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浒争鸣文库
金圣叹《水浒传》评点艺术与美学思想
作者: @ 2015-09-17
金圣叹《水浒传》评点艺术与美学思想
洪淳生
大凡要想细细研读《水浒传》的人,都不能不看中国文学批评大师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本。因为金
圣叹的评点本对我们阅读《水浒传》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人以指导,给人以启发,给人以点拨,
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深刻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手
法。
一、金圣叹按照小说的规律来评点《水浒传》
金圣叹是古代小说艺术欣赏的高手。如果一个人要想评点小说,而他对小说的作法和艺术一窍不通,他
就不可能评点好他要评点的小说。金圣叹却不是这样,他是认真读小说,钻进去,深入地体会作者的良
苦用心,同时他又是按照小说的创作规律,主要元素来进行比较地道的内行的评点。他从小说的人物性
格、情节安排、典型环境等几个方面展开评点。在过去小说没有地位的情况下,能这样专业地去评点,
是非常不容易的。
首先是小说人物性格的评点。金圣叹很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他曾说:“天下莫易于说鬼,而莫难于说
虎。无他,鬼无论次,虎有性情也。”(第二十二回总评),因此,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十分注意
对人物性格的评点。小说最吸引评点者的地方就是人物性格十分鲜明。这是过去许多小说无法做到的。
过去的小说只重视情节,而忽视人物性格的刻画与表现。小说第二回,鲁达放走金老父女,又来到郑屠
夫肉店门口的时候,容与堂本评点说:“既放金老父子走了,便该罢了,不必又来郑屠家寻事。”金圣
叹却不是这种看法,他除了用“奇情”两字加以评点外,在下文鲁达多次要郑屠夫亲手切肉的后面,评
点说:“金老走远了!”“金老一发走远了!”这真是深刻简要的评论,它帮助读者了解鲁达为什么要
这样去做。从而对鲁达“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的性格特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是在这一回中,
鲁达出乎意外地三拳打死了镇关西郑屠夫,鲁达一面说:“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说着“一头
骂,一头大踏步去了。”这段描写,深刻地表现了鲁达粗中有细和机智灵活的性格。金圣叹独具慧眼,
他早已看到这一点,所以他评点说:“写粗人偏细,妙绝!”又说:“鲁达也有假意之口,写来偏
妙。”这样的评点比容与堂评本说的“仁人、智人、圣人、神人”的评点要具体深刻的多。此外在“林
教头风雪山神庙”一章的评点中,多次指出林冲“两次照顾火盆,则明林冲非失火也。”认为这是“极
力写出(林冲)精细。”小说还善于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金圣叹在评点中已经非常清
楚地注意到了这一点。比如小说第十八回林冲火并王伦。金圣叹指出“有山崩海立,风起云涌之势”。
林冲之所以要这样做,是要晁盖做山寨之主。金圣叹生怕别人误会,又进一步评点道:“不是势利,不
是威胁,不是私恩小惠,写得豪杰有泰山岩岩之象。”这样的评点,对了解林冲的英雄形象及其性格都
很有帮助。附带提一句袁刻本对“火并”的评点竟说是“恨彼笑里藏刀,早已先备此物。”这是对林冲
形象与性格的一个极大歪曲。又比如小说第十一回,杨志杀死牛二后邀请观众作证,“洒家去官府出
首”。根据这一关键时刻的表现,金圣叹又与史进、鲁达、林冲三人做一对比,指出:“杨志另是杨
志,不是史进,不是鲁达,不是林冲。”这对了解英雄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差异,也是很有启发意义
的。金圣叹还十分注意从分析艺术形象的真实性,真实的思想活动来描写人物性格。以景阳冈武松打虎
为例,金圣叹紧紧抓住这一章节的三处描写:一处是“武松见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
回酒店。”这是描写武松在关键时刻的心理活动,但武松毕竟是不同凡响的英雄,他怕别人耻笑,于是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金圣叹评点这一情节时说:“有此一折,反越显出武松神威。不然,便是卒
然不及回避,侥幸得免虎口矣。”第二处是武松酒力发作躺在青石板上要睡,忽然一阵风声跳出吊睛白
额的老虎,“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板上翻将下来。”这是描写关键时刻武松惊恐的心理状
态,但武松不是儒夫,毕竟是见过世面的赳赳武夫,他除了害怕,就是想办法如何战胜对方,他急中生
智,从容应对,于是他手持哨棒,闪在青石板的旁边,满怀信心迎接一场激烈的恶战。这时,金圣叹评
点说:“有此一折,反越显出武松神威。不然,便是三家村中说子路,不近人情极矣。”第三处是武松
打死老虎,打算把老虎拖下山岗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力气,手脚都酥
软了。”金圣叹又说道:“有此一折,便越显出方才神威。”以上几处评点都是按照人物性格,人物形
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展开评点,是紧扣小说作法的评点,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进行评点,是深得小
说作法的评点。如果不是深通小说作法,何以能评点的如此到
位呢?
其次是小说情节安排的评点。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离不开情节的巧妙
合理的安排,活灵活现的性格离不开情节的展示。《水浒传》的人物形象之所以那样鲜明生动,就是因
为作者安排了大量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有直接关系。金圣叹是说书人出身,非常重视小说的故事性,传
奇性。在小说二十八回“武松醉打蒋门神”、第三十九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第四十一回“宋公明
遇九天玄女”的总评中,就曾指出:这一回“俗笔只一句可了,今看他写得一起一落,又一起又一
落”,使“读者本在书外,却不知何故,一时便若打并一片”,“腾龙降雨,作此奇观。”
金圣叹评《水浒传》,注意故事情节发展演变的合理性,他反对像《西游记》那样,“每到弄不来时,
便是南海观音救了。”(《读第五才子书法》)小说第十二回“急先锋东郭争功”,描写梁中书特别喜
欢杨志,金圣叹指出:“梁中书之爱杨志,加倍出色,故特特加倍写来,总为生辰纲渲染耳。”“武松
大闹飞云浦”描写张都监在鸳鸯楼请武松吃酒,金圣叹评点说“鸳鸯楼不是武松饮酒证也”,“特写此
段考”使其“门路都熟”,为血溅鸳鸯楼一回“预席”。正因为《水浒传》的故事情节注意前后关联和
合理的发展,所以阅读这部书即如游山一样,“前山未远,魂魄方收,后山又来,耳目又费”。(第三
十回总评)真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美不胜收。
金圣叹评论故事的叙写方法比较深刻细致,他认为《水浒传》叙写故事,常常采用“每写急事,其笔愈
宽”(第六回夹评)的笔法,如第六回写林冲同陆虞候一起喝酒,第三十九回梁山好汉劫法场都是如
此。宋江被判死刑,天到午时开斩,但小说却从早晨打扫刑场开始,写到刽子手在牢中提出宋江,宋江
已经做好受斩的准备,宋江来到法场,法场观众很多,从群众拥挤观看,一直写的午时三刻到来,监斩
官喝令斩首报来。金圣叹一再提示:“偏要细”“急杀人”“越急杀人”“文情愈迫愈急,真是地脉尽
绝,天路不通,令人更无生情入想之处。”《水浒传》的作者正是以“叙写忙事,偏用极婉笔”的办
法,以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感情。正如金圣叹所指出:“偏是急杀人事,偏要故意细细写出,以惊吓
读者。盖读者惊吓,斯作者快活也。”“我亦以惊吓为快活,不惊吓处,亦便吧快活也。”又如“宋公
明遇九天玄女”一回,金圣叹认为作者采用了“欲合纵法”,即多次把故事情节推向险境,然后又化险
为夷,使故事“忽然跃起,忽然跌落”“突兀尽致”。又如“武松威震平安寨”一回,作者采用了“文
势离奇曲曲”的写法,使读者“读第一段并不谓其又有第二段,读第二段更不谓其还有第三段”,故事
情节合理地在读者意象之外发展,读来耳目为之一新。此外,金圣叹还注意《水浒传》叙写故事层次分
明,条贯清楚,如“鲁智深大闹野猪林”,鲁智深打倒公人拯救林冲的惊险场面,先写“只见松树林背
后雷鸣地似一声,那条禅杖飞将来”;再写“跳出一个胖大和尚”;再写那和尚“穿一领皂布直裰,跨
一口戒刀”;最后才写林冲看时“认得是鲁智深”。金圣叹仔细地评点了这段文字“此段突然写鲁智深
来,却变作四段”,“奇文奇笔,遂至于此。”上述金圣叹对故事情节的评析,今天读来仍有许多趣
味,令人感到很有新意。《水浒传》的这些精彩描写,对于我们今天欣赏和创作上的借鉴仍有许多启发
意义。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故事情节,还提出两个重要的理论:一个是在“揭阳领宋江逢李俊”一回的夹
评中,反对叙写故事没有前因后果的凭空“捏撮”;二是在“李逵打死殷天锡”一回的夹评中,提出
“旁文”和“正文”的问题,实际上是论述撰写故事情节的一个基本原则。李逵随柴进到其叔叔柴皇城
处,引起打死殷天锡的故事,对李逵随柴进进去这一导火线的叙写,金圣叹评点道:“以事论之,谓之
旁文;以文论之,却是正事,须看耐庵妙笔。”什么是旁文呢?指文章别生枝蔓,似乎与前事无关。什
么是“正文”呢?指塑造人物性格和完成作品主题思想的需要。金圣叹的这一观点把故事情节怎样发展
的辩证关系,说的十分清楚了。
第三是典型环境的描写。典型环境是小说人物活动的舞台,是展示人物性格的载体,是情节发展的依
托。典型环境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分。这些都是塑造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手段。
金圣叹在《水浒传》第一回的开头就说了:“高俅来而王进去矣。王进者何人也?把坠父业,善养母
志,盖孝子也,吾又闻古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之语,然则王进亦忠臣也。孝子忠臣,则国家之祥
麟威凤,圆壁方圭者也,横求之四海而不一得之,竖求之百年而不一得之。不一得之而忽然有之,则当
尊之,荣之,长跽事之。比欲骂之,打之,至于杀之,因逼去之,是何为也。王进去而一百八人来矣”
“则是高俅来,而一百八人来矣。王进去后,更有史进。史者,史也,寓言稗史亦史也。夫古者史以记
事,今稗史所记何事?殆记一百八人之事也。记一百八人之事,而亦居然谓之史也。何居?从来庶人之
议皆史也。庶人则何敢议也?庶人不敢议也。庶人不敢议而又议,何也?天下有道,然后庶人不议也。
今则庶人议矣。何用知其天下无道?曰王进去而高俅
来矣。”
以上这段话实际上讲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小说中写到,评点者金圣叹又专门在第一章拎出来反复讲,就
是一百零八名梁山好汉,为什么会聚众起义,替天行道,关键是有了高俅这样一些奸臣当道,百姓没有
活路,最后只好造反。一百零八名梁山好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思想也在这样的
环境下成熟形成,由于每个人出身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因而在几乎相同的共性下,他们还有不同的个
性。
金圣叹对于《水浒传》中的自然环境的评点也是非常精到的。比如小说第五回《九纹龙剪径赤松林 鲁
智深火烧瓦官寺》,书中写到:“话说鲁智深走过数个山坡,见一座大松林,一条山路;随着那山路行
去,走不得半里,抬头看时,却见一所败落寺院,看那山门时,上有一面旧朱红牌额,内一四个金字,
都昏了‘瓦官之寺’”。金圣叹对这段文字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是这样评点的:“离了一个丛林,要到一
个丛林,未到那个丛林,先到这个丛林。又两头两个丛林,极其兴旺,中间一个丛林,极其败落。写得
笔墨淋漓,兴亡满目。前篇吾言出一个丛林,入一个丛林,便令两回书接连都在丛林中,故特特幻出一
个新妇房中、销金帐子,以间隔之也。乃作者忽又自念丛林接连,正复何妨,亦顾我之才调何如耳。我
诚出其珠玉锦绣之心,回旋结撰,则虽三丛林接连,正自横峰侧岭,岂有两丛林接连,便成棘手耶?是
以遂有此篇也。又为新打禅杖未曾出色一写,故有此篇,读者又应留眼。”丛林在小说中只是淡淡一
笔,但金圣叹却非常细心,看出了他的作用。三处丛林对构筑情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金圣叹形成了一套很有特色的评点体系
金圣叹在小说评点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评点体系,理论体系,审美体系,有他自己的一套
用语。在书中我们经常看到“背面敷粉法”“正犯法”“横云断山法”“草蛇灰线法”“拽之通体俱
动”,等等。
金圣叹从《水浒传》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艺术理论,饱含着许多他自己的美学观点。比如“背面敷
粉法”。金圣叹举例说:“要衬宋江奸诈,不觉写作李逵简单。要衬石秀尖利,不觉写作杨雄糊涂。”
这是性格的对比,映衬,它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个性更加突出,因而给人的美感也更加强烈。这
样的文法,在《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小说中都有成功的运用。
“正犯法”。金圣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争虎;潘金莲偷汉
后,又写潘巧莲偷汉;江州城劫法场后,又写大名府劫法场;何寿捕盗后,又写黄安捕盗;林冲起解
后,又写卢俊义起解;朱仝雷横放晁盖后,又写朱仝雷横放宋江等;正是要故意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
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以为快乐是也。”小说艺术能够通过类似的人物事件,进行有精细差别的描
写,做到“犯中见避”。这是一种难度很大的艺术创造。它能显示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也显示出艺
术的丰富多彩。人物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有多少丰富,艺术就有多少丰富。艺术的丰富多彩是通过人
物甚微细致的性格差别来实现的,让人看到作者艺术水平的高超,令人信服,令人敬佩。因而也能给人
以非常强烈而丰富的审美享受。这种文法在小说《红楼梦》中,也被作者出神入化地运用过,比如多少
次家宴或诗会,多少个人物参与其中,人物相同相近,情景相似。但高明的作者总能在共性中找到鲜明
的个性,找到这种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往往显示着深广的内涵,是作者艺术修养和功力的体现。
“横云断山法”,金圣叹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两打祝家庄后,忽插出解珍解宝争虎越狱事;又正打
大名城时,忽插出截江鬼油里鳅谋财倾命事等是也。”这种文法对长篇小说的结构安排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断与续,张与弛,不仅符合生活的辩证法,也非常符合读者的审美需要。做到壮美与优美相间隔
相映衬,从而使读者获得多方面的美的享受。用这种文法来构筑小说情节,既容易给读者造成悬念,又
能做到情节发展有条不紊。一般不采取直接衔接的办法,而是突然接入另一件事情,好像行云断岭,又
好像峰回路转,别是一番境界,一番美的享受。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提出了众所周知的“草蛇灰线法”“拽之通体俱动”等情节安排与细
节描写的手法。金圣叹的多数评点,是有见地、够风趣、洞微烛隐,揭示了小说创作中情节安排和细节
描写的重要规律。金圣叹在评点中说:“如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等是也。骤看
之,有如无物,及致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哨棒”与“帘子”等属于细节描
写,但与“通体”的情节,乃至整部小说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在的勾连关系。生活在今天的读者,对于
《水浒传》中的细节描写,似乎并不十分重视,但在三百多年前的金圣叹却已经发现它的特别作用,那
就是《水浒传》中差不多每个关键性的细节都是既作为一个独立的细胞,在特定的情节中发挥重要作
用,又和其他细胞一起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点,金圣叹以前的长篇小说,都不能与《水浒传》比
高低。所以我们把“拽之通体俱动”这个生动的比喻,拿来作为研究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细节描写的
核心观点,而不局限于研究“草蛇灰线法”。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极爱并且善于发掘前后勾连、互相照应的两个细节。《水浒传》的作者非常重
视细节的真实性,即使是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一般也不让它突然出现,而是在读者不注意时,点染一
两句,构成一个可有又似乎可无的细节,待到下文一个相关的细节出现时,读者才觉得前一个细节是为
后一个细节作埋伏,作铺垫的,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并不是随便的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的。也有相反
的情况,就是读到第二个细节时,回过头来想到第一个细节,觉得这第二个细节是为第一个细节而设计
的。这就是所谓的“伏线”。金圣叹看重这种细节,主要是从作者的艺术匠心着眼的,在现实生活中应
该有的,只不过是生活的艺术反映。
三、金圣叹评点的美学思想
首先是重视小说美学功能,提高小说美学地位。金圣叹打破了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旧思想,提升被封建
正统轻视的通俗小说的地位。金圣叹是中国古典小说美学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他认为“寓言稗史亦史
也”,在当时那种社会里,说出这种话,说明他有自己的思想,他有前所未有的勇气,否则,他不可能
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离经叛道的事情。《水浒传》这部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
象与本质,成为后世人们认识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水浒传》既在当时产生过重要影响与作用,对后
世也有很强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其次是小说的审美愉悦。为什么人们对《水浒传》百读不厌,关键是他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活灵活
现的艺术形象,他们个性鲜明,让我们看后回味无穷,这就是也是的魅力。它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金
圣叹在评点时指出:“偏是急杀人事,偏要故意细细写出,以惊吓读者。盖读者惊吓,斯作者快活
也。”“我亦以惊吓为快活,不惊吓处,亦便吧快活也。”在《水浒传》第三十六回夹批中又说“不险
则不快,险极则快极也。”这里的“快”“快活”等字,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审美愉悦”。虽然
金圣叹那个时代,还没有成熟的美学概念,但我们不能说当时就没有美学思想,尤其是成熟的小说美学
思想。小说美学纳入艺术美学之中,这也是美学的一个范畴,它受艺术美学规律的支配。黑格尔在《美
学》一书中认为:“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金圣叹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部即休。却有《水浒
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人性格都写出来。”(《读第五才子书法》)。
再者,就是金圣叹为了体现自己评点《水浒传》的美学思想,他建立了一系列属于他自己的评点理论。
比如“背面敷粉法”“正犯法”“横云断山法”“草蛇灰线法”“拽之通体俱动”,等等。当然,金圣
叹的美学思想是非常深广的,决不是一篇小小的论文所能讲清楚的。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是一个金
矿宝库,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