子谁是《水浒全传》中的“小苏学士”呢?
二、高俅乃东坡小史
宋代王明清笔记《挥尘后录》卷七有《高俅本东坡小史》原文如下:
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笔扎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
坡以属王晋卿。元符末,晋卿为枢密都承旨时,佑陵为端王,在潜邸日,已自好文,故与晋卿善。在殿
庐待班,邂逅。王云:“今日偶忘记带篦刀子来。欲假以掠鬓,可乎?”晋卿从腰间取之。王云:“此
样甚新可爱。”晋卿言:“近创造二副,一犹未用,少刻当以驰内。”至晚,遣俅赍往。值王在园中蹴
鞠,俅候报之际,睥睨不已。王呼来前询曰:“汝亦解此技邪?”俅曰:“能之。”漫令对蹴,遂惬王
之意,大喜,呼隶辈云:“可往传语都尉,既谢篦刀之况,并所送人皆辍留矣。”由是日见亲信。逾
月,王登宝位。上优宠之,眷渥甚厚,不次迁拜。其侪类援以祈恩,上云:“汝曹争如彼好脚迹邪!”
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父敦复,复为节度使。兄伸,
自言业进士,直赴殿试,后登八坐。子侄皆为郎。潜延阁恩幸无比,极其富贵。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
入都,则给养问恤甚勤。靖康初,陵南下,俅从驾至临淮,以疾为解,辞归京师。当时侍行如童贯、梁
师成辈皆坐诛,而俅独死于牖下。(胡元功云)
首先作者王明清是南宋人,就时间而论笔记离事件发生得近的真实性要高于《水浒全传》,再则《水浒
全传》是小说,小说虚构的成分相当大,笔记则要求真实。而王明清的外曾祖父就是文中的“曾文肃”
曾布,曾布本身又是此事当事人之一。所以关于这个事件的记载,应当是真实的。故而高俅本东坡小
史。“中山”就是定州(今河北)。据《苏辙年谱》记载:元祐八年癸酉(1093)九月“戊子(十三
日),《长编》复书兄轼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知定州。”(第519页)“二十三日,
兄轼到知定州任。”(第520页)
苏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说得正是知定州一事,此时东坡要安置一下家人部下,他把高俅推荐给曾
布,因为曾布虽然和自己政见不一,但还是信得过的朋友。政见不一却是自己的朋友,这是东坡为人大
度的地方。但曾布以“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这才把高俅推荐给好朋友王晋卿,也就是哲宗的妹夫王
诜。再因王诜认识后来成为皇帝的端王。
三、高俅是如何结识苏东坡的
根据《水浒全传》所描述,高俅是“东京城里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仕”介绍给“小苏学士”的。董
将仕是因为高俅不是一个“志诚老实的人”“他却是个帮闲的破落户,没信行的人,亦且当初有过犯
来,被开封府断配出境的人。倘或留住在家中,倒惹得孩儿们不学好了。”
苏轼是个磊落、旷达、豪放的人,对人甚是宽容。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云:“苏子瞻泛爱天下
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其弟苏辙,人称
‘小苏学士’)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
这连他弟弟苏辙都认为“此乃一病”,苏轼却乐得其中,这与他的学问、天性有关。
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苏轼并不根究其哲学深奥,而以相当实用主义的态度用之“饰身治
心”。署名王十朋的《集注分类东坡诗》卷二引师尹谓:“白居易晚年自称香山居士,言以儒教饰其
身,佛教治其心,道教养其寿。”苏轼有诗:“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周膺《宋朝那
些事儿》第258页)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苏轼这个人生观的形成与其崇拜的偶像白居易有关。正如白居易是“佛教治其
心”,苏轼的思想中佛的思想亦是大过了儒道。佛教思想的慈悲造成了苏轼那种他人都无法做到的宽
容。因而他的朋友遍天下,什么样的人都有。“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反映出苏轼众
生平等的佛教思想。正是这个思想使苏东坡赢得广大的群众基础,也正是这个思想使他伤害了统治阶级
的利益,而命运坎坷。事实苏东坡不只认识一个药店老板,而和这样一个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高俅当
时也就是这样一个阶层的人。苏东坡手下有这样人做事不足为怪。
再来看“董将仕”其实是“懂将仕”,意思是“有个懂得怎样进入官场的人”或“隐约知道将要做官的
人”。所以董将仕会对高俅说:“小人家下,萤火之光,照人不亮,恐后误了足下。我转荐足下与小苏
学士处,久后也得个出身。足下意内如何?”话中仿佛知道高俅要发迹似的,而自己是“萤火之光,照
人不亮,恐后误了足下”。
再看“因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被他父亲开封府里告了一纸文状。
府尹把高俅断了四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高俅无计奈何,只得来
淮西临淮州,投奔一个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名唤柳世权。”高俅被京城驱逐出境后,收留他的是赌场
老板柳世权。其实“柳世权”就是“留是权”,暗指“留下的是个权贵”。从“柳世权”“董将仕”两
个人名看,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原来高俅是由精通官场之道,隐于市井的高人点化、引见给苏东坡的。
四、苏东坡并非嫌弃高俅
在《水浒全传》中写道“小苏学士”看罢董将仕的来书“知道高俅原是帮闲浮浪的人”心想“我这里如
何安着得他”。意思是嫌弃这样的混混,不愿安置,才送给了驸马王晋卿。如果是这样“小苏学士”的
品德是有问题的。子曰:“子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家来投奔你,而你知道他是个品行不好的人,你要
么收下他,然后改造他;要么就不要收下他。自己这里清了,却让他去扰浑别家,如果是这样,这人更
可恶!不如让他和王晋卿臭味相投吧:“不如做个人情,荐他去驸马王晋卿府里做个亲随。人都唤他做
小王都太尉,便喜欢这样的人”。这那里像读圣贤书的“学士”,董将仕虽然担心高俅会带坏了孩子,
碍于柳世权柳大郎面子好歹让高俅好吃好喝了半个月。到了你“小苏学士”就一点朋友面子都不讲了。
说好听是疾恶如仇,说不好听就是小器鬼。亏了董将仕信得过你,还把你当个人物。那高俅得知要跟苏
学士便“大喜”“谢了董将仕”。这说明苏学士在那高俅心中也偶像一样的人物,说得贬义一点是很想
巴结。再说苏学士是个文人,身份是官,但也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得罪了“粉丝”,只有坏处没有好
处。
另“门吏转报小苏学士,出来见了高俅,看罢来书,知道高俅原是帮闲浮浪的人”,这话有歧义,好像
是董将仕在书信中告诉小苏学仕高俅是个混混似。谁会这样推荐一个人呢?写一封推荐信,然后在信中
写道我推荐一个流氓给你。又不是给黑社会的推荐信。所以这个推荐过程,小说写得并不十分完美。
而在宋代王明清笔记《挥尘后录》卷七有《高俅本东坡小史》记载:“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笔扎
颇工。”这里透出的信息是字写漂亮,文辞工整。这样一个混混,则是外表放浪,而腹内锦绣之人。
《水浒全传》也有相吻的描述的:“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
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这里虽然说高俅品德有问题,但就才能而言却是个全面发展。音乐方面懂
管乐、弦乐、唱歌、舞蹈;武艺方面懂十八般兵器、外加现在还流行日本的相扑;在文学方面很能(颇
能)写诗、填词、作赋,书法又好;在体育方面还是大宋朝的“足球先生”。当然这等审美情趣的文武
全才,苏东坡不喜欢才怪。这样的混混“太有才了”。历来当官场有一套用人规则:“有才有德的,放
心使用;有德无才的,培养使用;有才无德的,小心使用;无才无德的,决不使用。”苏东坡都当那么
大的官了,这点用人手段想必是有的。像高俅这样能干的人,求之不得。
史,记事者也。(《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
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由此可见高俅乃东坡文书。东坡被贬定州,到定州前为自己的部下谋个出
路。先推荐给曾布,但曾布说我的文书够多得了。再就推荐给好友王晋卿(王诜)。由此可见,东坡并
不嫌弃,而器重高俅,高俅也在东坡那里工作过一段时间。东坡不但是重才干的领导,而且还是个重上
下级情义的领导。
五、高俅乃知恩图报之人
端王即位,高俅发迹。“潜延阁恩幸无比,极其富贵。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问恤甚
勤。”(《挥尘后录》)世人皆以为高俅轻薄浮浪,乃奸恶之人。其实高俅也有他讲感情讲信用的一
面,他始终对东坡先生感恩戴德,富贵之后,念念不忘苏氏一门,每每苏东坡的子孙亲友到京都来,高
俅都要多般关问抚恤,周济给养。由此可见,高俅乃知恩图报之人,并不像那么坏。
可是对禁军教头王进就不一样了。在《水浒全传》中这样写道:
王进谢罪罢,起来,抬头看了,认得是高俅。出得衙门,叹口气道:“俺的性命,今番难保了!俺道是
甚么高殿帅,却原来正是东京帮闲的圆社高二!比先时曾学使棒,被我父亲一棒打翻,三四个月将息不
起。有此之仇,他今日发迹,得做殿帅府太尉,正待要报仇。我不想正属他管,自古道:‘不怕官,只
怕管。’俺如何与他争得!怎生奈何是好?”
原来,高俅也不是无缘无故要害王进。高俅学棍棒时,被王进父亲一棒打三四个月爬不起来。如果当时
高俅是跟王进父亲,那么这个师父也太狠了点。就算人家不是你的徒弟想学武功,上门切磋讨招,王进
父亲还是在武德上有点问题,尽管人家是个足球流氓。小说毕竟是小说,当不得史实。
两番一比较,高俅不仅记恩,也很记仇。记恩时“则给养问恤甚勤”;记仇时则要人性命。这两样可不
能相互扯平。报恩可以过一点,滴水之后,当涌泉相报。报仇过分,便酿新仇。所以,仁义之人讲的是
以德报怨,不然冤冤相报何时了。再说,把与王进父亲的仇,记在王进的头上也不对。不过,这是现在
的人想法,自古父债子还,天经地义。有仇报仇,有恩报恩,高俅倒是个恩怨分明的人。
参与书目:
1. 《水浒全传》施耐庵、罗贯中著,岳麓书社。
2. 《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张振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苏辙年谱》孔凡礼撰,学林出版社。
4. 《挥尘后录》(宋)王明清著。
5. 《宋朝那些事儿》周膺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