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2015-09-17
也谈方腊与宋江
洪淳生
方腊与宋江二人均为北宋宣和年间的农民起义领袖。一个在浙江省淳安县,一个在山东省梁山县,当时
两支农民起义军队伍在信息沟通十分落后的时代,不能互相联系,但却能南北呼应,有力地打击了北宋
王朝的统治,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的声名。尤其是借助家喻户晓的长篇小说《水浒传》的影响,更使方
腊与宋江成为人们心目中不朽的历史人物与艺术形象,也为后人对他们的研究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一、历史上的方腊与宋江:相同的起点,不同的结局
方腊与宋江具有极为相似的起点,就是在北宋宣和年间不堪忍受地方官吏的深重剥削、压迫,最后走上
了反抗的道路。
方腊与宋江的起义实属被逼无奈,反抗当朝统治者成为当时改变自身处境的最佳选择。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荣登皇位后,自己的做法又怕被人效仿,日后将帅可能拥兵自重成了他的一块心
病。于是聪明绝顶的赵匡胤就想出“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让将帅们交出兵权去享受较高的生活待遇。
他的这一做法比起朱元璋的滥杀功臣是更人道一些,同时也带来一些副作用。实行文官制度后,武官无
权,没人会带兵打仗,偌大一个宋王朝只有受金、辽、西夏欺侮的份。北宋这个积贫积弱的王朝,由于
实行“守内虚外”的国策,每年给辽、夏大量岁币,对内又是“恩逮于百官者,未恐不足;财取于万民
者,不留其余”(《廿二史札记•宋制禄之厚》)。人民负担沉重。土地兼并也极为严重,如权臣朱勔所
占土地达30万亩,跨州连郡,所以阶级矛盾一直十分尖锐。到了宋徽宗时,重用蔡京、王黼、童贯、梁
师成、朱勔、李彦等人,当时被人称为“六贼”。他们的“丰、亨、豫、大”,即以丰盛、亨通、安
乐、阔气相标傍,欺骗皇帝,拼命搜括,尽情享乐。老百姓则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后终于在北宋末
年激起了一场农民起义的浪潮。
方腊所在的东南地区在全国来说,是当时比较富裕的地区。因此,也是宋王朝搜刮剥削的重点地区,
“朝庭用度⋯⋯尽出(东南)九道。”宋徽宗是一位治国无能,没什么兴趣,但对书画艺术却有浓厚兴
趣,且有较好的修养,同时喜欢奇花异石。为了修筑园林、宫殿,徽宗派朱勔在苏州设立“应奉局”,
专门在东南各地搜罗奇花异石,用船经由大运河运往开封。当时运送的格局是每十船组成一纲,称为
“花石纲”,弄得老百姓家破人亡,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江南汹汹”。“花石纲”终于成为点燃方
腊起义这场熊熊大火的导火线。
对方腊起义的记载除《宋史》外,另有与方腊同时代的方勺在笔记体《泊宅编》中都有较多记载。方腊
在起义前的鼓动演说中表现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政治鼓动能力与号召力,他运用宗教摩尼教为手段,对
前景进行分析描绘,让听者充满信心,满怀希望。
元朝脱脱等撰的《宋史》是一部官书,它难免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来看待方腊起义一事。脱脱
(1314—1355)元朝大臣,字大用。顺帝至元六年(1340)发动政变,驱逐专权横暴的伯彦,次年任丞
相,恢复科举,用贾鲁治黄河,主修宋、辽、金三史。后因率军攻张士诚,旋被朝臣劾其劳师费财,撤
职流放云南,不久被毒死。《宋史》中说:“方腊⋯⋯讬左道以惑众。”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方腊的政治
谋略与手段。“睦州女子陈硕真反,自称文佳皇帝,故其地相传有天子基,万年楼,腊益得凭借以自
信。”这里早在唐朝就有自称中国第一个女皇帝的陈硕真反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具有光荣的革命
传统。“时吴中困于朱勔花石之扰,比屋致怨,腊因民不忍,阴聚贫乏游手之徒。宣和二年十月,起为
乱,自号圣公,建元永乐⋯⋯”文中多少写出了方腊起义的直接原因“花石之扰”。
与方腊同时代的方勺著有《青溪寇轨》《泊宅编》等文章,记述方腊起义经过,史实丰富翔实,较为可
信。方腊起义时,方勺已经五十六岁。方勺(1066—?)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字仁声,寓乌程
(今浙江湖州)泊宅村,号泊宅翁。元祐中,苏轼知杭州,省试得预荐送。历管勾江西常平。管勾,为
古代官名。尚书省内各职司多置。在左、右司及各部、御史台、枢密院等架阁库者,掌收藏籍帐案牍,
称架阁库管勾,正八品。方勺晚年无意仕进,以卫生养性为事。卒于绍兴十一年(1141)以后。诗文雄
深雅健。
《青溪寇轨》一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方腊召集一百多人,在漆园进行起义前宣传动员的一段描写:
会饮酒数行,腊起曰:“天下国家,本同一理,今有子弟耕织,终岁劳苦,少有粟帛,父兄悉取而靡荡
之。稍不加意,则鞭笞酷虐,至死不卹,于汝甘乎?”
皆曰:“不能”。
腊曰:“靡荡之余,又悉举而奉之仇雠(指辽、夏贵族),仇雠赖我之资,益以富实,反见侵侮,则使
子弟应之。子弟力弗能支,则谴责无所不至。然岁奉仇雠之物,初不以侵侮废也,于汝甘乎?”
皆曰:“安有此理!”
腊涕泣曰:“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吾侪所赖为命者漆楮竹木耳,又悉科取,无锱
铢遗。⋯⋯吾民终岁勤动,妻子冻馁,求一日饱食不可得,诸君以为如何?”
皆愤愤曰:“惟命”。
腊曰:“三十年来,⋯⋯当轴者皆龌龊邪佞之徒,但知以声色土木淫蛊上心耳,朝廷大政事,一切弗卹
也。在外监司牧守亦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近岁花石之扰,尤所弗堪。
诸君若能仗义而起,四方必闻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守臣闻之,固将招徕商议,未便申奏,我
以计縻之,延滞一两月,江南列郡可一鼓下也。朝廷得报,亦未能决策发兵,计其迁延集议,亦须月
余,调习兵食,非半年不可,是我起兵已首尾期月(年)矣,此时当已大定,无足虑也。况西北二虏,
岁币百万,朝廷军国经费千万,多出东南。我既据有江表,必将酷取于中原,中原不堪,必生内变。⋯⋯
我但划江而守,轻徭薄赋,以宽民力,四方孰不敛袵来朝,十年之间,终当混一矣。不然,徒死于贪吏
耳,诸君其筹之。”
皆曰:“善。”
从动员会上方腊的表现看,他是非常具有政治谋略的人,在演讲动员中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
利,泣之以泪,明之以前景方向,给人以信心、信念、信仰。方腊的漆园动员演讲是一篇动员起义的誓
词,也是讨伐宋王朝的战斗檄文,文中对宋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以及他们荒淫无耻的生活,作了无情
的揭露与批判,说出了千百万农民的心里话,鼓舞着广大起义军战士为推翻宋王朝的反动统治进行不屈
不挠的斗争。
徽宗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腊以“诛朱勔”相号召,举行起义。自号“圣公”,年号“永乐”,设
置官吏将帅。起义军在帮源峒起义后,很快占领了青溪县城,然后向东、西两方向发展。农民起义军所
向披靡,锐不可当,不久就占领了杭州、歙州等52个县。起义军袭据郡城后,“劫取大家财,散以募
众”(《南涧甲乙稿》卷19),到达杭州时,起义军已民“众殆百万,四方大震”(《青溪寇轨》附
《容斋逸史》)起义军计划先攻取江南各地,划江而守,渐图进攻,争取10年之内统一中国。
虽然宋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它仍然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宋徽宗派童贯
为江淮荆浙宣抚使,率领15万精锐部队前往镇压起义军。(注:这15万精锐部队本来是准备与金联合攻
辽的“陕西六路汉、蕃精兵”,因当时南方情况紧急,临时抽调过来的。)宋徽宗还亲自为童贯饯行,
临别时授与童贯镇压方腊起义的“尚方宝剑”,他说:“东南事,尽付太傅,必有紧急,不得已,可径
作御笔行下。”方腊起义军虽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最后终因实力悬殊,寡不敌众。起义军遭致失
败,方腊等起义军首领先后被俘。方腊被俘后,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先押解杭州,后解送至宋朝首都
东京开封。宣和三年(1121)八月二十四日,方腊英勇就义。
相比于方腊,宋江作为农民起义军首领在起义失败后就未能坚持到底,而是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
盗”去了。
《宋史》(《列传第一百十二•张叔夜等》卷三百五十三)是记载宋江历史最早最有权威的书籍,书中记
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
十馀,载鹵获。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
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宋江虽然组织了一定规模的农民起义队伍,也沉重地打击了北宋当朝统治者的腐败统治,但声势不如南
方方腊那样的威震东南。另外宋江在官军张叔夜的伏击下,遭到失败后,便心无斗志,于走投无路的情
况下就投降了官军。
实际上,凭心而论,宋江起义前期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在南方方腊起义之前,北方黄淮平原上早已有宋
江领导的起义军在各地活动了。宋江起义于河北,被称为“河北剧贼”,早在宣和元年(1119)十二
月,已引起宋王朝的注意,曾下诏进行招降。宋江未受招安之前,继续进行英勇战斗,转战于京东各
地,出没于青、济、濮、郓等州之间,又被称为“京东贼”。宋江领导的起义军曾活跃在郓州的梁山泊
一带。梁山一带的渔民之所以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反抗性,主要是当朝统治者对他们进行非常严劣的剥
削和压迫。北宋中期以后,梁山泊出产的鱼虾藕蒲成了官府掠夺的对象,渔民们不断进行斗争,被官府
称为“多盗之区”。官府用保甲法把渔民们管制起来,另外还课以重税,渔民们不堪统治者的剥削压
迫,于是奋起反抗。可惜的是,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最终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去了。这
固然有宋江本身的性格弱点,但也离不了农民起义者革命不彻底的通病。所以大多数农民起义都不能成
功,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方腊从1120年(宣和二年)10月起义到1121年(宣和三年)8月24日在汴京英勇就义,前后一年不到,为
什么失败得如此迅速。究其原因,我想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敌众我寡,实力悬殊。方腊起义部队是临时凑和起来的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普通群众,而统治者
是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在前线准备投入打辽的非常有战斗力的部队。
第二是最高统治者宋徽宗马上采取了一些应变措施。一是罢免朱勔父子,撤销应奉局、制造局等到处敲
诈勒索的组织。迅速改变政府形象,使人民的不满情绪得到不同程度的化解。二是安抚难民,分化瓦解
起义军队伍。宋徽宗前后连续下了几十个诏书,其中《赈济两浙江南避贼士族百姓诏》(宣和三年正月
二十六日):“两浙、江南路避贼士族百姓流离,无以自给,及无居士,宵旰恻然。令州县措置赈给,
借与官舍。劝诱归业。”(《全宋文》)第一六六册卷三六○九第六十七页)另有《安集两浙江东被贼
烧劫人户诏》《捉获借睦寇声势作过之人者优与推恩诏》《招诱二浙被胁从吏民等诏》《存恤睦州避贼
者诏》《两浙江东路知通州县官不得陈乞致仕请假离任诏》《存恤宣歙杭睦州避贼民诏》《诫约两浙江
东路修完城壁计备粮食等不得妄有抑配诏》《两浙江东州军依处断强盗等诏》《除放两浙路被贼烧劫户
所欠租赋诏》《被烧劫人户蠲赋诏》《令两浙江东路旌赏捉获诈称凶贼徒党作过者诏》《两浙江东被贼
民户租私家田者减二分租课诏》《方寇平两浙江东福建淮南德音》《焚毁事魔聚众烧香等人所慴经文
诏》《谕遂安军吏军人百姓等敕书》《委谭稹陈亨伯等审度江浙被贼焚劫州县租赋诏》等(说明:诏书
正文较长,不一一录出)。三是集中力量,对准目标,打击方腊。宋徽宗还下过一个《增立捕方腊等赏
格御笔》的诏书(宣和三年正月丁巳):“已立赏状捕凶贼方十三(方腊的别名,可能是家里兄弟多,
排行十三吧。)及一行凶党,尚虑赏轻,诸色人未肯掩杀。今增立下项:生擒或杀获为首方十三,白身
特补横行、防御使,银绢各一万匹两,钱一万贯,金五百两;次用事人,每名白身特补武翼大夫,银绢
五千匹两,钱五千贯,金三百两;有明目头首,每名白身特补敦武郎,银绢各一千两,钱三千贯,金一
百两。已上愿补文官者听。一、如系官员、文武学生、公吏、将校、兵级等获到前项人,并拟比迁补官
职,仍与支赐。一、系贼中徒伴购杀前项人将首级,或能生擒赴官,并特与免罪,一切不问,亦依赏格
推恩支赐。”(《全宋文》第一一六册卷三六零九第四十三页)。
第三是方腊在战略进攻上也有失误,如能早听属下劝说,些攻下金陵,就能在政治上军事上地理上占据
优势,为最后的起义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宋江征方腊”一事的史实与传说
一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从一百零九回开始,足足用了十回的篇章有声有色地写了宋江征方腊一事,
仿佛煞有介事,不容置疑。另有《大宋宣和遗事》等文章散播烟雾,扑朔迷离。八百多年来,历史与传
说,真真假假,混为一团。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宋江征方腊一事呢?答案是肯定的,没有。有这样几
个历史资料可以作证。首先是《宋史•韩世忠传》(宋史卷三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三)有明确记
载:“宣和二年,方腊反,江浙震动,调兵四方,世忠以偏将从王渊讨之。次杭州,贼奄至,势张甚,
大将惶怖无策。世忠以兵二千伏北关堰,贼过,伏发,众蹂乱,世忠追击,贼败而遁。渊叹曰:‘真万
人敌也。’尽以所随白金器赏之,且与定交。时有诏能得腊首者,授两镇节金钺。世忠穷追至睦州清溪
峒,贼深据岩屋为三窟,诸将继至,莫知所入。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
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擒腊以出。辛兴宗领兵截峒口,掠其俘为已功,故赏不及世忠。别帅杨惟忠
还阙,直其事,转承节郎。”
文中方腊为童贯率领的部队所剿,带队将领为王渊,冲锋陷阵,擒获方腊的是日后声名如日中天的抗金
名将韩世忠。关于如何打方腊,谁打方腊,应该是再清楚不过了。
另外的旁证材料说明官军剿灭方腊在前,招安宋江再后。范圭《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
说:“公讳可存,字嗣长,府州之折也。⋯⋯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籍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
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
获,迁武功大夫。”
墓志铭按一般情况对死者都有溢美之词,但没有必要去造假。在当时也想不到后来的历史上还会有“宋
江征方腊”这一公案要断,要事先作好伪证。
既然历史上“宋江征方腊”一事是根本没有的,这事是非常清楚的,那为什么又有那么多著作文章把这
事搅得这样繁纷复杂呢?其实这事也是事出有因的。
首先是当时的大臣侯蒙提出过招安宋江,让宋江去打方腊,只是这事当时并没有实施,侯蒙就死去了。
《宋史•侯蒙列传》说:“宋江寇京东,蒙(侯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
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其次,在宋江征方腊这一问题上,无名氏的长篇话本《大宋宣和遗事》起了以假乱真的作用,因为年代
离方腊起义不远,其影响力也更大。《大宋宣和遗事》一书说:“有那元帅姓张名叔夜的,世代将门之
子,前来招诱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敕,分注诸路巡检使去也。因此三路之寇,
悉得平定。后遣宋江平方腊有功,封节度使。”
无庸讳言,《大宋宣和遗事》一书对宋江征方腊起到了混淆视听的坏作用,但对《水浒传》的创作,倒
是起了滥觞于先的作用,这是无名氏这位被历史淹没的先辈当时无法料想到的事情。
自《大宋宣和遗事》问世后,另有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一书中也说到宋江征方腊一事:“宣和二
年,方腊反睦州,陷温、台、婺、处、杭、秀等州,东南震动,以贯(童贯)为江浙宣抚史,领刘延
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万往讨之。”(同上卷五十二引《中兴姓氏奸邪录》。这些人这样
说究竟出于什么目的,又有什么依据,现在限于资料,真是难以说清。
关于“宋江征方腊”一事,在看了马成生先生的《水浒通论》一书后,觉得很受启发,马先生在书中是
这样说的:
到了1948年,赵景深作了一篇《水浒传论》,(见《中国小说丛考》)在《水浒》的形成问题上,对某
些局部问题还提出一些争论。如关于《水浒》中的“宋江征方腊”究竟是怎样形成呢?他认为:
(使宋江)讨方腊不过是侯蒙上书假设的话,说故事的人就以此为根据,真的认为是宋江平定的。据
《宋史》记载:擒方腊的人实为韩世忠。《三朝北盟会编》虽载《童贯别传》云:“贯将刘延庆、宋江
等讨方腊”,因非正史,恐不足信;况且宋投降在宣和三年二月,方腊成擒就在同年四月,相差只一个
多月。这样短的日子,在旧式交通制度下,立调新降的“强盗”到前线效力,不但没有这件事,恐怕也
没有这样快。这很明确,《水浒》中“宋江征方腊”,纯是一种艺术虚构,它完全出于当时形势的需要
而创造出来的。这话,显然与二十年前郑振铎的《〈水浒传〉的演化》有针锋相对处。郑的文章中,先
引了许多史料:“《十朝纲要》:‘三年六月辛丑,辛兴宗与宋江破贼上苑洞’。杨仲良《通鉴记事本
末》:‘三年四月戊子,童贯与王禀等分兵四路围邦源洞,而王涣统领马公直,并稗将赵明、赵许、宋
江次洞后’。又毕沅《通鉴考异》引《北盟会编》载《童贯别传》云:‘贯将刘延庆、宋江等讨方
腊’。据此认为:‘(宋江)讨方腊之实有其事,乃是确切无疑的史实了’。”《水浒》中的“宋江征
方腊”,到底是完全根据历史事实而形成,还是完全的艺术虚构,今天仍有争论,不过就基本倾向来
看,还是赵景深的看法更为合理。
以上马先生对“宋江征方腊”一事的引证论述我认为是有道理有说服力的。在看了很多正史资料后,我
也认为“宋江征方腊”一事是靠不住的。
三、我的一点看法
既然“宋江征方腊”一事,正史上已说得非常清楚了,那么后来的文章书籍中又为什么反复讲到“宋江
征方腊”一事呢?这总有个缘故在里面。《水浒传》中所讲“宋江征方腊”是艺术虚构的需要,其他那
些书未必需要去艺术虚构。而且这些书都在《水浒传》问世之前,它们不可能受《水浒传》艺术虚构的
影响。我认为宋江没有参与征讨方腊的主力部队,但可能参与了剿灭方腊残余势力的一些活动。
方腊的主力部队被官军镇压下去之后,宋徽宗马上就将官军主力调到抗辽前线去了,只留下二万多人的
部队收拾残局。方腊起义部队虽然主力被消灭了,但残余部队仍在各处坚持斗争。他们向东转移,与浙
东的吕师囊、仇道人、霍成富各支起义军共同战斗,保有相当的实力。另外新的农民起义在小范围内的
局部地区仍在兴起,如遂安(今浙江淳安县)的倪从庆就在靖康元年(1126)离方腊就义时(1121)只5
年时间,当国都开封被金兵包围,宋王朝下令各地发兵勤王时,忍受不住地方官吏比之方腊起义前更加
变本加厉的剥削与压迫,他乘机而起,“鸣鼓一呼,一源(广州源)之内八百余户一千二百人,无不响
应”。(《石林奏议》卷2,《奏乞分送倪从庆等三十四人近边州军自效状》)后来又得到松阳源的余仲
柯为头领的一千二百余人的响应。查《全宋文》,当时宋朝官员叶梦得为倪从庆事向朝廷呈送的奏章竟
有十余篇,可见当时情势紧急。此仅录奏稿题目就可见一斑:《奏严州贼倪从庆窃发第一状》《奏倪从
庆第二状》《奏倪从庆第三状》《奏截留福建枪手讨倪从庆第一状》《奏截留福建枪仗手第二状》《奏
乞招安汀州溃兵状》《奏见进兵讨捕倪从庆状》《奏进讨倪从庆次第状》《奏乞免严州遂安等三县二税
和买状》《奏乞放免严衢州诸县夏税等状》《奏倪从庆已降状》《奏乞分送倪从庆等三十四人近边州军
自效状》《奏招捕倪从庆统领官等功赏状》《奏发遣倪从庆等三十四人赴行在所状》《奏乞添置徽严衢
三州巡检状》等。(奏章正文较长,恕不直录)。倪从庆为保存实力曾接受官府的招安,但不久又投身
反抗朝廷的活动中,最后在官军的剿杀下壮烈牺牲。
会不会在官军剿灭方腊起义残余势力与稍后一点的倪从庆起义部队等活动中,宋江率部队参与过呢?这
是非常有可能的,时间上也是允许的。而当时不明真相的文人就将剿灭方腊残余部队的事,经过艺术加
工,张冠李戴,干脆就写成了“宋江征方腊”的故事,连直接抓方腊的人也从韩世忠变成宋江手下的武
松了,而且当时朝臣侯蒙上书,朝廷可能议论过这件事,社会上也流传过这一说法。在流传过程中走了
样也是可能的。多事的文人把它记载下来,以讹传讹,以致到后来反倒弄不清真相了。由于历史资料缺
乏,我们只能根据已看到的资料作一些推测而已。当然,我们也期待有新的历史资料出现,能更有说服
力地解决这一历史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