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2015-09-17
《水浒传》的版本和演化
周文业
【摘要】本文讨论了与《水浒传》版本有关的三个问题。首先分析了《水浒传》演化中“繁简交替演化
论”的问题,认为这种演化论存在可能性不大。然后介绍了120回本全传本中的袁无涯本,指出袁无涯本
和郁郁堂本,以及所谓的“杨定见本”的差异。最后分析了《水浒传》版本研究中不够深入的主要原
因,是在于版本影印出版太少,这给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
【关键词】水浒传;版本;袁无涯本
一、《水浒传》版本演化中的“繁简交替演化论”
(一)水浒版本演化问题
《水浒传》版本演化和《水浒传》版本的主要内容有关。众所周知,《水浒传》经过多次修订后,最后
完整的故事包括以下几部分:
1. 梁山聚义、全伙招安。
2. 征辽。
3. 征田虎、王庆,简称“田王二传”。
4. 征方腊。
《水浒传》版本概括分可分为三种,即:
1. 繁本:招安后有征辽,无田王二传,征辽后就接征方腊,文字描述详尽,故称繁本。
2. 简本:增加田王二传,但文字简略,故称为简本。
3. 全传本:在繁本基础上,增加了简本的田王二传,是文字、故事都完整的版本。
此外还有金圣叹删去招安后全部故事的腰斩本。
这些版本之间的演化关系,一般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认为简本在前,繁本是在简本基础上对文字做进一步加工后的版本。首先提出此看法是鲁
迅先生。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此处不再详细分析了。
第二种看法相反,认为是繁本在前,简本是把繁本文字删节后的后出版本。这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看
法。
至于全传本,两种看法都认为是综合了繁本和简本而后出的版本,没有分歧。
这样目前《水浒传》版本演化的主流看法可以概括为:
繁本—简本—全传本。
(二)复杂的繁简交替演化论
《水浒传》版本演化除有上述从简到繁,和从繁到简的两种看法外,还有第三种看法,认为《水浒传》
的版本是简繁交替演化而成。即最早是简本,然后从简入繁,又从繁到简。
这种演化论的代表是欧阳健先生,他把《水浒传》版本演化为三阶段,仔细分析欧阳先生的论述,他实
际是分为了五个阶段。1
1. 最初简本阶段,欧阳先生引用鲁迅的话说明,水浒最初是来自说书人的话本,因此水浒最初应该是话
本式的简本。
2. 草创初就阶段,或称原始简本阶段,欧阳认为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在最初简本中插入了田王二传,即形
成了“有田、王而无辽国”的原始简本。
3. 第三阶段(即欧阳先生认为的第一阶段),从“有田、王而无辽国”之简本,发展为“去田、王加辽
国”之繁本。
4. 第四阶段(即欧阳先生认为的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从“有辽国而无田、王”之繁本,删节为“有
辽国而无田、王”之简本。
5. 第五阶段(即欧阳先生认为的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在“添加改造后的田、王”之繁本产生的前
后,又出现了“插增旧本田、王部分”之简本。
如此复杂的演化过程,如不仔细动脑筋仔细琢磨的话,怕真是很难搞清楚的。
欧阳先生上述的演化过程,如果只从简本演化看,可分为四个阶段,其过程如下:
1无辽国无田、王—2有田、王而无辽国—3有辽国而无田、王—4有辽国也有田、王。这和主流看法差异
很大,下面再详细分析。
如果只从繁本演化看,则只分为两个阶段,其过程如下:
1去田、王加辽国—2添加改造后田、王的全传本。
繁本演化看似和主流看法一样,实际对繁本的来源还是根本不同的。欧阳认为第一阶段的繁本是从简本
删除田王二传,增加辽国。而主流看法认为繁本不是来自简本,其中的辽国不是增加的,繁本中的田王
二传也不是从简本删节的,而是本来就没有。
按照欧阳先生上述五阶段论,水浒版本演化是:
最初简本—原始简本—繁本—简本—全传本、简本。
如按照三阶段论,简单说就是:
简本—繁本—简本—全传本、简本。
无论是五阶段还是三阶段,都构成了一种非常复杂的版本演化过程,欧阳先生称为“简本繁本递嬗演化
论”,我通俗称为“简本繁本交替演化论”。
如此复杂的版本演化,一般读者怕很难搞清楚,我也是费了很长时间,仔细琢磨才搞清楚的。欧阳先生
的交替演化论首先认为,《水浒传》是在说书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最初应该是简本,而不是一
出现就是繁本。其次,欧阳先生的繁简交替演化,实际是是前述简本在前和繁本在前两种看法的综合。
欧阳先生如此复杂的三阶段理论说穿了,可以简化描述为:把简本在前和繁本在前的两种看法融合在一
起,把“简本在前”作为前一阶段,把“繁本在前”作为后一阶段。
下面逐一分析欧阳先生这复杂的繁简交替演化论的问题所在。
(三)简本在前、繁本在后看法是错误的
首先要说的是,欧阳先生有一点看法和主流看法是一致的,就是认为现存的简本在前、繁本在后的看法
是错误的。他主要依据是:
1. 简本存在繁本没有的知识性错误。
2. 简本存在繁本没有的情节上的漏洞。
3. 简本和繁本相比,人物性格有很多不统一。
4. 简本文句有很多不完整。
所以,欧阳先生最后结论是:从总体上讲,现存的简本是以繁本为底本删节而成的,基本上不存在“改
作”的问题。
欧阳这个看法和目前主流看法是一致的,是对的,没有问题。
但欧阳先生下面认为,虽然《水浒传》后期是“由繁到简本”,但历史上确实曾存在过“由简到繁”,
原始简本中的田王二传是原始简本中就有的。但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
(四)历史上曾存在过“由简到繁”?
欧阳先生经过以上论述,虽然认为,现存的简本是从繁本删节而来的,但他认为,历史上也曾经存在过
“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其根据是现存简本的田王二传虽然是后来加进去的,但它是原始简本的残
留,而不是后期插入的。换句话说,《水浒传》最初简本是没有田王二传的,田王二传是后加进去的,
但不是在后期版本时加进去的,而是在最初简本时加进去的,形成了原始简本,也就是欧阳先生所说的
第一阶段的“有田王而无辽国”的简本。
欧阳先生为证明田王二传是原始简本中就有的,他举出了以下证据:
1. 简本田王二传人物身份极为错杂,因此是缺乏政治生活经验的瓦舍艺人所为,是原始简本所加的,而
不是后期简本所加。
2. 简本田王二传政治倾向也十分混乱,这都是初期水浒的特色。
欧阳认为这两条只能是《水浒传》原始简本就有的,但实际这些情况也可能是在后期简本的改编中出
现,因为一般改编简本的书商水平也不高,出现上述问题也是很有可能的,不能因为这些错杂、混乱就
认定这肯定是原始简本所有,而不是后期简本中出现的。实际,这两种可能都存在,我个人认为,后期
简本的改编中出现这些错杂、混乱的可能性更大。
为证明田王二传不是简本作者所写,而是插增所产生的,欧阳先生又举出了四个证据。
1. 宋江等人职官的矛盾。
2. 徽宗、蔡京、高俅对宋江态度的矛盾。
3. 高俅、童贯、梁中书等人性格的矛盾。
4. 人物、年代的混乱错误。
欧阳先生认为,这些情况说明,简本中的田王二传确实是后加进去的,它是原始简本的残留。
和前述一样,欧阳这些看法只是认为田王二传是后插增的,是原始简本的残留。而主流看法也认为田王
二传是后插增的,但是在后期版本演变中,从繁本到简本之中插增的,而不是原始简本时插增的。两者
看法虽然都承认是插增的,但插增的时间不同。
欧阳先生在本文中,否定了后期的“由简到繁”,简本在前、繁本在后,但又认为在水浒初期存在“由
简到繁”。而这初期由于没有任何文献支持,也就无法辩论了,只是一种想象和猜测而已了。
我个人觉得还是主流看法的可能性更大,不存在初期的“由简
到繁”。
(五)《水浒传》初期版本的形态问题
上述讨论田王二传的问题,本质上是《水浒传》初期版本的形态问题,即初期《水浒传》的版本到底是
什么样的?还是归结于,《水浒传》原始版本到底是简本,还是繁本?
由于《水浒传》初期版本没有像《红楼梦》一样留下抄本,因此只能做理论上的探讨。从理论上看,有
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欧阳先生所主张的,《水浒传》初期版本是话本式的简本,是由艺人说书逐步演化、丰富后
衍生出来的,只是各种水浒故事的组合而已。而后不断被文人加工,最后先出现了初期的简本,最后发
展成各种繁本和后期简本及全传本。这就是欧阳先生主张的早期版本由简到繁的过程。
这个理论基本和徐朔方的“世代累积”论相似。
另一种可能是,《水浒传》初期版本是施耐庵根据各种艺人的说书中的水浒故事,一次创作出的长篇文
学作品。这样,《水浒传》的原本就是完整的故事,就是繁本,不存在所谓的初期简本阶段。后期简本
是由繁本删节而来的。刘先生持此种看法,在其《水浒论集》中也有详细论述。
从五部长篇小说看,《金瓶梅》《红楼梦》肯定是作家创作而成。而《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
记》由于早期版本没有发现,理论上两种可能都存在。但我个人认为,和《金瓶梅》《红楼梦》一样,
《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也是由文人一次创作而成的可能性更大。所谓“世代累积”论,
只是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的素材有“世代累积”,但不存在小说本身也是“世代
累积”,不断修订。《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还是由一位伟大的作家,根据这些“世代累
积”的素材,一笔写成现在看到的长篇小说。这样就不存在初期版本,由简到繁的演化。上述欧阳先生
的分析就根本不存在了。
(六)欧阳先生第一阶段之不成立
欧阳先生认为,《水浒传》原始版本是“有田、王而无辽国”的简本,而真正《水浒传》版本演化的第
一阶段,就是从“有田、王而无辽国”之简本,发展为“去田、王加辽国”之繁本。
换句话说,在原始简本插入田王二传后,出现了“有田、王而无辽国”的简本,但这个简本和后期的
“有辽国有田、王”的简本是有本质不同的。
我觉得欧阳先生对第一阶段的论述还是有可商榷之处的。
第一,这种原始简本只是一种想象,目前还没有看到任何材料,实际存在的可能性也极小。
第二,欧阳先生前面已经论述过,现存的简本文字肯定是从繁本删节而来。因此,原始简本的文字就应
该和现存简本不同,否则原始简本文字就应该是从某个原始繁本删节而来,就要认定还有一个原始繁
本,这是不太可能的。而原始简本文字要是和现存简本不同,也就和繁本的文字完全不同,这样如何会
产生:从“有田、王而无辽国”之简本,发展为“去田、王加辽国”之繁本呢?
这里,欧阳认为后期简本不可能变成繁本,却认为早期简本可能会演变为繁本。这种推理实在难以令人
理解和接受。
因此欧阳先生认为第一阶段是从“有田、王而无辽国”之简本开始,发展为“去田、王加辽国”之繁
本,其论述中存在很大矛盾。这种可能性很小,几乎是不可能的。
欧阳先生认为第一阶段应该“有田、王而无辽国”是出于以下两点根据:
第一,他认为宋江招安后要立功,只有征方腊还是不够,应该“求多”“求全”,还应再增加故事情
节。—我认为这只是欧阳先生的想象而已,没有任何文献依据来证明,《水浒传》初稿就要“求多”
“求全”,只有演化后期才会“求多”“求全”,这是古代小说版本演化的规律。因此第一阶段“求
多”“求全”不成立。
第二,欧阳认为要“求多”“求全”就要增加田王二传,而不是加征辽,其根据是袁无涯的序,其中谈
到“四大寇”,就包括田王二人,因此第一阶段就应该增加了田王二传。但实际袁无涯所谈的“四大
寇”,以及“去田、王加辽国”都是指后人所为,而绝不是《水浒传》第一阶段的版本,因此这不能为
据。
所以,《水浒传》第一阶段文本应该不是简本,也不会有田王二传,欧阳认为第一阶段是从“有田、王
而无辽国”之简本开始,可能性很小。
需要说明的是,除鲁迅和欧阳先生把简本当做作第一阶段外,还有何心(陆詹安)在《水浒研究》中也
提出过类似看法,他也认为是简本在前,但他还认为简本之前,还有一个原本,这个原本可能是繁本。
按照这种分析,则演化过程为:原本(繁本)—简本—繁本—简本。这和欧阳先生的略有不同,这也是
理论上有这种可能性,也缺乏证据。
总之,在第一阶段中,欧阳先生认为是从“有田、王而无辽国”之简本,发展为“去田、王加辽国”之
繁本,这个繁本就是目前主流看法的100回容与堂本,也就是目前看到的最早版本,这种可能性我觉得实
在是很小的。
(七)欧阳先生第二阶段之不成立
欧阳先生的第二阶段,是从“有辽国而无田、王”之繁本,删节为“有辽国而无田、王”之简本。这是
所有水浒版本演化说中都没有的一个阶段,而欧阳先生之所以主张有这样一个阶段,是出于以下考虑
的。
目前一般看法认为,有征辽和征方腊的100回繁本在前,而简本是从此有征辽和征方腊的繁本删节而来
的。但现在看到的所有简本,都既有征辽,也同时就有田王二传。而如果简本是从繁本删节而来,就应
该先把繁本文字删节,故事不加,征辽后就立即去征方腊,不应该有田王二传。但这样的版本目前还没
有发现。因此欧阳先生就认为应该有这样一个中间阶段,即先从有征辽而无田王二传的繁本,删节出
“有辽国而无田、王”之简本来。因此他就增加了这样一个第二阶段。
这种看法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是经不起推敲的。
简本整理书商如果只是把繁本删节为简本,故事不变,固然可压缩成本,可招揽一部分顾客,但由于故
事不变,可能还是不十分吸引人的。因此书商在删节文字的同时,又增加了田王二传,就又增加了卖
点,更有市场,这肯定比只删节文字,不增加故事的版本好卖。
《三国演义》中就有类似的例子。《三国演义》的嘉靖本、叶逢春本都没有关索故事,而各种简本中,
除文字简略外,都增加了关索故事。其道理很简单,《三国演义》原本没有关索故事是因为,虽然关索
是出名的人物,有关关索的传说很多,云南也有关索岭,但正史中关羽并没有关索这样的儿子,关索很
明显是个虚构人物,因此《三国演义》作者没有写关索。而简本的整理者觉得关索在民间传说很多,加
入关索故事更吸引大众读者,因此在删节文字的同时,又增加了荆州认父的“花关索”故事。而周曰校
本等演义系列版本,认为关索主要是参加南征,因此虽然也增加了关索故事,但和简本的花关索不同,
没有荆州认父情节,而是突然出现在随诸葛亮南征中。这两种关索故事,和《水浒传》插增田王二传的
动机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为了吸引读者,扩大销路。
因此,目前没有发现《水浒传》这种只删不加的简本就很自然了,因为即便有这样的版本,也无法和又
删又加故事的版本竞争,所以即便曾经出现过,也会很快就被淘汰了。
所以,欧阳先生的第二阶段也是理论上可能存在过,但即便有这种版本也必定会很快被淘汰,所以根本
不可能构成为一个阶段。我觉得,欧阳先生的第二阶段只是一种似乎合理的想象而已罢了,而实际上并
不存在过。
(八)欧阳先生第三阶段简本问题
欧阳先生的第三阶段,是在“添加改造后的田、王”之繁本产生的前后,又出现了“插增旧本田、王部
分”之简本。
第三阶段实际包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指,在有征辽和征方腊的100回繁本基础上,插增田王二传,产生了120回的全传本,即袁无
涯本。这部分看法和主流看法是完全相同的,不用讨论。
第二部分是指,第二阶段的“有辽国而无田、王”之简本,看到全传本出现,故事更完整了,简本要和
全传本竞争,只有在“有辽国而无田、王”基础上,再“插增旧本田、王部分”,构成一种新的简本,
就是和全传本一样,即有征辽、田王二传、征方腊的全部故事的简本,这就是目前所看到的大量水浒简
本。
欧阳先生的第三阶段和主流看法是有差异的。根据前面欧阳先生三阶段论,把简本分为了三阶段:
第一阶段的简本是“有田、王而无辽国”的简本;
第二阶段的简本是“有辽国而无田、王”之简本,是从“有辽国而无田、王”之繁本删节而来的。
第三阶段的简本是再恢复“插增旧本田、王部分”之完整的简本。
因此欧阳认为简本的演化是:
有田、王而无辽国—有辽国而无田、王—有辽国也有田、王。
这和主流看法是不同的,主流看法是,简本不存在这样复杂的三个阶段,所有简本都是从繁本一次删节
文字、插增田王二传而生成的。
此外还要注意,全传本的田王二传和简本的田王二传有很大差异,如对王庆出身的描写就完全不同。欧
阳先生也注意到这个差异,他认为简本再插增旧本田王二传,是在全传本出现的前后,更大可能是在全
传本出现之前,因为简本田王二传没有根据全传本做任何修改,因此应该是在没有看到全传本的情况下
匆忙做完增补的。
如果欧阳先生的说法成立,则这里更严密的说法似乎是,简本看到全传本增加了和简本不同的田王二
传,简本为了和全传本竞争,于是就把最早原始简本中的田王二传又增补回来了。
按照欧阳先生上述论述,简本中的田王二传是在第一阶段前原始简本中先插入的,在第二阶段的繁本本
身没有田王二传,因此删节的简本中也没有,到第三阶段简本看到全传本增加了田王二传,因此又恢复
了第一阶段简本中的田王二传。如此复杂的转换,实际是否发生过?我持极大的怀疑态度。
全传本和简本田王二传故事到底是怎样产生的?目前主流看法认为,全传本的田王二传故事是在简本田
王二传故事基础上做了修订,而现在看到的田王二传就是简本的原貌。这种看法即简单,又明确,我赞
同这种看法。
(九)繁本中征辽是原有还是后加的?
《水浒传》版本演化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征辽是原本就有的,还是后加的?
目前看到的有征辽故事最早的版本是100回繁本,在招安后立即征辽,征辽后立即征方腊,无田王二传。
对此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征辽是原有的,一种看法是征辽是后加的。
根据前面的介绍,欧阳先生认为征辽是后加的,是在第一阶段,从“有田、王而无辽国”之简本,发展
为“去田、王加辽国”之繁本。
和欧阳先生类似看法的学者很多,最早提出征辽是后加的是郑振铎先生。张锦池先生最近也曾发表文
章,认为征辽是后加的。他主要根据是,征辽故事中有很多与水浒其他故事矛盾之处,如蓟州在征辽中
是在辽国控制之下,而在水浒其他故事中,蓟州是在北宋控制下。如征辽是原有的,作者应该不会发生
如此明显的错误。
20世纪50年代,曾有学者仔细研究了征辽中新出现的地名,发现这些地名都是来自明中叶的一本地理
书,因此征辽只可能是后期插入的,而不可能是原有的。我一时找不到此书和此文了。
但也有学者认为征辽是原有的。刘世德先生书中,举出很多例证,证明在100回繁本中其他六处地方曾提
到征辽。因此征辽应该是原本就
有的。
有征辽的故事刚好是100回,如果去掉8回征辽故事就只有92回。一般的小说回数都是整数,不太可能是
92回。
张锦池对回数的解释是,他认为原本加征辽是95回,符合中国古代对皇帝有九五之尊的习俗。不过这种
解释似乎有些牵强了。
这两种说法的例证都不是铁证,都有相反的解释存在。
认为征辽故事是原有的,对于征辽中有很多与水浒其他故事矛盾,可以解释为,这是作家创作中的疏忽
所致。
认为征辽故事是后加的,对于繁本在其他地方却提到了征辽,也解释为,这可能是把征辽故事插入时,
插入者为保持故事完整,就在其他地方故意做了补充,因此在其他地方也就提到了征辽。
因为两方例证都不是铁证,都可以解释,两种解释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很难判断哪种可能性更
大。
(十)简本繁本交替演化论总结
“简本繁本交替演化论”的基本思路是:
原始简本中首先插入了田王二传,成为了有无征辽有田王二传的简本,然后演化为加征辽删田王二传的
繁本,从繁本又删节出没有田王的简本,最后才出现完整的全传本,和完整的简本。
总结以上简本繁本交替演化论的看法,我认为有三个问题:
其一,简本繁本交替演化论认为,虽然从文字看,后期简本是从繁本删节而来,但简本繁本交替演化论
又认为曾经存在过早期“由简到繁”,即存在过原始简本,存在过一种原始简本,繁本是从这原始简本
发展而来的。因此简本繁本交替演化论认为,在水浒早期版本中,是先有简本,后有繁本,由简本发展
为繁本。但这只是想象中的情况,没有任何文献支持,实际存在的可能性也很小。
但我觉得并不存在这种原始简本,水浒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根据各种素材一次创作产生的,一出现就是繁
本。现存的简本应该是一次从繁本删节文字、增加田王二传而来的,绝不太可能是经过如此多阶段复杂
的转换而生成的。因此有原始简本的可能性很小。
其二,简本繁本交替演化论认为田王二传是初始简本中就有的,而不是后期插入的。但这种说法和后面
简本发展有很多矛盾,也没有任何文献支持这种说法,所举的例证并不是铁证。田王二传也完全可能是
在后期版本插入时出现。因此田王二传在早期简本中就插入了,这种可能性也很小。
其三,简本繁本交替演化论认为存在过一种从繁本删节而来、只保留征辽而没有田王二传的简本,这种
可能性也很小。后期简本在删节繁本文字的同时,完全可能同时插入了田王二传。
因此,上述非常复杂的简本繁本交替演化的可能性很小,几乎是不可能的。
(十一)简本繁本交替演化论问题的根源
我认为,欧阳先生这种交替演化的出发点,可能是欧阳先生分析了简本在前,和繁本在前的两种看法,
认为两种说法都有些问题
于是欧阳先生就想综合上述两种看法,在这两种看法的基础上,再搞出一种组合理论来解释水浒版本的
演化。这看似很合理的想法,实际是欧阳先生想象出来的一个似乎是理想的演化过程。而这样复杂的演
化中,如仔细分析会发现,由于演化过于复杂,想增加各个环节来解释现有的现象,但这又增加很多难
以解释的问题和矛盾。因此这种复杂的演化可能只是想象而已,没有任何文献支持,其可能性实际是非
常非常微小,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繁本在前,简本来自繁本的看法,很容易解释上述各种问题,其可能性肯定远远大于欧阳先生如此复
杂的版本演化论,其可靠性是非常大的。
我费了很大力气分析了欧阳先生非常复杂的演化思路,由此联想到了天文学中有个很类似的例子,就是
托勒密复杂的本轮、均轮的地心说。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
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为解释从地球上看到的行
星有时顺行,有时又会逆行的奇怪现象,地心说不得不设计出十分复杂的本轮、均轮理论。这样行星的
运动就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要解释行星复杂的逆
行,只好把均轮越加越多,最后结果是越来越复杂。
复杂的地心说和欧阳先生复杂的水浒版本演化说,实际十分类似。虽然一个是自然科学问题,一个是文
学问题,但研究思路实际是相同的,都是企图用极其复杂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问题。
欧阳先生的《水浒传》版本演化说就和地心说一样,是沿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前进,不断试图用各种假设
的可能性去解释各种情况,结果造成《水浒传》版本演化越来越复杂。而实际上只要用繁本在前,很容
易就解释这一切了。
通过研究欧阳先生的《水浒传》版本演化,我最大感受是,欧阳先生在《水浒传》版本中设想了一套非
常非常复杂的演化过程,当然,严格从理论上说,欧阳先生在《水浒传》版本上如此复杂的演化理论,
也是一种可能性,但我觉得如此复杂的演化,实际存在的可能性极小。
由于欧阳先生的理论中很多都是假设的情况,如初期《水浒传》版本、没有田王二传的简本等,在这种
非常复杂的、假设理论中,要进行客观的学术讨论,要想讨论清楚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假设的
因素太多、太复杂。谁要想和欧阳先生进行学术辩论,恐怕最终肯定会没有结果的,白费力气的。欧阳
先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了这个《水浒传》版本繁简交替演化理论,但至今我似乎没有看到有任何
人出来和欧阳先生讨论这个问题,其原因恐怕就在于此吧!
(十二)欧阳先生的水浒研究和红楼梦研究
欧阳先生在《水浒传》版本分析方法的问题,也同样体现在《红楼梦》版本研究中。他在《红楼梦》版
本研究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萌发了“程前脂后”的想法,并顺着这个思路去解释脂本中各种问题,一发
而不可收。
我对欧阳先生的“程前脂后”说很有兴趣,但没有深入研究。我觉得,现在看到的各种手抄的所谓脂
本,其实都是多次的过录本,有的过录时间可能很晚,甚至比程本还晚,其中的批语,多数并非脂砚斋
所批,而是后人所批。因此在这些过录本中出现一些矛盾现象并不奇怪。而欧阳先生因为出现了这些矛
盾现象,就因此推翻了所有脂本,认为所有脂本都造假,都是迎合红学研究而编造出来的,这似乎也不
完全合适。这些矛盾很可能是在晚期过录中出现的,这些过录本的实际过录时间可能比程本还晚,而且
是多次过录中产生的,已经不是原本的本来面目了。用这样的过录本作为“程前脂后”的证据,恐怕是
有问题的。
当然由于资料缺乏,要说清楚这比《水浒传》版本更复杂的《红楼梦》版本问题,就和《水浒传》版本
演化一样,也非常困难的,甚至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由于《红楼梦》研究中的乱象,导致一些古代小说文献研究专家不研究《红楼梦》版本,他们知道《红
楼梦》版本研究不会有结果的,不如去研究其他更实在可靠的课题。
这次深入研究了欧阳先生《水浒传》版本演化理论,感受颇多,我觉得,欧阳先生的《红楼梦》和《水
浒传》版本研究,是否在方法和结论都会很类似呢?其结果恐怕是否也是一样的呢?欧阳先生最初提出
“程前脂后”理论后,真正支持其理论的主要是社会上的爱好者,和一些作家及个别学者,主流红学还
和他展开过激烈辩论,但现在恐怕再没有人愿意和欧阳先生去辩论“程前脂后”了,其原因恐怕不言自
明了。
二、《水浒传》120回全传本中的袁无涯本和郁郁堂本
(一)《水浒传》版本分类
以上谈了《水浒传》版本演化,下面再谈谈120回《水浒传》全传本中的袁无涯本。为此需要首先简介一
下《水浒传》版本的分类。
《水浒传》的版本非常复杂,分类的依据有两个。第一个是文字的繁简,第二个是故事的繁简,即有无
田虎、王庆故事。由此产生了三种分类方法。
第一种分类法是只根据文字的繁简,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文字简略的简本,包括102回、110回、115
回、124回等几种。第二类是文字繁复的繁本,细分又包括100回本、120回本和71回本三种。
第二种分类法是只根据故事的繁简,也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故事简略的“简本”,没有田虎、王庆故
事,包括100回的文繁本,和71回的金圣叹腰斩本。第二类是故事繁复的“繁本”,插入了田虎、王庆故
事,包括各种文字简略的简本,和120回的全传本。
第三种分类法是综合文字的繁简和故事的繁简,分为四类。即文简事繁的“简本”,文繁事简的“繁
本”,文繁事繁的繁简综合“全传”本,和金圣叹腰斩删改的“腰斩本”。
下面按照第三种分类法对各种版本做简略介绍。
第一种“繁本”即“文繁事简”本,这类版本文字描述详尽,因此称为“文繁”。但在梁山聚义后是征
辽,没有讨田虎、王庆故事,征辽之后就是讨方腊。文繁事简的“繁本”一般认为是《水浒传》最初的
版本,比“简本”为早。最早、最重要的是明万历三十八年容与堂刊刻的《李卓吾先生批评水浒传》,
简称“容与堂本”。此外还有天都外臣序本、大涤余人序本(李玄伯本)、无穷会本、郑振铎藏本、钟
伯敬本、遗香堂本和芥子园本等。
第二种“简本”,即“文简事繁”本,这类版本的文字简略,因此称“文简”,在征辽和讨方腊之间,
增加了讨田虎、王庆故事,因此称“事繁”。现在一般认为“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本。现存较完整
的“简本”是明万历二十二年双峰堂刊刻的《水浒志传评林》,保存在日本轮王寺日光慈眼堂,简称
“评林本”。此外还有文杏堂本、映雪草堂刊本、黎光堂本、刘兴我本、南图出像本、国图出像本、李
渔序本、汉宋奇书等,以及一些残本,包括斯图加特本、哥本哈根本、巴黎本、牛津残叶、德累斯顿本
和梵蒂冈本等。
第三种“全传本”也称“繁简综合”本,实际是“繁本”和“简本”的综合,在“繁本”基础上,增加
了“简本”中的讨田虎、王庆故事,文字描写也很细致。现存“全传本”最重要的是万历四十二年袁无
涯刊刻、有李卓吾序、杨定见小引,也称“袁无涯本”。其次还有郁郁堂本,以及宝翰楼本、初刻英雄
谱本和二刻英雄谱本等,这些都是在袁无涯本基础上的翻刻本。
第四种金圣叹腰斩删改批评的“腰斩本”,是将120回“全传”腰斩为70回,将第一回改为楔子,删去梁
山聚义后的故事,以卢俊义一梦为结束,题名《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简称金批本,有明崇祯年
间的贯华堂刻本等。
关于《水浒》版本系统,中国学者和日本学者采取了不同的分类
方法。
中国学者一般根据《水浒传》的文字繁简和故事繁简,综合分为上述的四种。而日本学者只根据文字的
繁、简,将《水浒》版本只分为文繁本和文简本两大系统。其中简本和中国学者分类相同,而繁本包括
了中国学者的其他三种:120回“全传本”、100回“繁本”和71回“腰
斩本”。
日本学者将繁本又分为“分卷”和“不分卷”两类。日本学者特别重视分卷,不仅在《水浒传》版本上
如此,在《三国演义》版本中也如此。中国学者所谓的“演义”系列版本,由于都是二十四卷,因此日
本学者一般称为“二十四卷”系列。而中国学者所谓的“志传”系列,无论是繁本还是简本,多数都是
二十卷,因此日本学者一般称为“二十卷”系统。但“志传”系列中的叶逢春本是十卷,而不是二十
卷,因此把“志传”系列称为“二十四卷”系列。似乎不够严密。
中日两国学者各采取不同的分类方法,实际是各自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各有特点。
(二)袁无涯本、郁郁堂本和杨定见本
全传本中主要的版本是袁无涯本、郁郁堂本和宝翰楼本。
最早的“袁无涯本”为36册,在正文之前有六篇序、引,分别是:
1. 李贽“读忠义水浒全传序”;
2. 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传小引”;
3. “宋鉴”;
4. “宣和遗事”;
5. 袁无涯“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书发凡”;
6. “水浒忠义一百八人出身”。
然后是目录和120幅插图。
此本命名为“袁无涯本”是因为第五篇“发凡”未署作者,但袁中道的《游居沛录》中题为袁无涯作,
因此命名为袁无涯本。由于此本同时有袁无涯发凡和杨定见小引,因此有些学者(如马幼垣)称为“袁
无涯、杨定见本”。但这种命名也会引起误解,以致出现了单独的“杨定见本”名称,这个名称有其不
当之处,见后面的介绍。
此本目前所知只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
据日本学者笠井直美的研究,北大收藏的袁无涯本,本身可能并不是万历刊本,因为它“插增”20回部
分避讳“由”“检”字。但她未调查哈佛大学的袁无涯本,不知是否如此。笠井直美在1995年在北大进
修时带宝翰楼本的影印本去,和袁无涯本原本一叶一叶地对照看,确认了袁无涯本和宝翰楼本也酷似,
大部分很可能出于同版(包括避讳的地方),但也有几个不同处。2
全传本中除最早、最重要的袁无涯本外,流传最广、最常见的就是郁郁堂本,此本扉页下署“郁郁堂梓
行”,正文每页版心下也刻有“郁郁堂四传”字样。
郁郁堂本是袁无涯本(或宝翰楼本)的复刻本,袁无涯本刊刻于明万历四十二年,而郁郁堂本刊刻于明
崇祯初。两本都有杨定见序。据日本学者笠井直美的研究,它和袁无涯本的不同处,比宝翰楼本还要多
一些。换句话说,实际宝翰楼本比郁郁堂本更接近袁无涯本。郁郁堂本现藏在南京图书馆、日本内阁文
库、静嘉堂文库和京都大学等地,较袁无涯本多,也较常见。而宝翰楼本只藏于日本宫内省,看到的人
很少。
另外,在崇祯末年还有一种郁郁堂的二印本,此本版心中“郁郁堂四传”被挖去,此本流传更多,首都
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社科院文学所、北京王晓传等都有收藏。
全传本除以上三种版本外,还经常见到一种“杨定见本”,或称“杨定见序本”。这是一种什么版本?
它和以上三种版本有什么关系呢?很多人对此并不十分清楚,有些学者就把杨定见本当做袁无涯本。
实际所谓的“杨定见本”就是郁郁堂本,而不是袁无涯本。之所以把这种版本称为“杨定见本”,是由
于其开始没有袁无涯本的李贽“读忠义水浒全传序”,而直接就是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传小引”,因此
很多人就把这种版本称为“杨定见本”。而仔细看这种版本的文字,实际就是郁郁堂本,而不是袁无涯
本。
(三)上海图书馆的郁郁堂本
上海图书馆目前存有一种120回的全传本,此本不是“袁无涯本”,而是郁郁堂本。
上海图书馆目录中有两种全传本,书名相同,都是《忠义水浒全书》。一种标明为:郁郁堂,清初
(1644—1722),索书号:线善830088—127,40册,但实际查无此书。另一种标明为:杨定见,明
(1368—1644),索书号:线善21801—48,48册。
上海图书馆藏善本《忠义水浒全书》,共6函,每函8册,共48册,第一册只有112幅插图,单独装订;第
二册开首为杨定见序,正文为《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书》。
据李金泉先生目验,上海图书馆此杨定见48册本,在版心有“郁郁堂”字样,因此可以肯定,此本不是
“袁无涯本”,或“杨定见序本”,而是郁郁堂本。
“杨定见本”的名称不严密,所谓“杨定见本”是由于此本开始就是杨定见小引(不是序),由此而命
名。而凡称为“杨定见本”的其实都是郁郁堂本。但要注意,袁无涯本和郁郁堂本都有杨定见小引,因
此说“杨定见本”,到底是指袁无涯本,还是指郁郁堂本,并不准确。所以,在谈及全传本时,最好不
用“杨定见本”的名称,而用直接用袁无涯本或郁郁堂本的名称。
(四)袁无涯本和郁郁堂本的文字差异
由于郁郁堂本是袁无涯本的翻刻本,因此袁无涯本和郁郁堂本的版式行款完全相同,都是十行二十二
字。由于郁郁堂本是翻刻袁无涯本,因此在翻刻中有修订,文字必然就有差异,但仔细核对后证明都是
个别文字不同,并没有大段文字的修订。
郑振铎先生1954年整理出版《水浒全传》时,很清楚这两种版本的差异。他是以袁无涯本为底本之一,
以郁郁堂本为参考本之一。郑先生当年整理出版《水浒全传》的目的有二,一是希望整理本的底本是最
古的,二是希望整理本是最全的。为此,他选定了百回本中国家图书馆藏的所谓“天都外臣本”为主要
底本(实际此本是清代补刻本)。但此本没有田虎、王庆故事,为求全,他又以全传本的袁无涯本为底
本,并参考郁郁堂本,插补了其中的田虎、王庆故事。但这种求最古、最全的思路,本身就不符合版本
演化的历程。
郑先生在整理田虎、王庆故事的第90回到109回的20回中,对袁无涯本和郁郁堂本做了仔细的校勘,并有
校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版本文字上的差异,也就是郁郁堂本文字的改动情况。对此我们整理统
计如下。
90回7处,91回6处,92回3处,93回6处,94回15处,95回3处,96回2处,97回1处,98回6处,99回0处,
100回2处,101回3处,102回2处,103回1处,104回0处,105回5处,106回3处,107回1处,108回2处,
109回2处。总计20回有67处不同,平均每回有3. 35处差异。
这67处中只有2处文字有较大差异,其余都是个别文字差异。
这67处都是整理者认为郁郁堂本文字优于袁无涯本,而对于袁无涯本优于郁郁堂本的文字,此书并没有
说明。我们由于时间关系,也尚未去仔细核对,估计这类差异肯定还有,估计多是郁郁堂本刊刻出错
所致。
至于其他回目中袁无涯本和郁郁堂本的文字差异,我们没有再去仔细核对,估计和这20回没有很大差
别。
因此,郁郁堂本在翻刻袁无涯本时,还是做了一些刻意的修改的,有些文字是改的更合理了。
综上所述,《水浒传》全传本主要有袁无涯本和郁郁堂本两种,两种的文字基本相同,但还是有差异,
郁郁堂本是袁无涯本的翻刻本,因此文字上有所修订。要谈及全传本时,如果只是分析研究故事、情
节、人物,不涉及细致文字,可以不分这两种版本。但研究中如涉及一些细节文字,由于两者文字略有
不同,一定要分清这两种版本。
至于所谓“杨定见本”一般是指郁郁堂本,而不是袁无涯本。但实际这两种版本中都有杨定见小引(不
是序),因此所谓“杨定见本”,是个不严密的说法,今后应尽量少用。
(五)《水浒传》整理出版的三阶段
《水浒传》版本可分为四种,即繁本、简本、全传本和腰斩本,这四种版本中,简本出现很短时间就退
出了历史舞台,而其他三种代表了《水浒传》整理出版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腰斩本时期。金批本出现后,为迎合各方面的需要,金批本统治了市场很长一段时间,从清
代,直到民国,都是金批本占统治地位。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修订后的金批本。
第二阶段是全传本时期。全传本的排印本最早是192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袁无涯本排印,胡适为此书写
了“水浒传新考”一文。此书后来直到1957年曾多次重印。但发行有限。1954年郑振铎出于求古、求全
的想法,在繁本基础上插入全传本的田王二传,读者也愿意看完整故事,掀起了全传热,一时间全传本
代替金批本占据了统治地位。这种拼凑本和《红楼梦》中的版本很相似。在冯其庸的推动下,红楼梦研
究所以所谓曹雪芹生前最后整理本的80回庚辰本为主要底本,但此本缺后40回,因此被迫又利用程甲本
补上后40回,成为目前最流行的版本。两者的思路是完全相同,都是即追求最古—《水浒传》的天都外
臣本,和《红楼梦》的庚辰本;又追求全—《水浒传》加全传本的田王二传,《红楼梦》加程甲本的后
40回。但这种拼凑本的不合理之处,既然有现成的全传本,为何要推出这种拼凑本?1961年中华书局又
推出以所谓的“杨定见序本”为底本的新全传本。但这里出现一个问题,新全传本说是以涵芬楼藏杨定
见序本为底本,但实际其底本不是早期万历年间的袁无涯本,而是晚期崇祯时期的郁郁堂本。这种“杨
定见本”的说法,容易混淆袁无涯本和郁郁堂本。
第三阶段是百回本时期。全传本虽然故事最全,但由于田王二传毕竟是后加的,故事虽然完整,但不如
百回本合理。因此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为配合毛主席对《水浒传》的批判,又以容与堂本为底本,
整理出版了百回本。由于田王二传明显是后人所加,百回本更接近《水浒传》的原本,从此百回本统治
了整个市场,以致今日书店中很少再看到金批本和全传本。虽然中国水浒学会会长佘大平近来极力鼓吹
金批本,但要改变目前的市场局面已是不可能了。
回顾《水浒传》整理出版的这三个阶段,很有意义,可以认为这是古代小说整理出版史中的典型案例。
(六)《水浒传》版本数字化
本人倡导主持的古代小说版本数字化,从1999年开始至今已经有十几年了。到目前为止,主要集中在五
大名著中。
目前《水浒传》版本中,根据已经出版的影印本,数字化了16种版本,包括:
简本:评林本、巴黎本、哥本哈根本、斯图加特本、德累斯顿本、梵蒂冈本、牛津残叶和刘兴我本、黎
光堂本9种。
繁本:容与堂本、钟伯敬本、遗香堂本、郑振铎藏本和上海残叶,5种。
繁简综合本:郁郁堂本1种。
腰斩本:第五才子书1种。
《水浒传》版本目前初步统计约有30多种,数字化16种,约占一半多。而五大名著中其他四部的数字化
都在70%—80%左右。《水浒传》版本数字化较低的主要原因是版本影印的比例较低,前面已经介绍过,
包括袁无涯本在内的很多《水浒传》版本都没有影印,这样也就很难做数字化了。
古代小说版本数字化一大难题就是文字的可靠和准确,这是几乎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古代小说版
本数字化比一般的古籍数字化难度更高。一般古籍刊刻都比较认真,字迹自然比较规范清楚。而古代小
说是通俗读物,读者都是下层百姓,刊刻时比较潦草。导致刊刻时不仅有很多错字,还有大量的异体字
和俗体字。
不仅刊刻中会有错字,在数字化录入中也会产生大量错字。一个原因是经费有限,目前完成了五大名著
80多个版本的数字化,总字数约有3000—4000万字,由于经费不足,因此对录入文字都没有经过仔细的
校对,因此肯定会有录入错误。
其次,古代小说中有大量的异体字和俗体字,而录入公司录入员对五笔字型录入很熟悉,但对于古汉语
则完全不熟悉。这样遇到大量异体字和俗体字时,她们只好利用五笔字型录入法,选择字形最接近的文
字录入。目前国内一般采用的7万汉字库中有大量各种各样的字形非常接近,而实际完全不同的文字,而
录入员根本不懂这些字形接近的文字,因此很容易录入错误。
而要纠正这些录入错误,除需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外,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把这些异体字和俗体
字,都统一录入为正体字,虽然检索方便了,但这些异体字和俗体字很可能对版本研究等极为有用,如
全部整理为正体字,这些对版本研究很重要的要素就丢失了,这对版本研究很不利。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难度极大。目前数字化只是为学者提供一个很粗糙的原始文本而已,好在还同时提
供了图像,如学者要引用这些文字,必须和图像比对纠正录入的错误。
我的数字化用户遍布国内外,日本也有很多学者使用,他们都很理解其中的难处和问题,在我解释之
后,从未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对此我很感谢!
三、《水浒传》版本研究的困难之处
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三部都有版本研究的全面研究专著出版,唯独到目
前为止只有《水浒传》版本没有全面的研究专著出版。
(一)《三国演义》版本研究专著
《三国演义》版本研究专著最早是英国魏安的《三国演义版本考》,虽然其中对版本研究论述不多,但
全面介绍了所有的版本的基本情况。当年是上海李金泉最先发现了此书,推荐给上海古籍出版社出
版了。
另一本是日本中川谕先生的《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日文版是1998年就出版了。我觉得中川先生这本
书的论述部分,远远比魏安的书更详尽,而国内当时一直没有出版过这样全面研究《三国演义》版本的
专著,我就极力建议中川先生在大陆出版此书。他开始很犹豫,因为要翻译这本书,工作量不小,日本
老师教学工作量都非常大。于是我联系了我校日语系的李均洋老师,他替我找了一位即将毕业的日语研
究生林妙燕,她曾经翻译过一些日文图书,比较有经验,很快翻译完,中川先生也很满意。翻译费是我
先垫付了,中文版出版后,中川在日本又为此申请了经费,再把翻译费又支付给我了,并在“后记”中
对我的帮助表示了感谢。
因为中川此书出版时间很早,后来他陆续发表了很多有关《三国演义》版本文章,我本来希望他这次出
中文版,就把后来发表的研究成果也写进去。但这样全书要重写,他工作很忙,而且还涉及日文书版权
问题,因此他还是决定原书不动照原书翻译,这很遗憾。
这次在上海见到中川商议9月日本小说会一事,我转交给他刘世德先生的《水浒论集》,又建议他像刘先
生一样,把这几年发表的《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论文汇集成册出版。但他现在实在太忙,暂时无法
考虑。
中川先生此书的出版,上海李金泉也帮了很大忙。因为现在出书都要钱,不要钱出书很难。我看到上海
古籍出版社有“光华文史文献丛书”,是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赞助的。丛书主编是章培恒和陈广宏,
我都不认识,就请李金泉代为去联系。章培恒是中川老师当年在复旦学习时的老师,他把此事交给了谈
陪芳办理。谈陪芳我也不认识,但我知道她曾就水浒无穷会本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和刘世德先生商榷。
陈广宏先生后来我通过金文京也认识了,金先生曾请他装裱从黄山民间买到的《三国演义》遗香堂本残
本。李金泉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也很熟悉。这样中川先生的专著就顺利出版了。
《三国演义》两本版本研究专著出版都和李金泉有关。李金泉在上海税务局工作,研究古代小说版本是
业余爱好,但水平很高,我看国内版本研究专家很少有人能超过他的研究水平。马幼垣的《水浒二论》
中被他发现了错误,他写信给出版社,出版社转给马幼垣,马幼垣在大陆版的后记中专门对李金泉表示
二论感谢。
(二)《西游记》版本研究专著
《西游记》版本研究专著是河南大学曹炳建先生刚出版的《西游记版本源流考》,此书对《西游记》版
本的演化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论述,我看今后在《西游记》版本研究上,很难有人再超过曹老师了。
他曾请我用数字化比对帮助研究《西游记》的明代删节本,我也写了文章介绍数字化研究结果,这是我
在《西游记》版本中唯一的一个研究。
曹老师为人热情,但做事很低调。2014年湖北随州召开《西游记》源流文化研讨会,当地想请国内学者
参加,但不熟悉,于是请曹老师开列了名单,他们再逐一联系。我也是在曹老师推荐名单之中,我本来
以为我是研究《西游记》版本,而且只写了一篇文章,不符合研讨会的要求,但研讨会收到我的文章
后,还是邀请我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上见到很多老朋友,十分感谢曹老师的帮忙。
曹老师的一个硕士生现在是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老师的在读博士,我曾多次应曹老师邀请,去民大参加
各种研讨会,和这位研究生很熟悉,她和曹炳建老师一样,研究问题很踏实。
(三)《红楼梦》版本研究专著
至于《红楼梦》版本研究专著就更多,我看最全面的是林冠夫的《红楼梦版本论》,对所有《红楼梦》
版本都做了详细分析。但我觉得其中对戚序本和庚辰本关系问题的论述似乎有问题。
林先生和冯其庸一样,认为戚序本是来自庚辰本,是“父子”关系。但我觉得戚序本中有很多文字和庚
辰本不同,却和甲戌本相同。林先生对此的解释是,戚序本又根据甲戌本又做了修订,我觉得这种可能
性很小。我觉得戚序本应该和庚辰本无关,它们有共同祖本,是“兄弟”关系,而不是“父子”关系。
我觉得冯先生等人把庚辰本的地位抬得太高了,庚辰本只是《红楼梦》版本演化中的一支,现在看到的
庚辰本是过录本,其中错误很多。我和一些红学家们交换过意见,他们也赞同我的看法。我也看到一些
红学家写的文章,也都指出了庚辰本的问题。
(四)《水浒传》版本全面研究的困难
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都有版本研究的全面研究专著出版,唯独到目前为止《水浒传》版本没有全面的研
究专著出版。
刘世德先生最近出版了《水浒论集》3,但和欧阳先生这次出版的水浒研究专著一样,严格讲都不是有关
水浒版本的完整、全面的论著。欧阳先生书中只有一篇关于版本的文章,刘先生论集虽然文章比欧阳先
生多得多,有15篇,但还是没有全面论述水浒版本。
上世纪90年代,刘先生应邀到日本访学,因为访学时间很长,日本水浒版本很多,他本来计划要深入研
究水浒版本。他也确实去看了很多国内看不到的版本,如映雪草堂本、无穷会本等,也逐一写了文章,
日本朋友也送他很多水浒版本资料,他都带回国了。但回国后由于各种原因,水浒版本论文只发了几
篇,就停止了研究工作,而转向了《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至今从日本带回的资料还捆着,原封未动。
这次出版的《水浒论集》只是部分版本研究文章的汇集,没有全面研究,很多版本还没有研究到,对于
水浒版本演化也未做全面的梳理。其中有一些新文章,如刘兴我本和藜光堂本等,但主要还是以前发表
过的文章。
马蹄疾1986年曾出版《水浒书录》一书,此书只是罗列出各种版本,并未对版本演化做深入研究,由于
条件所限,错误和很多,但还是目前介绍水浒版本最全的书。马蹄疾1953年肄业于浙江绍兴财政学校。
1958年后历任温州鹿城机械厂工人,他编此书时是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资料员,离开社科院后,他曾
任鞍山电台记者、市图书馆馆员、市群众艺术馆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编辑,辽宁社会科
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他曾出版过《许广平忆鲁迅》。
据我所知,齐裕焜、马成生、陈松柏也出版过水浒研究专著,但都不是研究版本为主,对版本研究不
深。
至于水浒版本专家马幼垣先生的两本专著《水浒论衡》和《水浒二论》,和刘先生论集一样,也是论文
汇编,没有像魏安、中川、曹炳建和林冠夫一样,对《水浒传》的各种版本做全面深入的研究。他在
《水浒二论》出版后,曾表示,他觉得虽然他把水浒版本都收集全了,但觉得研究下去没有结果,因此
就放弃了水浒版本研究,转而研究中国海军史。这次在上海与中川和李金泉会面,李金泉还问有无办法
联系马先生。我曾从日本金文京处得到马先生在夏威夷的地址,曾给他去信,介绍我做的水浒版本数字
化研究希望得到他帮助。但无回音。在北大一次国际研讨会上,金文京告诉我,马幼垣的兄弟马泰来也
来参加了,但我和他完全不熟悉,没有见面。目前没有人专门研究水浒版本,不能不说是十分遗憾的事
情。
这次在随州出席《西游记》源流文化研讨会期间,我和曹炳建老师也谈及水浒版本研究的困境,都觉得
很遗憾!
(五)《水浒传》版本影印出版太少
我觉得《水浒传》版本研究较差的主要原因是,水浒很多版本在日本,而且都没有出版,因此要研究很
困难。日本学者也有人曾研究过水浒版本,如丸山浩明、笠井直美等,也写过一些研究文章,我都分别
拜读过,我和他(她)们也很熟悉。但据我所知,他们也都没有出版全面研究水浒版本的专著出版。丸
山和笠井先生最近也不再研究水浒版本了,十分可惜。
据我所知,日本年轻学者中似乎只有荒木达雄先生在研究水浒版本,他是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
大木康的在读博士生,这次2014年9月5日日本小说研讨会上,荒木将发表论文“水浒传与石渠阁”,谈
水浒传的石渠阁补刊本。前年我参加日本中国古典小说会,记得荒木也是发表有关水浒版本的文章。
四大名著中,国内对其他四部的版本研究比较深入,而国内对《水浒传》版本研究相对较差。而导致国
内《水浒传》版本研究较差的原因之一,还是影印本较少,导致学者们很难看到这些版本,也就很难做
深入研究。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
虽然《水浒传》其他多数重要版本都已经影印出版,如繁本的容与堂本、简本的评林本和第五才子书金
批本等。但作为全传本最重要的袁无涯本,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至今没有影印出版过,不能不说是《水
浒传》版本研究的一件憾事,这也大大妨碍了对全传本的研究。而郁郁堂本曾由台湾天一出版影印出
版。除袁无涯本外,还有很多重要的《水浒传》版本没有影印出版,如简本的文杏堂本、映雪草堂本、
黎光堂本、刘兴我本等,繁本的天都外臣序本、大涤余人序本、无穷会本、郑振铎藏本、钟伯敬本、遗
香堂本等。之所以没有影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版本多数保存在海外,尤其是在日本,这就给影印带
来很大困难。
由于影印少,研究人就不足。而研究人不足,市场就小,导致出版社更不愿意影印。这是《水浒传》版
本研究的无奈。近年来《红楼梦》的各种版本,各个出版社不断影印,价格也水涨船高,到数千元一
套,仍有市场。这也促进了《红楼梦》版本的研究,使得《红楼梦》版本研究进入了良性循环。但可惜
《水浒传》版本差距极大。希望这个局面今后有所改善,首先最好能把尽可能多的《水浒传》版本影印
出版,以推动《水浒传》版本的研究。
总之,《水浒传》版本研究大大落后于其他三部名著的研究,是件很遗憾的事情。其中的原因很多,水
浒版本本身较复杂,再加上水浒多数版本在海外,更增加了版本研究的困难。
希望将来有人对水浒版本做彻底、全面的研究,并出版专著,以促进水浒版本研究的提高!但现在年轻
人愿意研究版本的人本来就很少,愿意研究水浒版本的怕更难找了!对此我很不乐观!
注解:
1. 欧阳健,《水浒解识》,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7月第1版,第12—22页。欧阳健,《明清小说新
考》,“《水浒》简本繁本递嬗过程新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2年12月第1版,第43—80页。
2. 笠井直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忠义水浒全传》,《名古屋大学中国语学文学论集》,2009。
3. 刘世德,《水浒论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