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动态
2016年盐城与水浒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水浒文化高层论坛综述
作者:望 海 @ 2016-12-01
中国《水浒传》研究史上的一次盛会
——2016年盐城与水浒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水浒文化高层论坛综述
中国智慧城记者 望 海
十一月的黄海之滨大丰港,时令上已经是初冬时节,然而,室外却是秋高气爽,室内代表满面春
风,中国《水浒传》研究史上的一次空前盛会在这里举行。11月11日至13日,2016年盐城与水浒学术研
讨会暨中国水浒高层论坛,由中国水浒学会、盐城市水浒学会主办,中国大丰海港控股集团承办,盐城
市水浒文化博物馆、大丰区施耐庵研究会、施耐庵纪念馆协办。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论文交
流)、6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100多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盛会,此次会议既有“30后”,也有
“90后”,可谓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大会交流了浦玉生著《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湖海散
人——罗贯中传》、吴玉平著《新视角读水浒传:侠义悲歌》等5部专著、3部学刊(《水浒争鸣》第16
辑、《水浒杂志》第5辑、《耐庵学刊》第23辑)、1部影集(《吉光片羽——大丰施耐庵研究影
集》)、80余篇论文,是当下全国水浒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为什么要举办此次活动?盐城是一座以名著为核心的文化重镇。施耐庵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在这
里开篇,李汝珍的《镜花缘》古典小说在这里终结,四大名著的作者或多或少与盐城相关联,明清文学
的瑰宝,诸如孔尚任的戏剧《桃花扇》、宣瘦梅的小说《夜雨秋灯录》等均在这里留下痕迹……1985年
大丰施耐庵研究会成立,1993年施耐庵纪念馆在大丰白驹镇落成,现正在建设中华水浒园;1989年盐城
市水浒学会成立,水浒文化博物馆2016年2月5日开馆,已接待观众20余万人。盐城是施耐庵故里,《水
浒传》的创作地。今年是施耐庵诞辰720周年的纪念之年,我们希望筹办此次活动来寄托后人的崇敬和追
求,虽然我们都是一群“身无分文活动经费,心中装满传统文化”的学人,人微言轻,但是在各方的支
持和鼓励下我们尽力作了一次学会办会的尝试。此次活动得到了中国大丰海港控股集团、江苏省中太旅
游运输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大会由中国水浒学会会长、湖北大学教授张虹、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中国水浒博物馆(筹)专家
委员会主任浦玉生主持,大丰施耐庵研究会秘书长仓显代表盐城“两会两馆”(盐城市水浒学会、水浒
文化博物馆、大丰区施耐庵研究会、施耐庵纪念馆)致欢迎词,中国水浒学会名誉会长、湖北大学教授
佘大平讲话。湖北师范大学教授石麟、上海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周锡山、大丰施耐庵研究会会长刘兆清等
分别主持了研讨会。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盐城市水浒文化博物馆、新四军纪念馆、大丰施耐庵纪
念馆、大丰港、中国水浒诗词书法作品邀请展,中国水浒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为盐城揭牌:“全国水浒
学术研究基地”。
此次会议交流了哪些新观点,取得哪些研究新成果?根据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教授王平
的大会学术总结、山东大学孙琳作了记录整理,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作者研究是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白话小说研究中的基础,是知人论世的根本所在,也是《水浒传》
研究内容中的应有之义,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意义重大。施耐庵、罗贯中研究是本次会议的重要
议题。浦玉生结合自己的长篇人物传记《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和《湖海散人——罗贯中传》,从
三重证据法(地下文物、纸上材料、民间口碑)入手,他认为施耐庵(1296—1370)故里在泰州海陵县
白驹场(今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家在大丰,墓地兴化,里下河地区有梁山泊的原型。盐城市水浒学
会副会长黄同诞则通过对施耐庵为“至顺辛未进士”的考辨,认为在元代科举不太正常的情况下,某次
科举未被《科举志》所载亦有可能,施耐庵确实曾被记述为进士,并提出在关注文献的同时应加强对相
关文物史料的研究。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辽宁白山出版社编审董志新从《水浒传》诗词研究的角度分
析了文本中的大量白话诗词,提出施耐庵为新诗作家,并认为其诗词对我国现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
响。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欧阳健针对当前某些认为《水浒传》从刻本来看应创作于明代中叶的观点,通过
文献的细致梳理,认为施、罗作为元末明初人、《水浒传》二人作者排序不可移易。在《水浒传》作者
的籍贯、故里、生平等方面虽然存在着争议,但也充分展示了会议的良好学术氛围。
二是版本和成书时间是《水浒传》研究的另一焦点所在。中国水浒学会名誉会长佘大平在追溯《水
浒传》的版本变迁中,提及容与堂本发现50余年来各种不同的观点,认为容与堂本对于《水浒传》主题
的认知、人物的评价等均有较大的研究价值。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周文业结合自己对五大名著数字化工作
的具体实践,以翔实的案例展示了电子化与纸质化版本比较研究各自的优缺点,认为针对版本研究者、
文本研究者和一般阅读者,应分别对待,且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版本研究,但同时
也不应忽视深入的文本分析,毕竟版本比对只是文学研究的初步和基础。陕西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张杰
通过对繁本系统两个支系的详细考察,认为郭武定本虽现已无存,但可间接地借其他版本和文献揭示郭
本的某些信息,这样的视角不再纠缠于某一版本的有无,而关注到了不同版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版本
研究中的一个崭新思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勇强和华东师范大学许见军以水浒戏和水浒故事为考察中
心,从水浒故事中政治心态的变迁推断《水浒传》最后成书时间很可能在明初。在版本研究中,各位专
家基本达成共识,即应以动态的眼光来理解《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从元末成书的手稿本到抄本、再到
明中叶的刻本之间必定经过了诸多改编,而抄本与抄本、刻本与刻本之间的异同亦必然存在,不同时代
编者的心态在其中也得以充分体现。坚持这样的动态视角去研究《水浒传》的版本,尤其可以结合一些
具体的实例的史实探索,如“王灵官庙”的存在时间等,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不同,更好地理解小说
本身。
三是《水浒传》的思想内容历来争论不断,忠与义的问题、如何看待招安的问题等,错综复杂,而
这也正是《水浒传》独特魅力之所在。辽宁省葫芦岛市法学会副会长吴玉平从分析《水浒传》的武侠小
说特征入手,指出其主题经历了从“侠义”到“忠义”的过渡,而盗侠、义侠、官侠的变化在情节的延
续中得以充分展现,“忠义”是《水浒传》的核心思想,“水浒气”是其突出表现。兴化市文广新局高
春丽指出金本中除暴安良、行侠仗义是其核心主题。陈晓霞则对“义”展开细致分析,指出《水浒传》
一书中有“忠义”、“侠义”、“天义”、“仗义”、“聚义”等不同的文化表现。山东菏泽学院学前
教育系副主任陆保良、教授田智祥从文化批评角度出发,认为水浒文化反映了儒家文化内部的矛盾和张
力,构成了对儒家理想社会的反思与批判。贵州师范大学黄锟从“强盗说给强盗听的强盗书”视角,指
出水浒故事中重义而轻忠的思想倾向。应该说,《水浒传》绝非思想单一之作,其前半部分人物传记中
的“义”是侠义精神的展现,而谋求招安的努力则是“忠”的彰显,招安后的“忠奸”之争以及最终凋
零的悲惨结局,充分展现了《水浒传》作为多声部杰作的伟大之所在。在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读者眼
中,《水浒传》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也提供了不同的供深思的问题,令人思索这才是作者的超人之处。
四是《水浒传》的伟大还在于其创作了杰出的鲜明人物形象。在人物形象研究中,有的学者从水浒
探佚学的角度入手分析,如江苏淮海工学院研究员李洪甫从相关史料和地理志、宗谱等材料入手,结合
江苏省滨海县沙浦寨遗址的考察,提出宋江为淮南人,招安发生在海州,《水浒传》旨在“以当代情写
前朝事”,是元末时事现实的反映,浦玉生等认为宋江身上有元末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影子,而《水
浒传》中其他人物可在作者的家乡盐城找到文学原型。山东聊城大学裴一璞指出水浒人物形象原型绝非
单一的某一个人,而是既有农民起义首领,又有宋军将领、义军抗金首领等,这种观点对历来关注单一
人物原型的研究思路毫无疑问是一种启发。在人物分析方法上,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湖北师范大学教
授石麟倡导从文献、文学与文化融合的角度出发,结合《水浒传》内外资料和其他笔记、小说的相关描
写,深入分析人物,并对燕青、孙立形象进行了探讨与揭示,湖北师范大学教师卢梦、姚泽平、杭州师
范大学石松等也用此种方法分析了武松形象的不同侧面,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山东梁山水浒研究院院
长张玉生从几个方面分析了李逵的鲁莽刚正。湖北科技学院教授单长江分析了杨志形象“为何激不起受
众英雄气”,浙江富阳朱健文从英雄的另面表现阐释林冲形象中一种令人发冷的细心,吉林延边大学徐
永计通过破解宋公明私放晁天王之谜认为宋江具有某些伪君子的人格表现,指出了英雄形象中的某些性
格缺陷。辽宁赵春阳从外貌、性格、事迹等方面谈到悟空形象与武松形象之间的某些关联,安徽师范大
学教授王海洋从人物充盈性、丰富性、生动性三角度展开分析,结合《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塑造,指出
了小说人格建构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某些启示。除了梁山主要人物之外,中国刑事警察学院郭帅还分析了
王伦权力架构的先天不足以及被火并的必然性,四川内江师范学院梁明玉从庙堂上的江湖之气分析了水
浒世界中三类不同的宦官形象,湖北师范大学蔡凌以性别观为角度分析《水浒传》与《红楼梦》中不同
性别角色的文化内涵,指出了《水浒传》故事中女性形象的异化。湖北工程学院教授王建平、梅登科通
过对重情爱妻型、冷酷杀妻型、懦弱畏妻型、无德纵妻型四种丈夫形象的分析,认为丈夫形象的不同从
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对现实提供启示。应该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既来源于现实,又与现实
存在一定的隔离,它令我们喜、令我们怒、令我们忧、令我们惧,人物是《水浒传》艺术魅力的重要体
现,而更多的人物分析还有待于我们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五是情节、结构是小说艺术特色研究的另一方面,也是《水浒传》作为小说经典可供学习之处。上
海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周锡山强调了《水浒传》的伟大艺术成就使其成为与《红楼梦》并列的中国最杰出
的长篇小说,并结合实例从“笔补造化”、“艺进乎道”、“意志悲剧与意志喜剧的典范”等方面,做
出有力论证;并高度称赞“金批水浒”对《水浒传》伟大艺术成就的精彩评论,指出金圣叹对《水浒
传》的删改、修订和评批提升了《水浒传》的艺术水平,因此同时也成为《水浒传》伟大艺术成就的重
要组成部分。湖北师范大学胡焕分析了《水浒传》的写作手法,结合例子指出视角转换法、一挫一解
法、忙里偷闲法、脱缷承转法的灵活运用,是作品完整而灵活多变的重要因素,此外在对书中情节结构
解析中指出《水浒传》结构实分为三部分,而聚义、招安两部分较有特色,征辽、征方腊则较为死板,
但三者又是不可分隔的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水浒的悲情。王路成从枯林、石碣村、月下等实例分析金
评水浒环境描写的章法,指出环境描写对人物、情节的补充与典型化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张燕从《水浒
传》的几种复仇模式分析入手,阐发本人理智型复仇、激情性复仇、绝对理智型复仇、别人帮忙复仇等
四种复仇模式的巧妙构思,认为同是复仇,却又各不相同,此种构思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天津师范
大学李云通过对血溅鸳鸯楼深层原因与真实目的的深入分析,指出书中的暴力是水浒英雄在压迫下的正
当反应,且作为文学虚构而存在于文本之中,我们在接受中应正确认识小说的文学性与艺术性,不可进
行误导性的苛责与菲薄。
六是文学只有在传播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所在,而《水浒传》在几百年来的传播过程中愈
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编审张弦生和编辑刘晓结合出版社近年来古代文学著作出版
的实际,认为近30多年来水浒研究和传播呈现一派繁荣景象,阐发中州古籍出版社向古代小说研究出版
中心进发的努力与决心,同时宣布在此次会议过程中与数位学者谈成初步出版意向,在下一步《水浒
传》研究和传播方面将做出更大的贡献。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周峰回顾了“水浒”邮票从
1987年到1997年设计、发行的历程,称作为“国家的名片”,“水浒”邮票不但获得国际金奖,且在方
寸之间展示了中国文化,扩大了《水浒传》的海外影响。孙琳通过对水浒续作的历时性梳理与简单阐
释,提出续作既是《水浒传》传播的一个新阶段,也是《水浒传》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接受心态的充
分展现,扩充了《水浒传》的文本空间和文化内涵,是水浒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广东惠州学院杨林夕
提出水浒英雄形象的形成,是传播环境、特殊受众、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合力作用的结果。山东大学黄
君中通过介绍《水浒传》在泰国的传播和各版本的不同特点,显示了《水浒传》跨文化的巨大魅力。湖
北民族学院郑泽红通过对文学经典在当下接受的非经典化现象描述,提出在颠覆性图像解读的时代背景
下,应尝试重树经典的神圣性,避免大话化、戏拟、改写等的泛滥。《水浒传》的当下传播中,日渐与
文化相融合,开始形成独特的“水浒文化产业”,如旅游和相关产品等,如山东梁山浒源斋董事长张雷
提出《水浒传》文化系列产品在实践运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浙江大学教授龚和玉从
杭州的“水浒三关”的文本与现实比较入手,提出小说文本“征方腊”中的三关地形与现实基本相似,
可考虑开发成旅游景点以普及文化。《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在传播过程中拥有着巨大的生命
力。
王平教授在充分肯定水浒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的同时,就水浒研究中的某些问题提出了独特的看
法,认为应以动态的观点来考察《水浒传》,应以开放的心态来评价《水浒传》,应以务实的方法来研
究《水浒传》。今后的《水浒传》研究任务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求同存异,百家争鸣。学术只有争
论才能进步,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争鸣是学术繁荣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在涉及一些一时之间难以达成共
识的问题时,更应注意求同存异。二是尊重史实,求真务实。文学研究是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之上的文学
解读,对基本文献材料如日记、手稿等的发掘是文本研究的根本,必须切实做好、做实。三是突破难
点,开拓创新。研究是无止境的,尤其像《水浒传》这样的名著,更要不断地发现新问题,不断地拓展
新视野。
会后,佘大平给盐城市水浒学会会长致函时说:“这次会议开得非常成功,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这是你们辛勤劳动,努力工作的结果。特别是在处理同兴化的关系上,你们显得有气度,有胸怀,有担
当。所以说,这也是一次团结的大会。”