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浒争鸣文库
袁无涯刊本与大涤余人序本《水浒传》关系考辨
作者: @ 2015-09-17
袁无涯刊本与大涤余人序本《水浒传》关系考辨
邓 雷
【摘要】关于袁无涯刊本与大涤余人序本《水浒传》的研究前人早有论及,文章从考辨前人的观点着
手,以袁无涯刊本系统与大涤余人序本系统多个本子中不同的批语作为切入点,分析袁无涯刊本与大涤
余人序本之间的关系。最终认为:袁无涯刊本与大涤余人序本有共同的祖本;袁无涯刊本所缺少的批语
并非大涤余人序本增补而成,乃其二者祖本本身所有;袁无涯本中多出的二十回及回末总评并非祖本原
有,乃为后人增补而成。
【关键词】《水浒传》;袁无涯刊本;大涤余人序本;批语
现今已知属于袁无涯刊本系统的《水浒传》(以下简称袁系本)有以下几类,袁无涯刊本《出像评点忠
义水浒传全书》(以下简称袁本)、郁郁堂刊本《绣像藏板水浒四传全书》(以下简称郁本)、二印郁
郁堂藏板《水浒四传全书》、宝翰楼刊《忠义水浒全书》。1此系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有120
回,其二相较大涤余人序本而言有回末总评。属于大涤余人序本系统的《水浒传》(以下简称涤序本)
有以下三类,原李玄伯藏《忠义水浒传》残本四十四回2(以下简称李藏本)、芥子园刊本《忠义水浒
传》(以下简称芥本)、三多斋重印芥子园刊《忠义水浒传》、遗香堂刊本《遗香堂绘像水浒传》(以
下简称遗本)3。此系统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书前皆有大涤余人所撰写的序言一篇。
一、前人关于袁无涯刊本及大涤余人序本论述之考辨
袁系本与涤序本普遍认为是同一版本,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录大涤余人序本《忠义水浒传》后
有附识:
此为新安刻本,殆从郭勋本出者。观插图形式与芥子园百回本、袁无涯刻百二十回本(即杨定见所序
者),实是一板,似刻书在昌历之际也。4
何心于其《水浒研究》中又重申了此观点。
袁本系统与涤序本系统最大的不同是袁本系统有120回书,其中增入十回王庆故事与十回田虎故事,而涤
序本系统只有100回书,无王、田故事。关于袁本系统与涤序本系统到底孰前孰后,多有争论。其中有认
为涤序本系统在袁本系统之前的学者,如马蹄疾在《水浒书录》中于新安黄诚之刻大涤余人序本《忠义
水浒传》后提到“此本略早于天都外臣、李贽序刻本”5。李永祜在其校点的容与堂本《水浒传》“前
言”中,亦认为大涤余人序本刊刻时间早于袁本,并进一步指出袁本的底本即为大涤余人序本。6而认为
袁本系统在涤序本系统之前的学者,如章培恒于其文《关于〈水浒〉的郭勋本与袁无涯本》中,证明袁
无涯本早于容与堂本,第一条证据就提到“它(大涤余人序本)的祖本实即袁无涯刊本”7。李金松在
《〈水浒传〉大涤余人序本之刊刻年代辨》中,考证大涤余人序本中版画刻工的工作活动年限,从而断
定“大涤余人序本《水浒传》当刊行于袁无涯于万历四十年(1612)刊行的百二十回本《水浒传》之
后”8。
于此,本文先对主袁本系统在涤序本系统之前的观点进行辨析。章氏力主涤序本的祖本实即袁无涯刊本
的证据来自于何心的《水浒研究》一书,“原来,大涤余人序本在删掉征田虎、王庆的二十回时,由于
疏忽,却保留了一段宋江征王庆凯旋回京的描写,在这段描写中还保留了只见于百二十回本而为百回本
所无的两个人物—陈瓘、罗戬”9。若实有是事,却可为涤序本袭自袁本一个有力的证据。再查阅《水浒
研究》一书,对此处的描述为:
百二十回本中田王两段,已经改编过了,其中人物如陈瓘、罗戬乃是改编者所增入,各百回本均无此二
人,但是大涤余人序刻本第九十回叙述宋江等征辽凯旋事云:
且说先是陈安抚并侯参谋中军人马入城,已将宋江等功劳奏闻天子。据说宋先锋等诸将兵马班师回京,
已到关外。陈安抚前来启奏,说宋江先锋等诸将征战劳苦之事。天子闻奏,大加称赞。陈瓘、侯蒙、罗
戬各升官爵,钦赏银两段匹。
这一段其实乃是一百二十回本第一百十回宋江等平定王庆后凯旋的事。在征王庆一役中,陈?为安抚使,
侯蒙为参谋,罗戬也在军中效力,所以有“陈瓘、侯蒙、罗戬各升官爵”一语。大涤余人序刻本直钞百
二十回本。只把田王两段删去,却忘记把这段修改,所以突然出现了陈?、罗戬两人。尤其是该回回目,
仍抄一百二十回本。《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镇燕青遇故》,但内容中却并无“遇故”事,只有第一
百十回的征王庆凯旋时的“射雁”故事,露出了一个大漏洞。10
于此,拿属于涤序本系统的遗本进行查证却发现此处文字为:
且说先是宿太尉并赵枢密中军人马入城,已将宋江等功劳奏闻天子。报说宋先锋等诸将兵马,班师回
军,已到关外。赵枢密前来启奏,说宋江等诸将边庭劳苦之事。天子闻奏,大加称赞,就传圣旨,命皇
门侍郎宣宋江等面君朝见,都教披挂入城。11
与《水浒研究》中所叙说的文字大相径庭。如此便有疑问,是否遗本与李藏本及芥本内容不同?并非如
此,看《水浒研究》其后的文字发现书中所引用之文第九十回回目为“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镇燕青遇
故”。而《水浒传会评本》所辑录的芥本批语中,特别在第九十回上有注明“芥本第九十回回目作‘五
台山宋江参禅,双林渡燕青射雁’”12,与遗本回目相同。何以《水浒研究》中所叙及的涤序本内容与
遗本及芥本均不同?查其原因,在《水浒研究》中提到两种大涤余人序刻本,一种是李玄伯排印本,一
种芥子园所刊百回本。如上文所言,芥本没有问题,那么可知《水浒研究》中所用的涤序本为李玄伯排
印本,而问题也正出在李玄伯排印本上。范宁在其文《水浒传版本源流考》中,早已指出李玄伯排印本
为伪本,“李玄伯排印本同于百二十回本而与芥子园百回本不同,也说明李氏排印本是大涤余人序本和
袁无涯刻百二十本的混合本。我们还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李玄伯用以拼凑的百二十回本,还不是
袁无涯的原刻本,而是郁郁堂的翻刻本。”13拿属于袁本系统的郁本对这段文字进行复查,与《水浒研
究》中上述一段文字完全吻合。同时,从现在原李玄伯藏大涤余人序本残存前44回来看,确实此书中不
可能有第九十回的内容。至此,可知《水浒研究》中所谓的漏洞其实是不存在的,那么章氏的论点大涤
余人序本的祖本实即袁无涯刊本的也疑似有误。
至于李金松通过考察涤序本版画刻工活动年限以及可工作年纪,从而断定涤序本刊刻晚于袁本,这样的
做法亦稍嫌武断。李氏考察的涤序本为李藏本。且不说李藏本版画的刊刻是否袭用涤序本的底本,若不
是的话,那么刻工年限的推算,得到的只是李藏本的刊刻时间而不是涤序本底本的刊刻时间。再者,版
画的刊刻时间与原书的刊刻时间是不能等同的,像《钟伯敬评忠义水浒传》其实便是伪本容与堂刊本
《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传》,其正文前有版画,而此版画却不同于容与堂本中版画,这种新瓶装旧酒的
事情在明清小说中屡见不鲜,如在《三国演义》及《西游记》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
那么,袁本系统与涤序本系统的刊刻时间到底孰前孰后,本文将通过二者的批语来进行探究。因两个系
统的批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加之批语与版画不同,批语与原文联系甚为紧密,不同的版本,不同
的文字,批语也势必不同。故而用两个系统的批语对其刊刻时间进行探究是可行的。
二、袁无涯刊本系统与大涤余人序本系统关系考证
本文研究时选取袁本系统中的袁本及郁本与涤序本系统中的芥本及遗本作为研究对象。由于袁本系统及
涤序本系统《水浒传》大陆均未有影印本,故而袁本及芥本相关批语取《水浒传会评本》中文字,郁本
批语袭自台湾天一出版社所影印出版的《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传全书》,遗本批语源自日本佐贺县多久
市多久历史民俗资料馆藏《遗香堂绘像水浒传》。
目前,关于袁本批语及芥本批语的看法,一般都认为是芥本承袭袁本。如叶朗在《中国小说美学》一书
说道“芥子园本不能看作一种新的刊本,因为它的眉批和夹批都抄自袁无涯刊本(只有很少量是新加上
的)”14,高日晖和洪雁在《水浒传接受史》中也提及“这个本子(按:芥本)的评点翻刻袁无涯本,
只是没有回末总评,同时,又加上了一些新眉批和夹批”15。这种观点的由来为何,很重要的一点便是
芥本为明清之际刻本,而袁本作为明代刻本自然刊刻于芥本之前,如此一来,后出者的批语承袭前出者
的批语而有所增添亦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样理解本无错误,但是却忽略了一点,芥本为翻刻本实然,
但是其底本未必是晚出本。再者,芥本的批语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属于涤序本系统,即使芥本是晚出
本,亦未必见得遗本及李藏本是晚出本,更未必见得其底本是晚出本。如此一来,芥本批语承袭袁本批
语也未必然。
关于袁本与芥本批语最大的不同,集中于三个问题上,一为芥本比袁本多出甚多批语,其中包括芥本一
条批语,袁本只有其中一部分;二为芥本无回末总评,而袁本有;三为袁本比芥本多出二十回批语。
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芥本比袁本多出的批语,据初步统计此类批语有504条之多,而芥本一条批语中袁
本只有其中一部分,此类批语共有20条。再来看,袁本比芥本多出的批语,因《水浒传会评本》中未能
体现出来,故而取遗本代替进行考察。前文已然说到芥本与遗本当为同一系统的批语本子,但是却未提
供证据。于此,先对芥本与遗本批语进行一个比较研究,探查其二者是否真为一个系统批语的本子,并
为其二者替换研究提供依据。将《水浒传会评本》中独立的芥本批语与遗本批语比对,发现芥本之批而
遗本未有者42条,而遗本之批芥本未有者43条。以百回本的总批语来论,共有批语2600余条,两本所缺
失的批语不过百分之一二,除却两本各自缺失的批语与两本若干有细微差别的批语之外,芥本与遗本批
语的相似程度也在95%以上,此亦完全可证明其二者为同源批语,故而相互替代可行。
现查袁本比遗本多出的批语,据不完全统计只有93条,而若将遗本一些不可见处及芥本一起考查的话,
数据将只会更少。再查是否有袁本批语中遗本只有其中一部分的批语,亦确有两条。分别为:
【袁眉】人有同心,偏是做官的人高了一分,没了一分,可恨
可怜。
【遗眉】人有同心。(第十二回)
【袁眉】用彼作己,以恩结仇,此最妙兵法。之仇折箭为誓一齐都罢十个字上,明明只是夺马二字,妙
笔。
【遗眉】用彼作己,以恩结仇,此最妙兵法。(第六十八回)
但细考却发现第六十八回《水浒传会评本》中袁眉多出的批语实为金批误入。所以真正算得上袁本批语
中遗本只有其中一部分的批语只有一条。而若将芥本及李藏本校检一番,甚或此一条批语都可能没有。
因遗本批语中有芥本一条批语只有其部分之例。
由上可见,袁本的批语与遗本的批语相比缺失了五分之一左右,而遗本的批语与袁本的批语相比缺失了
百分之五左右,即使加上一些零星的稍有不同之批,也可说明袁本与遗本的批语亦是实出同源。而这实
出同源的批语何故袁本却比遗本少了500多条?到底是袁本刊落还是遗本的添加?尤其是那20条遗本有而
袁本却只有部分的批语,到底是袁本的缺失,还是遗本的画蛇添足。早在八十年代日本学者佐藤炼太郎
便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其文《关于李卓吾评〈水浒传〉》便有提及,但是并未对其作出论断,“本书
(按:芥子园本)的评语是在袁无涯本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呢?还是袁本的评语是根据本书的祖本写成
的呢?抑或评语另有其原作者?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对早于本书的三多斋本的考证,不然,再去讨论也是
个争论不休的问题”16。而是将考证的希望放在三多斋本身上,因为其认为三多斋本早于芥本,恐怕是
想于三多斋本中看到不同于芥本的批语,甚或那些芥本多出的批语便不存在。但是天不遂人愿,现今已
经知道三多斋本并非早于芥本的本子,而是芥本的重印本。17
那么也便不可能得出什么新的材料了。然而这种想法却很正确,在现今条件下,疑问不能够得到解决,
便应该挖掘新的材料。涤序本系统的本子已然不能有什么新的材料发现,那么是否袁本系统的本子会有
新的
发现?
一直以来,对袁本系统的批语研究都只聚焦在袁本身上,而对郁本、宝翰楼本则置若罔闻。对于袁本系
统的划分,从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到马蹄疾《水浒书录》,再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
通俗小说书目提要》,直至《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都是众口一词,将袁本、郁本、郁郁堂二
印本、宝翰楼本编在一栏,作为一个版本来论。故而当学者在论述这个系统本子的时候,也是取其最正
宗的袁本来论述,而无论其他。正如马幼垣先生所言“在大家的观念里,这(按:郁本)是从袁无涯本
衍变出来的本子,价值不大。是否如此,待比勘始知”。18正因为这种观念,使得郁本的批语乃至文字
都无人
问津。
现取郁本批语与《水浒传会评本》袁本、芥本批语及遗本批语进行一一比对。结果如下:
郁本有而他本均无之批 袁本有而郁本无
之批 涤序本有、袁本无而郁本有之批
批语条数 22 160 167
于此,发现郁本批语竟然与袁本批语有如此大的不同,不仅袁本所拥有的批语郁本有许多没有,而且郁
本还有众多袁本未有的批语。更有一个重大的发现便是,许多芥本有而袁本缺的批语在郁本中竟然存
在,而且不是一两条,也不是十几条,而是百余条之多。这么多条批语的例证已足以证明芥本多出的批
语并非后来者所添加,而是原本便已存在。只不知为何到袁本中便刊落了。其中最明显的例子便是那20
条芥本有而袁本只有部分的批语。
【袁眉】词中写出时景,映合。
【芥眉】【郁眉】词中写出时景,映合三月。说中不复出,更隐秀,省婆气。(第一回)
【袁眉】此一篇光说,次第连络,及种种挑播处,皆绝世奇文。
【芥眉】【郁眉】此一篇光说,次第连络,及种种挑播处,皆绝世奇文。有目共知,不须批揭开。(第
二十四回)
【袁眉】日后相见四字嘱咐得妙。
【芥眉】【郁眉】日后相见四字嘱咐得妙。好朋友做坏了人品,只是不图再会,羞见先生耳。(第三十
二回)
【袁眉】此回纯以科谑成文,此处又从百忙里演出半回剧诨,使人绝倒。
【芥眉】【郁眉】此回纯以科谑成文,此处又从百忙里演出半回剧诨,使人绝倒。真匪夷所思。(第五
十三回)
【袁眉】似考工文字。
【芥眉】【郁眉】不说枪法,既嫌无据;太说得多,又觉厌烦。此独简尽,似考工文字。(第五十七
回)
【袁眉】真会作耍。
【芥眉】【郁眉】真会作耍。可知事晕文澜之妙。(第七十四回)
【袁眉】前用显着,后用暗着。
【芥眉】【郁眉】前用显着,后用暗着。变得妙,销得妙。(第七十七回)
【袁眉】无逛语之罪。
【芥眉】【郁眉】善圆谎,始无逛语之罪。(第八十九回)
【袁眉】看至此未有不堕泪者。
【芥眉】【郁眉】看至此未有不堕泪者,情之感人如此。(第九十四回)
这20条批语中除却有3条批语郁本未有外,袁本只有部分的批语,郁本与芥本有整条的竟有九条之多,占
了二分之一强。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这些比袁本要多出的批语,并非芥本后补之,而乃原本所有。剩下
的十一条批语,若来观照,同样看不出其增补的痕迹。同时这里尚有一点可证明批语所缺少的字数,袁
本刊落的可能性很大。袁本是袁无涯精心刊刻的一套书籍,其尤其标榜的便是李贽的批语,在这种情况
他不可能让袁本的批语出现读不通的情况。所以,若考察袁本缺失的是一条批语中后面部分的批语,那
袁本所拥有的部分肯定能读之成句。也不能辨别后面所缺的到底是袁本刊落还是芥本增补。但是若考证
一条批语中袁本所缺失的是前面部分的批语,便可看出一些端倪。
首先,以一般思路来论,批语的增补应该是在原有批语之后,很少会有增补于前面者,因为这样要增补
的难度十分之大,亦没有必要。20条批语中有3条是袁本缺少前面的文字。分别为:
【袁眉】正似春秋纪年之始。
【芥眉】极没要紧,亦有点缀,正似春秋纪年之始。(第一回)
【袁眉】似考工文字。
【芥眉】不说枪法,既嫌无据;太说得多,又觉厌烦。此独简尽,似考工文字。(第五十七回)
【袁眉】无逛语之罪。
【芥眉】善圆谎,始无逛语之罪。(第八十九回)
若以增补而论,第二条及第三条批语的增补难度也过于大了,尤其是第三条批语,连前缀字都补上了。
而第二条,不仅把考工文字的意思给解释出来了,而且还分析了行文写作,合起来简直是天衣无缝,很
难想象这种文字会是后来者所添加进去的。
其次,探查郁本及遗本眉批的格式可以发现,其二本绝大多数批语是四字一行,袁本亦当如此。而细查
此三条批语可知其所缺字正好是四的倍数,第一条缺八字,第二条缺二十字,第三条缺四字。正好缺的
便是以行来计算,而此亦是刊落的表现。在刊刻的时候漏了数行字,或者因为底本此数行字模糊不清而
舍去。这也正是前面所说的,袁本印刻精良,若模糊不清的话,宁愿舍去不录。而此三条批语之所以被
录,也是因为其批语后面的文字单独看起来亦能成句,故而收录。由此看来,芥本有而袁本未有的500余
条批语中,应该有不少是因为底本模糊不清而舍去不录的。
另外,在前文所列第一条批语中,袁本的批语为“词中写出时景,映合”,而芥本与郁本的批语为“词
中写出时景,映合三月。说中不复出,更隐秀,省婆气”。很显然,“映合三月”句式完整,而“映
合”句则不完整,若只读袁批的话,不能知晓批者评点中映合何物,可见芥本中的批语应该是完整的,
而袁本当为刊落。
由上可知,芥本的批语并非在袁本的基础上增补而成。反而是袁本的批语对芥本底本的批语有所刊落与
删减。
结论是否真如此,尚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水浒传会评本》中所选取的袁本是否是个例?第
二、郁本批语的是否属于袁本系统?第三、为何袁本与郁本及芥本批语会有如此差异?
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定性《水浒传会评本》所出现的袁批并非孤例,而是所有袁本皆是如此。关于
《水浒传会评本》中所用到的袁本的底本,书中并未说明,但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可知藏于国内的
袁本有3本,会评本应该是用了其中某一本,而佐藤炼太郎在撰写其文的时候,所用到的袁本是日本东京
大学的馆藏本。再从其后文中所引用的数段袁本批语的文字来看,与会评本中袁本批语如出一辙,可见
袁本的批语内容便是如此。
第二个问题是来解决到底郁本批语是属于袁本一系还是芥本一系。若为前者,则更坚实的证明了袁本少
的批语为袁本、芥本同源祖本本有。首先,从书的形态来看,袁本是一百二十回,芥本是一百回,而郁
本也是一百二十回,同时郁本与袁本有个最大的相同点,其二者皆有回末总评,所以郁本批语很大程度
上可能是袁本一系。当然这里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郁本百回批语承袭的是芥本,而剩下的二十回及回
末总评取自袁本,也就是所谓的杂交本。但若是如此的话何不直接取用袁本?其次,虽然郁本有不少袁
本缺而涤序本有的批语,但是同样也有不少与袁本一样缺的批语,所以这并不能作为郁本批语到底是袁
本一系还是涤序本一系的直接证据。最后,要断定郁本批语属于哪一系,只有选取涤序本与袁本不同的
批语,然后考察郁本批语与哪一系相同。统计得出,芥本与袁本偶有字句不同的批语有20余条。除却郁
本所缺失的批语外,基本上这些涤序本与袁本不同批语之处,郁本都与袁本相同。如:
【袁本】【郁本】思量到暖轿,闪得妙。赴斋入得妙,俱近情事,绝不伤手。
【芥本】【遗本】思量到暖轿,闪得妙。赴斋凑得妙,俱近情事,绝不伤手。(第五十八回)
【袁本】【郁本】还有此下场,动人处文情。
【芥本】偏有此下场,动人处文情。(第七十四回)
【袁本】【郁本】嵌此数句,有意思。
【芥本】【遗本】添嵌此数句,有意思。(第八十回)
【袁本】【郁本】真真。
【芥本】【遗本】真真真。(第八十一回)
【袁本】【郁本】要紧着。
【芥本】【遗本】要紧着数。(第八十四回)
【袁本】【郁本】汉时将种,此时尚有余遗,妙。
【芥本】【遗本】汉时愤种,此时尚有余遗,妙。(第八十六回)
由此,基本上已可断定郁本批语与袁本批语同为一系。那么,袁本所缺少的批语并非涤序本增补而当为
原本所有也可无疑问。
第三个问题,也是第二个问题解决后所留下的疑惑。既然袁本所缺的批语为原本所有,那么何以分割成
了袁本一系和涤序本一系?这里首先要确定两个问题,祖本与底本的问题。到此,可以说袁本、郁本、
芥本、遗本的批语是源自于同一祖本(以下称为袁涤祖本),但是此四者各自所有的底本却各不相同,
袁本与郁本的底本较为相近,芥本与遗本的底本较为相近。且此四者所拥有的批语皆非祖本全貌,四本
批语皆有各自独出的批语而其他三本均未有,这类批语在四本批语中乃少有存在便可为证。再者,芥本
与遗本的底本与袁涤祖本相比相近,袁本与郁本的底本与袁涤祖本相比较为疏远。然而袁本与郁本二者
与袁涤祖本的疏远原因又各自不同,袁本乃因其精刻所致,可能底本有模糊不清之处的批语则予以删
除,而且尚不排除一些人为的原因,此下文有论述。而郁本疏远的原因正是因为郁本刊刻的粗疏,大量
的批语被刊落,尤其是一些字数较少的批语经常不予录批,而且跨越两面的批语,多是只有前面一面,
而后面一面则不存。若郁本刊刻精良,于今能看到郁本底本批语的情况将远远好过如今的郁本。以下举
数例郁本刊刻文字的粗疏之处:
【袁本】少不得这些话,衬递时日。
【郁本】少不得这些话,衬遍时日。(第十二回)
(按:查遗本此“递”字乃异体字“逓”,形似“遍”字)
【袁本】忘记张青嘱咐,便有此祸。
【郁本】忘记张三嘱咐,便有此祸。(第三十二回)
【袁本】只三人便有队伍大势。
【郁本】只死人便有队伍大势。(第四十六回)
上文三个问题的解决,知道了袁本的总体状况便是如此,而非孤例;郁本的批语属于袁本批语系统而非
芥本批语系统;而袁本与郁本及芥本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差异是因为印刻精良,底本有模糊不清之处的批
语则予以删除。同时也证明了上述结论的正确:芥本的批语并非在袁本的基础上增补而成,反而是袁本
的批语对芥本底本的批语有所刊落与
删减。
三、袁无涯刊本系统多出的二十回及回末总评问题考证
于上文,可以得知袁系本与涤序本出于同一祖本,那么接下去要解决的便是,袁系本多出的二十回批语
是否为袁涤祖本所有?袁系本多出的回末总评又是否为祖本所有?
关于第一点,只要将其他回数的批语与此二十回的批语作一比较便可得知。因《水浒传》前面数十回所
描写内容与征田虎、王庆不同,故不予采用。选取比较的批语为从第八十三到八十九回,7回的破辽文字
与第一百十一回到一百十九回(涤序本即第九十一回到第九十九回),9回的征方腊文字,共计16回文
字。打田虎与王庆的文字选取第九十一回到一百零九回19,共19回文字。比较结果见下表:
眉批条数 眉批字数 夹批条数 夹批字数 总批语
条数 总批语
字数
破辽7回 68 675 13 52 81 727
方腊9回 96 1446 17 104 113 1550
总16回 164 2121 30 156 194 2277
田虎10回 50 360 21 64 71 424
王庆9回 45 404 31 119 76 523
总19回 95 764 52 183 147 947
很明显可以看出,田、王二传虽然有19回,回数比破辽、征方腊的16回要多了3回。但是无论从批语条数
还是批语的字数来说,其都比后者少了甚许。尤其是在眉批与总字数上,相差十分之大,16回总眉批数
是19回总眉批数的1.7倍,而总字数竟高达2.4倍。基本上可以断定,田、王二传的批语是增补而成,并
非袁涤祖本所有。
那么关于第二点,袁系本中所有的回末总评是否为袁涤祖本所有?关于这个问题,叶朗先生从回末总评
的文字内容和文字风格出发,论断袁系本中的回末总评“很可能全是出版者新加上的”。但是这种推
断,论据似乎稍显单薄。20与此同时,前人早已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那便是芥本中有部分眉批与
袁本中回末总评相似或者部分相同。但关于此点,研究者都没能给出定论或者过于武断的下了结论,如
佐藤炼太郎“到底是袁本的总评被移为本书(芥子园本)的眉批,还是相反?也只能说是两种可能性都
有”21,叶朗“袁无涯刊本每回的回末评在芥子园刊本中全部删落(个别的移作眉批)”22。
据不完全统计,这类涤序本中有部分眉批与袁本回末总评相似或部分相同的批语共有八条。而且有一个
特别的发现,这个部分相似的批语并非只有涤序本才有,郁本中同样存在,现将这八条批语录于下,以
便观览:
【遗眉】看此一场,虽太公兵法、孔子春秋不是过也。如星斗灿烂,昭布森罗,风霜严寒,疏软髓骨,
可敬也夫,可畏也夫。
【总评】看此一篇,虽太公兵法、孔子春秋不是过也。如星斗灿烂,昭布森罗,风霜严寒,疏软髓骨,
可敬可畏。(第二十六回)
【芥本】【遗本】使当路者如此爱惜人才,天下岂有乱时。
【总评】张青不坏三等人,是何等爱惜入才,使当路者尽如此,天下岂有乱时。(第二十七回)
【遗本】【郁本】此一段杀,说的灯月与刀光历乱,使静人、儒士亦能英雄。
【总评】此一段杀,说得灯月与刀光历乱,使静人懦士亦能愤雄。(第三十一回)
【芥本】【遗本】【郁本】恩将仇报,世上多有此事,真使人恨。
【总评】恩将仇报,世上多有此事,只看刘知寨妻认公明为贼,真使人恨极。(第三十三回)
【芥本】【遗本】【郁本】看李俊如此一种热切肚肠,怜惜英雄,便是太湖结义根本,可自作扶余王。
【总评】看李俊如此一种热肠,怜惜英雄,便是太湖结义根本,可自作扶余王。(第三十七回)
【遗眉】【郁眉】黄文炳到底有恶见识,不是没用的人,只是为自己起官主意害人,所以可恨。
【总评】黄文炳抄反诗,勘破宋江假风症,到底有恶见识,不是没用的人。只为自己起官主意害人,所
以可恨。圣手生、玉臂匠亦见艺中精巧。(第三十九回)
【遗本】朱富入伙以后,不显所长,只此一段,兄弟朋友师生之义巳尽,可传可敬。
【总评】石炉汲水,黑旋风亦颇有识,谁知反送了老母性命,虽深入虎穴,而终天之恨何能已己。朱富
入伙以后,不显所长,然救李逵并救李云一段,兄弟朋友师生之义巳尽,可传可敬。(第四十三回)
【遗眉】【郁眉】为自己辨冤事轻,怕杨雄受害念重,是真骨肉,是真圣贤。
【总评】石秀为白己辩冤事轻,怕杨雄受害念重,是真骨肉,是真圣贤。翠屏山上杨雄犹无主意,终赖
石秀做得一个烈丈夫。(第四十
六回)
这八条批语袁本无一条存在,而郁本却存在五条。由上文得出的结论,郁本与袁本批语同属一系,而且
袁系本与涤序本批语有共同的祖本,那么这八条批语当为祖本所有。何以袁本这八条与回末总评相似或
部分相同的批语却一条未录?这不得不让人想到袁系本回末总评的作假。因为增添回末总评的人水平有
限,故而袭用了袁涤祖本的眉批,而袁无涯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便在刊刻的时候将这些与回末总评相
同或者相似的评语全部予以删除。而郁本因为其底本并非袁本,故而保留了这一特征,也正是这样的保
留让人知道了袁系本回末总评并非袁涤祖本所有,乃后来有人补缀增添而成。由此,也可知道郁本的底
本当在袁本之前。关于郁本底本在袁本之前此点,尚有一例可证,
【袁评】只朝廷不明、纵容奸臣当道数语,剖肝沥胆,胜公之心已早,感触,故延灼之说得以深入。若
非公明义气深重,恐胜公不为
用也。
【郁评】只朝廷不明、纵容奸臣当道数语,剖肝沥胆,关胜之心已早,感触,故延灼之说得以深入。若
非公明义气深重,恐关胜不为用也。(第六十四回)
此回的回末总评中,袁评将关胜称为胜公,而郁本仍称关胜。要证明到底何本在前,不能以袁本眉批、
夹批中关胜或胜公的批语作为证据。因为回末批并非原批者所为,那么要寻找证据,只能到同样是回末
总评的文字中去寻找,而恰巧的是,关胜的名字还出现还在九十四回回末总评,此处袁本和郁本都称关
胜,而非胜公。再联系郁本错漏百出、刊刻粗糙的情况来看,是没工夫去修改批语的,而郁本的底本对
眉批又当作回末批都可以视而不见,这样些小的差距更是不会去改的。可见郁评的“关胜”当为原回末
批增补者文字,而袁评的“胜公”却是后改的文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袁本、郁本、芥本、遗本有共同的祖本,而其各自的底本又互不相同,郁本底本早于袁本。袁本底本
与郁本底本相近,芥本底本与遗本底本相近,涤序本更近似袁涤祖本。(附图如下)
2. 袁本所缺少的批语并非涤序本增补而成,乃袁涤祖本本身所有。袁本之所以缺少部分批语,恐与袁本
底本有关,亦牵涉袁无涯因某种原因刊落及有意删除所致。
3. 袁系本中多出的二十回及回末总评并非袁涤祖本原有,乃为后人增补而成。
由此可以知道,袁本与涤本属于同源本子,以下也将其二者视为一整体而进行研究。
注解:
1. 马蹄疾《水浒书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95—
98页。
2. 关于原李玄伯藏大涤余人序本残存44回见竺青、李永祜《〈水浒传〉祖本及“郭武定”本新议》一
文。
3. 关于遗香堂本的介绍可参见马幼垣《水浒二论》中《梁山聚宝记》相关文字记载。
4.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83页。
5. 马蹄疾《水浒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57页。
6. 容与堂本《水浒传》(李永祜标点)“前言”,中华书局1999
年版。
7. 章培恒《关于〈水浒〉的郭勋本与袁无涯本》,《复旦学报》,1991年第3期。
8. 李金松《〈水浒传〉大涤余人序本之刊刻年代辨》,《文献》,2001年第2期。
9. 章培恒《关于〈水浒〉的郭勋本与袁无涯本》,《复旦学报》,1991年第3期。
10. 何心《水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50页。
11. 《遗香堂绘像水浒传》,日本佐贺县多久市多久历史民俗资料馆藏,以下关于遗本的文字及批语均
出自此本,不另出注。
12. 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辑校《水浒传会评本》(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1378页。
13. 范宁《水浒传版本源流考》,《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
4期。
14. 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281页。
15. 高日晖,洪雁《水浒传接受史》,齐鲁书社2006年版,73页。
16. [日]佐藤炼太郎著张志和译《关于李卓吾评〈水浒传〉》,《黄淮学刊》,1991年第3期。
17. 具体详见《水浒书录》第70页以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766页。
18. 马幼垣《水浒二论》,联经出版社2005年版,9页。
19. 之所以不录一百一十回文字,因涤序本已有此回文字。
20. 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294页。
21. [日]佐藤炼太郎著张志和译《关于李卓吾评〈水浒传〉》,《黄淮学刊》,1991年第3期。
22. 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2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